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卷】2025届广东省高考历史模拟预测练习卷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押题卷】2025届广东省高考历史模拟预测练习卷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9 16:1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广东省高考历史模拟预测押题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5 肇庆模拟)战国时期,孟子坚持“为国以礼”,施行“仁政”,提出“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韩非子则强调“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妨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这反映了两者(  )
A.阶级立场的不同 B.治国方略的差异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人生理想的迥异
2.(2022 荔湾区校级模拟)南朝时期学校流行的是文化士族喜尚的儒、玄、文、史四学。北魏时期的学校则重视提升行政能力的书学、算学、法学,这些科目在南朝或缺失或不受重视。据此,与南朝相比,北魏(  )
A.正统思想有所不同 B.文化氛围更为浓郁
C.官僚政治相对完善 D.士族势力走向衰落
3.(2024 广州模拟)如表为现存唐朝时期部分有关过所(通行证)的文书据此可知,过所制度的实施(  )
名称 内容
贞观廿二年庭州人巡职辞为请给公验(简单的过所)事 米巡职带骆驼一头、马一匹、羊十五口等,前往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去做生意,请求发给公验。
垂拱元年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 详细登记莱特和吐火罗商人姓名、年龄及他们所携带的奴婢姓名、牲口数量,由各地的胡汉居民出面担保,证明这些人及物均合法,应由西州官府发给过所,
开元二十一年唐益谦请给过所案卷 唐益谦一行从安西地区回福州老家,过所记有要经过的关隘,由于过所没有登记所带奴婢和四匹马,因此官府加以审查。
A.意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便利了人口自由流动
C.利于保障正常商贸往来
D.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
4.(2025 佛山一模)南宋初年,宋高宗亲自召集臣僚讨论时务,大家“多言将帅侵预朝权”。不久,有谏官质问宋高宗,说最近对文臣的任用破坏了“中书除授”的规矩,出现枢密院直接下达文书,“尚书省止奉枢密院关报”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宋代(  )
A.皇帝权威动摇
B.崇文抑武政策发生异变
C.党争现象严重
D.行政权与军权存在混通
5.(2024 广东模拟)元朝中书省直辖区南抵黄河北岸,西控太行要道,形成控南扼西态势。湖广行省据有岭南广西部分地区,河南江北行省包括淮河,陕西行省将秦岭及以南的汉中地区纳入。同时,行省治所设置在本省偏北狭小地区,形成南大北小格局,行省对自己北侧地区的控制力度小、掌控的关隘少。上述举措意在(  )
A.扩大行省管理范围 B.加强地方行政权力
C.巩固国家统一局面 D.减少国家财政开支
6.(2025 广东一模)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江南等地的知识分子追忆往事,“回想太平时序,儿女柔情”“但得生见太平,为人奴、为乞丐亦所甘心”,又对当年醉心于斗鸡走狗感到懊悔。这体现了当时(  )
A.市民文化旨趣得到张扬
B.理学注重道德规范
C.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停滞
D.政权更迭引发反思
7.(2025 广东模拟)晚清时期,中国商业组织中已形成了楔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外资商业、在通商口岸及其他城市的华资新式商业、在中国广大内地乡镇和农村的传统商业三重结构,这种结构在民国时期又有较大发展。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这种状况(  )
A.表明工业化必须以传统产业为基础
B.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C.体现出转型时期商业发展的复杂性
D.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8.(2024 禅城区二模)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宣统3年)变乱以后,文庙之祭无人举行,去秋方才有官致祭。圣贤之血食几乎断绝,殊令人扼腕不平。”材料反映出当时(  )
A.民四条约扰乱社会 B.儒家体系开始瓦解
C.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社会变革遇到阻力
9.(2025 汕头模拟)1938年10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党委应大量组织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等公开合法的团体,在乡村中“起决定的作用”。这些群众团体应有独立的组织系统,独立的工作内容,“使参加的群众认为这个团体是他们自己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B.因应局势灵活发展党群关系
C.打破国民党当局的政治压迫
D.推动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10.(2025 广东模拟)如图是1954年初缪印堂所做的漫画《敬祝进步》。作者为画面上的两位人物设计了这样的对话: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该漫画意在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胜利
B.国家工业化建设已奠定初步基础
C.人大代表履行当家做主的职责
D.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11.(2025 广东一模)表1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裁军情况统计。我国的裁军举措(  )
表1
宣布裁军时间 宣布裁减军队数量 完成情况
1975﹣1982年 约200万人 1984年完成
1985年 100万人 1987年完成
1997年 50万人 1999年底完成
2003年 20万人 2005年完成
A.适应了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
B.迟滞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
C.改善了国家的外部安全局势
D.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12.(2025 惠东县模拟)如图是亚历山大逝世后,其部将利西马库斯称王以后发行的银币。其图像采用了希腊化时代最普遍的钱币设计样式,正面为带公羊角的亚历山大头像,其头上的山羊角有着主神宙斯和埃及太阳神阿蒙神的混合象征意味,背面为向左而坐的雅典娜,身后见有希腊语铭文“利西马库斯国王”。此银币设计反映了利西马库斯旨在(  )
A.大力发展本国经济贸易
B.宣示其合法继承人身份
C.促进希腊文化广泛传播
