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澳岛是历史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主要原因是 (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发达
2.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
A.炫耀明朝国力
B.开拓殖民地
C.扩大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发展对外贸易
3.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郑和大航海的时代,影片中的中国皇帝应是 ( )
A.宋太祖 B.元世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
4.“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三宝垄,泰国有三宝垄,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上述国家以“三宝”为地名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历史上 ( )
A.高僧鉴真出使日本 B.玄奘西行
C.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D.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6.倭寇一般是指13至16世纪期间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盗。倭寇指的是日本的 ( )
①渔民 ②武士 ③商人 ④海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右图人物是一位古代民族英雄,若请你为他配音,可以选择的台词是 (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8.右图中的“平远台”是百姓为纪念戚继光抗倭所建。戚继光主要在下列哪些省份进行抗倭 ( )
A.山东、江苏、浙江
B.江苏、福建、浙江
C.山东、福建、广东
D.浙江、福建、广东
9.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10.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应是 ( )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文天祥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
材料二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材料三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其他方面一样……中国的海军在1100-1450年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1)郑和船队第一次远航的出发地刘家港是材料一所示图中的 (填字母),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的非洲东海岸 (填字母)和红海沿岸 (填字母)。
(2)材料二中郑和“奉”的是谁的“使” “永乐三年”是哪年 他的这一事迹有何意义
(3)材料三批驳了中国人是“非航海民族”的观点,赞扬中国人在航海方面的独创性,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故选B。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运用能力,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和平交往”,而戚继光抗倭属于中外冲突,不符合题意。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三宝”,并结合所学相关内容,可知“三宝太监”就是郑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南洋(今东南亚一带)的开发。故选D。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倭寇指的是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图中人物为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诗句。
【知识辨析】戚继光抗倭的性质与意义
“倭寇”主要是指日本的海盗、武士和浪人以及走私商人。由于明朝时期海防松弛,他们经常到我国沿海进行抢劫、烧杀活动,严重威胁了沿海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历史上称之为倭寇之患。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其性质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鉴于此,戚继光被赋予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荡平了浙江倭寇后,进入福建、广东和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共同作战,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9.【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说明了当地人民群众抗击倭寇的积极性非常高,显而易见,抗击倭寇,平息倭患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要求。
10.【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拔剑光寒倭寇胆”可看出歌颂的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迹。
【学习方法】歌谣记忆本课内容
明朝前期国力强,郑和七次下西洋。
首航出发刘家港,浩浩荡荡向西方。
非洲东岸去贸易,红海沿岸去观光。
二十八年七远航,郑和美名四处扬。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家乡。
11.【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第(2)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均可迎刃而解。第(3)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要求以史实证明题中观点,因为没有明确规定时限,因而要把课本中所有涉及海上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例列举出来。航海问题一般要涉及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港口、航海范围等,以史实论证要各方面都注意到。
答案:(1)D C A
(2)明成祖。1405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北宋时指南针已经运用到航海,南宋造船技术进步,且装有指南针。海外贸易发展,出现众多的港口。明朝郑和的远洋航行无论从船队规模、船只大小、航海距离都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