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黄冈实验中学2025年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
本试卷共5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中,均出土了带有明显巴蜀地区特色纹饰与造型的西周时期玉器。这一考古发现反映出西周时期()
A.巴蜀文化占据主导地位B.封国严格执行礼乐制度
C.不同地域文化存在交融D.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淡化
2.先秦到东汉初期,江南地区因自然资源丰富,民间手工业与小型商贸活动较为活跃。但东汉中后期,该地区的商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政府()
A.大力扶持北方庄园经济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控力度
C.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拓展外贸D.推崇道家“无为“治国理念
3.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垄断选官权,“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依靠门第即可入仕。到了北宋,士大夫感叹“贵族子弟,陷溺富贵,罕有气节。不如寒族,修身力学,登高第,致显位,皆谓自家致身”。南宋文人记载:“近世衣冠之变,有自平民而躐(逾越)登显要者。”这一系列变化说明()
A.平民阶层主导官僚体系B.理学重塑社会伦理秩序
C.门第观念影响逐渐式微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完成
4.下表呈现了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下不同户等的纳税情况,据此可知()
纳税项目 租庸调制(户等纳税额) 两税法(户等纳税额)
上户 绢4丈、绵3两,租粟3石;庸调服役20日(可纳绢代役) 钱300文,粟2石
中户 绢3丈、绵2两,租粟2石;庸调服役20日(可纳绢代役) 钱200文,粟1.5石
下户 绢2丈、绵1两,租粟1石;庸调服役20日(可纳绢代役) 钱100文,粟1石
A.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B.两税法加重了上户的负担
C.租庸调制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租庸调制以财产为征税标准
5.北宋时期,在部分边境州府增设“监牧使”一职,该官职主要负责管理官方牧场,调配马匹资源,且可参与州府关于军事后勤事务的决策,与知州共同签署相关文书。若边境战事起,监牧使需保障军需马匹的供应。据此可知,北宋设置监牧使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畜牧管理B.防止武将专权
C.增强边境军事保障D.削弱州府权力
6.元大德年间,朝廷下令在各路、府、州、县设立学校,以《诗》《书》《礼》等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选派儒士担任学官。这一举措意在()
A.提升民众文化素养B.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获得汉族士人的支持
7.明朝时期,除了对各地巡抚进行常规政绩考核外,还要求地方布政使司定期汇报巡抚在地方征调物资、征发徭役等方面是否存在滥用职权的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障地方治理的有序性B.削弱巡抚的行政权力
C.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8.1895-1913年,外资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不断增长,各行业投资占比如下表所示
行业 1895年占比(%) 1913年占比(%)
矿业 5 10
制造业 20 25
商业 35 30
金融业 10 15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矿业成为列强投资的重点方向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持续恶化
C.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未改变D.民族企业在矿业领域竞争力增强
9.瓦窑堡会议期间,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剖析了自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力量的变动情况。该报告及会议决议()
A.开启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B.强调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着眼于构建广泛的抗日力量D.纠正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10.1951年,毛泽东指示相关领导:“民主党派人士和文化界名人若有意愿考察农村互助合作运动,要积极支持并做好安排。章伯钧、费孝通等人考察后反响颇佳,此类经验应推广,用以引导干部正确认识。”毛泽东此举意在()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践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基层民主政权调研D.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树立范例
11.1981年,某地区农村工作汇报中提到:“过去”出工不出力,混工混到黑”的现象不见了,现在社员们早起晚睡,忙着地里头,想着家里头,干劲十足。”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B.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开展
C.农业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D.乡镇企业的大规模兴起
12.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某法典规定:“任何继任之王,皆需维护本法典之权威,不得擅自修改律条,不得违背法典所定之司法程序。”该规定旨在()
A.彰显波斯帝国的法治传统B.巩固古巴比伦王国的统治秩序
C.宣扬亚述帝国的军事荣耀D.确立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13.14世纪以前,西欧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对新成员较为开放,只要具备一定技艺和能力,普通人可加入。14世纪以后,行会的领导权逐渐被富裕的大商人掌控,新成员加入需缴纳高额费用,且名额严格限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封建王权对行会控制增强B.城市经济结构发生变革
C.行业内部竞争的日益激烈D.工匠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14.1836年,美国废奴组织向南方种植园主大量散发废奴宣传册,南方一些州试图通过法律手段禁止此类宣传册传播,但遭到北方州的抵制,双方在国会展开激烈辩论。在此期间,全国范围内新成立了众多废奴社团。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
A.南北经济差异进一步扩大B.民主政治体制面临严峻挑战
C.南北矛盾在政治层面激化D.黑人奴隶制即将被彻底废除
15.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诸多协议。这些协议()
A.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B.彻底消除了三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C.为战后世界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D.直接促成了联合国的成立
16.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从500亿美元增长到800亿美元,进口额从450亿美元增长到700亿美元。然而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发展中国家出口占比从25%降至20%。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世界经济秩序发生根本性变革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
C.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D.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逆转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古代中国户籍管理在社会治理中起到非常重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东晋政府面对北方流民大量南迁的局面,实行“土断”政策。“土断”就是以现居地为准,将侨人(北方南迁人口)编入当地户籍,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白籍),由当地政府征收赋役。据《晋书·成帝纪》记载:“咸康七年,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通过“土断”,国家增加了税收和兵源,加强了对人口的管理。
