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外国诗二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外国诗二首》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9 10:4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外国诗二首
七下统编版教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七下统编版教材
作者介绍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代表作:《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写作背景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曾两度被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这首诗写于作者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当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那样的处境下,诗人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哲理诗
哲理诗 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哲理诗往往用生动的描写、精彩的议论、鲜明的形象等,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揭示某种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智。一般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含蓄隽永,意境深远。
朗读诗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阅读提示”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这首诗自问世后被广为传诵,其中的诗句还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本诗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座右铭。
寻座右铭
座右铭
我找到的诗句是:
这句诗表达上的特点是:
我之所以把这句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是因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用假设的对话的口吻,显得亲切自然;连用两个“不要”,强调了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没必要灰心丧气。
这句诗给了我直面挫折的信心。
座右铭
我找到的诗句是:
这句诗表达上的特点是:
我之所以把这句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是因为: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忧郁的日子”和“快乐的日子”相对应,“相信吧”用确凿无疑的口吻坚定了读者对于“快乐的日子"的期待。
这句诗告诉我,无论处身何等境地,都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座右铭
我找到的诗句是:
这句诗表达上的特点是:
我之所以把这句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是因为: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是心儿永远向往未来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
这句诗告诉我,人生的挫折和失败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假如”“欺骗”“你”三个关键词值得我们细细品悟,结合相关提示解读题目关键词。
理解诗题
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第二人称“你”,好像这首诗是具体送给某个人的,那么这个“你”指的是谁呢 结合下列背景资料进行探究。
资料助读
这首诗是普希金为他的邻居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所写的一首赠诗,被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你”指的是邻家的小女孩。面对一个尚且天真稚嫩的小女孩,诗人从自身经验出发,亲切地告诉她生活的真谛。
资料助读
普希金因写下《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抨击社会黑暗、呼唤光明与自由的诗篇,从1820年开始,被沙皇流放到俄罗斯南部,后于1824年7月,与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又被逮捕幽禁起来,在这孤独寂寞的幽禁生活中,他于1825年写下了这首诗。
“你”指的是诗人自己。诗人在与世隔绝的处境中仍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你”也是所有遭遇困苦不幸的人。
“欺骗”在词典中解释为:用虚伪的言行隐瞒真相使人上当。结合现实生活,你觉得诗中的“欺骗”可以有哪些理解
“欺骗”指生活中遇到的的挫折和困难,也指生活中自己付出努力真诚后却遭遇的不如意不理解,都可以是“欺骗”。
既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诗人自己也同样被生活“欺骗’,那么诗人为什么要以“假如”开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设
普遍问题

探讨一类问题
从根本上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写法:
虚中见实
感悟哲理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难免遭遇磨难、挫折、打击,不要沉湎于悲伤和痛苦之中,要勇敢积极乐观地面对,坚定信念、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热爱生活,相信未来,相信自己。
课堂小结
这首诗以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面对挫折时,不要沉湎于悲伤,要乐观面对,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全诗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七下统编版教材
作者介绍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作品语言朴实无华,却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代表作:诗集《波士顿以北》《少年的意志》《新罕布什尔》,诗歌《白桦树》《修墙》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1912年,弗罗斯特已经38岁了,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本来平静安稳的教书生活,选择了不可预知的诗歌创作的道路。这首诗便暗示了诗人这次重要的人生选择。
朗读诗歌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整体感知
圈画每一小节的关键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在路口久久伫立(思索)
选择少有人走的路(决定)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留恋另一条路(选择之后的怅惘)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体悟诗蕴
文中写了哪两条路?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自然界的道路,平坦的笔直的大路和充满挑战的艰辛的小路。
诗人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
因为这条路虽然荆棘密布,但更富有挑战性,充满未知,可见诗人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诗题

表面
实际
自然界的道路
暗示人生之路
象征
象征着两种人生之路、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诗题表明重点放在未选择的路上。既然诗人已经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还留恋那条未选择的路?
一方面是担心一旦踏上自己选择的路,恐怕没有再次选择的机会了;
另一方面留恋未选择的路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这首诗为何却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看,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选择的路”。
从诗人感情的角度看,不是对已选择的这条路的欢欣与庆幸,而是对未选择的那条路的留恋。
从诗歌主旨的角度看,诗人的写作意图促使人们对最初的选择进行反思,进而告诫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重。
品悟启示
读完这首诗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选择一种人生道路要慎重,不可随波逐流;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比较异同
比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分析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未选择的路》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不同点:
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表现的是面对选择的艰难。
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而《未选择的路》则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来阐释哲理。
课堂小结
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以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生没有回头路,所以要慎重。但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有勇气,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和积极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