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8 19:1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小文同学为活动准备了一篇发言稿,发言稿内容有待完善,请你帮他完成。
读书让我们(大智若愚/虚怀若谷)。读书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本领恐慌也由此而来,说话便不敢太武断,行事也习惯多思虑。通过读书,使我们时时接受新知,时时保持清醒。读书让我们(见利忘义/见贤思齐)。一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需要榜样的力量。歌德有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古往今来,无数清官廉吏忠臣义士,他们的事迹(闪耀/照耀)青史,用生命(诠释/注释)了何为“崇高”“伟岸”。这些闪光的篇章,在潜移默化中令人心生敬意、净化心灵、校准航向。 读书让我们修身养廉。廉洁之念源于内心,只有解决了内心的问题,才能真正认识到廉洁的意义,自觉摒弃私心杂念。读书如春风拂面,滋润心灵读书如明灯高悬,照亮前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是一种实在的修行,有益于正心修身。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一个人就能脱离低俗,宠辱不惊,从而增强定力,(kè)尽职守。让他的心灵充(yíng)浩然正气,而读书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好书如益友,坚持阅读,时时自省、自警、自律、自励,将文化的力量转化为自身的能量,如此久久为功,定能在精神上实现自我升华。
1.选文中有两处读音和字形不确定,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
A.摒(bǐng)弃 拂(fú)面 刻 盈
B.摒(bìng)弃 拂(fú)面 恪 盈
C.摒(bìng)弃 拂(fǔ)面 恪 颖
D.摒(bǐng)弃 拂(fǔ)面 刻 颖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智若愚 见利忘义 闪耀 诠释
B.虚怀若谷 见利忘义 照耀 注释
C.大智若愚 见贤思齐 闪耀 注释
D.虚怀若谷 见贤思齐 照耀 诠释
3.在文中方框处依次填入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B.”。 , ; C.。” 、 ; D.”。 , ,
4.请你在语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5.下面关于语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滥用介词导致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B.“清官廉吏”“忠臣义士”“净化心灵”“修身养廉”四个短语类型一致。
C.“只有解决了内心的问题,才能真正认识到廉洁的意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
D.“读书若明灯高悬,照亮前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读书的积极作用。”
二、名著阅读
6.学校准备设计一个“数字图书馆”校园小程序,并向同学们征集上架图书的类别名称。请你参照示例,从备选名著中任选两部,为其设计一个类别名并说明理由。(不少于50字)
类别名:时代与命运 书目举例:《水浒传》《骆驼祥子》 理由说明:《水浒传》和《骆驼祥子》展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抉择。《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面对黑暗封建社会的压迫,英勇起义,却以失败告终。《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身处社会底层,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不断遭受打击。在这两部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窥见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艾青诗选》
三、综合性学习
7.为了办好文学周报,学校向广大同学征集相关建议,请你积极参与。
(1)周报目前还没有名字,请你仿照下面小豫同学的建议提出自己的想法。
周报名称:“小荷”
设计理由:灵感来自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寓意着文学报能够像“小荷”一样开始崭露头角,蓬勃向上,越办越好。
周报名称: 设计理由:
(2)小语已经为周报设计了“我与名著”“名家风采”两个栏目,请你为周报再设计两个栏目。
栏目三:
栏目四:
(3)周报负责人委派你去邀请本市著名书法家王先生为周报题名,见到王先生,你会怎么说?
