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教案+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教案+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13 17:58:25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梁启超/任公
明治天皇钱币
王阳明/守仁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领域的什么现象?
道教、佛教盛行
■简介:右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画中释氏跌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问题:
右图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
三教图(明·丁云鹏)
三教合一( “三教合归儒”)
三教图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
孙悟空
一、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2、隋唐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得到新的发展。
3、宋代,逐渐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被称为“理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关怀人生的新儒学。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故名。
什么是理学?宋明时期有哪些派别和代表人物?
二、宋明理学:
思考:一种思想产生需要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社会现实对思想的影响(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二是思想本身,即旧思想衰落及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改造或出现新思想。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到了宋代就出现了理学?
1)政治:隋唐五代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必须复兴儒学以稳定和巩固统治。
2)经济、文化:宋代农业、手工业的迅速恢复、发展及科学文化的进步。
3)思想本身:儒学在困境中吸收,融合佛、道精神。
(一)宋代理学形成的原因与条件:
理学主要流派
程朱
理学
陆王
心学












程颢、程颐(北宋) 朱熹(南宋集大成者)
世界本原 社会伦理 认识论 客观唯心主义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
(二)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朱熹(1130—1200)
材料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思想主张?
主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一方面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另一方面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思考:“格物致知”与今天的“实践出真知”有何
异同?
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同:都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考察和实践求取真理
异: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
怎样才能通达“理”?
(三)程朱理学的地位及影响
1、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16世纪传入欧洲助推其进入“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法国启蒙运动、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
人物 陆九渊 王阳明
世界观
认识论
主观唯心主义
(四)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主张
“心即理也”,心是万物本原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发明本心”
致良知,知行合一。
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1、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宇宙自然法则,进一步思辨化、系统化; 2、更强调伦理道德,弘扬积极入世、关注现实的儒学传统; 3、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反省,进一步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
宋明儒学新发展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贞节牌坊群
残忍的童年
绣花鞋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清人戴震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2、积极影响: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探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同:a.都继承了孔孟思想(儒学)、
b.都承认理(理、心)的存在,都强调意识第一
c.主张理(理、心)是宇宙万物本原
d.以纲常伦理维护君主专制。
异:
①、对天理的定义不同:
程朱认为理是客观存在的〔在心外,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认为理在心内,是主观唯心主义。
②、认识理的方法不同:
程朱主张格物致知,陆王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体会词语
蛮不讲理 天理何在 理所当然
天理难容 天理昭彰
同心同德 心领神会 眼不见心不烦
心想事成
理学的发展
创立:北宋二程等人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理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课堂小结
伦理道德
天理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格物
反省
心外
心内
服务社会

(2013年新课标Ⅰ卷)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C
(2014年新课标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2014年新课标Ⅰ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D
(2014年新课标Ⅰ卷40)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不同: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更加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
1. 宋代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1、 (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2.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2、 (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伦理道德规范 D、“天人感应”学说
3.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3、 (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4.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4、 (  )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内心反省 D、穷理格物
5.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5、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6.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6、 (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7. 公元1175年,朱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7、 (  )
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 C、发明本心 D、儒家的纲常伦纪
8. 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8、( )
A.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B.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9. 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①重视人的主观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性;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9、(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10、( )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21cnjy.com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配置分值为了培养要点意识】
11、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胡)友有信”;www.21-cn-jy.com
材料五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 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4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6分)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14分)21教育网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解析)
1.【答案】 A
【考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明理学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两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周敦颐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生,仁也”入手即可。21·cn·jy·com
2.【答案】 C
【解析】 北宋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的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南宋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灭人欲”。因此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A、B两项体现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D项为汉代董仲舒提出。因此本题选C。
【点评】本题的关键之处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程朱理学的本质是以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治。2·1·c·n·j·y
3.【答案】 B
【考点】 宋明理学
【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 材料反映了朱熹关于天理和人欲的主张,根据“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可知,天理指的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人欲则是违背儒家道德规范的欲望,B项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观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答案】 C
【考点】 宋明理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析】 由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原,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外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守仁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21·世纪*教育网
5.【答案】 B
【考点】 宋明理学与儒家经典的关系
【解析】 根据对“克己复礼”的解读,B符合。
【点评】通过此题与克己复礼的对接,可以知晓朱熹如何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
6.【答案】 D