D.极力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13.(2025 广州二模)在中世纪的法国,狩猎是贵族的特权,用于狩猎和守护主人的狗成为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而猫被认为是野性难驯的,其独立性被视为天然不忠诚的罪证。从18世纪末开始,一些法国文人公开颂扬猫的“自由意志”。到19世纪80年代,宠物主人已不再为证明猫是好宠物而焦虑。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B.法国共和制和君主制多次反复
C.殖民扩张促进全球物种交流
D.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逐渐确立
14.(2025 梅州模拟)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禁止奴隶贸易,还禁止从英国港口出发的外国奴隶船。美国在1865年颁布《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宣布将在美国及其辖区内永远废除奴隶制。由此可知(  )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B.工业革命开展促使西方国家调整传统政策
C.殖民地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马克思主义诞生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5.(2023春 江门期末)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印尼、老拊等国家纷纷独立;非洲掀起民族独立风暴,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这一形势(  )
A.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B.有利于多极化趋势出现
C.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D.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16.(2025 福田区校级三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管热内 达农古尔在1948年美国艺术联盟年会上激情赞颂“现代抽象艺术”为“个人性艺术”,称“集体性艺术”“现实主义”是封闭、保守和不合时宜。美国中情局设立“文化自由大会”,通过艺术展览、讲座等方式大力推销抽象派艺术,将其塑造为“自由”价值观的象征。这表明当时(  )
A.艺术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
B.意识形态决定艺术的发展方向
C.文化艺术竞争是冷战的主要方式
D.抽象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主流
二.材料题(共4小题)
17.(2025 梅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在古代中国,宗族组织不仅是封建伦理秩序的维护者,而且是国家政权维护基层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近代以来,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成建制的国家法律体系触动了宗法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社会再组织过程,宗族权威丧失了合法性,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实现了对乡村社会发展的主导。
——摘编自潘振华、李小波《古代宗族组织在基层乡村治安控制中的作用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晋后期与前期相比“白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时期基层治理的主导力量并分析其演化原因。
18.(2024 广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运来货物,在预定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14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
——摘编自[英]诺尔曼 庞兹《中世纪城市》等
材料二: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势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和化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同盟城市数量逐渐减少。
——摘编自[美]布莱恩 蒂尔尼等《西欧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
19.(2024秋 广东期中)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广东是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在近代经济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摘编自上官雅君《试论广东在中国经济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请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经济”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0.(2024 广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远东格局。美国在亚太地区扩张的头号对手日本已俯首称臣,英、法为战后重建有求于美国,它们的在华势力也大大削弱。而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战争中空前发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与之匹敌。美国追求世界的“领导”地位,它要建立由自己主宰的世界秩序。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持续学习和反思中创新外交思维与外交实践,从周边和国际体系的融入者、参与者,转变为体系的贡献者、塑造者与引领者。
——摘编自魏玲《新中国周边外交70年:继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远东格局。
(2)就材料二所示中国的某一角色进行论述。
(要求:指明所选角色,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5届广东省高考历史模拟预测押题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5 肇庆模拟)战国时期,孟子坚持“为国以礼”,施行“仁政”,提出“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韩非子则强调“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妨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这反映了两者(  )
A.阶级立场的不同 B.治国方略的差异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人生理想的迥异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孟子坚持‘为国以礼’,施行‘仁政’”及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施行仁政,据材料“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妨其奸”及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实行法治,所以材料体现了两者治国方略上的差异,B项正确;