四、名句名篇默写
8.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处相应的句子。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蕴蓄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水击三千里,(1) ”(庄子《北冥有鱼》)意味着奋发有为,志存高远;“(2) ,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寄寓着李白的自信乐观与豪情万丈;“(3) ,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思想的集中体现;“(4)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揭示了新事物将取代旧事物的必然规律;“(5)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充溢着对唐王朝危机四伏的忧虑;“(6)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是奋发昂扬心态的快意抒发。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酬朱监纪四辅
[明末清初]顾炎武
十载①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②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东京朱祜③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注]①十载:指明亡已十年。②扬州十日:指明亡后,清兵屠扬州一事。③朱祜(hù):东汉名将,后拜建武大将军,封鬲侯。
9.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与《江南逢李龟年》相似,以对往事的回忆起笔,后诉现况。
B.颔联中的“愁”“痛”两字直抒胸臆,感伤与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C.颈联以“旧征衣”指诗人与友人的军旅经历,点出两人情谊之深。
D.尾联诗人提及东汉名将朱祜,是以其类比自己与友人,抒怀壮志。
10.下面是某同学找到的有关“式微”的资料,请结合原文,谈谈对“莫向尊前叹式微”一句的理解。
式微:语出《诗经·邶风》,诗中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表达了劳役者苦于劳作,有家不能归的怨愤之情。
本诗中的“式微”用来代指 ,诗人以此表达的情感是: 。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曰:“君之于民,犹心于百体,心得其养,不为淫邪所干,则百体皆顺令矣。苟无所养,为众邪所攻,则百病生焉。为君者能亲君子、远小人,朝夕纳诲,以辅其德,则政教修而恩泽布人,固有不言而信、不令而从者矣。若惑于憸壬,荒于酒色,必怠于政事,则君德乖而民心离矣,天下安得而治?”
十一月己亥。太祖顾谓翰林待制吴沉①曰:“人主治天下,进贤纳谏,二者甚切要事也。”
沉对曰:“诚如圣谕。但求之于古能行者亦鲜是以乱日常多治日常少。”
太祖曰:“使其真知贤者能兴其国,何有不好?真知谏者在于患己,何有不纳?唯其知之不真,是以于己难入。若诚能好贤,则不待招徕,而贤者自至;诚能纳谏,则不待旌赏,而谏者必来。”
(节选自《明太祖宝训》,有删改)
[注]①吴沉:字浚仲,浙江兰溪人,明初文臣,官至东阁大学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太祖”与《送东阳马生序》“而承天子之宠光”中的“天子”都是指朱元璋。
B.“犹心于百体”与“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两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天下安得而治”与“衣食所安”的“安”意思相同,都是“安身”的意思。
D.“患”的本义指祸患,“真知谏者在于患己”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明白进谏者是自己的祸患。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善用譬喻,将“君与民”比作“心与百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民众与君主的紧密关联。
B.太祖重视德行,他认为帝王若施恩百姓,天下人便会跟从,若君主品行不端,民心就会背离。
C.在文章结尾处,太祖连用两个设问句,论述了君主拒绝招贤纳谏是因为认知不够深入的道理。
D.文章通过太祖与吴沉对话,启示我们,无论处于什么时代,都应该重视人才发展、广开言路。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需断句处的字母依次为。
A求之于古B能行者C亦鲜D是以乱E日常多F治G日常少
14.借助下面资料,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惑于憸壬,荒于酒色,必怠于政事。
【文言注释】 憸(xiǎn)壬:谄佞奸邪的人。 [出自《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15.你认为文章中的太祖与以下两项哪一个人物最相似?请选出来并说明理由。
