2025年中考化学5月模拟押题卷(湖南卷)04(原卷版+解答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化学5月模拟押题卷(湖南卷)04(原卷版+解答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5-18 21:23:3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2025年中考化学5月模拟押题卷(湖南卷)04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S—32 Fe—56 Cu—64 Zn—65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回答1~3题。
1.下列燃料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不会产生CO2的是(D)
A.CH4 B.CO C.C2H5OH D.H2
2.为实现高效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科研人员开展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研究。铌(N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是41,下列关于Nb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质子数是41 B.核电荷数是41
C.原子质量是41 D.核外电子数是41
3.CH4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H2和CO,该制氢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图中丁的微观图示为(D)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A.粮食酿酒 B.汽油挥发 C.石蜡熔化 D.玻璃破碎
5.★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
6.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B)
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7.“椴树花开香十里”。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B)
A.分子种类改变 B.分子不断运动
C.分子质量变小 D.分子的体积变大
8.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科学探究与实践: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混合、搅拌、静置,测上层清液的pH,判断土壤的酸碱性
B.化学观念: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科学思维:Al与稀硫酸反应生成Al2(SO4)3,故Fe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SO4)3
D.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白色污染”
9.“中国芯”的关键材料是硅。结合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提取的信息错误的是(D)
A.图中的x=8
B.硅属于非金属元素
C.硅原子有3个电子层
D.硅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g
10.★蔗糖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其化学式为C12H22O11。下列关于蔗糖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属于无机化合物
B.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2∶11
C.1个蔗糖分子中含有11个水分子
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1.5%
11.★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出空气中O2约占(按体积计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A.②中瓶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0 mL
B.可加热铁丝引燃铜匙中的白磷
C.白磷的作用是消耗②中瓶内的O2
D.最终注射器活塞移至约40 mL刻度线处
12.★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t1 ℃时,把20 g乙加入50 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2 ℃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1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B)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生石灰与水反应能煮熟鸡蛋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B 点燃一根火柴,并将火柴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持续燃烧 火柴头周围氧气含量较少
C 将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画,纯铜片表面有明显划痕 合金的硬度往往比其成分金属大
D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氧气的浓度对物质的燃烧有影响
14.★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D)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 灼烧,闻气味
B 鉴别硝酸铵和硝酸钾 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C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稀盐酸 加入过量的碳酸钙,过滤
D 从KCl和MnO2的混合物中回收MnO2 加入过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15. ★下列图象能直观表达各种变化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下列图象与其对应表述正确的是(A)
A.分别向等质量的锌、铁中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B.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D.将足量锌粉投入到一定质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银混合溶液中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经略海洋,高质量发展海洋综合产业。回答16~18题。
16.(6分)海洋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远大。
(1)海水晒盐:海水中最多的阳离子是Na+(填符号),写出氯化钠的一种用途:配制生理盐水(合理即可)。
(2)海底矿物:“可燃冰”是一种新型矿产资源,它是由天然气(主要成分为 CH4)(填化学式)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块状固体,被称为“未来能源”。
