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物质
(1)中国古代的矾化学:中国古代在染色、医药、炼丹术中都曾广泛地应用各种矾,包括绿矾(FeSO4·7H2O,又名青矾,用于染黑,所以又称皂矾)、白矾[KAl(SO4)2·12H2O,又名明矾]、黄钾铁矾[KFe3(SO4)2(OH)6]、胆矾(5H2O,唐代以前称石胆)。
(2)碳酸钾与苛性钾:战国时期著作《周礼·考工记》中对氢氧化钾的记述原文:“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大意为煮熟(湅)丝帛时,先烧栏木(栏为树名,即楝)为灰(含K2CO3较多),用其灰汁浸泡丝帛于光泽容器中,再加入蜃(蜃指石灰),反应为+2KOH。
(3)石油:《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石油。
(4)黑火药的成分:一硫(S)、二硝(KNO3)、三木炭(C),反应为2KNO3+S+3C3CO2↑。
(5)《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6)《本草纲目·拾遗》中“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7)《神农本草经》中“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里的“丹”是HgO。
(8)《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巴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KAl(SO4)2·12H2O。
(9)《本草图经》中“绿矾……形色似朴硝(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里的“绿矾”是FeSO4·7H2O,描述了绿矾受热分解的现象。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
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或谚语“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落汤螃蟹着红袍”(主要是化学变化),“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等。
3.传统文化中的物质鉴别
《本草经集注》中区分硝石和朴硝:“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利用焰色试验区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10H2O)。
4.传统文化中的分离与提纯
古代涉及的分离与提纯常包括萃取分液、蒸馏、升华、过滤等。
(1)《开宝本草》记载硝石:“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涉及物质的溶解、蒸发、结晶。
(2)《医学入门》中记载我国传统中医提纯铜绿的方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涉及物质的洗涤、粉碎、蒸发等操作。
1.(2024·湖北卷,T1)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下列化学原理描述错误的是( )
选项 发明 关键操作 化学原理
A 制墨 松木在窑内焖烧 发生不完全燃烧
B 陶瓷 黏土高温烧结 形成新的化学键
C 造纸 草木灰水浸泡树皮 促进纤维素溶解
D 火药 硫黄、硝石和木炭混合,点燃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2025·邢台模拟)下列古代文献或诗词充满了古人对化学的认识,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成语“千淘万漉”说明在炼金的流程中使用了分液
B.《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利用到萃取
C.《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利用到蒸馏
D.描写元宵节焰火的诗句“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体现了金属元素的焰色试验
3.(2024·黑吉辽模考)“银朱”主要成分为HgS。《天工开物》记载:“凡将水银再升朱用,故名曰银朱……即漆工以鲜物采,唯(银朱)入桐油则显……若水银已升朱,则不可复还为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银朱”可由Hg和S制备
B.“银朱”可用于制作颜料
C.“桐油”为天然高分子
D.“水银升朱”不是可逆反应
4.(2023·福建卷,T1)唐代陆羽《茶经·三之造》中记载茶叶制作过程: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以下操作中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的是( )
A.蒸 B.捣
C.焙 D.封
5.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火法”冶炼锌:“每炉甘石(ZnCO3)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铅也”。晋朝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湿法炼铜:“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反应类型不同
B.工业上可用冶炼锌的方法来冶炼镁
C.“逐层”可使反应更充分,且增大反应速率
D.“倭铅”为锌和铅的混合物
微专题1 化学与传统文化
[对点训练]
1.C [松木在窑中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碳单质,可以用来制造墨块,A正确;黏土在高温中烧结,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此过程有新化学键的形成,B正确;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浸泡的水呈碱性,用于分离树皮等原料中的胶质,纤维素不能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此过程并没有使纤维素发生水解,C错误;中国古代黑火药是由硫黄、硝石、木炭混合而成的,在点燃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S+2KNO3+3CK2S+3CO2↑+N2↑,D正确。]
2.A [成语“千淘万漉”说明在炼金的流程中使用了过滤的方法,A错误。]
3.C [Hg和S反应可生成HgS:S+Hg===HgS,A正确;HgS是红色固体,可用于制作颜料,B正确;“桐油”中含有油脂类物质,不是高分子,C错误;由“若水银已升朱,则不可复还为汞”可知,Hg与S反应生成HgS不是可逆反应,D正确。]
4.D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的含义是晴天时采摘茶叶,经过蒸青、捣泥、拍压、烘焙、穿孔、装袋等工序后,才能制造出优质的茶叶。 蒸青,这样做出的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加热引起颜色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故A不符合题意;捣泥压榨,去汁压饼,让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可能引起物质的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烘焙加热可能引起物质分解、氧化等,故C不符合题意;封装,保持干燥、防止氧化,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5.C [ZnCO3与C在高温下反应生成Zn与CO,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与铜单质,二者均为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误;由题述分析可知,冶炼锌的方法属于热还原法,镁比较活泼,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MgCl2的方法来冶炼镁,而不能用热还原法来冶炼镁,B项错误;“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可增大ZnCO3与C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且增大反应速率,C项正确;ZnCO3与C反应生成Zn,“倭铅”为锌,产物中不存在铅元素,D项错误。]
1/1(共17张PPT)
第一篇 考点突破