德治与法治并非因为阶级立场的不同,而是治国方略的不同,排除A项;
材料内容为孟子和韩非子观点的分歧,并非两者观点分歧反映的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孟子和韩非子虽然在治国方略上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国家的治理,且材料与两人的人生理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022 荔湾区校级模拟)南朝时期学校流行的是文化士族喜尚的儒、玄、文、史四学。北魏时期的学校则重视提升行政能力的书学、算学、法学,这些科目在南朝或缺失或不受重视。据此,与南朝相比,北魏(  )
A.正统思想有所不同 B.文化氛围更为浓郁
C.官僚政治相对完善 D.士族势力走向衰落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南朝时期学校流行的是文化士族喜尚的儒、玄、文、史四学”、“北魏时期的学校则重视提升行政能力的书学、算学、法学”并结合所学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中“南朝时期学校流行的是文化士族喜尚的儒、玄、文、史四学”、“北魏时期的学校则重视提升行政能力的书学、算学、法学”可知,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侧重于教授学生思想文化,北魏学校教育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行政能力,说明北魏官僚政治相对完善,C项正确;
南朝与北魏时期的正统思想都是儒学,排除A项;
从南朝与北朝学校教育的内容来看,南朝的文化氛围更为浓郁,排除B项;
从学校教育的内容不能得出“士族势力走向衰落”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2024 广州模拟)如表为现存唐朝时期部分有关过所(通行证)的文书据此可知,过所制度的实施(  )
名称 内容
贞观廿二年庭州人巡职辞为请给公验(简单的过所)事 米巡职带骆驼一头、马一匹、羊十五口等,前往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去做生意,请求发给公验。
垂拱元年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 详细登记莱特和吐火罗商人姓名、年龄及他们所携带的奴婢姓名、牲口数量,由各地的胡汉居民出面担保,证明这些人及物均合法,应由西州官府发给过所,
开元二十一年唐益谦请给过所案卷 唐益谦一行从安西地区回福州老家,过所记有要经过的关隘,由于过所没有登记所带奴婢和四匹马,因此官府加以审查。
A.意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便利了人口自由流动
C.利于保障正常商贸往来
D.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答】材料中唐朝过关文书的内容比较详细,记录了随行人员本人、所带货物、家庭住址等信息,强化了对流动人员的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利于保障正常商贸往来,C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对过往人员征税,无法体现意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
材料中可以看出,人口的流动受到严格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排除B项;
丝绸之路经常因为战争和少数民族政权而被阻断,文书无法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5 佛山一模)南宋初年,宋高宗亲自召集臣僚讨论时务,大家“多言将帅侵预朝权”。不久,有谏官质问宋高宗,说最近对文臣的任用破坏了“中书除授”的规矩,出现枢密院直接下达文书,“尚书省止奉枢密院关报”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宋代(  )
A.皇帝权威动摇
B.崇文抑武政策发生异变
C.党争现象严重
D.行政权与军权存在混通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进情况,要求依据材料“多言将帅侵预朝权”“尚书省止奉枢密院关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多言将帅侵预朝权”体现武将参与朝政。“尚书省止奉枢密院关报“这句话表明,尚书省在处理某些事务时需要听从枢密院的报告或指示。这反映枢密院作为军事机构,其决策和报告对尚书省的行政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尚书省在处理涉及军事的事务时,必须依据枢密院的关报来进行,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据此可知,当时宋代行政权与军权存在混通,故D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君主专制呈不断强化的趋势,故排除A;
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干没有涉及党争现象,故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5.(2024 广东模拟)元朝中书省直辖区南抵黄河北岸,西控太行要道,形成控南扼西态势。湖广行省据有岭南广西部分地区,河南江北行省包括淮河,陕西行省将秦岭及以南的汉中地区纳入。同时,行省治所设置在本省偏北狭小地区,形成南大北小格局,行省对自己北侧地区的控制力度小、掌控的关隘少。上述举措意在(  )
A.扩大行省管理范围 B.加强地方行政权力
C.巩固国家统一局面 D.减少国家财政开支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据题意可知,元朝时期设置的行省划分上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态势,这种举措是为了防范地方势力的壮大,加强统治,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C项正确;
这些举措并没有扩大行省的管理范围,排除A项;
这些举措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没有加强地方行政权力,排除B项;
这些举措和减少国家财政开支无关,也不是材料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学生需掌握行省制度的原因、内容(重点)、职权、特点以及影响(重点)。
6.(2025 广东一模)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江南等地的知识分子追忆往事,“回想太平时序,儿女柔情”“但得生见太平,为人奴、为乞丐亦所甘心”,又对当年醉心于斗鸡走狗感到懊悔。这体现了当时(  )
A.市民文化旨趣得到张扬
B.理学注重道德规范
C.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停滞
D.政权更迭引发反思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亡清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江南知识分子追忆太平、懊悔过往享乐生活的心态,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带来的冲击,顺治康熙年间正值清朝初建,经历战乱后,士人对前明太平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出政权更迭引发的群体性历史反思,D项正确;
