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基础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0 17:0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基础知识
一、名句默写
名句默写题是中考语文的必考内容,考查的一般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古诗文名篇或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章。
(一)常见题型
中考古诗文的默写大多是填空题,但内容有深浅,层次有高低,难易有梯度。分析其特征,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识记类默写
  此类题从形式上看主要有:有前句无后句;有后句少前句;有两头缺中间。从内容上看考查的主要是名言、警句、对偶句、排比句等。例如:
  (1)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2.理解类默写
  此种题型考查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审清题意,弄清要求。由于有条件限制,有目标导向,所以要“循规蹈矩”。根据考查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五类:
  (1)点出句子中心,写出课文原句。
  ①《捕蛇者说》中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②刘禹锡《陋室铭》中形容居室环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写出相关内容。
  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
  ②《曹刿论战》中曹刿所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及彼,写出联想比较的句子。
  ①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4)点旨明志,写出画龙点睛的句子。
  ①《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马说》中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隐含修辞、创作艺术的句子。
  ①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联想美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叫嚣乎东西”的互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运用类默写
  此类题常常先叙说一段现在的某个事实,然后让学生用一两句意思相同的古诗名句来填空,它主要考查学生在对古诗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欣赏辨析。
  ①季洁的爸爸在商场濒临倒闭时,被上级任命为总经理,人们都说季洁的爸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出师表》中的名句作答)。
  ②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填空)
答题技巧
1.识记类默写,题目简单明确,只要平时按要求背诵,答题时借助记忆,结合前后句提示,就能迅速默写作答。
2.理解类默写,我们在解答时,应在熟练掌握背诵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审清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答案也就自然出来了。其中的联想比较题,它不但要你对所出示的诗句进行理解,而且对课文的内容要比较熟悉,这样才能找出两者有相互联系的句子。
3.运用类默写,一般已知文字较多,解答时一定要耐心,缜密思考,找出其“相通”点,然后答题,切不可凭直觉妄填。具体说来,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细读题干,把握句意。
这种题型,一般是在题干部分提供一个课本之外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句子,要求从某一课文中找出一个与之意思贴近的语句,因此细读题干,准确地把握题干的意思,就成了从课文的众多语句中寻找答案的索引。而有的题干部分意思明显,有的题干部分意思则较隐含,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琢磨句意,充分发掘其隐含信息。
(2)扣住提示,筛选语句。
题目中的提示语既明确了语句的出处,又缩小了我们筛选语句的范围。若忽视这一点,就不能在众多课文中或某一课文的所有语句中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既浪费了考试时间,又分散了我们的精力。为此我们在答这类题时,不仅要注重“瞻前”一些,还应注意“顾后”一点,这样才能达到迅速解题的目的。
(3)反思检验,做好检查。
  这类试题评分要求很严,稍有疏忽便会出错,因此做完之后,必须再检查一番,这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查连贯,看所选语句与上下文是否贯通,与原文严丝合缝;②查文字,主要检验是否错、漏、多写了字。
二、字音字形
考查的都是常用的汉字字音字形。没有特殊技巧,需要平时的积累。
(一)字音
1.考查内容
①生字字音;②一字多音;③易读错音;④形近字;⑤拼音规则。——主要是②③项。
  2.错读的原因
因习惯而错读。如,“符(fú)合”常被错读(fǔ),“档(dàng)案”常被错读(dǎng),“粗犷(guǎng)”常被错读(kuàng)。
避免习惯错读的方法:
①换词识别。像“符号”只有(fú)这个音,就能确定在“符合”也读(fú)。
②谐音记忆。像“装载”这个词,读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为“装在”(zài)。
③根据声旁来确定。如“粗犷”的“犷”其声旁“广”的读音与“犷”的读音相同。
(2)因多音而错读。如“处(chǔ)理”而非“处(chù)理”,“强(qiǎng)迫”而非“强(qiáng)迫”。
避免多音错读的方法:
①依据词性辨别。如,“处”读(chǔ)时多作动词,读(chù)时多作名词。所以,像“处理、处罚、处世、处惊不变、处心积虑、处之泰然”等词语中的“处”都读(chǔ)。
②根据字义判断。如“强”理解为“迫使、硬要”之意时都读(qiǎng)。所以,像“强迫、强辩、勉强、强词夺理、强人所难、强颜欢笑”中的“强”都读(qiǎng)。
