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期高一年级5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D“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错。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可知,原文是说“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这与“春秋笔法”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2.C(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错。结合原文“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选项“不能建立……原因,是……”绝对化。)
3.B(B “卫州吁弑桓公而立”的“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的现象,暗合对“以下犯上”的批判;“三子者出,曾皙后”“秦伯说,与郑人盟”“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均是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
4.(4分)
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
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并且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加强表达的严密。(4分。每点2分。)
5.(6分)
①“春秋笔法”在录与不录中,寄托作者的褒贬(价值判断),能使表达简练而含蓄。②“春秋笔法”能留下空白,避免行文刻露,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和深入。③“春秋笔法”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④“春秋笔法”符合构建当代中国式话语体系的需要,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也有贡献。(6分。一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D(“可见这里民风淳朴和谐,居民平时也会互相帮助”错,冉娜把街坊寡妇西玛家的两个孩子带回家,是处于穷苦人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帮助,原文没有交代这里民风淳朴和谐,居民平时也会互相帮助。故选D。)
7.C(“前文已经多处埋下相应的伏笔”错,丈夫最后的决定完全是意料之外,前文对他着墨不多,并无相应的伏笔。故选C。)
8.(6分)
①担心丈夫回来以后会责怪甚至殴打自己,宁愿丈夫不回来。
②听到门响却不是丈夫回来以后,冉娜开始产生动摇,不敢面对即将回家的丈夫,心里十分沉重。
③丈夫回来后,冉娜犹豫要不要主动告诉丈夫自己带回街坊孩子的事情,并进行了试探。
④在听到丈夫确定的回答后,冉娜放下心来,告诉丈夫孩子已经在这儿了。(6分。一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9.(4分)
①物质“穷”与精神“富”的矛盾:孩子们没有鞋穿,日常餐食只有黑面包和鱼,冉娜和渔夫的辛苦劳作等,都体现出当时人们贫困、艰难的生活,物质条件恶劣。但冉娜、渔夫不顾自己生活苦难选择主动收养失去父母的孩子的善良,以及街坊西玛临死也不忘孩子的伟大的母爱,都展现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②人性“富”与社会环境“穷”的矛盾:冉娜、渔夫、西玛身上都展现出了人性的温暖,但他们都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苦难,寄寓了作者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4分。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CE(句意:当时子兰侍奉晋文公非常恭谨,受(晋文公)宠爱,于是私下请求晋国能帮助自己回国做太子。“事晋文公”是动宾结构,“甚谨”是补充说明程度的,不能断开,B处断句;“爱幸之”是动宾结构,C处断句;“私于晋”是状语后置句,E处断句。)
11.C(A.返回。意思相近。句意:他假使返回国内。/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B.亲附;赞同。意思不同。句意:不久,滑国又亲附卫国。/我赞同点啊。C.动词,给恩惠,赏赐;名词,恩惠。句意:但惠王却没有赏赐厉公爵位俸禄。/况且您曾经给晋君恩惠。D.蚤,通“早”。意思相近。句意:都因罪早死。/第二天不可以不早早来向项王谢罪。)
12.C(“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错误。由原文“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可知,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的原因是,郑国曾帮助楚国攻打晋国并对晋文公无礼;“希望抓住叔詹羞辱”错误,由原文“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可知,晋国想羞辱的是郑君。)
13.(8分)
(1)(4分)可是晋国包围郑的原因,都就是因为我,我死了而能赦免郑国,这是我的心愿。(一句1分。所以:……的原因;“以”:因为;赦:赦免;“詹之愿也”:判断句。)
(2)(4分)况且夫人的儿子都已不在世了,剩下的儿子没有比得上兰贤能的。(一句2分。且:况且;尽:全、都;余:剩下的;无如:比不上)
14.(3分)
①同:秦国退兵,秦晋联盟被拆散。(1分)
②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在权衡形势后无奈退兵(1分);选文中晋文公将公子兰立为郑国太子,获得间接控制郑国的巨大政治利益满意而归。(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直抒胸臆”错,本诗是借景抒情。)
16.(6分)
(1)同:①从手法角度看,丁诗和杜诗都用了夸张手法,分别体现了长江和洞庭湖的浩瀚阔大。②从意境角度看,丁诗和杜诗都借助意象营造了雄浑壮阔的境界。(4分,每点2分)
(2)异:丁诗还用了拟人手法,“走”“吞”将长江人格化,形象地描绘出江水奔腾的雄姿与磅礴的气势。(2分)
(解析:写景上的异同,主要从写景的手法、意境的营造、情感表达和结构作用等方面分析。
本诗颔联“奔涛直走三千里,浩气全吞十二州”描写长江的浩瀚阔大。“直走三千里”“全吞十二州”运用夸张修辞,分别表现长江水的波涛翻涌和浩瀚之气。“走”“吞”运用拟人修辞,动词使用生动形象,赋予长江水人的雄姿气势,直泻千里,气势磅礴,凸显长江的雄浑壮阔。