17.(6分)从海洋中提取的金属镁,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国防工业,制取镁的步骤如下:
①向海水中加入生石灰,经过滤得到沉淀A; ②向沉淀A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得到溶液B;
③溶液B经过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镁; ④氯化镁经电解后得到金属镁。
(1)步骤①中生石灰的化学式为CaO。
(2)写出上述流程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Cl+Mg(OH)2===MgCl2+2H2O。
(3)有关步骤④中能量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填字母序号)。
A.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潮汐能转化为化学能
18.(6分)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侯氏制碱法以海水“晒盐”得到的氯化钠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NaCl。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1℃时,将15 g 碳酸钠加入50 g水中,得到的溶液质量为60.9g。
(2)t2 ℃时,每2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122.5 g Na2CO3,则图中m=49。
(3)提纯含有少量NaCl的Na2CO3时,可选择降温结晶(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19.(6分)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乙醇,化学式为C2H5OH,俗称酒精,它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能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乙醇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乙醇在化学工业、医疗卫生、食品工业、农业生产等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体积分数为70%~75%的酒精常作消毒剂,因酒精有很强的渗透力,能够钻入细菌内部,使菌体蛋白质凝固,所以能造成细菌因失去活性而死亡。若酒精的浓度低于70%,其渗透作用减弱,无法彻底杀死细菌。若酒精浓度太高,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形成一层包覆膜,阻止酒精继续向菌体内部渗透。这样一来,细菌不会被彻底杀死,有可能冲破包覆膜重新复活。
工业上可用蒸馏法制得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若要得到更高浓度的酒精,可以在95%的酒精中加入生石灰(CaO)一起进行加热回流,使酒精中的水分与氧化钙充分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然后再采用蒸馏的方法把乙醇蒸出,这样得到的乙醇的纯度可达99.5%。
(1)写出一条乙醇的物理性质:能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合理即可)。
(2)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正确的是BC(填字母序号)。
A.乙醇(C2H5OH)是一种碱
B.乙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6∶1
C.乙醇蒸气与空气混合在遇明火时容易发生爆炸
D.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杀灭细菌
(3)蒸馏乙醇的原理是依据乙醇与其他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20.(6分)农业上常用波尔多液做杀菌剂,它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襄阳某化工厂以稀硫酸、氧化铁、铜粉为原料制备硫酸铜,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Cu+Fe2(SO4)3===CuSO4+2FeSO4;Fe2+易被氧化成Fe3+。
(1)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
(2)该工艺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Fe2O3(填化学式)。
(3)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H2SO4+Fe2O3===Fe2(SO4)3+3H2O。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1.(8分)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实验。
(1)燃烧条件
小组同学设计如图1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步骤1:在半封闭式U形管的两侧分别加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步骤2:在两侧分别放入两块大小相同的白磷,塞上橡胶塞(塞子上装有用铜丝绕成的隔板),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向80 ℃热水中通入O2后,白磷燃烧。
步骤3:将装置倒置,观察现象。
步骤4:实验结束后,将U形管颠倒2~3次。
①步骤2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
②步骤3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原理
①观察图2烧杯中的蜡烛,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熄灭了。此方法熄灭蜡烛利用的原理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②图3装置是探究哪根蜡烛先熄灭。同学们完成实验得到CO2浓度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分析CO2浓度变化曲线,判断高(选填“高”或“低”)蜡烛先熄灭,由此可知火灾现场逃生应弯腰逃离。
22.★(12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千沟万壑、千瀑万洞的“喀斯特地貌”,贵州双河溶洞是全球白云岩喀斯特典型的范例,某小组同学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图1
任务一:调查溶洞概况
小组同学通过实地勘察,绘制部分洞穴剖面图如图1。
(1)溶洞岩石以白云岩为主,岩石裂缝渗水以及洞内地下水对白云岩不断侵蚀,形成千姿百态的溶洞地貌。白云岩中的CaCO3、MgCO3两种化合物的类别属于盐(选填“酸”“碱”或“盐”)。
任务二:探究白云岩溶蚀与钟乳石的形成
【资料显示】当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会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发生反应①CaCO3+CO2+H2O===Ca(HCO3)2;溶有Ca(HCO3)2的水遇热或压强变小时,就会分解,重新形成CaCO3沉积下来,发生反应②Ca(HCO3)2===CaCO3↓+CO2↑+H2O。
【探究活动1】用CaCO3模拟白云岩的溶蚀。
(2)设计方案制取CaCO3