(3)因形似而错读。如,“内疚(jiù)”与“针灸(jiǔ)”的读音分辨不清,“友谊(yì)”的“谊”依据声旁“宜”妄测而错读为(yí)。
避免形似错读的方法:
①将形近字集中起来辨识它们各自的读音。
②记住与“声旁”读音不一致的一些常见形声字,如“锲(qiè)而不舍”的“锲”到底是读(qiè),还是读(qì)。“契(qì)”的读音我们都知道,如“契约”,再记住“锲”“契”的读音不一样,自然就会肯定其读(qiè)了。
  (4)因变读而错拼
  读三声的两个字组成的词,在读的时候第一个字都会变读为二声(连读变调)。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只是根据读音来判断拼音就会出错。如,“窈窕(yǎotiǎo)”的“窈”常被错拼为(yáo),“匕首(bǐshǒu)”的“匕”常被错拼为“bí”,“侮辱(wǔrǔ)”的“侮”常被错拼为“wú”等。当然,不是所有第一个字读二声、第二个字读三声的词都是“变读”的结果。如“祈(qí)祷(dǎo)”这个词,第一个字本来就读“qí”。实际上常见的“变读词”并不多,大家只要在遇见,注意记忆一下就可以了。
3.答题技巧
按平时学习训练的规则要求答题,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大的技巧。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的各种规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钥匙。当然,也有一些从实践经验中得来的小技巧,也不妨一试。
(1)以“熟”求“生”。所谓“熟”是指试题中自己熟悉的有把握进行正确判断的内容,所谓“生”是指自己生疏的无法进行判断的选项。
例: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
  人迹罕至 一蹶不振 量力而行 孤注一掷
  A.hàn diē liàng zhì B.hǎn jué liàng zhèng
C.hǎn jué liàng zhì D.hàn diē liáng zhèng
分析:在四个加点字中,如果对“量”字的调号拿不准,可以从熟悉的其他三字的读音入手。首先根据“罕”“蹶”的读音可排除A、D两项,然后由“掷”的读音可断定答案是C,从而弥补了因为不能确定“量”的读音而无法解题的不足。
参考答案:C
  (2)反向判断。先看清题干要求,如果是求正,就排除错项;如果是求误,就排除正项。求同求异类题亦然。
例:选出隔音符号用得不全对的一项 ( )
  A.蚕蛾cán'é 惨案cǎn'àn B.悲哀bēi'āi 甘美gān'měi
C.气昂昂qì'áng'áng 海鸥hǎi'oū D.恩爱ēn'ài 名额míng'é
分析:此题求误。A、C、D各项连在其他音节后面的音节,都是以ɑ或o或e开头的,易与前面的音节分不开,所以,隔音符号是正确的,应排除;然后仔细审查B项,就会发现“甘美”的“美”是以m开头的,它不能与前面音节的最后一个字母相拼,音节界限不会混淆。因此,用隔音号是多余的。
参考答案:B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在目前中考中,单独考查语音的题已不多见,代之以全面考查灵活掌握拼写规则的题,而更多的是与汉字的书写、意义等一起考查。
字形
新课程标准对字形的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考查内容
①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②准确工整的书写。
具体题型
(1)选择题
例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我们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那声音大慨是横笛,宛转、悠扬。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能分辩清楚的激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分析:A项中“迫不急待”的“急”与“及”是同音字,“急”是“着急、急切”的意思,而“迫不及待”意思为“急迫得不能等待”,音同意不同;C项“大慨”中的“慨”与“概”属于形似字,“慨”组成的词组有“感慨”“慨叹”等,常指人的心情,“大概”意为“大略、大约”,表示猜测;D项中“分辩”中“辩”与“辨”既是同音字,又是形似字,“辨”的意思是“分辨、辨别”,表示判断,“辩”的意思是“辩解、辩论”,“分辩”表示语言上的推断,所以在上面句子中解释不通。
参考答案:B 例2: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震耳欲聋 姿态万千 变幻莫测 B.问心无愧 挥洒自如 可歌可泣
C.一尘不染 埋头苦干 平淡无奇 D.眼花潦乱 赫赫有名 申张正义
分析:本题同时考查了同音字、形似字。D项,“眼花缭乱”的“缭”与“潦”,音同形似意不同,“潦”是“做事不认真,写字不工整”之意,另外,“潦”还一个读音是“lǎo”,是“雨水大、路上的流水、积水”之意,“缭”有“纷乱、回环旋转”之意,因此,“眼花潦乱”中的“潦”是别字;“伸张正义”的“伸”与“申”既是同音字,又是形似字。“申”是“说明、申述”之意,“伸张”有扩大之意。其中“伸冤”与“申冤”可以互换使用,“伸张”与“申张”不可互换。
参考答案:D (2)改正错别字
例:下列词语中有3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然后改正。
涕泗横流 顶礼模拜 无与伦比 霍然贯通
兼而有之 敬业乐群 有列可援 通宵达旦
改正:
分析:认真浏览这些词语,注意相关的同音字、形似字。其中,“顶礼膜拜”的“膜”与“模”同音形似,“模”是“规范、标准、仿效”之意,与“拜”搭配,解释不通,“膜拜”是“跪在地上举双手虔诚地行礼”之意;“豁然贯通”的“豁”与“霍”属于同音字,“霍然”的义项有“副词,突然”“疾病迅速消除”两种,不可与“贯通”搭配,“豁然”是“形容开阔或通达”之意,与“贯通”搭配构成固定词组;“有例可援”中的“例”与“列”是形似字,意思为“有成例可以援引”,因此“列”是别字。
参考答案:模—膜、霍—豁、列—例
书写
例:①将下面的文字正确、规范、整洁地抄写在方格内。
明是非   辨正误   审美丑   察善恶
②将下面这首诗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方格内。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分析:这两个题目是考查书写能力。答题时,根据要求做题即可,第①题的要求是“正确、规范、整洁地抄写”,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字形”的基本要求之一;第②题的要求是“用正楷或行楷抄写”,这是对汉字形体美的考查。
答题技巧
