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和平与发展 单元综合检测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苏联作为一个约有七十年历史的世界强国,无论是外国武装干涉、经济封锁还是世界大战都未能把它摧垮。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却顷刻间土崩瓦解。造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 )
A.美苏两国长期争霸
B.未能克服国家体制存在的问题
C.对外扩张消耗扩大
D.对东欧国家干涉过多
2.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地说:“天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 ( )
A.赫鲁晓夫改革 B.匈牙利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3.国内外有些学者把苏联解体的原因过多地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一个人,认为他是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罪魁。下面对其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使国家权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4.1991年底飘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舞台上刻写了半个多世纪。这里“红旗悄然落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雅尔塔体系解体 B.轴心国集团解体
C.华约建立 D.北约建立
5.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面对经济危机,虽然有的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措施不当,最终导致了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这实质上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C.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
D.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失败
6.巴以冲突、叙利亚危机、伊朗问题等使中东地区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该地区位于下图中的 ( )
7.资深传媒人、专栏作家季赫霆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撰文指出,中东目前形势非常糟糕,各国爆发内战、大规模示威。究其原因,中东问题的关键在于 ( )
A.英美矛盾 B.巴以冲突
C.美伊冲突 D.埃以冲突
8.中国始终认为,处理中东事务,不仅要处理叙利亚战争等“急症”,也要抓紧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等“顽症”。导致巴以冲突的实质问题是 ( )
A.以色列的建国问题 B.巴勒斯坦主权问题
C.宗教问题 D.水资源问题
9.右图是一幅漫画《飞不动》。鸽子和橄榄枝象征着中东的和平,然而这只“和平鸽”却“飞不动”了。该漫画所寓含的“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
A.大国的干预 B.民族矛盾尖锐
C.宗教矛盾复杂 D.水资源、领土的争夺
10.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开始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科索沃战争由此打响。这表明 ( )
A.美国建立了单极世界
B.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D.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发生改变
11.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应的中国历史是 ( )
A.鸦片战争 B.五四运动
C.南昌起义 D.香港回归
12.第三次科技革命似惊雷闪电迅速席卷整个世界,其影响之大是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可比拟的。这次科技革命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是 ( )
13.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重约30吨,占地70平方米,肚子里装有18 800只电子管。它诞生于1945年的 ( )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14.下表为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应用所需要的时间,这最能说明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照相机 11年 电视 5年
电话 56年 激光 2年
原子能 15年
A.科技革命对生产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B.科研领域不断发展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
D.科技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15.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如果要研发克制这种病毒的疫苗,它应属于哪一工程研究领域的课题 ( )
A.原子能 B.航天技术
C.生物工程 D.电子计算机
16.互联网将地球缩成一张小小的网,在这张网里,你可以发布信息、阅读新闻报道、寻医问药,甚至在线购物、网上股票交易等。这说明互联网 ( )
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②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③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④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一部iPhone手机,美国提供创意,德日韩企业提供核心零件,中国富士康把它组装起来。这说明经济全球化能够 ( )
A.降低世界各地进口关税水平
B.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C.避免战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D.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18.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在评述经济全球化时说:“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里的“不合理和荒唐”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 ( )
A.容易加剧不公平国际竞争,加剧贫富分化
B.使发展中国家沦为发达国家的殖民地
C.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
D.会造成新的国际冲突,引发世界大战
19.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回顾这样的现实:“中国从未如此依赖世界,而世界也从未如此依赖于中国,中国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中国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采取的措施是 ( )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美建交
C.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中日邦交正常化
20.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把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毒品问题。除了毒品问题,下列属于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有 ( )
①环境问题 ②恐怖主义问题
③战争问题 ④人口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3分,共50分)
21.观察有关科技革命的示意图——向“距离”挑战,回答问题。
(1)请写出A、B两个时代的名称。(4分)
(2)图①、图②中的科技成果分别是谁发明的 (2分)请写出这两项发明的动力机。(2分)
(3)图③反映的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分)
(4)中国紧跟时代步伐,在图③所示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2分)
(5)科技是把双刃剑,人类向“距离”挑战的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年前,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座矗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之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
材料二 红色帝国的倒塌与体制僵化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有着根本的关系。
材料三 人类的文明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部改革史。适时做出变革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甚至可以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1)结合右上图指出“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指的是什么事件 这一事件是何时发生的 (4分)
(2)红色帝国体制崩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红色帝国的历史中也有从本国国情出发,适时做出变革的成功案例。你知道是什么吗 (4分)
(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红色帝国和其他的国家改变了各自的对外政策,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携起手来,共同面对敌人。请说出携起手来的事件和标志各是什么 (2分)
(4)从东欧剧变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吸取哪些有益的启示 (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美】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
材料二 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威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
——【美】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
材料三 不论你愿意与否,全球化进程都会不断深入地发展……甚至连反全球化也经历了一个“反全球化的全球化”过程。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的因素。(4分)
(2)材料二中“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的论断,你是否赞同 简要说明理由。(4分)
(3)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三中“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运动”的认识。(4分)
24.从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三次全球性的科技革命,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世界历史面貌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结合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 (2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什么变化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 (4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哪一项成果对当今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 请谈谈它的利与弊。(4分)
