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卷】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预测冲刺试题--工业革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押题卷】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预测冲刺试题--工业革命(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9 17:0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冲刺押题预测 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德阳模拟)曼彻斯赛本是美国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镇,18世纪中期以来,大量资金涌入曼彻斯特,用于建设面粉加工厂、纺织作坊等轻工业设施。同时,当地农产品不再局限于本地销售,而是大量运往城市。这可用来说明当时卖国(  )
A.农业技术革新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B.商业资本逐渐向农村地区渗透
C.城市化进程促使农村经济结构转型
D.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体化趋势
2.(2025 邵阳二模)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9世纪西方儿童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是(  )
A.福利国家制度建立 B.劳作方式的进步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初等教育的普及
3.(2025春 青山湖区校级期中)1761—1835年被称为英国的“运河时代”。当大干线运河开通时,曼彻斯特和利奇菲尔德之间的货物运输价格从每吨4英镑降至1英镑;1792年,从贝辛斯托克运往伦敦的货物,公路运费高达2英镑,而通过贝辛斯托克运河的运费仅为11先令7%便士。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运河的开凿降低物流成本
B.运河修建推动英国经济发展
C.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D.英国产业体系亟需转型升级
4.(2025 张掖三模)直到1780年,中国、印度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还远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欧洲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棉花产业的中心,中国和印度以及其它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这一变化是由于(  )
A.新的国际分工的确立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世界市场的最终建立 D.殖民扩张的加深
5.(2024 天津模拟)15 世纪起,英国开始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圈占土地,雇农民养羊,发展了畜牧养殖,农民群体数量大大减少;而同时期中国地主热衷兼并土地,招募农民在土地上耕种,农民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土地肥瘠不同 B.生产水平差异
C.经营方式有别 D.政治体制迥异
6.(2023 涪城区校级模拟)在16﹣17世纪的英国,各类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社会上流阶层出巨资聘请高级教员专门为自己(或子女)授课的现象已很常见,他们有很多最终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其他阶层成员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英国(  )
A.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基础教育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C.立宪政体基本确立
D.技术革命具有良好社会环境
7.(2025 福州模拟)“民俗学”一词最初出现在1846年英国的杂志上,随着欧洲各国广泛开展农村文化生活、信仰、年时节气等民俗调查而逐渐普及。这一现象折射出(  )
A.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B.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C.近代科学突飞猛进 D.全球性联系的建立
8.(2025 吉林三模)19世纪70年代,日本工业成品的进口是压倒性的,成品占进口货物的91%,同时也是农产品的出口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超过半数以上的进口货物是农产品,而90%左右的出口货物是工业成品。这种变化说明日本(  )
A.在国际贸易中扭转了贸易逆差
B.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正经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
D.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日趋严重化
9.(2025 河西区二模)17、18世纪,亚当 斯密等古典自由主义者主张私人财产权的绝对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19世纪后期以来,格林等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财产权是相对的,任何私有财产都具有社会性和社会义务,国家有权干预私人财产。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阶级对抗不断加剧
B.自由主义思想不断发展
C.新生产组织的发展
D.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影响
10.(2025 顺德区模拟)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各州掀起限制童工运动。但无论是南方种植园主还是北方资本主义工厂主,都认为限制童工是对自由劳动市场的粗暴干预,工人阶层也认为此举会影响家庭收入。这反映出(  )
A.童工成为美国的主要劳动力
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社会进步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D.工业革命进展缓慢
11.(2025 太原二模)19世纪后期,英国掀起了组建工会的热潮,如码头工人罢工后成立的“船坞、码头和河边工人工会”,海员大罢工后成立的“海员和锅炉工人工会”,煤气工人罢工后成立的“煤气和通用工人工会”,还有“妇女工会联盟”等。到1900年,有组织的工人总数已超过200万。这些工会组织的建立(  )
A.反映了工人阶级联合斗争的愿望
B.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C.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
D.受到了巴黎公社运动的影响
12.(2025 临沂一模)如表呈现了1913﹣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这(  )