辨识字形题的能力层级虽然不高,但是要拿分却不容易。由于这类题的考查重点集中在别字上(都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只要我们在记忆的基础上,辅之以一定的解题方法,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1)以义辨形。考题中的别字是出现在词语或句子中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
例:找出下列词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②鸟近弓藏 ③劳燕纷飞 ④中微子敢于和光速较量的神奇本领和不费吹灰之力穿过地球的拿手好戏,极大的触发了科学家们应用研究的灵感,于是中微子通迅的设想脱颖而出了。
分析:桃树李树虽然不说话,但凭着花和果实也能吸引很多人至其下而走出路来,怎么会成了小溪呢?①中的“溪”应为“蹊”,“小路”的意思。鸟近了却要把弓藏起来,是何道理?②中的“近”应该是“尽”,“完”的意思才顺理成章。人常说,劳燕分飞各西东,③中的“纷”不是分别的“分”又是哪个呢?我们仔细分析④这句话的意思就会发现,其中的“通迅”应为“通讯”,“利用电讯设备传递消息”的意思。
参考答案:溪—蹊、近—尽、纷—分、迅—讯
(2)形旁辨形。汉字绝大多数为形声字,其形旁和字意有着直接的关系,是我们辨析字形的重要凭借。比如“贝”这个偏旁,甲骨文像贝壳的形状,古时以贝壳作为货币,凡取此字为义的字,其意义多与钱财宝物有关。所以“贪赃枉法”的“赃”不能写成“脏”,“赝品”的“赝”不能写成“膺”。“月”这个偏旁,甲骨文像切成方块的肉,凡取此字为义的字,其意义多与人的肢体、器官、肌肤或肉食等有关。“义愤填膺”的“膺”为“胸”的意思,“病入膏肓”的“肓”指“心脏和膈膜之间”,不能写成“盲”,“残羹冷炙”的“炙”为“烤肉”,因此不能写成“灸”。多识偏旁之义,是辨识汉字的一个简便方法。
(3)结构辨形。所谓结构辨形,是指通过分析词语的结构,尤其是词语中并列对举的现象来分辨字形的方法。比如仗义直言、惹事生非、名僵利锁这三个词语中,“仗义直言”是由“仗义”和“直言”组成的一个并列结构的词语,“义”和“言”的词性相同,都是名词,“仗”和“直”的词性也应相同,而这里“仗”是动词,“直”是形容词,其中一个应该有错,原来“直”应为“执”。“惹事生非”也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其中“事”和“非”反义对举,“事”应为“是”,而“名僵利锁”中的“僵”和“锁”为同义对举,“僵”应为“缰”才正确。
(4)出处辨形。辨识字形的词语有相当一部分是成语,而许多成语都有其来源,了解成语的出处也可以帮助我们辨识字形。比如“墨守成规”、“得陇望蜀”这两个成语,“黑守成规”语出汉代刘向《战国策·齐策》,“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其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原来,战国时墨翟以善于守城著名,后称“善守”为“墨守”,知道了这点,就不会把“墨守成规”的“墨”写成“默”了。“得陇望蜀”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东汉初年,隗嚣和公孙述分别占据着陇地和蜀地,刘秀派岑彭等带兵攻打隗嚣的西城和上圭两地,在给岑彭的信中说:”两城若下,……既平陇,复望蜀”。“陇”和“蜀”分别是两个地名,不能把“陇”写成“垅”。
  字形辨识题虽需要平时的辛勤积累,但如果辅之以一定的解题技巧,定会收事半功倍之效的。
词语运用
1.考查内容
要求考生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表达作用”。主要包括:(1)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2)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3)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运用的正误;(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运用词语(或成语);(5)能根据语境正确运用关联词。
????2.常见题型
  对词语的理解,常常以选择的形式出现,而且多以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作为考点,当然,在一部分地区也曾出现过将词语的理解与阅读分析结合起来的考法,有填写、修改和简述等主观类试题。但整体来看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明词意;第二,会用词。
  例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星球上, 着几块色彩斑斓的陆地,那是地球上的五大洲,在陆地中间 着辽阔的蓝色水域,那是地球的四大洋。这里有生命存在,生物活跃在多彩的生态系统中,它们 这个星球以绿色的情调和生命的意义。
  A.嵌入 布满 呈献 B.勾勒 填充 馈赠
C.镶嵌 充盈 赋予 D.勾画 覆盖 给予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正确辨析和运用近义词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有一定难度。对于地球来说,由于大面积是海洋,陆地居于其中,用“镶嵌”更能体现陆地嵌入地球,而又高于海平面的情形;而“嵌入”“勾勒”“勾画”则不能体现出陆地的这一情状。地球上的水域,水面广阔,水量充足,用“充盈”不仅能表现出水域的这种特色,而且还能体现出水作为液体具有的那种晶莹、透明的特点,而“布满”“填充”“覆盖”则都显得过于直白。“绿色的情调和生命的意义”,这里用“赋予”较为恰当;如填“呈献”则前后搭配不当,如填“馈赠”则句意不通,如填“给予”则平白直露。
参考答案:C
  例2:下边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则财富广告,用字巧妙,颇有意味。请你分别说说两个加点的“理”字的不同含义。
  你不理①财,财不理②你。
分析:这是一道紧密联系生活的词语填空题,试题材料选自中央电视台一则广告,要求考生写出“理”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①处,考生容易误答成“清理”“理会”。正确的方法是把两句连起来理解,读出两个“理”字所在分句之间的假设关系,以便准确理解其含义。
参考答案:①管理。② 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此处指获得财富。
3.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
