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张红霞
年级 九 学科 语文 备课人 课型
课题 杨修之死 课时 1 时间 序号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过程:1、导语: 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临江仙》以其特有的雄浑 ( http: / / www.21cnjy.com )悲壮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暗淡的刀光剑影、远去的鼓角峥鸣、荒芜的烽火边城……历史的天空闪过无数耀眼的星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意气风发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其中的两位:一代枭雄曹操和才高八斗的杨修,一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风采。(板书:标题) 过渡:我们这篇文章节选自《三国演义》。同学们对《三国演义》和他的作者有什么了解吗?二、认识作者及其作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对军事斗争的描写则注重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描写。 (请学生说出其中熟悉的故事情节。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赔了夫人又折兵”、“千里走单骑”、“三顾草庐”、“火烧赤壁”、“舌战群儒”等)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疱(páo)官 (bǐng)禀请 簏(lù) 谮(zèn)害 麾(hui)下 惇(dūn) 绰(chāo)刀 佯(yáng)怒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那杨修是怎么死的? 惑乱军心。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犯旷,数犯曹操之忌。3. 课文写了杨修犯了曹操之忌哪几件事?4.这几件事情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不能。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犹 ( http: / / www.21cnjy.com )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是事是按顺序来写的。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六件事,要当插叙对待。四、精读课文,理解揣摩。1.《三国演义》有一首诗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那么,杨修之死是否如这首诗所说的因才所误?从中可看出其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本中能看出他的奸吗?一奸:借故杀人;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三奸:惠善后。3. 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为什么不杀夏候惇? 4.(过渡)这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结局,曹操终于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通过事件叙述,两位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如此鲜明,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让他们立起来的呢?明确:刻画人物用描写的方法,一般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如写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心理等)但本文刻画人物,用的是典型事例,能展示出最关键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特点。一个人的性格,往往能从他所做之事表现出来。通过叙事,可以反映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叙事要做到选材集中、精当、事例短小,从塑造人物、突出主题出发,精选最能体现事件深刻意义、人物思想品质的材料。5.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 ( http: / / www.21cnjy.com )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向唯才是举,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文本中的曹操是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不能与历史相提并论。因此,我们看历史人物要学会辩证地去看待,不能片面去理解。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1.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 ( http: / / www.21cnjy.com )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纪晓岚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杨修的恃才放旷是否一样?)2、对于杨修之死,同学们一定深感惋惜,也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说。下面就请同学们依照这一句式跟杨修说几句话:六、总结。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杨修的死因,品评了人物形象,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杨修之死不仅在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更在于个人不拘小节,缺乏自知之明。一个人要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希望学习这篇课文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做人的道理。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