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

文档属性

名称 记叙文知识梳理及答题技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0 17: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叙文

一、考查内容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知识梳理
  1.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描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体。中考考查课外记叙文,包括一般的记叙文,还有散文和小说。
  2.记叙文的分类
  (1)写人的记叙文,从事件中分析人物,在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点。如《我的母亲》《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等。
  (2)写事的记叙文,记叙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如《社戏》《风筝》《羚羊木雕》等。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写景手法,景物特征,分析作者情感。如《春》《济南的冬天》等。
三、常见题型解析
(一)题目设题:题目的含义、题目的作用、拟题、寻找线索等。
  1.标题含义
  (1)一语双关的题目最容易考查其含义,表层意从字面上很容易把握,深层意要联系全文甚至主旨方可把握出。
  (2)运用修辞的题目也容易考查含义
  思路: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又指……。概括了……的事件,表达了……的情感,暗示了……的主旨。或者:运用……修辞,写出……。
  2.标题作用
  (1)内容上:(同题目含义)点明……、概括……事件、表达了……感情、表达了……主旨
  (2)结构上:是否是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形式上: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3.拟题
(1)以核心人物为题:《老王》《藤野先生》;
(2)以核心事件为题:《登上地球之巅》;
(3)以核心事物为题:《风筝》;
(4)以季节为题:《春》《济南的冬天》;
(5)以独特的视角为题:《背影》《台阶》;
(6)以主旨为题:《伟大的悲剧》;
(7)以情感命题:《爱》;
(8)以线索为题:《羚羊木雕》。
4.寻找线索
(1)线索主要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等。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二)情节设题
1.概括全篇内容
思路:人物+事件+结果,时间、地点、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可以有,结果一定要有。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注意: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插叙的事情排除掉);如果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
  2.概括部分情节
(1)概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2)划分层次。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按事情发展过程划分(找各个事件)。另外,总分总结构(“掐头”,找出总领的句子;“去尾”,找出总结的句子)
  3.梳理心情(感情)变化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注意完善情节链、完善变化链。
 (三)人物形象设题
  1.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思路:抓住文中抒情议论句,体会作者情感,用赞美(贬斥)的语言概括。是一个……的人。从文章……看出来。要巧借文章中的词语是否要结合内容分析
2.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另外还有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和细节描写(即特写镜头,以突出人物心情或品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评价人物形象
  思路:性格特征+评价
  常有两种题型:有模板;没有模版。(有模板,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升华、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4.揣摩心理
  出题类型:补写心理
  思路:明确人物此时此境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
  注意: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考试中建议用第一人称)。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四)句子设题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
  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全文设置了……的情感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等。
  中间:承上启下;与上文的……呼应;引出下文的……;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做铺垫。
  结尾:照应开头;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回味无穷;总结全文,突出、深化……的中心。
  过渡句: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
  3.描写句理解(作用)
  (1)人物描写句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社会环境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4.文采句赏析(表达效果)
  思路:修辞(+阐述)+内容+情感,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地写出了……的内容(动作、心理、神态等),表达了……的情感。
  注意:在适当地方加上炼字内容。给整个句子以综合评价。
  (五)段落设题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内容),对下文起到……(结构)的作用。注意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1.开头段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结尾段作用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题旨;深化或升华主旨,强化作者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思,余味无穷;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呼应开头,首尾圆润,浑然一体。
  3.环境(景物)描写段
  思路:这段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突出人物……的性格。烘托了人物……的心情等。(回答要具体)
  4.中间(非开头结尾)段落
  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承上,总结上文……内容;启下,引起下文……内容
  铺垫段:为下文……作铺垫
(六)词语作用(妙处/表达效果)
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常考的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副词;褒义贬用、贬义褒用;语境词等。
  思路: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将比喻、象征还原)。……一词原指……,文中指……,起到了……的作用,写出……心情,表现了人物……性格,表达了……的情感,突出了……的中心。注意结束时最好有综合性评价语。
2.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调换另一词。
思路:首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其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或哪个表达效果更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好在哪里);最后,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好在哪里
3.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
思路:就近、就前原则。
如“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应该接纳他,认可并鼓励他。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这样”指的是什么?“这”是近指,“那”是远指,这句话中指掐面文对家长的要求。
  4.词语指什么,根据语境推到判断出所指。词语是否矛盾,有些词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各有所指,寄寓深刻的用意。
  (七)记叙顺序设题
  1.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时间)记叙。
  作用:叙事条理分明,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完整清晰。
  2.常考的是倒叙、插叙的辨识及其作用。
  插叙的作用:这段插叙,补充了……的内容,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翔实,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
倒叙及其作用:有两种倒叙形式:第一种是首尾照应,中间回忆。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第二种是把事情的结果写在前面,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取得设置悬念、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设题
1.写作手法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出特定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如使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2.材料组织。
思路: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如:本文为何详写甲,略写乙?(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甲最能突出这个中心意思,所以详写;乙虽然与这个中心有关,但关系不大,所以略写。(2)乙是人们所熟知的,不言自明,所以略写;而人们对甲的了解比较少,所以详写。
3.表达方式的作用
(1)议论: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3)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场景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突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情
(九)其他角度设题
1.语言特色。
  注意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句,选用适当的词语进行概括,如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2.开放题:读了本文之后,你有何感悟?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答此题一定记住三个要点:联系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悟。
基本格式为:正如文中所说……我在生活中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