材料中知识分子的情感表达并非对市民文化的推崇,而是对乱世的逃避与对太平的渴望,排除A项;
理学注重道德规范虽涉及个人行为约束,但题干未直接体现理学思想对士人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
清初江南商品经济仍在恢复发展,并未停滞,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亡清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5 广东模拟)晚清时期,中国商业组织中已形成了楔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外资商业、在通商口岸及其他城市的华资新式商业、在中国广大内地乡镇和农村的传统商业三重结构,这种结构在民国时期又有较大发展。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这种状况(  )
A.表明工业化必须以传统产业为基础
B.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C.体现出转型时期商业发展的复杂性
D.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交通条件逐步改善,中国内地乡镇和农村市场已经在不同层次上同进出口贸易相关联,传统商业与已经楔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外资商业、华资新式商业,形成环环相扣、彼此呼应、互相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中国商业的复杂性和过渡性,C项正确;
“工业化必须以传统产业为基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世界经济发展的环境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无法说明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排除B项;
材料所述涉及近代中国商业的三重结构,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念不同,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2024 禅城区二模)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宣统3年)变乱以后,文庙之祭无人举行,去秋方才有官致祭。圣贤之血食几乎断绝,殊令人扼腕不平。”材料反映出当时(  )
A.民四条约扰乱社会 B.儒家体系开始瓦解
C.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社会变革遇到阻力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以及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考虑到刘大鹏的描述,特别是“圣贤之血食几乎断绝,殊令人扼腕”,可以看出他对这种变化感到痛心,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可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尤其是在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上,选择D;
民四条约是1915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条约,与材料中描述的1911年的情况不符,因此A项不正确,排除A;
虽然材料中提到了儒家圣贤的祭祀活动几乎断绝,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体系开始瓦解。儒家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根基,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仅凭这一事件就断定,因此,B项也不准确,排除B;
材料中没有提到民主观念的内容,因此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以及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9.(2025 汕头模拟)1938年10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党委应大量组织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等公开合法的团体,在乡村中“起决定的作用”。这些群众团体应有独立的组织系统,独立的工作内容,“使参加的群众认为这个团体是他们自己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B.因应局势灵活发展党群关系
C.打破国民党当局的政治压迫
D.推动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要求依据材料“组织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等公开合法的团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想。
【解答】材料“组织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等公开合法的团体”“这些群众团体应有独立的组织系统,独立的工作内容”等信息体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相关团体的灵活性,故B正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正式确立,故排除A;
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涉及的并非民主运动,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0.(2025 广东模拟)如图是1954年初缪印堂所做的漫画《敬祝进步》。作者为画面上的两位人物设计了这样的对话: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该漫画意在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全面的胜利
B.国家工业化建设已奠定初步基础
C.人大代表履行当家做主的职责
D.人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建设热情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是“1954年”“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我相信你”。
【解答】结合漫画家缪印堂创作的漫画《敬祝进步》,反映了人们准备在新的一年里加快建设速度、继续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奋斗的心愿。我们看到,在蒸蒸日上的工厂生产背景下,身着崭新工作服的1954年劳动者骑在崭新的摩托车上,实现了与骑自行车的1953年劳动者关于“五年计划”的接力,显示了人民群众参与“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故D项正确;
AB都与史实不符,取得全面胜利是在1956年,而奠定初步基础在1957年之后,排除;
C项时间不符,漫画中1954年还没有开始,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5 广东一模)表1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裁军情况统计。我国的裁军举措(  )
表1
宣布裁军时间 宣布裁减军队数量 完成情况
1975﹣1982年 约200万人 1984年完成
