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动荡与变革 单元综合检测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动荡与变革 单元综合检测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0 17:4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动荡与变革 单元综合检测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是 (  )
A.粉碎了国内外反革命叛乱
B.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C.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2.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事件中,实践了这一思想的是 (  )
①英国宪章运动       ②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美国南北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有人说:1918年苏俄的一位市民用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对此事的判断及分析正确的是 (  )
A.不可信,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不可信,当时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不可信,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卖
D.可信,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4.列宁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20世纪20年代列宁对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 (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
C.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5.1921年,苏俄面对困境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新”在何处 (  )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干预经济
C.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无限制的发展
D.利用商品、市场等手段建设社会主义
6.下表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年) 1928 1932 1937 1940
人均(公斤) 470 460 440 420
A.国内战争的破坏 B.德国法西斯的进攻
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7.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吗 ”“没有。”“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到对面那家店看看有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
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讽刺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带来的物资短缺问题
D.表明苏联人特别爱吃肉、喝牛奶
8.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使苏联成为强盛的工业国
②使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存在严重弊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小明的爸爸收藏了一枚错版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纪念》。其错在 (  )
A.“伟大”二字上 B.“苏联”国名上
C.“十月革命”一词上 D.“三十五周年”时间上
10.凡尔赛体系建立后,遭到最严重削弱的国家是 (  )
A.英国 B.德国 C.日本 D.美国
11.1919年法国总统在凡尔赛宫的巴黎和会开幕式上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由于他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羞。”于是,巴黎上演了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丑剧,从中“导演”出一份掠夺性的条约,它是 (  )
A.《四国条约》 B.《五国条约》
C.《九国条约》 D.《凡尔赛和约》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向世界头号海军强国英国发起了挑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的优势。”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也兴冲冲地加入了这场竞赛。在此背景下,1921-1922年,列强在美国举行了 (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维也纳会议 D.国际联盟大会
1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主要条约《凡尔赛和约》与《九国公约》的相同之处是(  )
A.削弱英国 B.宰割中国
C.限制日本 D.瓜分德国
14.某历史学习论坛进行了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讨论,以下帖子观点正确的是 (  )
①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②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③彻底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④这一体系没能长久维持下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有位西方学者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描述为“从和平走向战争”,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  )
A.经济危机的爆发、持续
B.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瓦解
D.成立国联
16.这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危机”首先爆发于 (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17.1932年,在美国纽约州的一所小学里,有一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说:“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轮到我妹妹。”这表明 (  )
A.罗斯福新政的效果还不明显
B.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人不同
C.美国贫富差距悬殊
D.经济危机使美国人民生活极其艰难
18.某校九年级(1)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美国发展之路”的探究活动中制作了下面的图表。与图表中③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独立战争 B.南北战争
C.罗斯福新政 D.美苏争霸
19. 右图为美国《时代》周刊刊登的一幅图片,从中反映出总统奥巴马步罗斯福“新政”的后尘,来一个“新‘新政’”。据此可以推断奥巴马推行的“新‘新政’”的特点是 (  )
A.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B.缩减耕地,屠宰牲畜
C.建设公共工程,减少失业队伍
D.国家干预经济
20.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罗斯福新政 ②斯大林模式
③经济危机的爆发 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5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俄农民对当时的经济政策抱有什么态度 (1分)这一经济政策的名字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列宁为改正经济探索中的“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 (2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重视哪一部门 (1分)在该部门苏联取得了哪些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2分)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经济政策有过哪几次大的调整 (2分)反映了其经济探索过程中的什么特点 (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二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依据材料一,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说明“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3分)
(2)材料二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列宁的思路”指什么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模式僵化了指什么 这一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3分)
(3)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在哪一年哪一次大会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4)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和德国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节火车车厢中签订了《停战协定》。主持停战的法国元帅福煦曾毫不忌讳地说过:停战不是和平。这表现了欧洲列强们的普遍心态。一言以蔽之,欧洲列强们偃旗息鼓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正如当初他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是一样的道理。列强们的“战场”转移到巴黎和华盛顿的谈判桌上。
 ——文天尧《新欧洲的昨天》
请回答:
(1)材料中认为“当初他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你认为当初他们是为何而战 (2分)
(2)材料中说“停战不是和平”,是“欧洲列强们的普遍心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列强们的‘战场’转移到巴黎和华盛顿的谈判桌上”指的是哪两次国际会议的召开 (2分)“谈判”结束后所构建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是什么 (2分)
(3)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道:“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结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4.(2013·南通模拟)美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从1776年建国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然而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时,美国走向独立,领土大块大块地扩充,资本主义经济大步地发展……19世纪后半期,美国迅速开始了它的现代化进程,欧洲二三百年完成的事,它在不到百年内便完成了。
——钱忠文《读美利坚》