《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运用夸张修辞,极写水面的宽阔,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别字均不给分)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千里澄江似练 玉鉴琼田三万顷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3分) A雍容华贵 B各式各样 C不可或缺
19. (4分)
①关联词前后语序不当。改为:灯火与中国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物理意义上的照明;更多的,它们是中国历史、文化、民俗和现代发展的生动写照。
②介词残缺,导致主语不明。改为:在这其中,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让古老的灯火焕发出新的魅力,成为了现代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 C (A用于引文、注问后、标示作者出处。B补充说明。C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D话语中断或间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6分)
①哪些人是高风险人群/哪些人容易得带状疱疹;
②对它的发病原因(发病风险/诱发因素)有两大认知误区/两个错误认知/对带状疱疹的认知还存在偏差;
③(对于带状疱疹),预防胜于治疗/预防更重要。(每点2分)
22.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和明显的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4分,“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明显的神经痛”“病毒性皮肤病”每点1分。)
四、写作(60分)
(一)审题要点:
1、理解成长、改变和突破的内涵:
(1)成长:意味着走出舒适区,尝试新事物,积累经验,提升自我。
(2)改变:涉及对原有习惯、观念或态度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3)突破:指挑战自我极限,勇敢尝试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自我超越。
2、把握材料中的逻辑关系:从做没做过的事情到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再到做不敢做的事情,是一个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强调避免拖延和逃避,珍惜当下,积极面对挑战。
3、明确文章的主旨:文章应围绕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与突破展开,探讨如何勇敢面对新事物、调整自我、挑战极限。
(二)基于上述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1.个人成长与自我超越:强调通过尝试新事物、改变原有习惯、挑战自我极限来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超越。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如学习新技能、克服恐惧、挑战自我等,来阐述这一过程。
2.珍惜当下,勇于行动:强调避免拖延和逃避,珍惜每一个当下,积极面对挑战和机遇。可以探讨拖延和逃避的危害,以及勇于行动的重要性和好处。
3.挑战与机遇并存:指出在成长的过程中,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可以分析挑战带来的机遇,如提升自我、发现新可能等,以及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4.自我认知与调整:强调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自我认知和调整。可以探讨如何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限制,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来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5.改变与适应:分析面对不愿意做的事情时,如何通过调整心态和行动来实现自我改变,进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的需求。
6.突破与勇气:强调勇气在突破自我限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克服恐惧来挖掘内在潜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7.综合视角:将以上几点结合起来,论述在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尝试、改变、突破与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作文分项分等级评分标准
1.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54~60 分)文体特征鲜明,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 真挚,文采出众。 并且是规范的议论文。
二等(48~53 分)文体特征鲜明,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 情真挚,文采较好。并且是规范的议论文。
三等(42~47 分)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 真实,有一定文采。主题多样化,但思想基本健康,基本呈现议论文特点。
四等(36~41 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够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虚 假,缺乏文采。主题多样化,文体特征不够突出。
五等(36 分以下)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够健康,感情虚假,缺 乏文采。
2.扣分项:缺标题扣 2 分;一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扣满 3 分为止;标 点符号酌情扣分,扣满 3 分为止;不足字数的,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
参考译文:
(文公)三十六年(前637),晋公子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文公的弟弟叔詹说:“重耳是贤人,又与咱们同姓,处境困窘经过您处,您不能对他无礼。”文公说:“诸侯中逃亡的公子路过此处的有很多,怎么都能按礼招待他们呢!”叔詹说:“您如果不礼待他,就杀死他;不杀,他假使返回国内,就是郑国的忧患了。”文公不听从叔詹的意见。