【解析】 宋明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等伦理道德,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故选D。ABC项都是理学家的目的,但是都不是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因而是错误的。www-2-1-cnjy-com
7.【答案】 D
【考点】 宋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学
【解析】 “理学”强调“理”是万物的本原,通过“格物致知”探究天理;“心学”强调“心”是万物的本原,通过“发明本心”探究天理,排除A、B、C三项。两者都主张以儒家的纲常伦纪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8.【答案】 A
【考点】 宋明理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阳明心学
【解析】 王阳明生活的明朝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危机四伏。阳明的思想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被称为“心学”。 和格物致知不同的是,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致良知”。 王阳明突出良知的重要性,认为经典为良知服务,看经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 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2-1-c-n-j-y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的本质意图。
9.【答案】 A
【考点】 宋明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
【解析】 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21*cnjy*com
10.【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长久不衰的原因,①②④三项表述均是事实,而③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儒家思想在发展中是不断吸取外来思想文化来丰富自身内容的,比如佛学思想,故答案选B项。
【点评】高考中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阶段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并与其它学派相互争辩;②汉武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创新,成为正统思想;③宋代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程朱理学”的思辨化;④明末时期,儒学迎合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转向经世致用。【来源:21cnj*y.co*m】
11.【答案】
(1)“理”指封建伦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德规范;是对立关系。(4分)
(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恢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6分,用自我语言解释,每点加给1分;)
(3)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6分,答3点即可)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的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6分,答3点即可)【出处:21教育名师】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2分,任答1点即可)
【点评】宋明理学的“理”“欲”是我们需要弄懂的,以及宋明理学对今天有何积极与消极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挑战,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同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使儒学在融合中得到发展。【来源:21cnj*y.co*m】
(2)儒学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教义有益的内容,形成理学,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进入发展的新阶段,这其中“二程一朱”起了决定作用。【出处:21教育名师】
(3)儒学到明朝中期最终发展为心学,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变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而为主观唯心主义。
2、过程与方法
1、过程:把探究学习引入课堂,根据学生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规律,发现问题→探究式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2、方法:
①布置学生分组探究,通过图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馆、阅览室、互联网在课下完成课本背景知识的认知,内容包括:佛、道教的兴起、二程、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等人的生平及主张。
②课堂设置启发性思考题,鼓励学生讨论、争鸣,在探究中加深认识与感悟。
③提取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诗词、名言,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思想发展的规律。21cnjy.com
④教师驾驭课堂,积极引导,并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介绍,名词解释等服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儒学发展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意识,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意志,树立科学、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2)三教合一的局面出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也说明不管外来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必须与中国国情结合才能生根成长。
(3)宋明理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扼杀知识分子的自然欲求,但它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的形成也有积极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并分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2、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内涵,辨析其精华与糟粕。评价其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两张好像风马牛不相及的图片:明治天皇、王阳明,及梁启超的一句话:“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学生十分好奇。www.21-cn-jy.com
材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领域的什么现象?【佛教盛行】
材料:《三教图》及图注:右图绘佛、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画中释氏跌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21教育网
问:右图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 【三教合一】
一、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2、隋唐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得到新的发展。
3、宋代,逐渐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被称为“理学”。
二、理学的含义: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关怀人生的新儒学。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故名。21·cn·jy·com
三、宋明理学:
(一)宋代理学形成的原因与条件:
1、政治:隋唐五代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必须复兴儒学以稳定和巩固统治。
2、经济、文化:宋代农业、手工业的迅速恢复、发展及科学文化的进步。
3、思想本身:儒学在困境中吸收,融合佛、道精神。
(二)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三)程朱理学的地位及影响
1、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16世纪传入欧洲助推其进入“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法国启蒙运动、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21·世纪*教育网
(四)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主张
讨论探究:宋明儒学新发展
1、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宇宙自然法则,进一步思辨化、系统化;
2、更强调伦理道德,弘扬积极入世、关注现实的儒学传统;
3、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反省,进一步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2、积极影响: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品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当堂检测】见课件28、29、30、31页
【课堂释疑】王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
佐藤一斋(阳明学和朱子学学者),佐 ( http: / / www.21cnjy.com )久间象山、横井小楠都是当时著名的洋学家,同时又是阳明学者。他们以阳明学作为解放思想的武器,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精粗不遗,表里兼该”等主张,打破了朱子学固守了儒学的孤陋习气,开了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新风,为开港倒幕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佐久间象山的门生中,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攘夷倒幕的活动家吉田松荫,胜海舟等,都是信奉王学的。明治初期启蒙运动中的骨干如加藤弘之、津田真道、西村藏树等也出自象山门下。
吉田松荫是维新运动时期先驱性的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家和教育家。松荫回忆说:“吾曾读王阳明《传习录》,颇觉有味。顷得《李氏焚书》亦阳明派,言言当心。向借日孜以《洗心洞札记》,大盐亦阳明派,取观为可。然吾非专修阳明学,但其学真,往往与吾真会耳。”在阳明学的影响和鼓舞下,他积极主张尊王攘夷,致力于倒幕运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吉田松荫以其叔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名义在家乡创建了松下村塾,据说其学生八十,竟有近半数为明治维新做出了杰出贡献。明治维新前后叱坼风云、雄飞庙堂的许多俊杰之辈,如伊藤博文、木户孝允、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井上馨、前原一诚、久阪玄瑞等,皆出自松阴门下。
吉田松阴的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徒,维新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高杉晋作(公元1839-1867年),在读了王阳明《传习录》后也作诗云:“王学振兴圣学新,古今杂说遂沉湮。唯能信得良知字,即是义皇以上人。”www-2-1-cnjy-com
萨摩藩的倒幕领袖西乡隆盛(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元1827-1877年)也是一位倾心王学的政治家。他以阳明学的即知即行思想为理论武器,积极参与幕政改革和勤王运动;为奉还大政于天皇,他亲自担任总督府参谋之职,征讨幕府将军;为改革旧制,他首倡废封建改郡县之议;因此,他成为日本勤王运动中的第一功臣。2-1-c-n-j-y
正是以上这些信奉或倾向阳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的杰出人物,以阳明学为理论武器,倡导尊王攘夷或开国倒幕,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实现,瓦解了日本封建体制,由此而开启了日本社会通向近代化的大门,而受阳明学影响的明治开国元勋伊藤博文、西乡隆盛则直接提倡民权、民主、废藩置县,为日本实现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2·1·c·n·j·y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梁启超也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这些论断都是符合日本的历史的。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