(1)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例如: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风声鹤唳”是指溃逃的士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怀疑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
(2)褒贬误用,即对成语的感彩把握不准,本来是含有褒义的,却用到贬义的语境中去。例如:昨天下午的活动中,来自各班的同学推波助澜,使毕业联欢的气氛达到高潮。“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3)对象用错,即指该成语是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却被张冠李戴地用到乙类事物上去。例如:您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4)不合语境,是指成语的适用语境被错用而致使用不当。例如:据专家测算,在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污染总量的45%。“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
(5)重复累赘,是指在语句中已含有成语里的含义,再用成语,则造成重复。例如:他在敌人监狱中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又如: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四、修改病句题。
(一)考查内容
1.能辨别句子的正误,修改常见的病句;
2.能根据语意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句式、句子;
3.能根据句意关系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借助关联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语言。
有关句子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历年来都是中考语文试题中“语基积累运用”部分的重要内容。具体的考查要求有:①能分析单句的成分;②会找句子主干;③了解各种句式及表达作用;④能区别常见复句类型,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分析二重复句间的关系;⑤能知道病句类型及特点,会辨析和修改常见病句。⑥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语言。考查的重点目前放在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形成两个方面,以便更好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病句的六种主要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中前四类是语法结构方面的问题,后两类是句意方面的问题。
1.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佛山一中的语文教师。
正确次序:佛山一中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语文(名词)教师。
动词修饰语。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①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例:在办公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正确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办公室(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关联词语的位置。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例: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面)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①他在运动会结束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生涯。(“退出……生涯”动宾搭配不当)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①教师肩负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重任。(“队伍”应改为“人才”)
②黑暗中,还听得见连滚带爬的脚步声。(“连滚带爬”不能修饰“脚步声”,)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
②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后面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应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缺主语
例:①通过努力的学习,使她的成绩得到很快的提高。(应删去“通过”或“使”)
②对于不文明守纪的同学,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吗?(去掉“对于”或删掉“受到”)
(2)缺谓语
例:①佛山市民都在努力为建设一个文明卫生城市。(结尾应加上“而奋斗”)
②完成了任务之后,大家到餐厅夜宵。(应是“吃夜宵”)
(3)缺宾语
例: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时间”一词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累赘重复
例: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多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结构混乱
造成结构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两种同义格式杂糅
例:①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作用”同义,用一个即可)
