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8 18:3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 9 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宋太祖接受唐末五代社会动荡经验教训,通过全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为宋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宋朝自身内部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不断,军事战斗力相较较弱,这为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提供了可能性,也客观上为并立政权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较温和的方式处理关系提供了机会。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前一单元中关于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等内容的一次反思,又为本单元中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研究起到了纽带的作用,为分析辽宋夏金的经济政策、文化革新、民族交融等方面内容提供了历史思维逻辑支撑点。四个子目之间环环相扣,表面上历史时空的发展顺序为线索,实际上子目之间有着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教师需要更深的探索这其中的奥妙。教材中“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史料阅读”等内容作为对教材主旨内容的补充,更多是是体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通过这些材料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提供大体的思路与方向。综合教材所述,宋代自太祖太宗开始形成的祖宗之法不断调整完善较快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渗入到官僚阶层和知识阶层中,并深刻影响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判断时本节课的主线,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采用史料实证的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宋初采取相关措施以及措施对宋朝社会产生的影响之间内在逻辑,训练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
【学情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新授课面对的是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一学习历史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朝代发展的先后顺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对历史时代特征有初步的认知,另外,在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层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历史学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历史问题的探索抱有相当的兴趣,高中教材对于历史的叙述更为详尽,所配的文字和图片和旧教材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力。这都为高中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认知不足,对于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还处于懵懂状态,初高中之间历史学习思维跨度较大,相比初中历史注重基础知识识记基础之上对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历史解释能力要求更高,新情境创设、新史料的运用等都为高中历史学习增设了一定的难度与深度。基于高一学生的学情,课程的设计要既要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层次,先容易后困难的,层层深入,步步扎实,同时也要突出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课前预习,具备时序感,用史料阅读培养基本的历史解释能力。
【课时目标】
1.基于教材知识和补充史料研读,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知道北宋建立后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辩证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
2.运用地图,了解“北宋、辽、西夏对峙”与“南宋、金、西夏对峙”的相对空间位置和时间更迭,并以此为基础,了解北宋边疆压力的表现以及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
3.将王安石变法置于具体的时空下,基于史料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准确把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北宋灭亡之间因果关系。
4.运用教材地图与补充史料了解南宋偏安的基本史实,分析宋金对峙的原因,理解南宋对北宋基本治国政策的延续。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宋太祖接受唐末五代社会动荡经验教训,通过全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为宋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宋朝自身内部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不断,军事战斗力相较较弱,这为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提供了可能性,也客观上为并立政权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较温和的方式处理关系提供了机会。
【评价任务】(1)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评价。课堂上和课后采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通过不同题型的设置,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全面评估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对学生历史思维包括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等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置历史情境、提供史料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来训练与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学习活动】
课程导入:历史故事
宋朝立国后,在京郊建了一大型军器库,军械库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然而太祖皇帝要求将通往军械库道路修的狭窄难行,给军械库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众臣均不解太祖之意,几百年后的宋仁宗年间,京城爆发民乱,暴徒首先抢占最近的军器库,正由于道路狭窄难行,门卒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给平息暴乱赢得了时间。
问题:通过这则故事分析赵匡胤为宋朝设置的基本立国精神是什么?
答案:“防”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一(1).加强集权革弊端(背景)出示材料:
材料一
五代建立者
后梁(907 年)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923 年)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936 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947 年)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951 年) 郭威 邺都留守
五个割据政权前后仅存 53 年,皇帝更换 13 个
材料二:(赵)普曰:非他故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材料三:王者,何也,兵强马壮为之尔
问题:宋朝立国之初要防的主要政权弊端是什么?
答案:地方割据、君弱臣强、武将专权等
一(2).加强集权革弊端(措施)
1.中央向地方收权(强干弱枝) 2.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分权在(守内需外) 3.重文轻武
一(3).加强集权革弊端(影响)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系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佑集》
材料二.朝廷的军、政、财、人等各项权力分散,且互不统属,谏官专门盯着百官的毛病大做文章,为了反对而反对、以跟高官唱反调为骄傲。以找茬为荣,这就导致朝廷很难办成什么大事、好事。 ——罗炳良《宋史研究》
问题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利: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与安定。
弊: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保守政治风气。
问题 2:有学者认为与以往汉唐等大一统政权相比,北宋在中原王朝的政权中不是最统一的,但无疑又是最统一的。你如何理解?
答案:不是最统一:与汉唐等政权相比,北宋疆域较小,与周边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最统一: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宋朝之后,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没有出现汉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财政边防新弊生
出示材料
材料一. (神宗时)自康定、庆历(仁宗年号)以来发诸宿藏以助兴发,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资治通鉴》
材料二.(宋)盖北有强敌,西有羯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虏之所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敌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宋神宗
问题:(合作探究)宋神宗(北宋中期)时代,社会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导致新的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与宋初的防弊除弊措施有什么关系?
答案:问题:财政压力、边防危机
原因:臃肿的官僚系统、庞大军费开支、辽、西夏岁币、岁赐、宋朝统治者的腐败宋朝军队战斗力弱、周边民族政权完成封建化,力量强大关系:与宋初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措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3. 变法求生再生弊
出示表格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目的:增加政府收入
王安石变法结果:宋神宗去世,变法失败
出示材料: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表明: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逐,离朝前向皇帝上奏谢恩表,言语中透漏出对神宗支持变法的牢骚和不满,被变法派御史抓住把柄,又搜罗了苏轼诗中的一些词句加以曲解作为佐证,将苏东坡送上御史台(乌台)受审,最终被发配黄州。乌台诗案已经说明变法派与守旧派之争已经不是简单的治国策略之争,而是演变成了激烈的党争,北宋的政治日益腐败,逐渐走向衰亡
4.循弊偏安临安城
出示地图,根据地图和所学知识说明“南宋印象”
答案:与金、西夏长期对峙、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发达、北伐收复失地思想流行
文化繁荣、军队战斗力有所提升
问题:有了以上条件,南宋能否北克中原,收复失地?
答案:不能,南宋依然延续了北宋立国之初的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等治国思想。
【作业设计】
课堂练习:
1.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设三司使管财政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北宋中央设立的分割宰相财权的是
A.参知政事 B.三司使 C.枢密使 D.转运使
3.寇准是北宋名臣,以刚直著称。他担任的下列官职中,行使宰相部分职权的是
A.知县 B.枢密副使 C.知州 D.工部侍郎
4.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防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
5.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②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③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1-5 ABBAC
课后作业:课后通过搜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宋史研究者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不同评价,体会影响历史研究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