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课文提要】
《孟子》属儒家重要经典著作,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其中记录了孟子和其他派别思想的交锋,对弟子的身教与言传,也包括游说诸侯的内容。《孟子》是由孟子和万章等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孟子》共分为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记录了包括民贵君轻、民本、仁政、王霸之辨等在内的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主张,其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全书共有三万五千多字,是“四书”(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中篇幅最长的,部头最大的一本。《孟子》的理论,不仅宏博纯粹,其文也极雄健优美。
孟子学说出发点是性善论,他主张德治。自从宋、元、明、清以来,一直都都把《孟子》当做必读书,如同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一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论证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进而提出人皆有“四端”,而“四端”之说,对修身治国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任务目标】
传统文化,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它由文明演化汇集而成,是中华各民族历史上诸多文化思想、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内容包括历代存在过的各种物质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及文化意识。学习本课,要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之一《孟子》的理解。注意领会孟子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的当代意义;感受孟子雄辩的论说风格,理解其论说方法,领悟其绝妙之处。
本课的学习任务目标如下:
1.熟读课文,明确“忍人、内交、要誉、辞让、四端、自贼”等词意,口头翻译全文。
2.联系初中所学的有关《鱼我所欲也》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体会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付诸实践的意识。
3.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能剖析文章的论述思路,初步探究其论说风格。【预习任务】
1.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读准,读流畅。
2.在明确句意的基础上,口头翻译全文。
3.思考本篇核心思想观点是什么,基于此观点,文章又从哪方面加以申发?你认同这些观点与分析吗?
【任务设计】
任务一:何为“不忍人之心”?
讨论1: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身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炎黄子孙最信仰的还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孔孟之道。
文本中,孟子是如何提出“不忍人之心”这一思想的?这样提出你觉得效果好吗?
任务阐述:“忍人”,是说狠心地对待他人。“不忍人之心”,即是怜爱别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每个人都有怜爱他人之心。疏通了字面障碍后,再明确文中在什么位置提出的,如此提出有何功效?请扼要填写下面表格,再与同学交流。
字面解释 思想内涵 出现位置 功用效果 写作借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字面解释 思想内涵 出现位置 功用效果 写作借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每个人都有怜爱他人之心 这是孟子性善论的一个基础 文本之首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 开篇提出论点,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效果往往较好。
讨论2:明确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基本意义、提出方式及功用效果,我们研读时还需要明了这一论题到底是如何论证的。
那么你能明晰文本是如何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的吗?
任务阐述:论证一个论题往往不容易,如果这一论题是首次提出,那么就更加不容易。但是论证对于雄辩的孟子来说从来不是问题。我们可以再仔细阅读文本,看孟子是如何论证,又采用哪些恰当的论证方式来助力,好的论述方式无疑可以使思想如虎添翼。
论述内容(原文) 扼要解释(概要) 论述方式 论述效果 写作借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论述内容(原文) 扼要解释(概要) 论述方式 论述效果 写作借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看见小孩掉井,必会有惊惧同情之心。 举例论证 例举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例子,比较浅近易懂。 生动的生活宜多观察思考,以便举出实例参证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原因在内不在外。 剖析原因,反面论证 否定了外在,即是肯定了内在因素 正反结合进行论述
任务二:何谓“人之四端”?
活动探究1:在纷纭的社会变革及激烈的社会矛盾下,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都纷纷亮剑,游说诸侯,既是为了推销各自学说,也是探索解决矛盾的策略道路。孟子也不例外,巡游列国,游说君王,以期推行政治主张。那么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梳理出相应的主张?
任务阐述:文中开篇即亮出其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此观点并非他本篇的论说目的。他紧接着提出了“四端”,“四端”指的是什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看来,如果此人没有同情之心,他不能是真正的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他也不能是真正的人;如果没有谦让之心,他不能是真正的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他也不能是真正的人。而人的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人的羞耻之心是“义”的发端;人的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人的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一句话,有同情、羞耻、礼让、是非之心,是一个真正人格的必备要素,由此培育开发其仁义礼智的思想素养。当然,仅有此思想素养的苗头还不行,“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必须加以培养扩充,扩充得足够大,内可以侍奉父母,外可以保平四海。如此,孟子从人性出发,再倡导仁政政治主张的思路,已呼之欲出。
活动探究2:孟子历来对自己的言说内容及其方式充满自信。从文中看,孟子在其仁政主张提出的过程中,采用了何种论证方式,来加强其说服力?
任务阐述:孟子论述往往予人以理由充沛,逻辑严密之感。其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以及气势浩然的文风,历来为后人称颂。书上得来终觉浅,我们不妨从本文论述方法为切入,试着其探究论说的魅力。
请填写下表:
论述内容(原文) 扼要解释(概要) 论证方法 论述效果 论述风格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人有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 比喻论证 通过此比喻,将“四端”的重要性及后天扩充发展“四端”的重要性,这一深刻道理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 善于近取譬,深入浅出,气势充沛。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有此四种发端,却不认可,是自暴自弃… 对比论证 有无“四端”进行对比,是否“充之”再加以对比,从而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能扩充,足以安定天下… 假设论证 通过假设两种情况,再进行推导,从而让听者自悟,高妙。
任务三:“性善说”之我见
活动1:认同其性善论的精彩表达
任务阐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其实质是在告诉我们人性本善,通俗地说,生而为人,其生下来就有“善”的因子,行为处事往往会与人为善。文中的论述,其中有一些肯定是你所认同的。请挑选一些你特别赞同的加以解说分享。
以我赞同 ,因为 , , 。
注意前后连贯,思维的推进,可选择运用并列式或递进式,可全认同,也可部分认同,表达时要准确到位,如部分赞同,可斟酌采取什么句式(措词、口吻)比较妥当。
示例:我赞同关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剖析,因为如突然看见小孩即将要掉井里,一定会有惊惧同情之心,这种心理的产生不需要任何准备与条件,也不分身份地位年龄种族等,有普适性普遍性,当然,具有此心的人也决不是为了某种世俗目的,比如要交好孩子父母等。
活动2:对照自身,提出倡议
任务阐述:有赞同,就有反对的,对于那些不太认同的,你可结合自身理解与先贤交流,给出自己的困惑疑虑,寻求解答。对于赞同的联系自己,发出倡议,号召当代青年也加强自身修养。
请以如下句式来表达:
因为 , , ,我对 感到困惑;
因为 , , ,我倡导 。
示例:因为孟子处在战国纷争的时代,他主张性善,尽管似有强调天赋道德之意,但目的是为推行仁政,无疑他推崇的主张是相当有积极意义的。当然,再以发展的眼光看,即使到任何时代,推崇这些,肯定要比鼓吹性恶,进而放弃道德约束,甚至施行暴政要好百倍,我倡导“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向善,不断修身自足,小可建设自身小家,大可建设集体大家。
【课后任务】
1.在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思想内涵后,试着探究《孟子》语言特色。
2.既然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每个人所生来就有的,“性本善”,那么,后文又说“凡有四端者,知皆扩而充之”,这不是矛盾?你如何判断?
参考答案:
1.自然平朴是孟子文章语言风格的一大特色。表现在不论是发表议论,还是阐述事理,其用词都实,语言明白晓畅。另外,孟子也善于变抽象为具象,化高深为显明,具体表现在运用大量比喻来生动形象地陈述说理。
2.并不矛盾。确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四端的萌发,但是,也仅是萌发,不代表所有个体就不需要修炼即可达成较高修养。由于对物质的追求,私欲膨胀等问题,往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要想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须在后天的教育中,不断督导人们自觉地对四端”加以扩充。如此,才可事父母,保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