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 达标检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 达标检测(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0 20:5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第12课苏东的艰难探索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美国人到苏联参观,陪同官员说:“到下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很惊讶。陪同官员说:“比如彼得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你可以开飞机赶去排队啊。”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2.有学者指出:“再有二三年时间,就可能发生全国性的饥荒,斯大林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有一个人真正看到了这种危险。”他就是1953年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并进行改革的 (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蛮干家”的是 (  )
A.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
D.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4.赫鲁晓夫虽然不被多数俄罗斯人爱戴,但在车臣却被尊为英雄,此地一位曾被流放的人说:“他是我们现在能够重返家园、居住在车臣的最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他 (  )
A.批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B.对历史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C.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
5.铁托曾说过:“由于赫鲁晓夫并未改变斯大林的基本制度,个人崇拜仍然像个幽灵在苏联政坛游荡。”铁托认为导致苏联“个人崇拜”的原因是 (  )
A.个人素质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的性格 D.群众的吹捧
6.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文中“守墓人”体现在 (  )
A.未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
B.大力推行种植玉米
C.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平反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7.斯大林说是苏联红军的铁犁,犁了东欧的反动政权,在这个基础上,东欧大多数党的领袖是坐着苏联的坦克回国执政的。由此看出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是在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8.作为“电冰箱社会主义”的典范,它被西方记者誉为“东方乐园”“东方小巴黎”“消费者的天堂”。文中的“它”指的是 (  )
A.保加利亚 B.波兰
C.匈牙利 D.阿尔巴尼亚
9.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起步改革,1968年全面展开。他曾公开地说:“如果莫斯科下雨,匈牙利不必打伞。”文中这位有胆略的匈牙利改革家是 (  )
A.铁托 B.杜布切克
C.卡达尔 D.赫鲁晓夫
10.下列主题中,最符合20世纪50—80年代末苏联、匈牙利等国历史的是 
(  )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斯大林死后,人心思变。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赫鲁晓夫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为什么要从农业开始
(3)结合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措施,分析材料二中丘吉尔为什么说他“太匆忙”。
(4)为什么苏联的改革成效不大而匈牙利的改革成效比较显著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斯大林模式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的做法,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生活用品远远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1953年,赫鲁晓夫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举起了改革大旗。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措施。
【拓展延伸】赫鲁晓夫的改革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赫鲁晓夫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虽然在经济和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上他的主观主义以及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了思想混乱,导致改革的失败。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解决农业改革这一难题的过程中,赫鲁晓夫表现出随心所欲、鲁莽草率的倾向。他特别热衷于玉米的种植,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强行扩大玉米种植的面积,体现了蛮干的特点。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曾被流放”“重返家园”等,可以推知这与赫鲁晓夫对历史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使不少人的冤屈得以昭雪,被流放的人可以返乡有关。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未改变斯大林的基本制度”“个人崇拜”“在苏联政坛游荡”等,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是个人崇拜的主要原因。
6.【解析】选A。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东欧和亚洲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记忆的能力。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先后进行改革,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匈牙利改革。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匈牙利”“改革家”等,可知与卡达尔有关。1968年,在卡达尔的领导下,匈牙利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后匈牙利变成“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拓展延伸】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
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给出的限定时间链接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联、匈牙利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出斯大林模式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链接所学知识,可以解答第(1)(2)题。赫鲁晓夫进行改革,但他具有鲁莽草率、随心所欲的倾向,故丘吉尔称之为“太匆忙”,链接其改革措施,可解答第(3)题。对比苏联和匈牙利改革,可以发现苏联的改革是小修小补,匈牙利是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作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故二者的结果差别比较大,第(4)题可解。
答案:(1)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当时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人民对于食品、工业对于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在解决农业改革这一难题的过程中,赫鲁晓夫表现出随心所欲、鲁莽草率的倾向。他特别热衷于玉米的种植,竟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结果事倍功半。
(4)苏联的改革是小修小补,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加强了个人崇拜和中央集权;匈牙利进行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