白云岩中除CaCO3、MgCO3外,还含有多种成分。小组同学设计用CO2、氢氧化钙固体和蒸馏水来制取CaCO3模拟溶蚀过程,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
(3)进行溶蚀模拟实验
实验一: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钙固体的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搅拌,过滤,得到饱和澄清石灰水。取15 mL饱和澄清石灰水于烧杯中,通入一定量CO2,观察到溶液立即变浑浊,继续通入过量CO2,浑浊液未变澄清。
【表达交流】根据资料显示中的反应①,应观察到浑浊液变澄清,现象与预期不符。经过讨论、分析,为达到实验目的,改进实验如下。
实验二:另取15 mL饱和澄清石灰水于烧杯中,加入35 mL蒸馏水,搅拌,通入一定量CO2,溶液逐渐变浑浊,继续通入过量CO2,浑浊液变澄清。
【分析与解释】改进后现象与预期相符。加入35 mL蒸馏水的作用是增加溶剂的量,增加碳酸氢钙溶解的量,浑浊液变澄清的原因是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小组同学用其他的方法,证明了白云岩中的MgCO3也能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溶蚀。
【探究活动2】模拟钟乳石的形成。
取实验二反应后的溶液,静置,放于低压环境,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澄清溶液中出现浑浊现象,实验成功。
【迁移应用】
(4)图1中,滴水从B处下落的过程中,产生CO2的原因可能是压强变小,碳酸氢钙分解。
任务三:模拟洞内地下水对白云岩的溶蚀
(5)洞内地下水中富含钙离子、锶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小组同学用四种盐溶液进行地下水对白云岩的溶蚀实验,测得白云岩溶蚀率(溶蚀率:白云岩减少的质量与白云岩总质量的比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填字母序号)。
溶液 水 硫酸钙 硫酸锶
1 L 0 g 0.56 g
1 L 0.56 g 0 g
1 L 0.42 g 0.14 g
1 L 0.14 g 0.42 g
图2
白云岩的溶蚀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B.锶离子含量越多,越能促进白云岩的溶蚀
C.混合溶液会增大白云岩的溶蚀率
D.白云岩的溶蚀受钙离子、锶离子的影响
【项目总结】沉积物是“时间胶囊”,可反映出它们形成时的地质环境,极具科研价值。
四、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共5分。)
23.(5分)某小苏打包装袋上标注的碳酸氢钠含量为99%,小丽同学对此产生质疑。她取9 g该小苏打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54.6 g。(已知:2NaHCO3+H2SO4===Na2SO4+2CO2↑+2H2O,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
(1)反应中产生CO2的质量为4.4g;
(2)请计算该小苏打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并判断包装袋上碳酸氢钠含量的标注是否准确。(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结果精确到0.1%)
解:设小苏打样品中含有NaHCO3的质量为x。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168               88
x                4.4 g
=  x=8.4 g
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3.3%<99%
答: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小于99%,因此包装袋上的标注不准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2025年中考化学5月模拟押题卷(湖南卷)04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S—32 Fe—56 Cu—64 Zn—65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回答1~3题。
1.下列燃料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不会产生CO2的是(D)
A.CH4 B.CO C.C2H5OH D.H2
2.为实现高效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科研人员开展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研究。铌(N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是41,下列关于Nb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质子数是41 B.核电荷数是41
C.原子质量是41 D.核外电子数是41
3.CH4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H2和CO,该制氢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图中丁的微观图示为(D)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A.粮食酿酒 B.汽油挥发 C.石蜡熔化 D.玻璃破碎
5.★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
6.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B)
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7.“椴树花开香十里”。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B)
A.分子种类改变 B.分子不断运动
C.分子质量变小 D.分子的体积变大
8.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科学探究与实践: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混合、搅拌、静置,测上层清液的pH,判断土壤的酸碱性
B.化学观念: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科学思维:Al与稀硫酸反应生成Al2(SO4)3,故Fe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SO4)3
D.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白色污染”
9.“中国芯”的关键材料是硅。结合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提取的信息错误的是(D)
A.图中的x=8
B.硅属于非金属元素
C.硅原子有3个电子层
D.硅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g
10.★蔗糖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其化学式为C12H22O11。下列关于蔗糖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属于无机化合物
B.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2∶11
C.1个蔗糖分子中含有11个水分子