第一部分 化学基本概念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微专题1 化学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物质
(1)中国古代的矾化学:中国古代在染色、医药、炼丹术中都曾广泛地应用各种矾,包括绿矾(FeSO4·7H2O,又名青矾,用于染黑,所以又称皂矾)、白矾[KAl(SO4)2·12H2O,又名明矾]、黄钾铁矾[KFe3(SO4)2(OH)6]、胆矾(5H2O,唐代以前称石胆)。
(2)碳酸钾与苛性钾:战国时期著作《周礼·考工记》中对氢氧化钾的记述原文:“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大意按现在的话来说,煮熟(湅)丝帛时,先烧栏木(栏为树名,即楝)为灰(含K2CO3较多),用其灰汁浸泡丝帛于光泽容器中,再加入蜃(蜃指石灰),反应为+2KOH。
(3)石油:《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石油。
(4)黑火药的成分:一硫(S)、二硝(KNO3)、三木炭(C),反应为2KNO3+S+3C3CO2↑。
(5)《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6)《本草纲目·拾遗》中“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7)《神农本草经》中“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里的“丹”是HgO。
(8)《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巴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KAl(SO4)2·12H2O。
(9)《本草图经》中“绿矾……形色似朴硝(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里的“绿矾”是FeSO4·7H2O,描述了绿矾受热分解的现象。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
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或谚语“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落汤螃蟹着红袍”(主要是化学变化),“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等。
3.传统文化中的物质鉴别
《本草经集注》中区分硝石和朴硝:“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利用焰色试验区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10H2O)。
4.传统文化中的分离与提纯
古代涉及的分离与提纯常包括萃取分液、蒸馏、升华、过滤等。
(1)《开宝本草》记载硝石:“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涉及物质的溶解、蒸发、结晶。
(2)《医学入门》中记载我国传统中医提纯铜绿的方法:“水洗净,细研水飞,去石澄清,慢火熬干。”涉及物质的洗涤、粉碎、蒸发等操作。
1.(2024·湖北卷,T1)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下列化学原理描述错误的是( )
选项 发明 关键操作 化学原理
A 制墨 松木在窑内焖烧 发生不完全燃烧
B 陶瓷 黏土高温烧结 形成新的化学键
C 造纸 草木灰水浸泡树皮 促进纤维素溶解
D 火药 硫黄、硝石和木炭混合,点燃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C [松木在窑中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碳单质,可以用来制造墨块,A正确;黏土在高温中烧结,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此过程有新化学键的形成,B正确;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浸泡的水呈碱性,用于分离树皮等原料中的胶质,纤维素不能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此过程并没有使纤维素发生水解,C错误;中国古代黑火药是由硫黄、硝石、木炭混合而成的,在点燃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S+2KNO3+3C===K2S+3CO2↑+N2↑,D正确。]
2.(2025·邢台模拟)下列古代文献或诗词充满了古人对化学的认识,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成语“千淘万漉”说明在炼金的流程中使用了分液
B.《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利用到萃取
C.《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利用到蒸馏
D.描写元宵节焰火的诗句“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体现了金属元素的焰色试验
√
A [成语“千淘万漉”说明在炼金的流程中使用了过滤的方法,A错误。]
3.(2024·黑吉辽模考)“银朱”主要成分为HgS。《天工开物》记载:“凡将水银再升朱用,故名曰银朱……即漆工以鲜物采,唯(银朱)入桐油则显……若水银已升朱,则不可复还为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银朱”可由Hg和S制备
B.“银朱”可用于制作颜料
C.“桐油”为天然高分子
D.“水银升朱”不是可逆反应
√
C [Hg和S反应可生成HgS:S+Hg===HgS,A正确;HgS是红色固体,可用于制作颜料,B正确;“桐油”中含有油脂类物质,不是高分子,C错误;由“若水银已升朱,则不可复还为汞”可知,Hg与S反应生成HgS不是可逆反应,D正确。]
4.(2023·福建卷,T1)唐代陆羽《茶经·三之造》中记载茶叶制作过程: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以下操作中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的是( )
A.蒸
B.捣
C.焙
D.封
√
D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的含义是晴天时采摘茶叶,经过蒸青、捣泥、拍压、烘焙、穿孔、装袋等工序后,才能制造出优质的茶叶。 蒸青,这样做出的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加热引起颜色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故A不符合题意;捣泥压榨,去汁压饼,让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可能引起物质的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烘焙加热可能引起物质分解、氧化等,故C不符合题意;封装,保持干燥、防止氧化,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5.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火法”冶炼锌:“每炉甘石(ZnCO3)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铅也”。晋朝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湿法炼铜:“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反应类型不同
B.工业上可用冶炼锌的方法来冶炼镁
C.“逐层”可使反应更充分,且增大反应速率
D.“倭铅”为锌和铅的混合物
√
C [ZnCO3与C在高温下反应生成Zn与CO,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与铜单质,二者均为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误;由题述分析可知,冶炼锌的方法属于热还原法,镁比较活泼,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MgCl2的方法来冶炼镁,而不能用热还原法来冶炼镁,B项错误;“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可增大ZnCO3与C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且增大反应速率,C项正确;ZnCO3与C反应生成Zn,“倭铅”为锌,产物中不存在铅元素,D项错误。]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