(4)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 谈谈你对这一发展战略的认识。(3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苏联解体有诸多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应是其没有克服原有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导致社会矛盾重重,最后引起政治危机,以至于最终解体。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天冷……烤烤火……将整个房子给烧了”等,可判断这次改革是一次弄巧成拙、失败的改革。对比分析各选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符合题意。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A、B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表现,C是其影响,D叙述与史实不符。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91年底飘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可判断这与苏联解体有关,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主要支撑的雅尔塔体系宣告结束。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东欧剧变后,虽然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地位,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但是实质上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因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依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6.【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中东地区”的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东”泛指地中海东岸和南岸地区,B图反映的正是这一地区。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巴以冲突对中东政局的影响极其深远,是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根源之一。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围绕巴勒斯坦主权问题,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矛盾尖锐。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和平鸽”之所以飞不动,是因为被拴在一个刻有“USA”的铁球上,故可以得出大国的干预影响了中东的和平进程。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等,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首的大国破坏了不干涉内政的国际原则,显示了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并威胁了世界和平。
1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A、B、C分别发生在1840-1842年、1919年、1927年,不符合题意。香港回归发生在1997年,故选D。
1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故选A。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观察图表,可以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可以推断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
1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禽流感是人感染H7N9病毒引发的传染疾病,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它属于生物工程研究的课题。
1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到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收看网络电影电视、实现远程教育、进行电子商务等。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①②④符合题意。网络技术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故③不符合题意。
1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苹果手机的生产过程,可以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趋势,从美国提供创意,德日韩提供零部件,到中国组装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各国经济联系非常密切。
1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加剧了贫富分化。
1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B、C、D均属于政治领域,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21世纪是经济和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人类还面临着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和恐怖主义等严重威胁。故选A。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考查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关内容。通过题干中的图示,①处是火车机车,可断定A为蒸汽时代。②处为飞机,可知B为电气时代。③处为航天飞机,可知C应为信息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解答第(1)(2)(3)(4)题。科技在带给人类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副作用,如青少年网络成瘾、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浪费等。对待科技,人们要注意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文明上网等。第(5)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内容合理即可。
答案:(1)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2)史蒂芬孙;莱特兄弟。蒸汽机;内燃机。
(3)第三次科技革命。
(4)“神五”“神六”“神七”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5)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能源;注重可持续发展。(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考查的内容与苏联解体有关。由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戈尔巴乔夫”“69年的红色帝国”及图片可以判定与苏联解体有关,链接所学知识,可以直接解答第(1)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与其进行的改革未能冲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有关,链接所学知识,可解答第(2)题。第(3)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可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4)题从东欧剧变的原因分析,围绕经济建设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来阐述即可。
答案:(1)苏联解体。1991年。
(2)由于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强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社会矛盾不断积聚。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3)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必须深化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答对两条即可)
2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回答问题的能力。第(1)题在审题时要抓住“20世纪”“美国主导”,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可以得出结论,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第(2)题在审题时要抓住“是否赞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第(3)题在审题时要抓住“结合”,然后按要求作答,答案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答案:(1)因素: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横财。
(2)赞同。理由:“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发展;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等。
不赞同。理由: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核威胁;恐怖主义威胁等。
(3)认识“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经济发展与交流,要顺应潮流,把握机遇;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存在着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改变不利条件,争取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
“反全球化运动”:有利于认识全球化的弊端,防止全球化不利影响的蔓延;促使国际社会正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促使全球化的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其本身就是一种全球化运动。
2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记忆、理解、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重要成果。第(2)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3)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内容。第(4)题第一问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主要结合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点来答;第二问考查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第三问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瓦特改良蒸汽机。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积极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极方面,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危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认识:符合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有利于吸收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促进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符合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