国别 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量(%) 殖民地面积(平方公里) 殖民地人口(万人)
英国 14 3350 39350
沙俄 2.6 1740 3320
法国 6 1060 5550
德国 16 290 1230
日本 1 30 1920
美国 38 30 970
A.反映出美、德殖民势力上升
B.体现了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C.造成英、美间矛盾不断激化
D.导致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13.(2025 南宁模拟)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原是一种稀罕物的肉,与土豆一起变成了工匠餐桌上的主食。从矿井里产出的煤炭并不是全部都送去供给熔炉和蒸汽机:对于一个从野外湿漉漉回到家里的人来说,暖烘烘的炉边和热乎乎的饭菜,其重要性一点儿也不小。上述现象说明(  )
A.农业技术革新推动粮食产量提升
B.产业革命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
C.工人生活水平普遍超越农民阶层
D.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饮食变化
14.(2025春 青山湖区校级期中)19世纪末,美国自行车骑手发起了“公路改善运动”。20世纪初,汽车制造商、钢铁、石油产业等成为公路游说团体的主力。到20年代,美国公路里程几乎增加了90%。这反映出(  )
A.工业化改变了美国社会面貌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C.进步力量主导时代发展方向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5.(2025 广西二模)在英国传统生产模式下,纺车产出与织机需求的比重约为5:1,飞梭发明后这一比重扩大为10:1。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集新式纺纱机的发明。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棉纺织技术跨越式发展
B.国家政策推动生产技术革新
C.生产技术革新的紧迫性
D.传统生产模式面临严重危机
16.(2025 河南模拟)19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以小家庭为主,子女成年后与父母分居;美国为混合型家庭模式,大小家庭均有,移民家庭常常几代同堂;德法俄则是农村延续大家庭结构,城市开始小家庭化。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工业化程度影响家庭观
B.历史传统制约社会变革
C.政策干预造成家庭差异
D.教育程度影响伦理观念
17.(2025 佛山模拟)在中世纪,法国君主通过环行全国来宣示王权与主权,借助环法之旅开阔视野、精进学业也是法国手工业学徒培养的惯例。1903年,法国《汽车报》举办了首届环法自行车赛,其后演变为法国的一大盛事,并促进了自行车、旅游与房地产市场的增长。这反映了(  )
A.体育赛事促进经济发展
B.历史传统的现代转化
C.文化传承推动科技进步
D.社会生活的全面转型
18.(2025 海南模拟)英国首相诺思在编制1777年财政预算草案时,习惯从亚当 斯密《国富论》有关税收的论述中寻找立案依据。1784年上台的首相皮特说:“(亚当 斯密)渊博的哲学知识将为解决与商业史和政治经济学有关的所有问题提供最好的答案。”这说明,亚当 斯密的经济理论(  )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纵深发展
B.契合了英国经济转型的需求
C.强化了英国国际竞争的优势
D.确立了自由主义的正统地位
19.(2025 长安区校级二模)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描绘到: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20.(2025 湖南模拟)19世纪初的英国,每逢秋收,手织工们就储备起大量的粮食、奶酪和煤等,足够用到来年春季。19世纪30年代,手织工们家中的摆设逐年变坏,大人小孩衣着越来越差,许多人的生活已成问题。该变化表明(  )
A.产业转型影响了财富分配
B.纺织行业逐步走向衰落
C.资本大量集中于中间阶层
D.垄断组织加剧贫富分化
21.(2025 宝鸡模拟)英国年鉴从1497年开始大规模印刷出版。早期年鉴会印有“是时间伊始以来的第几年,自诺亚洪水以来的第几年”和圣徒日等。17世纪中叶开始留出空白页面,供年鉴的主人记录约会等私人事务。18世纪中叶,创世纪以来的时间年表不再常见,年鉴中印刷的内容不是英国君主的日常,就是货币汇率,或是马车的来往时间。这些变化反映出(  )
A.新航路引发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工业革命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C.书籍的普及有赖于印刷术的发明
D.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22.(2025 广西模拟)自19世纪中期以来,德国便大力发展工科大学与职业补习学校,十分重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发展。1898年,德国9所工科大学在校生超过一万人;1900年,仅普鲁士就有工业补习学校1070所。此外,政府还强制规定18岁以下学徒工或正式工必须进补习学校学习。这体现了(  )
A.生产经验与技术革新的结合
B.德国政府对科技发明的激励
C.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D.全球工业生产中心实现转移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3.(2025 新乡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蜜蜂的寓言
《蜜蜂的寓言》是18世纪思想家伯纳德 曼德维尔的著作。故事描述了一个蜜蜂的国度,其中每只蜜蜂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表现出虚荣、伪善、欺诈等恶德,但这些行为却使得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当蜜蜂们突然变得善良、正直、诚实时,整个蜂巢却因此贬值。伯纳德认为众多“蜜蜂”们“享受挥霍财富与生命的生活”,但私人的恶德带来的是公众的利益,“众多蜜蜂当中的最劣者,对公众的共同福祉贡献良多”。
该著作无疑为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火上浇油,一些社会人士认为“智慧和美德”不应被“无法满足的贪婪”取代,大量进口奢侈品会破坏贸易平衡;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享受适度的奢侈和维系道德是相容的,英国人能够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奢侈品和新的消费品来满足急剧增长的社会多样化需求。
——摘编自[荷兰]伯纳德 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蜜蜂的寓言》创作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的理解。
高考冲刺押题预测 工业革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德阳模拟)曼彻斯赛本是美国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镇,18世纪中期以来,大量资金涌入曼彻斯特,用于建设面粉加工厂、纺织作坊等轻工业设施。同时,当地农产品不再局限于本地销售,而是大量运往城市。这可用来说明当时卖国(  )
A.农业技术革新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B.商业资本逐渐向农村地区渗透