②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秸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要么用“主要成分是……等”,要么用“是由……等配制而成的”,不能将二者糅在一起)
(2)两个分句糅成一个单句
分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或分号,如果误用连接并列成分的顿号,就造成分句糅合的毛病。
例:小张除跳舞外,兼任报幕、开场、结尾的节目还得由她编导。(“小张……兼任报幕”和“开场……由她编导”是两个分句,各有主语,其间误用顿号,“兼任”一词径直管到“节目”,造成杂糅和搭配不当的双重毛病)
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例: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②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下面是一些逻辑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
例: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
例: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强加因果
例: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主客倒置
例: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三)答题技巧
解答这类试题,应注意的是:①了解句子大意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②逐层压缩句子成分,显示句子主干;③注意各种句子成分的位置规律;④分析各种病句产生的原因,摸清规律;⑤了解各类试题的考查要求,运用解答的方法和技巧,如语感审读、提取主干、造句类比等;⑥严格按照题目要求,正确使用病句修改的规范符号;⑦对一些应用性的题目要认真把握题干信息,紧密联系上下文语境,仔细揣摩。
五、课外名著阅读积累
一般来说,重点是考查课标推荐课外阅读的文学名著的内容。
考查内容
(1)要求学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对文学名著要适当加以了解,记住作品的作者、人物、情节等有关内容,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2)考查作品的基本常识外,还要求概述情节,甚至要写出阅读收获,情节是比较经典的或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既不为难学生又可避免不读名著而得分的现象。
(3)尽量考虑到综合性,可结合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写作题,将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2.名著阅读建议
(1)不能为应试而读名著,那种带有明显功利性的阅读,往往会掩盖作品的多种美质。
(2)“好书不厌百回读”,作为经得起历史考验、历久弥新、人皆推之的名著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能得其精髓的。
(3)名著本身就是丰富的语言宝藏,那种只看情节的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
(4)重要章节、精采段落要反复研读,要以审美者的眼光去欣赏,要以批评家的心态去接受。做到这样几点,作为人类宝贵精神遗产的名著,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3.常见题型
(1)填空式
例: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的罡煞之星。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__________、潘金莲;发配孟州途中,在___________酒店结识母夜叉;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_________夺回______;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__________;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正是:“山中猛虎,见时魄散魂飞;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
对联式
例: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传》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
《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
辩论式
例: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谈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推荐卡
例:某同学用表格形式做读书卡片时,遇到了困难,请帮助他把卡片填充完整。
作品 作者 精彩情节
《水浒》 施耐庵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老舍 ____________________
《威尼斯商人》 _________ 法庭审判契约纠纷
访谈式
例:小林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答题活动时,向你电话求助,让你为他介绍《水浒传》中的一段故事。请你把你讲的内容写在下面。
要求:①从“景阳冈武松打虎”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任选一个;②叙述简明,情节概括,人物性格突出;③字数在80个以内(含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感悟式
例: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商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请从下列书目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内容,就“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中的一点,写出你的阅读体会。