1985年 100万人 1987年完成
1997年 50万人 1999年底完成
2003年 20万人 2005年完成
A.适应了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
B.迟滞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
C.改善了国家的外部安全局势
D.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分析】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75年正值改革开放前夕,国家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逐渐转向经济建设,裁军有助于减少军费负担,集中资源发展经济,与改革开放战略高度契合,后续裁军持续至2005年,也是适应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A项正确;
国防现代化注重质量而非数量,裁军精简军队规模、优化结构,反而推动装备升级和战斗力提升,并未迟滞进程,排除B项;
裁军体现防御性国防政策,但外部安全局势受国际环境、外交策略等多因素影响,题干未提供裁军直接改善外部安全的证据,排除C项;
裁军释放的劳动力规模有限,如1975—1982年裁减200万人分散至全国,对劳动力市场的补充作用较小,说明裁军主要目的并非满足劳动力需求,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5 惠东县模拟)如图是亚历山大逝世后,其部将利西马库斯称王以后发行的银币。其图像采用了希腊化时代最普遍的钱币设计样式,正面为带公羊角的亚历山大头像,其头上的山羊角有着主神宙斯和埃及太阳神阿蒙神的混合象征意味,背面为向左而坐的雅典娜,身后见有希腊语铭文“利西马库斯国王”。此银币设计反映了利西马库斯旨在(  )
A.大力发展本国经济贸易
B.宣示其合法继承人身份
C.促进希腊文化广泛传播
D.极力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在世时既尊奉希腊的神,如宙斯和雅典娜,也尊奉埃及的神,如阿蒙神,目的是巩固对包括希腊、埃及在内的庞大帝国的统治。亚历山大逝世后,其部将利西马库斯在发行的银币上印上亚历山大头像,同时还有希腊和埃及神祇的内容,是在宣示继承亚历山大的地位和政策,B项正确;
从所学知识可知,钱币影响经济贸易主要体现在币制是否统一、币值是否稳定、发行量是否合理、流行范围是否广泛,钱币图案对经济贸易的直接影响不大,排除A项;
从所学知识可知,如果旨在传播希腊文化,那么应该只印刻希腊的神,而非印刻埃及太阳神阿蒙神,排除C项;
从所学知识可知,宣扬君权神授只是手段,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13.(2025 广州二模)在中世纪的法国,狩猎是贵族的特权,用于狩猎和守护主人的狗成为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而猫被认为是野性难驯的,其独立性被视为天然不忠诚的罪证。从18世纪末开始,一些法国文人公开颂扬猫的“自由意志”。到19世纪80年代,宠物主人已不再为证明猫是好宠物而焦虑。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B.法国共和制和君主制多次反复
C.殖民扩张促进全球物种交流
D.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逐渐确立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至19世纪80年代(法国)。根据材料中从中世纪到19世纪法国社会对猫的态度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末启蒙运动宣扬的自由平等思想冲击了旧有的封建等级观念,而19世纪8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秩序逐渐稳固,社会价值观转向对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的认可,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成为统治阶级后社会观念的变化,D项正确;启蒙思想反对专制主义,两者并未杂糅,排除A项;共和制与君主制的反复属于政治体制变动,与材料中社会观念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与物种交流的内容,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5 梅州模拟)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禁止奴隶贸易,还禁止从英国港口出发的外国奴隶船。美国在1865年颁布《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宣布将在美国及其辖区内永远废除奴隶制。由此可知(  )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B.工业革命开展促使西方国家调整传统政策
C.殖民地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马克思主义诞生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和美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生产需要大量自由的、具备一定技能和素质的劳动力。奴隶制度下的劳动力受到严格限制,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两国纷纷调整了传统的奴隶政策,B项正确;
这一时期殖民体系仍处于较为稳固的状态,并未出现明显的逐步瓦解迹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排除A项;
这一时期,殖民地国家仍然受到殖民国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其国际地位并未因英国禁止奴隶贸易和美国废除奴隶制而得到显著提升,排除C项;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英国禁止奴隶贸易的时间远早于此,美国废除奴隶制的时间也与马克思主义诞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3春 江门期末)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印尼、老拊等国家纷纷独立;非洲掀起民族独立风暴,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这一形势(  )
A.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B.有利于多极化趋势出现
C.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D.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独立运动,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等国家纷纷独立;非洲掀起民族独立风暴,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可知,二战后,亚非拉各国纷纷独立,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有利于冲击两极格局,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项正确;
新独立的国家并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无法判定是否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排除A项;
