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 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9 09:3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
【课文提要】
战国后期,社会动荡,一些有识之士洞察世事,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他们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老子就是秉持这一思想的大哲学家。
选文第一章侧重谈“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无”的功能。
选文第二章侧重谈“修身”。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解说其中蕴含着自然之理。
选文第三章同样侧重谈“修身”。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的比较辨析,阐明了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与道长存的道理。
选文第四章侧重谈“治国”。通过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说明重视细微的必要性,再通过对比来说明肆意妄为常会导致失败,最后通过阐释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
本文在语言形式上有独特之处。整齐的句式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排比的运用使论述的事理主次分明,气势磅礴。对偶句有机地排布在各章中,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给人无穷启迪。
【任务目标】
学习本课时,要注意根据文言语境,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掌握一些常见的、经典的文言语法现象,了解本文对比说理的特点,关注篇章中那些突破常规的认识,将篇章中的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训练提升理性思辨素养。
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老子》原著的思想价值和人文价值;
2.根据文本语境,通过车轮、陶器、房舍等比喻论证,初步理解老子思想“无”的内涵;
3.在初步理解老子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能解释某些生活现象,能从老子的为人处世准则中生发出新的积极意义。
4.领会老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学说对自身修养提升的现实意义。
【预习任务】
1.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有关老子的名人轶事。
2.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并思考这四章分别是从什么层面来展现老子的思想的。
3.请举一位你所熟悉的先秦思想家,找一句他的经典话语,从中体会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或对时代的的洞察,并相互交流学习。
【任务设计】
任务一:聚焦文本 读懂《老子》
文本探究1:阅读《老子》第二十四章,思考老子不赞成企立、跨行、自见、自是等行为的原因?本章想要表明什么观点?
任务阐述:这个任务是提升学生依据文本从文本中概括观点和分析原因的基本能力。用脚尖直立身体的“企者”,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迈大步,不是行走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才最合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追逐外在,看重我“有”的表现。自我炫耀不可取。意在表明这样的观点:做人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自然规律,顺“道”而行;做人不能“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放下自我,拥抱真我。
活动探究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人将“无”理解为从虚无空寂中生出万有;有人把“无”理解为道,认为老子讲无中生有其实是说道生养万物。请结合第十一章,和同学们探讨“无”的内涵。
任务阐述:学习老子的基本任务是读懂文本,依托文本语境把经验中、传闻中的老子还原,通过比对辨析,读懂老子学说的核心观念“无”。
老子以车轮、器皿、房屋为例说明“无”这一概念不能作无意义的理解。“无”并不等于无意义,而是和“有”相辅相成,实现物的完整功能。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更将“无”抽象为理解宇宙万物的道,也就是自然的规律,这个规律既包含已被认知的自然现象,也包含未被认知的自然规律与宇宙运行法则。
活动探究3:“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有保留空间的意思,请结合你的读书、学习、交友等方面,思考其中是否保留了适当的“空间”,最终要达到的“用”是又什么?
任务阐述:这个任务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进一步理解老子所说的“无”,自身的体验加入更有助于去理念抽象的概念;结合自己的经验能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习老子的根本目的是要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从而在成长中锤炼思维,能更好的处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第一环节的三个探究活动,都是以理解老子核心思想“无”为轴,以四章文本为依托,从日常生活到修身到治国,范围从小到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层级也是渐次提升的。学生在这个任务中,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理性汲取营养,培育自身的优良品格。
任务二:正本清源 读通《老子》
活动探究1:有人认为“知足者富”可以理解为知足常乐,即富有就是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请和同学交流,应该如何理解老子思想的原意,避免望文生义。
任务阐述: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古代经典著作时,要放到当时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否则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或者是曲解原意的情况。老子对“知足者富”的理解是能充分自知的人称得上富有,要把精力聚焦在自己身上,真诚地接纳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一切,正如王阳明所说理解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外者误也”。
活动探究2:在现实生活中,老师或家长常激励我们去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争优胜、得第一,同学们似乎也更关注如何“知人”“胜人”,可《老子》却总是提醒我们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这对你有哪些的启示。
任务阐述: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老子的话语中反思自我,培养辩证思维和思辨精神。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如果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关注而表现自我,有时甚至不管方式方法去争第一,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特别是有些内向同学,在自己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被赶鸭子上架,不仅不能展示自己,增加自信,反而会背上一些思想包袱。如果这种展现与本人的性格是相符的,展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天赋优势,而且这样的展现也让自己感觉很自如,并通过这个过程让自己逐渐成为自知者、自明者,那这样的顺“道”而行自我展示就是合宜的。
活动探究3: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有些同学的结合自己的体验,得出这样的理解:学得越多就越困惑,还是少学一点,不求甚解比较好。你认为是这句话的本意吗?