书目:《繁星》《春水》《童年》《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几种类题型有的要填书名、作者、人物、情节,还有的要写读后感。这就要求学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对文学名著要适当加以了解,记住作品的作者、人物、情节等有关内容,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4.综合题型
(1)结合语言基础知识
例1: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仿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根据《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情节,补全下面的对联。
借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贤才,____________三顾茅庐
这两道题将句子仿写、对联和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既能真实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基本情况,又能考查学生的仿写、写对联的能力,是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
(2)结合阅读
例: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以下题目。
①本文开头简要列举的六个历史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新课标所要求阅读的课外文学名着中,有许多人物的经历可以印证“痛苦和磨难造就人”这一道理,请举出一例,按提示加以说明。
作品名称:《_________》 ②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
主要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将文言文阅读和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考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必须找准课内与课外的共同点,并且要能写出书中事例和自己的启示,限制性和开放性相结合,能比较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
结合写作
例:某校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相关资料,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
①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着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人物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将时事、仿写的知识进行了综合,既考查了考生积累名著的程度,又考查了考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从积累名著来看,考生要从自己阅读过的名著中搜寻自己感动的人物和相应的作品,同时还要熟悉书的内容,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更需要语言的简洁流畅。
六、口语交际题。
(一)考查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为检验这种能力的实现情况,语文试卷中多设口语交际题。这是一种融倾听、判断、分析、归纳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考查于一体的综合性题目,是名副其实的语文素养大检阅。简单说,口语交际就是解决好“对谁说”“为何说”“说什么”“怎样说”四个核心问题,具体到解题中,要做到以下四个“明确”:
  1.明确说话对象。即确定说话对象是群体还是个体,自己与他(她)是什么关系,其年龄、身份如何,以便在说话时合理称呼对方,并选择恰当的语气及方式。
  2.明确说话目的。说话的目的,可能是规劝、安慰对方,可能是表示欢迎、表达谢意,可能要提出意见或建议,也可能只是简单地转述事实、传达信息……审题时要根据题目指向,明确说话目的,才能有的放矢,避免偏题、离题。
  3.明确说话内容。说话内容一是由说话目的决定,劝说,就要陈清利弊,纠正对方思想认识的偏颇,引导其按正确的方式做事;答谢,就要交代缘由,致以诚挚的谢意;转述,则需说清楚基本事实……二是由具体语境决定,有的题目给出一段对话语境,要求填写其中一两句话,这就需要纵览上下文,综合判断空缺处说出了哪些信息,以便使补入的话与前后对话语意连贯、自然衔接。
  4.明确说话方式。说话方式即说话时采用的技巧,这要由具体语境——综合考虑说话对象、目的、内容来决定。比如劝说,对方是同龄人,可以现身说法,也可以直陈利弊;如果对方是长辈,则要委婉含蓄,态度温和,以便对方接受。另外,根据语境,说话时要随机应变,适时采用高雅幽默、巧妙迁移、真挚陈情等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
  总之,口语交际时,除了全面把握题面信息,语言简明连贯,还要做到“言之有礼”“言之有理”“言之有度”“言之有节”。
(二)常见题型
命题形式大致有两大类:一类为选择题,另一类为书写题。“听话”“说话”题的题面设计为一种或几种对话情景,要求学生依据情景答题,可分为单一型对话题和复合型对话题。单一型对话题指的是设计某一情景,要求考生以自己或以情景中的某个人物的身份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说一段简明、得体的话。常见方式有:访谈式、辩论式、劝说式、推荐式等。而复合型对话则要求考生面对同一情境中的不同对象或不同情境中同一个对象或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对象说出应说的话。
1.判断分析
  例:下面的情境中,售货员的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 ( )
某顾客到商场买照相机,把货架上的机子几乎都试了一遍,觉得还是不满意,要求售货员带他到仓库去挑。面对这过分的要求,售货员微笑地说:“ ”
A.不行!商场里有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私自带顾客去仓库挑选商品。
  B.真对不起,我们经理宣布过,任何人不得私自带顾客去仓库挑商品。
  C.开玩笑吧,我能带你去?难道你不知道“仓库重地,闲人免进”吗?
