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纳谏( ) 昳丽( ) 朝服( )
窥镜( ) 孰美( ) 间进( )
谤讥( ) 期年( ) 朝于齐(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窥镜( )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4)旦日( )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
(7)王之蔽甚矣( )
(8)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9)能谤讥于市朝( )
(10)时时而间进( )
3.解释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今义:
(3)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 今义: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古义: 今义:
(5)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 今义:
(6)窥镜而自视 古义: 今义:
(7)明日徐公来 古义: 今义: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3)吾妻之美我者( )
(4)闻寡人之耳者(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根据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编订而成,是一部__________体史书。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
(3)邹忌借助类比,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导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4)齐王接纳邹忌的谏言取得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为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邹忌的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使齐王广开言路,以修明朝政。
B.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虚写邹忌之“蔽”;实写“王之蔽甚”。
C.本文连篇运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12.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灞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灞上:地名,在咸阳东。
13.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上书谏寡人者 诽谤者族
B.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公问其故
C.门庭若市 烨然若神人
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水落而石出者
14.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2)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1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 非有所侵暴 无恐
16.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17.【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②在藩之功,擢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④子弟,使无愆过⑤,即家国之庆也。
”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释】①司空:古官职名。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提拔。④戒勖:劝诫勉励。⑤愆过:罪过;过失。
18.解释下列加点词。
(1)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 )
(2)皆反,其故何也( )
19.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颠而不扶”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此非臣下之过欤?
21.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jiàn yì zhāo kuī shú jiàn bàng jī cháo 2.(1)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2)照镜子 (3)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4)第二天 (5)确实 (6)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偏爱 (7)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8)当面指责 (9)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10)常常,不时 3.(1)土地方圆 处所 (2)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表方位;支配 (3)长,这里指身高 修理 (4)偏爱 自私 (5)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讽刺 (6)照 偷偷地看 (7)次日,第二天 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4.(1)名词作动词,穿戴 (2)名词作状语,当面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2)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3)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4)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5)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可得上等奖赏。(6)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6.战国策·齐策一 西汉 刘向 国别
7.(1)而形貌昳丽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或:战胜于朝廷)
8.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9.邹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用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谏言,使齐国大治。
10、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11、B
12、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劝说齐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亲近给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只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使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齐威王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13、B
14、(1)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2)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15、为父老除害 / 非有所侵暴 / 无恐
16、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17、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18、(1)操守(品德 (2)原因(缘故)
19、B 20、这(难道)不是臣子的过错吗?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希望大臣劝勉子弟修德义,戒奢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