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第六中学高中化学鲁科版选修4第一章 第3节《原电池》课件(14张ppt)+教学设计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淄博第六中学高中化学鲁科版选修4第一章 第3节《原电池》课件(14张ppt)+教学设计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6-10 22:35:12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 原 电 池 每课一题: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应式.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两块活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2.原电池反应的本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探究①电流计按正负极接好,量程为0.6A,②先接好电极再放入电解质溶液中,③观察并记录电流的最大值及变化趋势和电极上的变化探究一:不同原电池的放电情况注意事项:按图示组装好仪器,观察电流大小变化情况,写出相应的电极反应式探究二:如何得到稳定的电流正极(铜电极):Cu2+ + 2e- = Cu
负极(锌电极):Zn-2e- = Zn2+
电池总反应:Zn+ Cu2+ = Cu+ Zn2+半电池、内电路、外电路形成闭合回路盐桥的作用:几个概念:探究三:原电池供电能力的影响因素原电池放电能力的影响因素1.取决于组成原电池的反应物的氧化还原能力;氧化、还原能力越强,其放电能力越强。2.装置的合理性及影响电极反应的条件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B.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原电池两极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原电池内部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D2.如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能够形成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是 ( )B3.请利用:Cu+2Ag+=Cu2++2Ag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能持续产生电流的原电池装置,并写出两极反应式。?KNO34.根据下表内各组中所提供的条件,你认为放电能力最强的是 ( )
(溶液浓度均相同)C小 结: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探究法(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揭示本质)对待事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要有精益求精的意识,从理论到实际要不断的研究探索。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原电池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必修2》中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电池效率的探究,引出半电池、盐桥、内外电路等概念,从本质上了解原电池的构成和反应原理了解设计原电池,选用正、负电极的原则,是在必修2基础上的深化。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氧化还原理论,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的知识储备,而且原电池相关知识已在必修2模块中有所涉及,学生初步了解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半电池、盐桥、内外电路等概念;②能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③了解盐桥的构成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利用实验探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对比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应用的不同,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享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这节课中使用了ppt、电子白板、flash动画
在讲解原电池原理时候,通过ppt展示,让学生对原电池的形成有直观的认识,预期效果应该是学生可以完全认识。
⑵在原电池形成原理的实验中,运用flash动画,
⑶运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动手书写方程式。这样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能及时给与改正。提高了课堂效果。
(4)在练习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在前面学习中,我们知道化学能与电能可以相互转换,本章我们主要来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的装置、过程、效率。在必修2中,我们已经学习原电池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进一步探究其工作原理、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法和原电池的放电能力等问题。
(板书课题)第一节 原电池
复习原有的知识,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ppt
每课一题
请大家分析学案上的题目并回答相关问题:
ppt
板书小结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①两块活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作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
2、原电池反应的本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3、
动脑思考,回答问题。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两块活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电极,两电极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要形成闭合回路。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发生的还原反应。
ppt
实验探究
已知①②两装置可构成原电池,下面我们就利用手中的实验用品,来探究这两组原电池的放电情况。
将学生分成二组进行,要求认真观察、记录现象,并解释现象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现象,(电流计的开始计数大小及变化、两电极上的变化)
相互讨论
ppt
教师提示:
电流计接0.6A,正负极不要接反,接好外电路后再将电极放入电解质溶液中,做好记录。
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变化趋势及原因。
对比上述装置,观察分析电流计指针变化情况,并分析电流大小变化的原因。学生回答:电流逐渐变小,锌片或铁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红色物质为铜,与负极本身构成原电池,使电流逐渐变小。
ppt
探究实验
思考:如何得到稳定电流?
【实验二】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分析盐桥作用及意义,对知识总结归纳
原电池产生电流稳定,提高了放电效率
ppt
板书讲解
三、改进
思路:使锌与铜离子不直接接触。
措施:将锌与铜离子分开,加入盐桥
3.盐桥的作用:构成闭合通路
讲解:盐桥的意义: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引出半电池、内电路、外电路的概念
通过分析实验一的两组数据,得出影响原电池放电能力的因素。
ppt
板书
〖板书〗四、影响原电池放电能力的因素:组成原电池的反应物氧化还原能力;装置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影响电极反应的条件(如浓度、温度等)。
讨论,思考,任何理论用于实际都需要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
ppt
练习
【练习】1、2、3、4(见学案)
相互讨论交流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从学生熟知的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反应入手设置情境,①使学生了解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②理解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③了解电池电能输出能力大小的影响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利用实验探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对比归纳的能力。(3)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应用的不同,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享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