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
【课文提要】
回忆录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但又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它用第一人称以叙述、描写为主要手法通过回忆史实,真实形象地再现历史本来面貌,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因此,它兼有历史性和文学性的特点,融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
《长征胜利万岁》作为一篇关于长征的回忆录,节选自《杨成武回忆录》。它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通过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这一壮举,从理论高度评价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坚定了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信念,激发了他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作为亲历者,杨成武将军选取了一些真实、热烈的具体场面描写和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来记录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并融入饱含情感的议论和抒情,烘托胜利的来之不易,让读者能更好地融入历史的情境,感受红军将士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为国为民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战斗精神,阅读时要多加体会。另外,文中多处引用了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朗读这部分内容,加深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理解。
【任务目标】
阅读本课时,要立足回忆录这一文体特征,结合历史背景,通过欣赏场面和细节描写与议论抒情相融合的叙事技巧,还原历史情境,体会长征胜利的欣喜和激动,从而领悟红军将士的乐观主义和永不磨灭的革命情怀。其中,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部分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可尝试用演讲方式理解长征伟大意义,弘扬长征精神。
本课的学习任务目标如下:
1.品读“长征记忆”, 学习本文宏大叙事的个性表达技巧。
2.比较回忆录不同叙述笔调,感受历史情境中的革命情怀。
3.了解长征,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传承长征精神。
【预习任务】
有条件的,观看《长征》纪录短片,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明白“吴起镇”的独特意义,为更好地体会长征胜利的情感作准备。
认真阅读“学习提示”,在梳理概括全文主要事件的基础上,选择你感兴趣的“长征记忆”进行点评,以供课上交流。
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部分是全文最激动人心的乐章,有感情地朗读毛泽东讲话部分,提炼归纳长征的伟大意义,并做好模拟演讲的准备。
【任务设计】
任务一 跟随红色足迹 品读“长征记忆”
纪伯伦说,回忆是一种重逢。“吴起镇”成为杨成武将军对长征胜利最激动人心的回忆,我们也藉由他的回忆重回长征岁月。请选择令你印象深刻的场景或细节描写进行品读、点评,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
事件 场面或细节 点评
抵达吴起镇 示例: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 灿烂的阳光、蓝盈盈的天空是环境描写也是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烘托出抵达吴起镇那份激动兴奋之情。之所以激动,是因为长征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北上抗日根据地。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深切感受胜利不易,才会难抑激动,才能对当时的太阳和天空有如此独特的记忆。
吴起镇战斗 如:“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缴获密电这个历史细节,本是蒋介石要集合兵力消灭红军,最后却被红军“相机包围了”,“并把他们给歼灭了”,这几个“了”字表达了作者对胜利的无限自豪之感。吴起镇战斗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步兵战胜骑兵的战役,被称为“切尾巴战斗”,这个细节也从侧面展现了我军的团结一心、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吴起镇会议 如: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 “长征万岁!”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此起彼伏。 小平借布,尤其是“小鬼”这一独特的称呼,见出红军领导的平易近人、对同志的关心和爱护。 “霎时升起”“此起彼伏”这两个细节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毛泽东讲话时那群情沸腾的场面,它既表现了将士们对长征胜利的狂喜和激动,也侧面展现毛泽东无与伦比的领袖风采。
任务阐述:课文篇幅较长,又存在年代隔阂,在预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长征记忆的品读,可以拉近与作品的距离,感性地体会胜利的激动和兴奋以及原因,感受红军将士身上的品质和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字,领悟长征的精神。同时通过点评这一活动,也让学生学习宏大的叙事如何借助具体的场面和细节描写,使其鲜活生动。
任务二:比较叙述 感受革命情怀
比较探究:回忆录是历史的一段真实写照,但又不同于史实的客观,它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不同的立场、个性、身份等都会影响他们在讲述、选材、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不同。阅读下面两篇回忆录的节选片段,比较两者在叙述上的同与异。
当然,战争不可能总是如此滑稽。事实上,每天都有人被炸断腿,头颅大开,胸部被打穿。我看到的人类痛苦不知凡几。我听说,德军让军乐队在战场上吹奏送葬曲,美国的作战部队中有坟墓注册处,但驻印军一切付之阙如。我们的死者,如果算得上埋葬的话,只不过在尸身上覆盖一层薄土。雨季时大雨冲刷新挖的墓地,凄凉的光景让路人也觉感伤。大多数的日军尸身横在路旁,无人闻问。我在中学时,曾经读过一篇反战文章,作者描述他曾躺在死人旁边,看到蛆在尸身上翻滚蠕动,我从没想过自己会亲自经历他的描写。在缅甸战场上,我有非常类似的体验,我还看到蚂蚁从死人身上搬走米粒。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命令,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jūn)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chà)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镫(dèng)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
《黄河青山》片段 《长征胜利万岁》
同 第一人称,都注意细节描写和议论抒情相融合回忆自身经历的历史
异 缺少宏大场面的描写,关注人在战争中的遭遇,充满悲悯情怀 点面结合表现宏大战争场面; 关注战争过程,表现将士战斗的英勇,对敌人的蔑视,洋溢革命乐观主义,讴歌战争英雄主义
任务阐述:《黄河青山》是黄仁宇的一本回忆录,抗战时期,他曾经作为国民党参谋兼记者到缅甸和印度参加对日作战,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他的立场和个性使他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去看待战争中人的遭遇,这和杨成武作为长征的先锋团——红四团政委看待战争,描述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选取黄仁宇的这一段战场描写与吴起镇战役中的战场描写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迅速地把握杨成武这一篇回忆录的独特之处,也能更深地体会特定历史情境下的革命情怀。
任务三:理解长征意义 弘扬长征精神
活动1: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的论述部分是全文的高潮部分,也是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他以其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演讲在历史上第一次评价了长征的伟大意义,深深地感动和鼓舞了在座的红军将士。请以小组推荐的方式,选取其中一段进行模拟演讲。
任务阐述:作者引用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既旨在让我们对长征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也因为毛泽东的讲话太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几十年之后,作者依然句句在耳。因此这一部分非常适合进行吟哦诵读。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模拟演讲,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一则再现历史情境,二则也加深学生对长征意义的理解。
活动2: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吴起长征纪念园准备在广场上立一条评价长征的标语。请再次朗读毛泽东的讲话,选出一句作为标语,并说明理由。
任务阐述:毛泽东讲话的核心句就是: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天,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而这句话也是今天吴起长征纪念园广场上竖立的标语,它精准又生动地评价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开创历史、意志的胜利、粉碎敌人计划、扩大影响、肯定党的领导。真实的情境设置,避免单纯地提炼归纳长征的伟大意义的死板单一,让学生链接现实,在运用中深入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课后任务】
1.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承载的是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而践行航天梦,助力它们起航的就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读了杨成武的《长征胜利万岁》,你觉得中国航天人将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认识一支军队,从认识这支军队的将士开始。结合文本概括文中红军将士的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
1.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是红军为了革命胜利目标,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取得的阶段性的胜利,是意志战胜命运的奇迹,表现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而当时中国的航天事业从零开始起步,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而航天人以长征来命名火箭,意在发扬长征精神,表达要克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心。
2.(1)从经历重重困难取得长征胜利看出红军的坚忍勇敢。
(2)从对苏维埃的情感看出红军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信念。
(3)从吴起镇战役看出红军的有勇有谋、乐观而富有组织性。
(4)从打土豪、灭民团看出红军一心为民。
(5)从小平借布、开干部会看出上下齐心、团结友善、以大局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