二战后,亚非拉的独立,逐渐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而非冲击,排除C项;
亚非拉的独立,与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民族独立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6.(2025 福田区校级三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管热内 达农古尔在1948年美国艺术联盟年会上激情赞颂“现代抽象艺术”为“个人性艺术”,称“集体性艺术”“现实主义”是封闭、保守和不合时宜。美国中情局设立“文化自由大会”,通过艺术展览、讲座等方式大力推销抽象派艺术,将其塑造为“自由”价值观的象征。这表明当时(  )
A.艺术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
B.意识形态决定艺术的发展方向
C.文化艺术竞争是冷战的主要方式
D.抽象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主流
【分析】本题考查了美苏冷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美苏冷战,美国为了推行其“自由”价值观,中情局借助“文化自由大会”推销抽象派艺术,达农古尔对“现代抽象艺术”的赞颂和对“集体性艺术”“现实主义”的批判客观上契合了这一策略,可见艺术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A项正确;
意识形态会影响艺术发展方向,但不会决定艺术的发展方向,排除B项;
冷战主要方式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峙,不是文化艺术的竞争,排除C项;
材料未提及抽象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不能得出成为世界艺术主流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4小题)
17.(2025 梅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在古代中国,宗族组织不仅是封建伦理秩序的维护者,而且是国家政权维护基层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近代以来,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成建制的国家法律体系触动了宗法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社会再组织过程,宗族权威丧失了合法性,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实现了对乡村社会发展的主导。
——摘编自潘振华、李小波《古代宗族组织在基层乡村治安控制中的作用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晋后期与前期相比“白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时期基层治理的主导力量并分析其演化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东晋后期与前期相比“白籍”的变化来分析;第二问结合不同时期基层治理的主导力量和演化原因分析。
【解答】(1)变化:根据材料一“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可知,从前期政府对南渡人口以白籍登记并且免征发赋役到后期的白籍土著化和承担赋役。目的:根据材料“政府为增加赋役”可知,掌握人口流动情况,便于征发赋役。
(2)主导力量:根据材料二“在古代中国,宗族组织不仅是封建伦理秩序的维护者,而且是国家政权维护基层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可知,古代是宗族组织;根据材料二“近代以来,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成建制的国家法律体系触动了宗法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可知,近代是国家法律体系;根据材料二“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实现了对乡村社会发展的主导”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是国家权力。原因:根据材料二“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可知,近代西法东渐;宗族势力的衰落;根据材料二“伴随着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社会再组织过程”可知,新中国对基层社会组织的改造;结合所学从近代社会转型、民族国家的构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等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
(1)变化:白籍土著化,承担赋役。目的:掌握人口流动情况,便于征发赋役。
(2)主导力量:古代是宗族组织,近代是国家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是国家权力。原因:近代西法东渐;宗族势力的衰落;构建民族国家和实现社会转型的需要;新中国对基层社会组织的改造;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2024 广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槟集市,它们是位于巴黎东面香槟地区的四个城市。商人用马车或驮畜运来货物,在预定时间、地点相互交易。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了秩序,给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到12世纪中叶,香槟集市因其贸易量而蜚声于整个大陆。14世纪初香槟地区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交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如棚舍出租费和销售税等。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已不能满足需求,其重要性开始下降。
——摘编自[英]诺尔曼 庞兹《中世纪城市》等
材料二:12世纪中期形成的汉萨同盟是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它由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独立城市国家和城镇组成。1370年,同盟获得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的商业中心拥有贸易站。15世纪,同盟势力和重要性开始下降,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17世纪,中欧和化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同盟城市数量逐渐减少。
——摘编自[美]布莱恩 蒂尔尼等《西欧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析香槟集市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12﹣17世纪欧洲贸易发展的趋势。
【分析】(1)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要结合中世纪的欧洲的特征来解答。
(2)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要结合中世纪的欧洲的影响来解答。
