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导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导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9 06:2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发展史。(时空观念)
2、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历史价值。(唯物史观)
3、通过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认识到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历史解释)
重难点:
1.重点:《汉谟拉比法典》。
2.难点: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
知识梳理: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1)地理位置:“两河”指西亚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有“新月沃地”之称,今伊拉克一带。
(2)建国:约公元前3500年,产生小国。约公元前24世纪,初步统一。民族:苏美尔人。
(3)两河流域文明成果: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汉谟拉比法典》。
2、古巴比伦王国
(1)建立:公元前18世纪,第6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国家,他自称“众神之王”,加强中央集权。
(2)强盛期:汉谟拉比在位时。
(3)灭亡:公元前1595年,王国被外族灭亡,后经历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消灭。
3、《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制定)
(1)历史地位及影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2)制定目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3)法典信息:古巴比伦王国的三个社会等级: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
古巴比伦王国的一大特征:家庭奴隶制。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与此同时,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这表明,判断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
A.文字形成 B.国家产生 C.冶金术出现 D.农业起源
2.汉谟拉比坚持的“能被普遍接受”和“具有永久性”的立法原则已经成为后来诸多法律的基本出发点。由此可知( )
A.法律文明源于古代两河流域 B.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C.《汉谟拉比法典》影响深远 D.汉谟拉比注重法律公平正义
3.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古代亚非地区文明成果简表。下列属于表中“▲”处应填内容是( )
文明古国 古埃及 古巴比伦王国 古印度
重要文明成果 象形文字、金字塔 楔形文字、▲ 梵文、佛教、种姓制度
A.帕特农神庙 B.《荷马史诗》 C.《天方夜谭》 D.《汉谟拉比法典》
4.下图是巴比伦古城遗址出土的一枚青金石滚印,其上先后刻有三段铭文,其文字一头粗,一头细,形状像木楔,笔画长短不一。此文物可以用于研究( )
A.尼罗河流域的文明 B.两河流域的文明
C.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D.黄河流域的文明
5.《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这表明该法典( )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重视保护商品经济发展
C.是平民长期斗争的产物 D.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6.《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父亲死后,作为继承人的儿子们每年要按父亲的遗嘱规定给他们的母亲生活物资,如果他们不能提供就会丧失继承的财产。这表明该法典( )
A.注重权利与义务的结合 B.强调血缘与身份的统一
C.调节民主与法治的平衡 D.关注契约与习俗的融合
7.楔形文字由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在此后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不断被周边地区及国家进行改造、运用。这体现了( )
A.民族语言的统一趋势 B.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C.文字起源的多元属性 D.东西方文化的融汇
8.《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借贷利息可以高达本金的三分之一,贷银则达五分之一(第89条),债务人如无谷物和银子偿还时,应以其他不动产作抵押(第96条)。该规定旨在( )
A.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利益 B.促进巴比伦外贸事业发展
C.缓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D.吸引亚非各地的高利贷者
9.苏美尔人发明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量粮食产量和人工;古埃及记录了很多数学问题及解答,包括土地的丈量和分配、运河的开凿等。这反映了人类文明早期( )
A.各地数学独立发展 B.生产需要推动数学发展
C.数学发展高度成熟 D.文明交流促进数学进步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公元前256年,材料一图A人物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 (工程),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图B;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朝廷为了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机构)加以管理;《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材料二 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制度不仅进行了市与坊的划分,而且在市内又设有行与肆。随着商业的繁荣,产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如绢行、肉行、药行等,市坊制对市坊、行、肆的划分推动了行业分工的细化。在商业发展的推动下,长安城内出现了南市与北市,城郊草市的繁荣扩大了城市规模,推动了古代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李小虎、卢川《从市坊制度看唐代商业发展》639—755年唐朝人口变化情况
年份 人口数(人)
639年 13252894
705年 37140000
734年 46285161
742年 48909800
755年 52919309
(2)根据材料二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文字,概括唐朝城市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古埃及、古巴比伦
【详解】根据材料“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与此同时,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可知,材料反映了社会组织从部落向国家的过渡,标志着社会阶级分化的深化,成为文明形成的关键节点,因此,材料判断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产生,B项正确;文字形成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字形成,排除A项;冶金术出现属技术进步,但不足以单独标志文明社会形成,排除C项;农业起源 属于新石器时代革命核心内容,早于国家形态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古巴比伦
【详解】据题干“汉谟拉比坚持的‘能被普遍接受’和‘具有永久性’的立法原则成为后来诸多法律的基本出发点”和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其立法理念对后世法律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其历史地位和深远意义,C项正确;题干并未提及法律文明起源的问题,仅强调的是《汉谟拉比法典》的原则对后世的影响,排除A项;保护奴隶主利益是法典的内容特征,题干关注的是其原则对后世的影响,无关具体内容,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公平正义,而是突出原则的普遍性和持久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难度】0.85