齐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出师表》)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读书的门道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②“挤”和“钻”,是读书的重要方法。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区调研,他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令社区干部顾荣根深感钦佩。“习书记工作那么忙,还能有时间学习?”当得知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出访期间,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顾荣根大受触动。他拿出之前争当技术骨干的那股子钻劲儿读书。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社区召开座谈会时,顾荣根第一个发言谈体会。
③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作‘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只有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做到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有。(甲)
④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乙)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⑤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
⑥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⑦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畏难、不怕苦,日积月累地坚持,必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23日,有删改)
【文本二】
读书如“贯钱”
①读书如“贯钱”,首先是要有钱可贯。此“贯”有“串”和“拴”之意。杜甫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破万卷”即经过铢积寸累的阅读,形成足够多的知识储备。正是有了“破万卷书”量的积累,才有“下笔如神”质变的可能。读书是一个持续不断“进货”的过程,一劳永逸不可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为,切不可有“啃老本”思想。学无止境,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只有活到老学到老,终生与书为伴,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散钱”可贯。正如朱熹所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书籍多如“散钱”,文章多如“散钱”,知识点多如“散钱”。它们像一颗颗珍珠,“贯通”才能串成项链。读而不通,只留下了零碎记忆,那就成了文字的“搬运工”。
(选自《解放军报》2024年7月6日,有删改)
16.下列对两则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引用名言,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进而引出文本的论题“读书也有门道”。
B.【文本一】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C.【文本二】第①段中引用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为了论证观点:只有有了“破万卷书”量的积累,才会有“下笔如神”质的改变。
D.【文本一】中第④段和【文本二】第②段中的画线句,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分别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以及“读书要贯通”的观点。
17.从两则文本中,你获得了哪些读书的门道?请简要概括。
18.下面A、B两句话,你认为哪一句适合作为【文本一】第⑤段的论据,请选择并阐述理由。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9.如果把【文本二】第②段放入【文本一】甲、乙两处,你认为放在哪一处比较合适?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啄新泥
①在我跑出家门的时候,母亲正在南园里重新起垄,一把二齿子蘸着阳光,一下一下,就把黑亮亮的泥土翻了起来。母亲很细心,每年春天都要把南园里的垄重新规划,各种蔬菜的分布也是岁岁不同。母亲转头说了声早点回来,我看见她脸上的汗水正莹莹闪着光。
②向村西一路狂奔,浩浩荡荡的东风在背后推着我,感觉身体轻得要飞起来。抬头看,几只燕子正盘旋着忽远忽近。村外的大地上,一层初生的草细细地铺陈开来,小水库里的水记录每一缕风的足迹,这一切都在呼唤着我的脚步。水畔半湿润的泥地上,聚集着一群燕子,见我来也不惊。村里的燕子是不怕人的,它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③我忽然对河边这些燕子感了兴趣,又悄悄往前挪了几步,它们却不为所动。我知道它们在啄新泥,垒巢或补巢。便饶有兴致地看着,有的燕子嘴里衔着小草棍飞来,落在那儿,放下草棍,啄一口泥便抬头四顾,偶尔与我的目光相对,也不意外,接着再啄一口,继续举头,重复四五次之后,才衔起那根草棍展翅飞走。我原以为它们每次就啄一口泥,如今看来,竟然是四五口,真不知它们怎么把那么多泥填进嘴里再带回去的。
④在那里凝视了许久,直到最后一只燕子也飞走了,我才回过神来。那一处湿地上,只余一些爪痕杂沓。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秋天的时候,燕子到底是飞去了哪里?虽然知道是去了南方,可是到底在南方的什么地方过冬呢?它们到了那儿,也会这样啄泥补巢吧!于是就有了新的问题,冬天也温暖的地方,它们为什么还要飞回来呢?直到长大以后,我都没有弄明白,是不是会有一个四季都没有寒冷的地方,燕子终其一生也不会离开?