(文公)三十七年的春天(前636),晋公子重耳返回晋国,即位了,这就是晋文公。秋季,郑国攻入滑国,滑国唯郑命是听,不久,滑国又亲附卫国,于是郑国又攻打滑国。周襄王让伯馃替滑国说情,郑文公怨恨惠王曾逃到栎,是文公的父亲厉公护送惠王回朝复位的,但惠王却没有赏赐厉公爵位俸禄,又怨恨襄王亲附卫国、滑国,所以文公不听从襄王为滑国的说情反而囚禁了伯馃。襄王十分生气,联合翟人攻打郑国,没有获胜。冬季,翟人攻打周襄王,襄王逃到郑国,郑文公让襄王住在氾。三十八年,晋文公把周襄王送回成周。
(文公)四十一年,(郑国)协助楚国攻打晋国,因为当年晋文公途经郑国,郑国没有礼遇他,因此郑国背弃晋国协助楚国。四十三年(前630),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同包围郑都,讨伐郑君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以及文公路过郑君的无礼罪行。当初,郑文公有三位夫人,五个宠爱的儿子,都因罪早死。郑文公发怒,赶走了各位公子。子兰逃到晋国,跟从晋文公包围郑都。当时子兰事奉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宠幸他,他在晋暗中活动,借机要求回郑做太子。晋国这时想得到叔詹并杀死他,郑文公很害怕,不敢对叔詹说,叔詹听到这个情况,告诉郑君说:“我曾对您说,要杀死重耳,您却不听从我的意见,晋国终于成为我国的忧患了。可是晋国包围郑的原因,都就是因为我,我死了而能赦免郑国,这是我的心愿。”于是叔詹自杀了。郑人把叔詹尸首送给晋国。晋文公说:“一定想见一下郑君,污辱他后再离去。”郑人担心这件事,就派人私下对秦国说:“打败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并非对秦国有利。”秦军听后才撤军。晋文公送子兰到郑国做太子,借机通报了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姓姞的女儿是后稷的元配,她的后裔应当有兴发的,子兰的母亲就是他的后裔。况且夫人的儿子都已不在世了,剩下的儿子没有比得上兰贤能的。现在晋国包围郑都很急迫,晋国替子兰请求回郑,没有比这个条件更好的了!”于是郑国答应了晋国,与晋国订立盟约,终于立子兰为太子,晋军才撤走。2024-2025学年下期高一年级5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连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实录事迹、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B.“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C.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
D.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
B.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
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
D.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三子者出,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
C.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两个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4分)
5.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有何好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10点、11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直嘀咕。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她从早到晚忙着干活,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吃的不是白面包,要是黑面包够吃,就算不错了。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画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道,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街坊!”冉娜喊了一声。“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道,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走进了屋。
小木屋又潮又冷,冉娜提起灯,看看病人在哪儿。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正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如此安静地、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像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去母亲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看来,母亲在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不知道,她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经做了的事。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
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我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剐破了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
“是呀,多可怕的天气!咳,打了多少鱼?”
“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鱼网还剐破了。情况很坏啊……我告诉你,碰上了倒霉的天气。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还说打什么鱼!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街坊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他们吧!”