材料二 唐朝户籍制度更加完善。唐政府每三年编造一次户籍,户籍内容详细,包括人口的姓名、性别、年龄、土地、资产等信息。《唐六典·户部》规定:“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唐朝还实行“手实”与“记账”制度,要求民户自报户口、田宅,里正等基层官员负责核查,以此作为户籍编造的基础。这一制度保障了国家赋税的征收,稳定了社会秩序。
材料三 明朝建立后,推行黄册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记了每户的人口、田产、赋役等情况,每十年重新编造一次。黄册一式四份,分别存于县、府、布政司和户部。清朝基本沿袭明朝黄册制度,后来又实行保甲制度。保甲以“户”为基础,十户为甲,十甲为保,联保连坐。保甲长负责稽查户口、维持治安等事务。《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保甲之法,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保甲制度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东晋、唐、明清时期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户籍管理制度完善的原因及意义。(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几乎被欧洲列强瓜分殆尽。英国占据了埃及、南非等大片土地;法国控制了西非和北非的诸多区域;德国在西南非、东非也有自己的殖民地。列强在非洲掠夺资源,推行单一作物种植,使非洲经济严重依赖少数几种农产品或矿产品出口。例如,在比利时统治下的刚果,橡胶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当地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生活困苦不堪。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19世纪末,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也风起云涌。印度的国大党在甘地的领导下,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抵制英国的殖民统治。他们通过抵制英货、拒绝为英国殖民政府工作等方式,表达对殖民统治的反抗。在伊朗,立宪革命爆发,民众要求限制王权,建立民主制度,虽然最终革命成果被反动势力扼杀,但它激发了伊朗人民的民族意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拉丁美洲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经过多年战斗,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圣马丁则在南美洲南部领导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为阿根廷、智利等国的独立作出重要贡献。但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政治上长期动荡,经济上仍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发展困难重重。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殖民统治的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伊朗立宪革命的异同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并分析独立后拉丁美洲发展困难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978年,广东创办一批“三来一补”企业;1979年,蛇口工业区获批建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广州、湛江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广东加快改革步伐;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获批实施;2014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一系列发展历程中,广东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崛起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相关资料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广东与改革开放”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趋势逐渐显现。部分发达国家以“保护本国就业”“维护国家安全”等为由,采取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限制移民等措施。例如,美国在2018年对进口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引发了与多个国家的贸易摩擦;英国通过“脱欧”公投,于2020年正式脱离欧盟,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冲击。此外,疫情期间,一些国家限制医疗物资出口,进一步加剧了逆全球化的态势。
摘编自相关新闻报道
材料三 面对逆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23年,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了贸易投资便利化,实现了共同发展。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应对逆全球化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中国对外开放发展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逆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4分)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以“逆全球化与全球化的博弈”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5届广东省恩平黄冈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压轴历史试题答案
1.C
2.B
3.C
4.A
5.C
6.D
7.A
8.A
9.C
10.D
11.A
12.B
13.C
14.C
15.C
16.C
17.(1)东晋:实行 “土断”,以现居地编户,取消临时户籍,服务赋役征收与兵源扩充。唐朝:三年编造一次户籍,内容详细;实行 “手实” 与 “记账” 制度,自报与核查结合,层层管理。明清:明朝黄册制度,以户为单位,十年一编,多级存档;清朝沿袭黄册,实行保甲制度,强化基层控制。(2)原因:国家统一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政治制度完善,统治者重视。意义:保障赋税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提供借鉴。(3)户籍管理制度随时代发展演变,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目的是维护统治,促进社会发展但有局限性。
18.(1)几乎被欧洲列强瓜分,势力范围明确;经济被掠夺,单一作物种植,结构单一;人民遭受剥削,生活困苦。(2)相同点:反对殖民统治,激发民族意识。不同点:斗争方式不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伊朗立宪革命结合暴力与政治斗争);目标侧重不同(印度反英殖民,伊朗侧重建立民主制度)。(3)意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独立;鼓舞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为发展奠定基础。原因:政治动荡;经济结构单一,依赖外国资本;受欧美列强侵略干涉。
19.示例:论题: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锋与典范。论述:1978 年起,广东创办 “三来一补” 企业,打开开放窗口;1980 年设经济特区,成为改革试验田;1992 年后深化改革;2014 年设自贸区,2017 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从农业省发展为经济强省,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是改革开放的先锋与典范。
20.(1)原因: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采取措施;地区冲突、民族主义影响;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促使国家优先保障本国利益。(2)示例:论题:逆全球化难阻全球化发展大势。论述:2008 年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浪潮兴起,如美国加征关税、英国 “脱欧”、疫情期间物资管制等。但全球化是历史趋势,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中国提出 “一带一路” 倡议,与多国合作推动互联互通,展现全球化生命力,逆全球化无法逆转其长期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