⑤我继续仰头看着那个快建成的小小家园,发现每一个燕巢都是不一样的。“燕子归来寻旧垒”,而旧垒因一些情况而不存在了的,比如因房子重盖了,或者冬天时被顽皮的孩子捣毁了,那么,燕子们就要重新选址。新入住我家的这两只,有可能就是这样的情况。人们都说燕子多的人家是好人家,不一定富有,但一定和睦。所以,每有新的燕子来筑巢,我们都会很欣喜。
⑥长大后读诗词,总会看到“客燕”一词,也许是因为“身如巢燕年年客”,每年奔波两次,辗转而怅然。可是回想童年时见的燕子,那样热情地构筑家园,那就是它们的家啊!所以,我更喜欢我们的叫法,家燕,这不是生物学中的分类,而是相对于“客燕”而言。为什么要说它们年年是客呢?这分明就是年年回家啊!不管春秋,无论南北,都是在回家。
⑦夏天的时候,家里的那只淘气的猫,有一次在房檐上,伸爪把一个燕巢的入口给破坏了一小块儿。当时我很担心那对燕子会飞走,可是它们依然生活在那里,好几天也不补巢。直到一场雨后,它们才开始衔泥回来。便猜想,燕子垒巢,可能是喜欢用新泥的,新泥新家因,想来很美好。那对燕子补巢的时候,父亲也正挥汗如雨地在院外和了一大堆泥,趁着阳光晴好,给房子的外墙重新抹了一遍。还制了不少泥坯,准备晾干后,把院墙也重新修补。
⑧我不记得那个巢里的小燕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约有三四只的样子。我仔细观察了很久,大燕子每天衔回食物喂小燕子,晚上的时候,它们就挤在一处。忘了过去了多久,小燕子自己飞出来了,而两只大燕子却不见了。那个巢里,就剩下了小燕子,又过了一段时间,里面只剩下了一只燕子,其余几个不知去向。不久后,留下的这只长大了的燕子,有了新的伴侣,那个老巢,也成了它们的新家。
⑨很惦念离开的两只大燕子和那几只小燕子,问大人们,也说不清。后来一个老人告诉我,当小燕子能飞出去自己觅食之后,大燕子就另寻他处重新筑巢去了。而小燕子们,最后也只留下一只,其余都会出去筑新巢。便明白了,为什么整个夏天,都有燕子在啄泥。也许,我家檐下新巢里入住的两燕子,并不是寻不到故垒,而是留给了它的孩子。
⑩许多年以后,回想,屋檐下的燕子和人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在为家园而操劳,也都在为后代而奔波。我也终于不再纠结为什么燕子不留在一直温暖的南方了,因为我知道,很多燕子出生在北方,这里是它们的故乡,有它们的家园,所以才会年年归来。而遥远的南方,也会是一些燕子的故乡和家园吧!
燕子年年回家,回家的路即使再长,也是没有漂泊之苦的。反而是如我这般,远离故乡却再也无法归去的人,才会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20.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⑦段插叙燕子用新泥补巢和父亲修补院墙的情节,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燕”与“人”的家园情怀。
B.文章结尾将“我”与燕子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我”浓浓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
C.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交错转换,既有儿时的童真童趣,又有成年后的理性思考。
D.第⑦段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突出强调了燕子也像人一样珍视、眷恋自己的家园。
21.文学作品中常有值得细细品味的物象,本文主要围绕“燕子”进行叙述抒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燕子啄新泥”中的“燕子”有何作用。
22.文章线索是什么?选文是怎样围绕这一线索进行展开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3.在班级作品推荐大赛上,小文推荐了这部作品,并想朗诵第四段的内容,你觉得他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诵?请做简要分析。
A.温情,舒缓 B.低沉,忧郁 C.愤怒,激昂
八、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毕淑敏曾言:“我不相信手掌间的纹络,但我相信手掌和手指的力量。”是啊,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努力奋斗,不负青春,顽强拼搏,只为家国。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字数600字左右。
《2025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D 3.C 4.示例:读书如清泉流淌,洗涤灵魂。 5.B
6.示例:
类别名:理想与信念
书目举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
理由说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革命的道路上经历重重困难,却始终坚守理想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红岩》里的江姐等革命志士,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毫不畏惧,凭借坚定的信念守护着心中的理想。这两部作品都展现了人物为理想信念拼搏的伟大精神。
7.(1) 示例:周报名称:“扶摇”, 设计理由:灵感来自李白的“扶摇直上九万里”,寓意着文学报能盘旋而上,不断腾飞,越办越好。
(2) 示例:“美文共赏” “学生风采”
(3)示例:王先生,您好!我们学校准备创办文学周报,想要邀请您为我们的周报题名,不知您是否方便呢?