但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节选自《外国微型小说名篇鉴赏》,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体现出当时天气和环境的恶劣,烘托了冉娜丈夫出海时的凶险。
B.“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不畏艰辛、勇于担当的人。
C.冉娜一家人勉强糊口,她也从早到晚都忙着干活,但她认为还算“命好”,没什么可抱怨的,体现出她的乐观。
D.冉娜在街坊寡妇西玛去世以后将她遗留的两个孩子带回了家,可见这里民风淳朴和谐,居民平时也会互相帮助。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这一细节设置巧妙,自然地引出下文冉娜去查看街坊的情况,使情节更连贯。
B.天气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构成了文章的一条线索,虽然波涛仍汹涌、风仍呼啸,但“雨停了,天亮了”,渔夫平安归来。
C.冉娜的丈夫主动提出收养邻居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已经多处埋下相应的伏笔。
D.“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运用神态描写,渔夫听到街坊去世的消息后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也符合现实逻辑。
8.将街坊的孩子抱回家后,冉娜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请简要概括。(6分)
9.有学者认为本文体现了“富与穷的矛盾冲突”,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
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馃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馃。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汜。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概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戮。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子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停顿,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时兰事晋A文公甚谨B爱幸之C乃私D于晋E以求F入郑G为太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反,通“返”。和《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反”意思相近。
B.与,指亲附。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C.赐,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用法相同。
D.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是秦晋联军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B.郑国攻打滑国时,周襄王派伯服为滑国说情,郑文公不仅没有听从襄王的讲情,反而还扣押了伯服,惹恼了襄王。
C.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国难当头,叔詹主动赴死,以解决郑国此次危机。
D.郑国的公子兰能够回国,并被郑文公立为太子,是因为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4分)
(2)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4分)
14.选文中晋国撤兵的原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有何异同?(3分)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登岳阳楼作(其二)
丁宝桢①
万壑争趋一束收,平分南北共江流。
奔涛直走三千里,浩气全吞十二州。
晋代以还杯在手②,希文③而后我登楼。
官心平较④湖心⑤好,不作风浪任载舟。
【注释】①丁宝桢,字稚璜,谥文成,贵州平远人,晚清名臣。本诗为诗人调任岳州知府时所作。②晋代士大夫崇尚虚无,常聚会饮酒清谈,脱离世务。③希文,是范仲淹的字。④平较:平,公平;较,通“皎”,光明。⑤湖心:喻民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直抒胸臆,由诗人登楼所见的雄浑之景起笔,接着勾连古今,抒发情怀。
B.首联用一个“收”字,写出万千水流最终都由长江收容,体现了江水的深广。
C.颈联借用两个典故,以谴责当下空谈误国的官僚,赞扬忧国为民的社稷重臣。
D.尾联说为官者只要秉心公正且光明,民心自然会和好,表明诗人的清廉公正。
16.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句都描写了登
临所见之景。请简要分析两者在写景上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均以比喻手法表现了江水(湖水)之美。
(3)《谏太宗十思疏》中,从反面设喻,阐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自古以来,灯火不仅是照亮黑暗的明灯,更是传递文化、情感和记忆的载体。中国,这片五千年的古老土地,在灯火中映照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从___A___的北京宫灯,到水韵诗意的秦淮花灯;从状如迷宫的九曲黄河灯阵,到“万物皆可灯”的自贡彩灯——___B___的花灯不仅传承着古老的传统,更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②灯火与中国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它们是中国历史、文化、民俗和现代发展的生动写照;更多的,是物理意义上的照明。在这其中,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古老的灯火焕发出新的魅力,成为了现代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③灯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节日庆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___C___的角色。在寒冷的冬夜,一盏温暖的灯光可以驱散寒冷,带来家的温馨;在繁华的都市,一盏明亮的灯光可以照亮归途,带来安全的保障。
④此外,灯火还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宫灯、花灯还是彩灯,它们都融入了匠人们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这些灯火不仅照亮了人们的生活,更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
⑤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灯火必将继续焕发出新的魅力和活力。
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第一段破折号与下列句子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B.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C.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D.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2000多种皮肤病中,带状疱疹是最疼的皮肤病之一,又被人们称为“缠腰龙”“蛇缠腰”,并且潜伏期很长。当人体内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沿单侧周围神经会出现簇集性小水疱,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且后遗神经痛慢性期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数据显示,约1/3的人一生中至少罹患1次带状疱疹,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
① ?与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风险增加24%﹣41%。另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3倍到4倍。
调研显示,中老年人群普遍听说过带状疱疹,但同时, ② :一是超20%的中老年人认为得过一次带状疱疹就不会再得了,二是超17%的中老年人认为得过水痘就不会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有很多治疗方式,但专家表示, ③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手段,同时,平时应注意自身生活习惯调整,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着凉等;另外,较大情绪波动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也可能诱发带状疱疹。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结合材料,用一个单句为“带状疱疹”下定义。(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最可怕的是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把一切留给明天。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