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1.5%
11.★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出空气中O2约占(按体积计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A.②中瓶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0 mL
B.可加热铁丝引燃铜匙中的白磷
C.白磷的作用是消耗②中瓶内的O2
D.最终注射器活塞移至约40 mL刻度线处
12.★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t1 ℃时,把20 g乙加入50 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2 ℃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1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B)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生石灰与水反应能煮熟鸡蛋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B 点燃一根火柴,并将火柴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持续燃烧 火柴头周围氧气含量较少
C 将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画,纯铜片表面有明显划痕 合金的硬度往往比其成分金属大
D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氧气的浓度对物质的燃烧有影响
14.★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D)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 灼烧,闻气味
B 鉴别硝酸铵和硝酸钾 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C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稀盐酸 加入过量的碳酸钙,过滤
D 从KCl和MnO2的混合物中回收MnO2 加入过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15. ★下列图象能直观表达各种变化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下列图象与其对应表述正确的是(A)
A.分别向等质量的锌、铁中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B.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D.将足量锌粉投入到一定质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银混合溶液中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经略海洋,高质量发展海洋综合产业。回答16~18题。
16.(6分)海洋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远大。
(1)海水晒盐:海水中最多的阳离子是Na+(填符号),写出氯化钠的一种用途:配制生理盐水(合理即可)。
(2)海底矿物:“可燃冰”是一种新型矿产资源,它是由天然气(主要成分为 CH4)(填化学式)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块状固体,被称为“未来能源”。
17.(6分)从海洋中提取的金属镁,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和国防工业,制取镁的步骤如下:
①向海水中加入生石灰,经过滤得到沉淀A; ②向沉淀A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得到溶液B;
③溶液B经过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镁; ④氯化镁经电解后得到金属镁。
(1)步骤①中生石灰的化学式为CaO。
(2)写出上述流程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Cl+Mg(OH)2===MgCl2+2H2O。
(3)有关步骤④中能量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填字母序号)。
A.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潮汐能转化为化学能
18.(6分)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侯氏制碱法以海水“晒盐”得到的氯化钠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NaCl。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1℃时,将15 g 碳酸钠加入50 g水中,得到的溶液质量为60.9g。
(2)t2 ℃时,每2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122.5 g Na2CO3,则图中m=49。
(3)提纯含有少量NaCl的Na2CO3时,可选择降温结晶(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19.(6分)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乙醇,化学式为C2H5OH,俗称酒精,它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能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乙醇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乙醇在化学工业、医疗卫生、食品工业、农业生产等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体积分数为70%~75%的酒精常作消毒剂,因酒精有很强的渗透力,能够钻入细菌内部,使菌体蛋白质凝固,所以能造成细菌因失去活性而死亡。若酒精的浓度低于70%,其渗透作用减弱,无法彻底杀死细菌。若酒精浓度太高,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形成一层包覆膜,阻止酒精继续向菌体内部渗透。这样一来,细菌不会被彻底杀死,有可能冲破包覆膜重新复活。
工业上可用蒸馏法制得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若要得到更高浓度的酒精,可以在95%的酒精中加入生石灰(CaO)一起进行加热回流,使酒精中的水分与氧化钙充分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然后再采用蒸馏的方法把乙醇蒸出,这样得到的乙醇的纯度可达99.5%。
(1)写出一条乙醇的物理性质:能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合理即可)。
(2)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正确的是BC(填字母序号)。
A.乙醇(C2H5OH)是一种碱
B.乙醇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6∶1
C.乙醇蒸气与空气混合在遇明火时容易发生爆炸
D.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杀灭细菌