8.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溪云初起日沉阁 河流大野犹嫌束
9.D 10. 明朝衰亡; 劝勉友人不要因明朝衰亡而过度感伤,要振作精神,保持壮志豪情。
11.A 12.C 13.BDF 14.如果被奸佞邪恶的人迷惑,沉迷于酒色,就一定会荒废政事。 15.与齐威王最相似。理由:太祖重视进贤纳谏,认为君主应亲君子、远小人,这样才能政教修明、恩泽百姓;齐威王广开言路,下令群臣吏民进谏,使齐国政治清明。二者都认识到人才和纳谏的重要性,都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国家发展。
16.D 17.读书要学会“挤”和“钻”;把握“薄”与“厚”的关系;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持续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阅读时要“贯通”。 18.选择B。理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从书本获取知识后要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解,与【文本一】第⑤段“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观点相符,能作为论据论证该观点;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的是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与第⑤段观点不符。 19.放在乙处合适。【文本二】第②段强调读书要“贯通”,【文本一】乙处前文论述把握“薄”与“厚”的关系,后文通过比喻强调这种循环往复能增加阅读广度与深度,“贯通”的观点与乙处上下文内容衔接紧密,都围绕读书方法展开论述。
20.D 21.“燕子”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串联起“我”对童年的回忆;“燕子啄新泥”的行为及它们对家园的执着,象征着人们对家园的热爱和为家园操劳的精神,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引发作者对燕子生活习性及家园意义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旨。 22.文章线索是“燕子”。文章开头写“我”看到母亲劳作时,见到燕子,引出对燕子的观察;接着描述燕子啄泥筑巢、补巢等行为;然后围绕燕子的生活习性展开思考;最后由燕子联想到人们为家园、后代的付出,升华主题。 23.A。第①段描绘了母亲在南园劳作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语言平实温暖,用温情、舒缓的感情基调朗诵,能更好地展现出这种温馨的氛围,让听众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4.例文:
拼来的精彩
生活,就像一本枯燥的书,有了拼搏,就如点缀上了种种色彩,变得精彩无比;生活,就像一个房子,它会把你困在里面,如果你不走出去看看,就永远不会知道世界的奇妙之处,拼搏,能使你的生活丰富多彩!
冬日到处一派热闹的景象。坐在教室里的我却忧愁地望着窗外,似乎有些不知所措。即将到来的体育测试,可把我吓得不轻,心跳骤然加快,不停地向上帝祈祷着。我慢吞吞地走出教室,跟在队伍后面似乎有些拖沓,望着长长的塑胶跑道我冒出来冷汗。
我被一只大手硬生生地推到跑道上,我战战兢兢地看着跑到,两条腿不停地发抖。他一声令下,我也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冲了出去,我尽量匀速地跑,沐浴在这阳光之下,终于到了尽头,我笨拙地绕了一个圈,继续向前跑去。随着距离越来越近,我的脚步渐渐放慢了,伴随着呼吸声,第二圈的哨声打响了。我全身上下都是汗,黏住了衣服,我的心情烦躁不安起来。我用力甩动着身子,脚步沉重地向前跑去。在最后一圈时,我瞟了其他同学一眼。有些似乎力不从心,但还是拼命地向前跑,有些人却慢悠悠地落在后面。也许,是那些努力拼搏的同学打动了,竟然也把我的那份绵薄之力发挥到了极致。我怒吼一声,奋力地追赶着领先的同学。头发凌乱,在风中飘扬。我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奋力冲过终点线。
我摔倒在地上,脸上满是笑容,因为我超越了极限,拼尽了全力,超越了自我。我哭了,这并不是伤心的眼泪,而是欣喜的欢泣,尽管我知道自己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我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我紧紧拥抱了汤,为自己而欢欣鼓舞!
的确,生活就是要你去拼。只有拼搏了,才可能体会到胜利的甘甜!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句话:爱拼才会赢!这虽然是一句平实的语言,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