任务阐述:这个活动聚焦于从相对概念来读通老子,虽然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得出了新的感悟,但老子的话语不能脱离语境和老子思想的系统去孤立、片面地理解,老子的“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
《老子》言“少则得,多则惑”。这里的少不是被动给予的少了,而是自己主动得去删减,其实就是摆脱那些无意义的与个人发展,追求人生价值无关的事,比如在低俗的短视频,缺乏意义的游戏消磨时间,而是要把时间和精力投资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我选择我要做的事”而非“我必须做”,“只有小部分事是重要的”而非“一切都重要”,“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而非“不懂取舍”。
任务三:古为今用,读活《老子》
活动探究1:2020年在全球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肆虐的情况下,结合老子“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句话,小组讨论如何看待中国给世界上需要援助的国家无私地支援医疗设备,派遣医护技术人员,捐赠疫苗等行为。
任务阐述:这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到当下,关注国际民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同时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如何在当今国际交往中展现其独特的智慧和价值。
圣人是没有私心的,他不会偷偷私藏,相反,他还会竭尽全力帮助别人做许多事情,他给别人给予的越多,自己在精神上就更加满足和充实。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危难面前,具备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世界,身体力行,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国。这种雪中送炭、守望相助的精神,这种人间大爱必将战胜疫病的信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生根发芽,硕果累累。
活动探究2:《老子》多用格言和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请参照示例,从下面的话语中选择一句,和同学分享其对你学习、生活、人生等方面的启示。
示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义:“多言”与“不言”相对,指政令繁多。数穷:屡次失败。守中:持守虚静。
解读:这句话谈的是如何治国,其中体现出的治理思想是:政令不在多、更不在繁,而是需要保持稳定、保持定力,才能做到“蹄疾而步稳”。政令过于烦琐、具体,就可能会陷入穷于应付千变万化实际情况的局面,应对的方式是“守中”——守住底线、守住原则、守住根本,才能万变不离其宗,最终以不变应万变。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治大国如烹小鲜
任务阐述:这组活动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在实践生活中,既要基于文本进行解读,又要立足于现实思考如何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素质的提升是很有益处的。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荀子》的“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些观念都体现了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
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就一定能够成功。学习和生活中最怕眼高手低的人,所有大事、难事的完成,都需要从低处入手、从细微之处入手。
3.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理大国就像烹制小鱼一样。“小鲜”即小鱼。这是老子基于“无为”理念阐发的治理大国的基本原则。烹制小鱼,必须注意调和好各种佐料,精心掌握好火候,使每条小鱼都入味;同时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与此相类,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域、阶层的差别大,治国者要精心周到,统筹兼顾,使政策措施惠及每一个人;国家大政方针一旦确立,施政者必须要有审慎负责的态度。
【课后任务】
1.老子说理善用比喻,下面是从《老子》中选出的比喻,请谈谈你的感想。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答案:老子用江海作比喻,告诉人们,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汇聚之地,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我们为人处世时,须保持谦恭、虚心的态度,切勿高高在上。
2. 分组合作完成关于当代中学生理解传承先秦诸子思想的现状调查,对中学生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建议,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3.在21世纪的今天,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总体基调。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结合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思考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儒道互补对于处在发展新阶段的中国有怎样的意义。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