材料二 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1)美国在18、19世纪发生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哪一次工业革命促使19世纪后半期“美国迅速开始了它的现代化进程” (6分)
(2)罗斯福“进行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2分)为此采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2分)
(3)罗斯福的这次“试验”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3分)
(4)阅读上述材料,请你用最简练的语言,给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结果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故选C。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抓住时间:“1918年”,由此推知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不允许自由买卖。故答案选B。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捕捉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列宁”“20世纪20年代”可判断有益探索是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故选D。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抓住关键信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由此推知苏联当时实行的是农业集体化运动,这一措施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故选C。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斯大林时代的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题干中的这则笑话反映的正是当时生活物资短缺的现实。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强国行列,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也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存在严重弊端,故答案选C。
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通过“1917-1952”“三十五周年”可知该邮票发行纪念的是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而苏联成立于1922年。故选B。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凡尔赛体系从领土、殖民地、军事和财政上对德国进行了制裁,使其遭到了严重的削弱,故选B。
1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了瓜分德国的《凡尔赛和约》。
12.【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历史再现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21-1922年”“美国”,可知正确答案为华盛顿会议。
1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两者都是帝国主义列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瓜分其他国家的条约,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九国公约》确认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为列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故选B。
1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新秩序,但这一体系隐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故选C。
1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史实阐释历史结论的能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但这只是暂时的和平,因为这一体系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这一矛盾,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随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世界和平再次受到战争的严重威胁,该体系也开始走向瓦解。
1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危机”推知为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故选B。
1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所以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B和C,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轮流吃饭”,说明在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人民生活极其艰难。
1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抓住图表中③处的时间:1929-1933,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关的历史事件是罗斯福新政。故答案选C。
1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A、B、C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不是特点。故选D。
2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从时间来判断:①发生在1933年;②发生在1936年;③发生在1929-1933年;④发生在1921年。由此推知答案选D。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归纳能力。三则材料反映了苏俄、苏联实行的三项不同的经济措施。材料一反映了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的情况;材料二反映列宁发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做出了反省;材料三为斯大林的言论,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苏联政府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在阅读理解三则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回答第(1)(2)(3)题,第(4)题综合性较强,把不同时期的经济措施归纳即可。
答案:(1)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
(4)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反映出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道路是曲折的。
2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第一问抓住题干中的“罗斯福新政”可知政府的作用是干预经济,第二问结合史实说明,实际考查的是新政的具体措施。第(2)题第一问“列宁的思路”主要是指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第二问根据“模式僵化”可知是斯大林模式,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第(4)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可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制定经济政策要符合本国国情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变化:政府开始干预经济。史实说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
(2)列宁思路:新经济政策。模式僵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主要弊端: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用计划、行政手段代替经济发展规律。(或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3)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提出。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国经济政策;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得1分)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史料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由“为何而战”推知考查的是各国的目的和动机:分赃和瓜分世界。第(2)题第一问从战争虽然结束,但各国的利益争夺仍然存在考虑;链接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和第三问。第(3)题福煦的这句话旨在说明这一体系的不稳定,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来阐述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答案:(1)为争夺殖民地,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
(2)战争虽然结束,但对利益的争夺、对殖民地及霸权的争夺并未结束;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只是暂时缓和了列强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矛盾与冲突;这一体系下存在着多种矛盾和冲突,所以和平无法长久。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本题围绕“美国历史发展”的主题,涉及影响美国发展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罗斯福新政等内容。第(1)题英国殖民统治和黑人奴隶制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障碍,由此回答第一问;由“19世纪后半期”推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由此回答第二问。第(2)题“进行试验”指的是罗斯福新政,链接所学知识回答目的和中心措施即可。第(3)题从渡过危机、经济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巩固等角度分析。第(4)题从改革、创新、不怕困难等方面建议。
答案:(1)第一次: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第二次: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或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2)目的:消除经济危机。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或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3)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
(4)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或面对困难,充满信心;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等,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