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教学设计
【课文提要】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1966年2月7日由新华社撰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一篇长篇通讯报道,同时刊登于《人民日报》。这篇通讯是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带领周原、冯健两位记者,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考察、访谈,深入县乡基层,采访群众干部,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七易其稿撰写而成的。它记录了焦裕禄同志从1962年底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的470多天里,为改变兰考穷困面貌所作出的贡献,及其去世后,兰考人民继续按照焦裕禄生前倡导制定的改造兰考自然蓝图艰苦奋斗,最终改变全县贫困落后面貌的奋斗历程,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干部的光辉事迹,谱写了干群鱼水深情的赞歌。
这篇新闻通讯是穆青倡导的“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成功案例。他说:“可以不一定写导语;也可以不一定要有新闻根据;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有简短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在选择角度的时候,既可以从领导角度来写,也可以从群众角度来写。突破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以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可能随之改变了。”
【任务目标】
阅读本课时,要结合当时兰考正经历“三害”,35万人民面临生存考验的历史背景,体会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身患肝病仍带领群众封沙、治水、改造盐碱地,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忘我奋斗精神,充分认识焦裕禄精神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正是他的牺牲精神才使兰考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战胜千年难改的困境。
拓展阅读其他相关的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访谈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以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手法。
本课的学习任务目标如下:
1.重温以焦裕禄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干部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光辉事迹和无私忘我的奋斗精神,充分认识焦裕禄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 学习新闻报道通过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精神和品格的方法。
3. 了解“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方式。
【预习任务】
1.阅读课文,对照小标题,概括作者选取哪些具体事例,思考这些事例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
2.从课文中撷取焦裕禄感人肺腑的话语,“以言见人”, 体味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藉。
3. 阅读其他有关焦裕禄的文章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全面了解焦裕禄作为“榜样人物”的原貌。
【任务设计】
任务一:探究背景,理解人物
任务设计:研读课文并结合其他资料,了解兰考当时的实际情况,寻找寻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来源,以此理解焦裕禄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任务阐述:兰考位于豫东平原,是黄河故道上有名的老灾区,九曲黄河在兰考境内长只有25公里,但兰考却是历史上黄河决口最多的地段。1171年到1949年的700多年间,黄河兰考段决口泛滥达140多次,兰考境内有迹可循的古道就有11条,断堤50多处。古道断堤遍布全境,形成上百个风口,再加上整体地势低、地下水位高、盐碱含量高,使“风沙、内涝、盐碱”成为长期制约兰考经济发展的“三害”。 风沙灾害,在兰考尤为严重,甚至“大风能把坟刮平,把棺材刮出来”。风沙吞噬良田和庄稼,多年来久攻不克。 1962年春,狂风流沙打坏了20多万亩麦苗,秋天的特大内涝又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还有10多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灾民背井离乡,大量外流。“党把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安居乐业,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说。
焦裕禄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实事求是, 密切联系群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年,他向人征求治理沙丘的意见时说:“办法还得从群众中找。”焦裕禄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 亲自主持和起草了治理“三害”的重要文件, 找到治理“三害”的科学方法, 制定实施步骤。他一贯执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 坚持走群众路线,他曾喊出“我是您的儿子”这样的话,来表达对人民的全部忠诚。
任务二:典型材料,彰显情操
任务设计:阅读课文,对照小标题,概括作者选取了哪些具体事例?思考这些事例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
任务阐述:真实的材料是新闻通讯的生命,怎样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是一篇新闻通讯能否产生震撼人心力量的重要因素。这篇通讯记录的时间是自焦裕禄到兰考上任的1962年冬天,到焦裕禄去世后一年左右的1965年春天;记录的空间覆盖兰考全县90多万亩土地、120多个大队,和焦裕禄入住过的医院;时间长度加上空间跨度,涉及的事情必然很多,如何取舍、组织就需要精心思考。最后我们看到的是焦裕禄站在激流中绘制洪水流向图,在严重灾害关头镇定布置工作,到许楼访问无依无靠老人,肝痛难忍依然坚持听取汇报,躺在病床上预见兰考新未来,住在医院仍然急切询问兰考人民抗灾斗争情况……这一个个典型而具体的材料,无不显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困难时的英雄精神,面对群众时的公仆情怀。焦裕禄勇敢乐观、无私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在这些典型材料中尤其令人感动。
任务三:以言见人,挖掘内蕴
任务设计:从课文中撷取焦裕禄感人肺腑的话语,“以言见人”, 体味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藉。
任务阐述:语言是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人物性格和思想境界的直接表现。通过人物语言的品评,可以揣摩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等,从而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人物魅力。这篇通讯在“以言见人”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引子中记述焦裕禄下乡情况时,就大量记录了他的语言。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三次“见到”,写出他所到地方之多;四次“他说”,表现他的勇气和斗志。文中这样的语言描写还有很多:“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这些语言表现焦裕禄坚定的信仰、乐观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表现焦裕禄不顾个人安危,牢记责任使命;“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这些表现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一切为了人民的品质。
任务四:散文笔法,撰写新闻
任务设计:1964年11月《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已发表过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焦裕禄的人物通讯,穆青还是觉得有重新采访、重写的必要。同样的人、事,穆青等人写的这篇通讯与众不同,请和你的同学一起探究其“散文笔法”。
任务阐述:本文时间跨度从1962年冬直到1965年春,从焦裕禄到兰考上任、工作、生病、逝世到次年春天兰考百姓的祭奠等;空间从兰考县城、兰考火车站、各公社大队,到开封医院、郑州医院、北京医院等地方;所叙事情有焦裕禄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大队了解灾情,和县委副书记交流,风雪夜召开会议,亲自带领“三害”调查队在风沙下雨最厉害的时候去探源头搞调查,冬夜到许楼问寒等。这些事情多而不杂,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代表性,并且都贯穿在一条“榜样”的思想主线之上。无论是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时刻把百姓冷暖装在心上,视人民为父母的情怀,还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同志柔风细雨的态度,无不凸显焦裕禄“榜样”的形象。这些正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相吻合。
为使文章生动,作者适时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用白描手法描绘灾区面貌,用抒情笔触表达对焦裕禄的深情;“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文中还通过议论点明焦裕禄的精神和意义,如“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这些议论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震撼人心。这也和散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传情达意的特点不谋而合。
【课后任务】
1.观看电影《焦裕禄》,比较影视作品与新闻通讯在表现人物上的差异。
2.查阅资料或参观访问,搜集、积累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革命历史遗迹,尝试写作一篇以“家乡英雄”为主题的新闻通讯。
参考答案:
1.影视作品是视觉艺术,它可以直接通过妆容、服饰等来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品质等,而新闻通讯是文字艺术,它必须依靠文字来表情达意;影视作品可以对事件进行适度的艺术加工,而新闻通讯重在真实性。据《穆青传》介绍:“第七稿改好,穆青再拿给吴冷西(时任新华社社长)看。吴冷西通过,穆青让人把稿子打出清样,寄给周原,让他带着稿子到兰考核对。一再嘱咐,必须保证全部事实绝对无误。周原带着稿子到兰考,正赶上县委召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大会。张钦礼(时任兰考县县长)拿着稿子在大会上念......在场两千多名干部哭成一片。最后除订正了几个人名和地点,大家都认为事实全部准确,一致举手通过。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