(3)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要结合中世纪的欧洲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2﹣14世纪的欧洲。据材料一“香槟集市因贸易量而斐名整个大陆”可得出香槟集市促进了商品贸易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槟集市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的繁荣;据材料一“香槟伯爵在骚乱年代维持秩序,为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护”可得出香槟集市加强了不同地区文化交流;据材料一“香槟集市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贸易费用更高的费用”可得出香槟集市巩固了封建王权。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2世纪中期至17世纪的中欧、北欧。据材料二“汉萨同盟是一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可得出汉萨同盟内部松散、缺乏统一领导;据材料二“同盟获得丹麦、波罗的海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商业中心建立贸易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转移削弱了汉萨同盟的影响力;据材料二“诺夫哥罗德、伦敦、布鲁日等贸易站特权被所在国收回”可知西欧王权的加强使汉萨同盟逐渐失去了地区贸易的垄断权;据材料二“17世纪,中欧、北欧的战争成为对同盟的最后一击”可得出欧洲战争频发导致的冲击是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2﹣17世纪的欧洲。据材料一“香槟集市因贸易量而斐名整个大陆”和材料二“同盟获得丹麦、波罗的海国的贸易垄断权,在北方所有商业中心建立贸易站”可得出国际贸易活动扩大,商业中心增多;据材料一“香槟集市成为法兰西国王属地,国王收取比贸易费用更高的费用”“中欧和北欧的战争成了对汉萨同盟的最后一击”可得出国家权力和地区政治关系对商业活动影响增强;据材料二“12世纪中期出现的汉萨同盟是一一个松散的商业联盟”可得出商业组织形成与发展;据材料一“随着欧洲贸易量的增长,集市城市里的运输和交易不能满足需求,香槟集市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和材料二“同盟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巴黎等贸易站的特权被所在国收回”可得出贸易中心转移,原有商业组织重要性减弱。
故答案为:
(1)促进了商品贸易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加强了不同地区文化交流,巩固了封建王权。
(2)内部松散、缺乏统一领导,贸易中心转移削弱其影响力,西欧王权加强使其失去地区贸易垄断权,欧洲战争频发导致的冲击。
(3)国际贸易活动扩大,商业中心增多;国家权力和地区政治关系对商业活动影响增强;商业组织形成与发展;贸易中心转移,原有商业组织重要性减弱。
【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4秋 广东期中)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广东是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在近代经济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摘编自上官雅君《试论广东在中国经济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请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经济”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广东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明确“广东”“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开创性地位”这几个关键概念。“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指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过程;“开创性地位”则强调广东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先行、引领、创新等独特作用。论点依据可从地理位置因素:广东位于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其成为最早接触西方经济和文化的地区之一,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经济交流和变革中具有天然的优势。通商口岸影响:鸦片战争后,广州等成为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外国商品和资本大量输入,一方面冲击了当地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也为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设备和市场等条件,促使广东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民族工业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等企业,采用机器生产,标志着广东在工业生产方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对全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对外贸易作用:广东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在近代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种类增加,不仅促进了本地经济的繁荣,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运输业、金融业等,使其在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具有开创性等方面进行说明。
【解答】论题:根据材料“广东是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及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广东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具有开创性地位。从地理位置因素、通商口岸影响、民族工业兴起、对外贸易作用等角度论述如下:广东地处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在近代,率先受到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冲击,也更早地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理念。鸦片战争后,广州作为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但也促使广东的商业和贸易迅速发展。大量的商人、买办在广东崛起,他们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为广东乃至中国的近代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例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就是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代表之一。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雇佣工人,推动了广东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广东还是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其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运输业、金融业等。综上所述,广东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先行的经济变革,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引领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潮流。
