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鸿门宴 》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 《鸿门宴 》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9 09:3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背景介绍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羽的叔父项梁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在民间找到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与刘邦等人共同拥立他为楚怀王,以此激发楚人对秦国的怨恨和对楚国的怀念。项梁战死后,熊心趁机掌握军权,自己做起了义军统帅,还发布“谁先入关中,谁就可以在关中称王”的约定,派刘邦西征关中,项羽则被安排北上救赵。结果刘邦先攻入关中,驻军霸上。
另一边,项羽则在北上的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威震诸侯,扭转了反秦战争局势。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秦朝主力受到重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经此一战,各路诸侯军纷纷归附,确立了项羽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刘邦VS项羽
人物 军事实力 个人出身 自身才能 战绩 威望
项羽
刘邦
兵四十万
兵十万
贵族出身,
世世楚将。
农家出身,
姓刘字季。
八尺有余,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不事生产,为泗水亭长,好酒及色。
于巨鹿破秦军主力;
于新安击杀秦军二十余万。
先破关中
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各路诸侯中的普通一员
(约52岁)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3
《史记》司马迁
授课人 司马迁
欲王(wàng)关中
飨(xiǎng)士卒
为(wèi)击破沛公军
崤(xiáo)山
好(hào)美姬(jī)
为(wéi)之奈何
鲰(zōu)生说(shuì)
毋(wù)内(nà)
孰与君少长(zhǎng)
卮(zhī)酒
蚤(zǎo)自来谢项王
戮(lù)力而攻秦
有郤(xì)
数(shuò)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jué)
五、字音辨析
瞋(chēn)目
目眦(zì)尽裂
按剑而跽(jì)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切而啖(dàn)之
刀俎(zǔ)
何辞为(wéi)
靳(jìn)强
芷(zhǐ)阳
度(duó)我
不胜杯杓(sháo)
五、字音辨析
为所虏(lǔ)
樊哙(kuài)
交戟(jǐ)之卫士
人物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项营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范增
(亚父)
项羽
(籍)
项庄
(项羽堂弟)
项伯
(季父)
项羽“亲友团”
项羽:
任人唯亲
用四字词语概括事件情节:
无伤告密
项王大怒
项伯夜访
宴 会 前
(1-2段)
范增定计
张良献策
刘邦拉拢
约为婚姻
比较曹无伤和项伯的结局:
刘邦:杀伐决断、赏罚分明
项羽:治军不严、盲目自大,缺乏政治敏锐性
项伯说情
无伤告密
项王大怒
项伯夜访
宴 会 前
(1-2段)
范增定计
张良献策
刘邦拉拢
约为婚姻
比较刘邦对张良、项羽对项伯的态度:
刘邦:(“君安与项伯有故”)心思缜密、谨慎防备
项羽:(“项王许诺”)盲目轻信
项伯说情
无伤告密
项王大怒
项伯夜访
宴 会 前
(1-2段)
范增定计
张良献策
刘邦拉拢
约为婚姻
比较刘邦对张良、项羽对范增的态度:
刘邦对张良:
(第一段末) 项王反应的留白
虚心受教
项羽对范增:
刚愎自用、自大轻敌
项伯说情
范增数目
项王默然
项伯翼蔽
宴 会 中
(3-4段)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项王嘉赏
刘邦如厕
用四字词语概括事件情节:
项羽团队:
项王透底:
项王默然:
刘邦谢罪
项王透底
范增、项伯意见不一,团队涣散、人心不齐
胸无城府、自傲轻敌、光明磊落
刚愎自用、自傲轻敌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宴设于项羽军中账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目中无人、自高自大。
宴 中 座 次
自高自傲
宴 中 座 次

西


项羽
范增
张良
刘邦
账门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带剑拥盾入军门
侧其盾以撞
立而饮之
覆其盾于地……拔剑切而啖之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语言:
短促紧迫,心态急迫,忠心护主
动作:
挺身而出、英勇无畏
神态:夸张,渲染紧张气氛,体现其忠心护主
“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第四段从哪些方面描写樊哙?
樊哙闯帐
项羽嘉赏,体现了项羽的 。
直率坦荡、尚武好勇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白璧:纯洁无瑕,忠心一片。
玉斗:酒杯,表达晚辈敬长辈。
表达俯首称臣,绝无二心
宴 会 后
刘邦:“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 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刘邦团队:统一口径、上下一心
刘邦团队
樊哙:“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无心称王
受人谗害
范 增 视 角
评价刘邦:
宴会前:此其志不在小。
宴会后: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主帅:项羽与刘邦
刘邦
项羽
VS
在劣势下,能屈能伸
在优势下,为人不忍
机智狡诈、口蜜腹剑
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
知人善任,上下一心
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范 增 视 角
谁 是 主 角
《史记·项羽本纪》
烘云托月月更明:
本文中,如何看待项羽?
项 羽 视 角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
刘邦: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天下未定,如何对待戮力攻秦的战友?
项 羽 视 角
不仁:刘邦无措,且态度谦卑。
不义:两人为作战盟友。
不信:怀王与诸将有约在先,“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不武:用阴谋诡计杀死对手,失之磊落。
若杀刘邦: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鸿门宴》无非是项羽“大怒”后,刘邦大惊,不得不采取应对之策。满篇写着刘邦阵营的畏怯、心虚、讨好、拉拢、钻营和狼狈。
而这一切,正衬托着项羽的勇武和坦荡。
《史记·项羽本纪》
成败论 VS 人格论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比如他将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入世家,给予他们很高的历史地位,对项羽的英雄气概和陈涉的首义之功都进行了充分肯定和赞扬,没有因为他们最终的失败而忽视他们的历史功绩和个人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司马迁有自己独立的历史评判标准,与传统以正统、成败为主要衡量的观念不同,是“是非颇谬于圣人”的一种具体表现。
是非颇谬于圣人。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走近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史父”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司马迁欣赏项羽的英雄气概和勇猛无畏,而这样的英雄却最终遭遇重大挫折,司马迁或借项羽的故事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历史没有绝对的“实录”,
司马迁写项羽,也是在写自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