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聚焦算理算法,构建智慧课堂”,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标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课标的要求。本单元学段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乘除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能计算两位数乘除三位数,形成数感和运算能力。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做出解释。涉及到的核心素养是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
二、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阶段的“整数乘法”模块的内容包括表内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四个主题单元。我们可以将整数乘法的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乘法的意义、表内乘法是第一层次,目标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及掌握基本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是第二层次,目标是运用分与合思想将新知识转化为表内乘法进行计算,并用竖式记录过程。
在整数乘法第二层次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一个核心教学内容,其教学重点是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进行计算,并探索竖式记录过程。
“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口算”“笔算”和“连乘、连除解决问题”这样三大板块。这节课属于笔算这个模块。我们来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
(1)教学重点是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
(2) 重视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3)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教材给出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给出与算式相对应的点子图。重点教授第二种点子图,注意与竖式计算的算理对应,为后面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和算法作铺垫。
(4) 接着通过“想一想”引出竖式的计算方法,强调每一步计算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乘法运算基础,具备了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然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对于他们来说,在算理的理解上仍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更倾向于直观、形象,抽象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借助点子图等直观手段,将抽象的算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四、说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2.借助几何直观,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对比分析等方式感悟转化思想,理解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
难点:理解算理。
五、说教学方法
1. 教法: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如对古诗计算字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直观演示法,借助点子图等教具,将抽象的算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
2. 学法:学生主要运用自主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尝试计算,探索不同的算法。另外,还运用直观操作法学生通过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直观地理解计算过程和算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对古诗。问问题“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那句古诗呢?”以充满趣味性的对古诗活动为开场。
2、引出问题。
在对古诗的过程中引出问题“每行有14个字,有12行,一共有多少个字?”自然地引出了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算法,明晰算理。
1.尝试用估算。
展示不同格子数量的方格纸,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能否抄下相应字数。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还为后续精确计算做好铺垫。
设疑追问:
追问:(1)该如何列式?(2)为什么用乘法?(3)跟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意在建立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探究算法
(1)引导学生依据活动要求借助点子图尝试计算14×12,把你的计算过程写出来。
这个过程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不同的算法。
(2)展示学生的不同算法算法展示与讲解:展示学生的不同算法,如把12分成三个4,先算14×4 = 56,再算56×3 = 168;或者把12分成10和2,分别计算14×10和14×2,再将结果相加。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3)对比分析,优化方法
根据点子图的不同分发,找出他们的联系,都是运用先分再合的方法,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数,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把新知转化成旧知。
(4)展示用竖式计算,理清算理。
学生先上台展示14×12的竖式。强调相同数位对齐。利用乘法的基本意义,将计算步骤细化,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的计算来源。并这里着重强调数位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十位上的数去乘时,结果对应的数位含义。最后总结,把这两次乘得的结果28和140加起来,28 + 140 = 168 ,就得到了14×12的最终结果。通过这样分步演示、详细讲解,学生能够直观清晰地看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全过程,深入理解每一步的算理。提问这个0哪里去了?不写可以吗,4为什么要写在2的下面?组织学生讨论竖式中140的0不写的原因,以及4为什么要写在2的下面等问题,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的理解。
(5)最后,结合课件和板书,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6)最后,结合点子图,找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引导学生找出竖式中每一个计算过程在点子图里的对应部分。把抽象计算具象化,帮学生透彻理解算理,强化知识掌握,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7)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们设置了自我评价环节。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学生能回顾反思学习过程,了解自身掌握程度,培养反思总结的习惯。同时,我也能借此快速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三) 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差异,我们设计了 “作业自助餐” 形式。第一题强化对算理的理解与运用,加深对算理本质的认识。第二题提升学生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与辨析能力,满足学有余力学生进一步提升的需求。
(四)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环节,先通过呈现213×23 这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启发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思考多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要点,感受运算规律的一致性。接着介绍古今中外有趣算法并鼓励学生上网查询,拓宽视野,激发探索欲。最后,播放短片,揭示计算在国家综合实力较量中的意义,渗透家国情怀。
(五)课堂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笔算算理与竖式书写过程,让其结合板书畅谈收获。这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七、说板书设计
我们的板书设计注重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从知识与方法上展示算式14×12的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