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真题演练
考点梳理
专题01 权柄更迭:中国古代政治的多维探析
中考专题复习
知识导图
命题预测
知识导图
重新统一
西晋
秦
隋
元
练一练:朝代更替知多少
线索1 古代社会更替
元
秦
西晋
隋
考点梳理
线索1 古代社会更替
比一比:时代特征知多少
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考点梳理
线索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
西周
诸侯
周天子
权力:管理土地人民;再分封
义务:朝觐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授予土地和人民
积极: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局限:诸侯权力过大,后期王室衰微
实质:严格的等级制度
考点梳理
线索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
秦朝
最高统治者称 皇帝 ,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制:
在地方,建立 郡县制 ,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公九卿制:
皇帝之下,设 丞相 (行政)、太尉(军事)、 御史大(监察),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郡县制: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郡县制
考点梳理
线索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
西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诸侯势大,威胁中央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 推恩 ”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
推恩
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考点梳理
线索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
唐朝
唐太宗 李世民
女皇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考点梳理
线索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
宋朝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材料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材料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考点梳理
线索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
元朝
中央:
地方: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创立 行省制度 。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始于元朝
行省制度
考点梳理
①明太祖废除 丞相 和中书省,由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分理朝政,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分散兵权,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③明太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 ,明成祖成立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线索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
明朝
①明太祖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考点梳理
线索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
清朝
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
顺治帝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设立南书房
设立军机处
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檐曝杂记》
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考点梳理
线索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
通过梳理,总结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如何演变的?
秦朝:丞相掌行政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最高长官相当于丞相
宋朝: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明朝:废除丞相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元朝:行省制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地方不断削弱,中央不断集权。
考点梳理
线索3 官吏的选拔与管理
科举制
隋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察举制
汉朝
科举制是如何演变的?
创立
完善
发展
僵化
废除
隋炀帝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时实行八股取士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
考点梳理
(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下图是甘肃出土的唐朝三彩骑俑队列,其中的女骑俑束着典型的汉式头饰,身穿窄袖紧身衣。我国其他多个地区也出土了同时期的类似三彩人物俑,印证了当时人口构成的多元性。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动荡与变革
B.繁荣与开放
C.封闭与危机
D.侵略与反抗
春秋战国
清朝
中国近代
B
真题典例1
真题演练
(2023·山东潍坊·中考真题)“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帮助皇帝处理文件)。”这反映了明朝( )
A.中央机构完善
B.皇权空前强化
C.文学日趋繁荣
D.文臣地位提高
明朝初期,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但随着政务日益繁杂,皇帝难以独自处理所有事务。于是,明成祖朱棣开始设立内阁,选拔一些官员作为皇帝的顾问,协助处理政务,这句话中“文学侍从”“止于票拟”就是对这一时期内阁角色和职能的一种描述。
B
真题典例2
真题演练
朝代 措施
秦朝 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宋朝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元朝 在地方设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明朝 设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力
(2024·内蒙古·中考真题)表格归纳法有利于总结规律,得出结论。通过归纳下表,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D.中枢机构办事效率不断下降
B
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地方不断集权于中央
真题典例3
真题演练
(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扩大了选官范围
科举制
隋朝创立科举制,并一直为各朝所沿用,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影响,促进阶层流动,推动教育发展。题干中“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体现的是政治上的影响 。
A
真题典例4
真题演练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节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真题典例5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中央集权是如何实现的?
秦的统一
解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基础:国家统一。
中央集权的实现: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皇帝和中央通过直接任免郡县主要官吏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真题演练
线索1 古代社会更替
历史朝代更替(选择题☆☆)
各历史时期阶段特征(选择题☆☆☆)
线索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
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秦、汉、唐、元、明、清(选择、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选择、材料☆☆☆☆)
线索3 官吏的选拔与管理
科举制发展演变——隋唐、宋、明(选择、材料☆☆☆☆)
命题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