【知识点】古巴比伦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王国位于古代西亚地区,《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重要文明成果之一,D项正确;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成就,古希腊属于欧洲文明,并非古代西亚地区文明成果,所以A选项不符合要求,排除A项;《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巨著,反映古希腊社会风貌,属于欧洲文明范畴,和古代西亚地区没有关联,B选项错误,排除B项;《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阿拉伯虽地处西亚,但相比之下,它在文化归属和与古巴比伦王国文明成果的直接关联性上较弱,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古巴比伦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物出自巴比伦古城遗址,文字是“一头粗,一头细,形状像木楔,笔画长短不一”,这是楔形文字的典型特征。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所以此文物可用于研究两河流域的文明,B项正确;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主要代表是古埃及文明,其文字是象形文字,与材料中的楔形文字特征不符,排除A项;印度河流域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印章文字等,和楔形文字不是同一类型,排除C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使用的汉字有着独特的演变历程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等,汉字的笔画、结构、造字法等与楔形文字毫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古巴比伦
【详解】据材料“如果贵族阶层……处割耳之刑”可知,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需罚银一明那。这表明贵族阶层内部的冲突有相对较轻的处罚方式;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这表明奴隶对自由民的侵犯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从两条规定可以看出,法典对贵族阶层和奴隶的处罚存在明显差异。贵族阶层内部的冲突处罚较轻,而奴隶对自由民的侵犯则受到严厉处罚,体现了其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A项正确;题目中的规定与商品经济发展无直接关联,可以排除,排除B项;题目中的规定更多体现了奴隶主贵族的意志,而非平民斗争的结果,排除C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法典,与欧洲民法无直接继承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古巴比伦
【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儿子要想获得父亲的财产,就需要履行遗嘱规定给他们的母亲生活物资,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中权利和义务是结合在一起的,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血缘和身份问题,强调的是遗产继承的前提是履行义务,排除B项;材料涉及财产问题,不涉及民主,不能体现民主和法治平衡,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契约关系,但是不涉及习俗,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古巴比伦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楔形文字由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在此后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不断被周边地区及国家进行改造、运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被周边地区和国家“改造、运用”,说明文化通过文字传播(传承),同时不同地区的改造体现了交流(吸收与适应),B项正确;楔形文字的传播并未体现“统一”,而是被不同民族改造和运用,说明语言/文字的多样化,而非统一,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创造,与“多元属性”不符,排除C项;“东西方”范围过大,题干仅提“周边地区及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古巴比伦
【详解】根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借贷利息可以高达本金的三分之一,贷银则达五分之一(第89条),债务人如无谷物和银子偿还时,应以其他不动产作抵押(第96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材料内容通过法律形式固定借贷关系,强化奴隶主对债务人的控制,确保奴隶主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A项正确;材料是借贷利息的规定,与“外贸事业”无关,排除B项;高利贷和抵押制度可能加剧贫富分化,无法得出“缓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的结论,排除C项;“吸引高利贷者”并非法典的主要目的,主要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维护现有统治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古埃及、古巴比伦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亚地区的苏美尔人发明了六十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古埃及记录了很多数学问题及解答,包括土地的丈量和分配、运河的开凿等。这说明数学的兴起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推动数学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西亚地区和古埃及地区的数学,没有提及两者的关系是不是独立发展,也没提及其他地区数学发展的状态,排除A项;数学发展高度成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文明交流与数学的关系,无法得出文明交流促进数学进步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二、综合题
10.【答案】(1) 都江堰; 五铢钱; 市舶司; 《汉谟拉比法典》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等。特点:商业繁荣,新兴行业产生,行业分工细化;存在坊市制度;城郊草市繁荣,推动城市化进程。
(3) 因素:政治是否稳定统一;政策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生产技术是否进步;交通是否便利;人口因素等。
【难度】0.65
【知识点】水利设施的建设、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古巴比伦、盛世局面的出现
【详解】(1)①处,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所以①填都江堰。
②处,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所以②填五铢钱。
③处,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朝廷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所以③填市舶司。
④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所以④填《罗马民法大全》。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上看,唐朝前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人口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经济上,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人口繁衍;同时,一些生产工具的改进,如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特点:根据材料二“随着商业的繁荣,产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如绢行、肉行、药行等,市坊制对市坊、行、肆的划分推动了行业分工的细化。在商业发展的推动下,长安城内出现了南市与北市,城郊草市的繁荣扩大了城市规模”可知,唐朝商业繁荣,产生了许多新兴行业,推动了行业分工的细化;城市中出现了南市与北市,说明坊市制度存在且有一定划分;城郊草市的繁荣扩大了城市规模,推动了古代城市化进程。
(3)因素: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政治方面,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策方面,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像轻徭薄赋、鼓励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政策能促进经济繁荣;技术方面,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交通方面,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人口方面,充足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