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别了,不列颠尼亚》 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别了,不列颠尼亚》 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9 09:3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课文提要】
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尤其是1997年7月1日的交接仪式,备受世界瞩目。《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事件的短消息,是当时众多报道中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更没有只是突出中方的胜利,对英方的讽刺挖苦,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任务目标】
阅读本文时,注意新闻消息的特点,关注特定新闻时刻及历史背景,并了解作者从细节角度展现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技巧,感受寄寓其中的民族情感。本课的学习任务目标如下:
学习新闻的写作特点,了解探究新闻报道角度的规律。
2.了解文中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理解本篇新闻的写作特色,体会新闻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3.品味本文意深长的语言内涵,感受文中表现出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
【预习任务】
1.阅读文章,梳理文章的脉络,了解新闻六要素。
2.品味语言,找出文中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阅读新闻报道《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对比同一事件不同的表述方式。
【任务设计】
任务一: 梳理文本,了解新闻消息特点
讨论1: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标题、开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必不可少的。速读全文,小组讨论本文具备消息的几个要素,主体以什么顺序来叙述事件,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文章脉络梳理。
任务阐述:新闻消息叙述的内容比较概括式,以写事为主,本文包括新闻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以时间顺序来完成对整个新闻事件的叙述。
讨论2:一般导语包含哪些内容,据此特点分析本文的导语部分包含的信息有哪些?对整篇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任务阐述:导语概述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传统的新闻导语一般遵循“5W+1H”,即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和结果(How)六要素,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其中最重要的四要素。
本文导语部分交代了告别仪式的时间(When)、地点(Where)和英国末任港督(Who)撤离香港(What)。此部分首先点明题目,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了“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查尔斯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深层的意义;其次,揭示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最后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消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任务二:细读文本,了解写作特色
探究1:新闻的主体,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新闻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它是新闻的主干,是典型材料主要叙述的地方,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其结构必须严谨,层次分明,安排层次主要以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以及时间和逻辑相结合的顺序,做到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本文主体以时间为顺序,串联了六个场面,其中有三次写到了降旗仪式,是否重复?仔细朗读三次降旗仪式,并分析三次降旗的意义,理解作者写降旗仪式时插入与之相关的历史与评述的用意。
任务阐述:不会,三次降旗代表三个仪式,第一次降旗是末代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港督旗帜,标志着今后香港不再由港督来管治。第二次降旗是当天香港岛的每天一次的降旗。这标志着被英国管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标志着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管治,标志着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讨论2: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具有简洁、准确、醒目的特点。请思考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新闻标题有什么作用?
任务阐述:1.主谓倒装,突出重点。起到强调作用,表明殖民时代的终结,中华民族的胜利,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2.旧题新用,略有讽意。题目活用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为抨击美国的“白皮书”和美国政府扶持支持中国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而写的《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委婉的语气中略带一丝嘲讽。
3.一语双关,意味深长。一是反映现实场景,将新闻事件告诉大家,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位港督彭定康乘坐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消失在南海的夜色中。二是具有象征意义,凸显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管制在香港终结,洗雪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耻辱。
任务三:对比阅读,理解内蕴情感
活动探究1:伟大的历史时刻,总会有很多的记录,当时关于“香港回归”仪式的新闻报道很多,同期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和本文的的报道有何不同?
任务阐述:(1)标题形式不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则是直接、明确,点明新闻的要素;本文具有一语双关,含蓄而耐人寻味。(2)视角不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从中方接管香港事务的角度进行的;本文是英方撤离香港的角度来写,既不会只写中方,又能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没有对英方讽刺挖苦,又突出了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活动探究2:历史事件的评述,立场不同,观点各异,请观看BBC电台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视频,对比视频中不同的细节展现,思考英方对此事件的态度,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
任务阐述:(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主体通过六个时间点展现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并插入相应的历史背景来对照,在对比中体现了这一历史事件对国人意义,展现的民族自豪感;在BBC电台的视频中,以倒叙的方式,先写了“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口的场景,整个视频以彭定康为主要人物对象,配以略带低沉的音乐,突出了帝国殖民统治时代终结的伤感。
(2)关于彭定康离开总督府,本文重点强调“皇家标志”“最后一次离开”,简洁明快地突出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政权的回归的轻快心情;而视频中强调了“他遵循传统座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表现大英帝国对香港回归的不甘之情。
(3)结尾表达的不同。本文“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短短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无穷意蕴:“从海上来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凭借其坚船利炮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当时是耀武扬威地来;“从海上去”指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今天是默然地从海上去,文字显露了厚重的历史感,暗含着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呼应题目,暗含嘲讽,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自信与自豪。视频中是“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口,配以解说词“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界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把香港的繁荣昌盛当成自己的功劳,却对殖民的本质置之不理,对香港的回归表示无比的遗憾和惋惜。
【课后任务】
1.阅读新闻通讯《落日》,这是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10分,日本签署投降协议,朱启平当日经历投降仪式后,有感而发写成的文章。对比本文,并回答问题:都是重大历史时刻的报道,作为消息和通讯各有什么特点?
2.有人说,“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一次胜利,但对香港采取“一国两制”“港人治国”是没有完成对香港主权的真正回归,你如何看待?
参考答案:
1.消息和通讯都是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两者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1)标题不同,消息是对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具有直接是了、富于变化的特点;通讯则多具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的特点。(2)结构不同,消息程式性较强,形式简单通讯较灵活,不拘于固定形式,创造性强。(3)语言特点不同,消息的语言简明概括客观公正;通讯的语言详尽具体富有情感。(4)表现手法不同,消息风格朴实,多用概括叙述;通讯富有文采,可兼用多种手法,融描写 、议论、抒情于一体等。(5)时效性不同,消息对时效性严格要求;通讯由于对材料的要求比较 严格,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所以往往不及消息及时。
2.“一国两制”“港人治国”、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对港的基本国策,从国家层面看,这一方式确保了和平方式实现回归的目的,无缝交接,平稳过渡,和平实现了从英国殖民管治到回归祖国怀抱的历史变革,以最小代价铸就了国家统一大业的历史丰碑;从保障社会实现平稳的政治转型来看,与大多数新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难免经历动荡混乱的制度转型期不同,“一国两制”保障了香港在一夜之间回到祖国怀抱,成功确立和适应特别行政区制度,把社会动荡减少到最低限度;从有效恢复行使主权来看,“一国两制”对实行资本主义的香港恢复行使国家主权,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有效行使对港澳的全面管治权。
从历史和全局的视角考察,中国在实现整体发展的同时,也保持了回归后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这一方式开创了国家统一的和平方式与国家治理的崭新模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