(3)蒸馏乙醇的原理是依据乙醇与其他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20.(6分)农业上常用波尔多液做杀菌剂,它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襄阳某化工厂以稀硫酸、氧化铁、铜粉为原料制备硫酸铜,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Cu+Fe2(SO4)3===CuSO4+2FeSO4;Fe2+易被氧化成Fe3+。
(1)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
(2)该工艺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Fe2O3(填化学式)。
(3)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H2SO4+Fe2O3===Fe2(SO4)3+3H2O。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1.(8分)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实验。
(1)燃烧条件
小组同学设计如图1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步骤1:在半封闭式U形管的两侧分别加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步骤2:在两侧分别放入两块大小相同的白磷,塞上橡胶塞(塞子上装有用铜丝绕成的隔板),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向80 ℃热水中通入O2后,白磷燃烧。
步骤3:将装置倒置,观察现象。
步骤4:实验结束后,将U形管颠倒2~3次。
①步骤2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
②步骤3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原理
①观察图2烧杯中的蜡烛,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熄灭了。此方法熄灭蜡烛利用的原理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②图3装置是探究哪根蜡烛先熄灭。同学们完成实验得到CO2浓度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分析CO2浓度变化曲线,判断高(选填“高”或“低”)蜡烛先熄灭,由此可知火灾现场逃生应弯腰逃离。
22.★(12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千沟万壑、千瀑万洞的“喀斯特地貌”,贵州双河溶洞是全球白云岩喀斯特典型的范例,某小组同学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图1
任务一:调查溶洞概况
小组同学通过实地勘察,绘制部分洞穴剖面图如图1。
(1)溶洞岩石以白云岩为主,岩石裂缝渗水以及洞内地下水对白云岩不断侵蚀,形成千姿百态的溶洞地貌。白云岩中的CaCO3、MgCO3两种化合物的类别属于盐(选填“酸”“碱”或“盐”)。
任务二:探究白云岩溶蚀与钟乳石的形成
【资料显示】当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会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发生反应①CaCO3+CO2+H2O===Ca(HCO3)2;溶有Ca(HCO3)2的水遇热或压强变小时,就会分解,重新形成CaCO3沉积下来,发生反应②Ca(HCO3)2===CaCO3↓+CO2↑+H2O。
【探究活动1】用CaCO3模拟白云岩的溶蚀。
(2)设计方案制取CaCO3
白云岩中除CaCO3、MgCO3外,还含有多种成分。小组同学设计用CO2、氢氧化钙固体和蒸馏水来制取CaCO3模拟溶蚀过程,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
(3)进行溶蚀模拟实验
实验一: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钙固体的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搅拌,过滤,得到饱和澄清石灰水。取15 mL饱和澄清石灰水于烧杯中,通入一定量CO2,观察到溶液立即变浑浊,继续通入过量CO2,浑浊液未变澄清。
【表达交流】根据资料显示中的反应①,应观察到浑浊液变澄清,现象与预期不符。经过讨论、分析,为达到实验目的,改进实验如下。
实验二:另取15 mL饱和澄清石灰水于烧杯中,加入35 mL蒸馏水,搅拌,通入一定量CO2,溶液逐渐变浑浊,继续通入过量CO2,浑浊液变澄清。
【分析与解释】改进后现象与预期相符。加入35 mL蒸馏水的作用是增加溶剂的量,增加碳酸氢钙溶解的量,浑浊液变澄清的原因是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小组同学用其他的方法,证明了白云岩中的MgCO3也能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溶蚀。
【探究活动2】模拟钟乳石的形成。
取实验二反应后的溶液,静置,放于低压环境,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澄清溶液中出现浑浊现象,实验成功。
【迁移应用】
(4)图1中,滴水从B处下落的过程中,产生CO2的原因可能是压强变小,碳酸氢钙分解。
任务三:模拟洞内地下水对白云岩的溶蚀
(5)洞内地下水中富含钙离子、锶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小组同学用四种盐溶液进行地下水对白云岩的溶蚀实验,测得白云岩溶蚀率(溶蚀率:白云岩减少的质量与白云岩总质量的比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填字母序号)。
溶液 水 硫酸钙 硫酸锶
1 L 0 g 0.56 g
1 L 0.56 g 0 g
1 L 0.42 g 0.14 g
1 L 0.14 g 0.42 g
图2
白云岩的溶蚀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B.锶离子含量越多,越能促进白云岩的溶蚀
C.混合溶液会增大白云岩的溶蚀率
D.白云岩的溶蚀受钙离子、锶离子的影响
【项目总结】沉积物是“时间胶囊”,可反映出它们形成时的地质环境,极具科研价值。
四、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共5分。)
23.(5分)某小苏打包装袋上标注的碳酸氢钠含量为99%,小丽同学对此产生质疑。她取9 g该小苏打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54.6 g。(已知:2NaHCO3+H2SO4===Na2SO4+2CO2↑+2H2O,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
(1)反应中产生CO2的质量为4.4g;
(2)请计算该小苏打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并判断包装袋上碳酸氢钠含量的标注是否准确。(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结果精确到0.1%)
解:设小苏打样品中含有NaHCO3的质量为x。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168               88
x                4.4 g
=  x=8.4 g
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3.3%<99%
答: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小于99%,因此包装袋上的标注不准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