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9课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达标检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第9课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达标检测(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0 21:0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第9课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右图人物是我国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他建立起强大的契丹政权。下列对其表述错误的是 (  )
A.重用汉人
B.发展农业生产
C.创制文字,制定法律
D.对北宋发动了战争
2.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连环画吧!右图连环画所反映的史实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
A.玄武门之变
B.隋朝的建立
C.陈桥兵变
D.秦始皇称皇帝
3.北宋建立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中原地区和南方的是 (  )
①宋太祖  ②宋太宗  ③宋真宗  ④辽太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④
4.关于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的意义,正确的是 (  )
①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动荡局面
②有利于政局稳定
③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相对安定
④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
⑤是历史的倒退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澶渊之盟”使双方保持了100多年的和平交往,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   之间的盟约 (  )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南宋与金
6.下图是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白塔子村的辽墓壁画,图中这匹经过梳理装饰的骏马,是契丹人用来同中原人交换的重要商品。你认为这种和平往来是从下列哪一事件开始的 (  )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兵变
C.澶州之战 D.澶渊之盟
7.“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
A.削弱了契丹势力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维持了长期和平 D.加速了北宋灭亡
8.右图是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这些西夏王是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 (  )
A.契丹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
9.“夏取消帝号,向宋称臣;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该和约签订于 (  )
A.916年 B.960年
C.1005年 D.1044年
10.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
11.为了写一篇论文,刘刚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和《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二、非选择题
12.10-11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同辽、西夏政权并立的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谁主沉浮】
(1)“乱世造英雄”,下面三位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请你分别给他们送上一个称号。请连连看吧!
【指点江山】
(2)下面三个年代分别是哪个政权建立的时间 请填在图中的相应位置。
【群英荟萃】
(3)我们曾经学习过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你还记得他们分别属于哪个民族吗 请把代表民族的字母填在对应的人名后面吧!
松赞干布(  ) 元昊(  )
拓跋宏(孝文帝)(  ) 耶律阿保机(  )
E.鲜卑  F.吐蕃  G.契丹  H.党项
(4)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统治时期,北宋尚未建立,当时中原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故D的表述是错误的。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图结合能力。由图中“黄袍加身”这一关键信息,链接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从而建立宋朝,做了北宋的开国皇帝。故本题选C。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用近20年时间统一中原地区和南方的是宋太祖和宋太宗。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倒退。故本题选B。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005年,辽宋在澶州达成和议,双方约定各守边界。故选A。
6.【解析】选D。澶渊之盟以前,宋与辽处于战争状态;澶渊之盟后,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拓展延伸】辽派使臣到宋营议和,宋真宗便派人去辽营谈判,应允每年向辽方输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以白沟河为界分治,并约定在1005年1月28日(宋景德元年十二月十七日)与辽方在澶州议和订约。澶州亦名澶渊郡,因而称“澶渊之盟”。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北宋和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100多年保持和平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故本题选C。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史称西夏。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依据“宋”“西夏”可判定该和约是1044年宋夏订立的和约。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辽、西夏。辽是由原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的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由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的党项族建立的;北宋建立后,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故C正确。
1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契丹”“宋”“辽”“夏”等可判断是民族政权的并立。
【拓展延伸】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人民反对战争;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考查的内容与宋、辽、西夏的并立有关。分析题干图片及链接所学知识,可直接解答第(1)(2)(3)题。第(4)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北宋虽然与辽、西夏发动战争,但是它们不属于外来民族的侵略,它们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这一前提下分析它们的战争性质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1)
(2)A.辽(契丹);B.北宋;C.西夏。
(3)松赞干布:F;元昊:H;拓跋宏:E;耶律阿保机:G。
(4)北宋与辽、西夏发动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