  D.就你特殊!我私自带着顾客去仓库挑选商品时要被罚一个月奖金的。
分析:语境中,对话的目的是“拒绝”;售货员“微笑地”说出的这番话,必然是温婉得体,让对方乐于接受的。分析可见,A项用的是肯定句,语气过于生硬;C项是反问句,语气强烈,且有嘲讽意味;D项语气生硬,以“我”为中心,不够尊重客人;只有B项,先表达歉意,再诚恳地说明拒绝原因,是最为得体的表达。
参考答案:B
  2.情景对话
  例1:“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人,而且正在走向世界。你所在的学校要开展“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系列活动,你的同学小明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不想参加本次活动,假如你是班长,将如何劝说他?
  分析:这是一道劝说题。说话对象是自己的同学;说话目的是劝说小明参加“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说话内容上,要针对小明的错误认识,陈述参加此项活动的意义,以便达到劝说目的;说话方式呢,由于是同学关系,可以结合自己之前参加类似活动的收获现身说法,也可以讲清利弊、直接劝说,只要不讽刺挖苦对方即可。
  参考答案:小明,作为中国人,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公民应有尽的责任,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修养,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你说对吗?
  例2:星期天,我(小明)和同学小华上街买书,在商场门口遇见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故摔倒,伤情较严重。围观行人因担心讹诈不敢上前救助。小华见状马上冲上前去准备搀扶,我在钦佩他热心助人的品行之时,又担心他会因此惹上麻烦,于是拦住他说“(1)”。小华听后觉得我说的有些道理,但他看着老人躺在地上痛苦呻吟的样子,还是决定救助。同时,他也留了一个心眼,叫我做些场外准备,也好有备无患,于是他对我说:“(2)”
  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情景对话题,填写说话内容时务必全面考虑语境。综合上下文看,第(1)处,“我”的话既要表达对小华的“钦佩”之意,又要讲清楚利害关系,还要说得“有些道理”;第(2)处,小华一定程度上认同“我”的话,也知道“我”是为他好,所以首先要表达谢意,同时还要传递两方面的信息:一是坚持要救人,二是具体说出做些什么“场外准备”,以免惹上麻烦。
  参考答案:(1)小华,你热心助人的品行真值得我学习,但因救助别人而惹上麻烦的事也时有发生,你要多考虑一下。(意思相近即可)(2)小明,谢谢你的提醒。但不去救助我不忍心。不过你可以替我就近找一位警察说明情况(或:找几位围观者请他们作证,并记下他们的联系方式;向围观行人借一部手机拍摄相关过程),谢谢!(意思相近即可)
3.纠正错误
例:阅读下面母女俩的对话,回答问题。
  母亲:提醒你多少次了,把东西放回原处,免得再用时不好找。
  女儿:在您眼里,我就没有做得对的时候,难道我就一无是处吗?
女儿的话,除了语气态度方面不妥外,在内容方面的不当之处是: 。
  分析:这是一道指向性极为明确的题目,题面明确要求分析女儿的话在“内容方面的不当之处”,而不考虑其他。如果审题不明,很容易针对女儿采用反问的句式,对母亲不够礼貌,甚至将分析的矛头指向母亲。
  参考答案:妈妈只是多次指出女儿不把东西放回原处这一个缺点,女儿却说把她看得一无是处,以偏概全,歪曲了妈妈的话。
4.语境表达
例:“最美消防员”李鹏,在救出了26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后,由于长时间在冰冷的水中浸泡,体力严重透支昏倒在现场,被送到医院。如果你作为学生代表到医院看望李鹏,你会对他说什么?

  分析:语境中,说话对象是一位住院治疗的救人英雄,所以说话的内容应围绕表达敬意和祝福、表明学习的决心展开。但由于题面中没有明确说话目的,也没有具体的对话情景,有的同学回答时把握不住重点,说些无关痛痒的话;也有的同学因为没有称谓或称谓不当而被扣分。
  参考答案:叔叔,您好!我代表我们学校的全体同学来看望您。您的英雄事迹令我们非常感动。我们要以您为榜样,好好学习,争做“最美中学生”。祝您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