故答案为:
论题:广东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具有开创性地位。
论述:广东地处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在近代,率先受到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冲击,也更早地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理念。鸦片战争后,广州作为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但也促使广东的商业和贸易迅速发展。大量的商人、买办在广东崛起,他们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为广东乃至中国的近代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例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就是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代表之一。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雇佣工人,推动了广东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广东还是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其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运输业、金融业等。综上所述,广东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先行的经济变革,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引领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潮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广东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2024 广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远东格局。美国在亚太地区扩张的头号对手日本已俯首称臣,英、法为战后重建有求于美国,它们的在华势力也大大削弱。而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战争中空前发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与之匹敌。美国追求世界的“领导”地位,它要建立由自己主宰的世界秩序。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持续学习和反思中创新外交思维与外交实践,从周边和国际体系的融入者、参与者,转变为体系的贡献者、塑造者与引领者。
——摘编自魏玲《新中国周边外交70年:继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远东格局。
(2)就材料二所示中国的某一角色进行论述。
(要求:指明所选角色,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分析】(1)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远东格局,要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远东格局的特征来解答。
(2)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要结合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远东。根据材料“美国在亚太地区扩张的头号对手日本已府首称臣,英、法于战后重建有求于美国,它们在华势力大大削弱……美国追求世界的‘领导’地位”得出美国在远东地区居于主导地位;英法日等国在远东地区相对削弱。
(2)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解读材料,从材料中“从周边和国际体系的融入者、参与者,转变为体系中的贡献者、塑造者与引领者。”可知,新中国外交的角色,题目要求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国某一角色进行论述。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角色,如选择“引领者”,可拟题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周边和国际体系的引领者。其次根据所选角色,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实充分论证,中国如何引领外交发展,如列举史实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推动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掀起了和中国建交的热潮;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最后总结升华主题,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秉持“和而不同”的外交观,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外交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成为周边和国际体系的引领者。
故答案为:
(1)美国在远东地区居于主导地位;英法日等国在远东地区相对削弱。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周边和国际体系的引领者。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推动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掀起了和中国建交的热潮;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秉持“和而不同”的外交观,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外交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成为周边和国际体系的引领者。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远东格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