C.城市化进程促使农村经济结构转型
D.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体化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8世纪中期后的英国,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需要粮食和生活用品,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小镇曼彻斯特,发展面粉加工厂、纺织作坊等轻工业,满足城市需求,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促使农村经济结构转型,C项正确;材料提及农产品销往城市,体现农产品商品化,但材料强调这是因为城市需求的影响,没有涉及农业技术革新的信息,排除A项;用于建设面粉加工厂、纺织作坊等轻工业设施的资金主要属于工业资本,而非商业,排除B项;农村地区产品供应城市,体现城乡经济联系,但没有到“一体化”的程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2025 邵阳二模)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9世纪西方儿童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是(  )
A.福利国家制度建立 B.劳作方式的进步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初等教育的普及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工业革命在西方主要国家深入开展,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对工人的素质要求提高,需要工人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同时,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也使得童工在生产中的劣势逐渐显现,因此劳作方式的进步促使社会重视儿童的教育和权益,B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建立于20世纪,与材料时间“19世纪”不符,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主要关注的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对于儿童权益的推动作用并非直接和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初等教育的普及是儿童受到重视的表现和结果,而不是原因,而正是因为社会对儿童的重视,才推动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5春 青山湖区校级期中)1761—1835年被称为英国的“运河时代”。当大干线运河开通时,曼彻斯特和利奇菲尔德之间的货物运输价格从每吨4英镑降至1英镑;1792年,从贝辛斯托克运往伦敦的货物,公路运费高达2英镑,而通过贝辛斯托克运河的运费仅为11先令7%便士。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运河的开凿降低物流成本
B.运河修建推动英国经济发展
C.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D.英国产业体系亟需转型升级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761﹣1835年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工厂制度确立,生产规模扩大,对原材料和产品运输的需求大增。为了满足这种大规模运输需求,运河等交通基础设施得以大力建设,使得运输成本降低。所以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运河时代运输价格降低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
运河的开凿降低物流成本并非主要原因,且A项也是社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结果,排除A项;
运河修建推动英国经济发展,这是运河开通的长期影响或结果,而非题目中“运输价格下降”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
英国产业体系亟需转型升级,这是运河修建的背景或动因,而非“运输价格下降”的直接原因。题目问的是“运河开通后运输价格下降”的原因,而非“为什么要修建运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2025 张掖三模)直到1780年,中国、印度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还远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欧洲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棉花产业的中心,中国和印度以及其它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这一变化是由于(  )
A.新的国际分工的确立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世界市场的最终建立 D.殖民扩张的加深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中国、印度的生产依然坚持传统方式,但欧洲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因此,欧洲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棉花产业的中心,中国和印度以及其它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所以,这一变化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B项正确;材料变化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新的国际分工的确立是由于工业革命,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建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材料变化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殖民扩张的加深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5.(2024 天津模拟)15 世纪起,英国开始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圈占土地,雇农民养羊,发展了畜牧养殖,农民群体数量大大减少;而同时期中国地主热衷兼并土地,招募农民在土地上耕种,农民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土地肥瘠不同 B.生产水平差异
C.经营方式有别 D.政治体制迥异
【分析】本题考查圈地运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圈地运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可知,15世纪开始的英国圈地运动,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占有共有土地和农民份地,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圈地运动农民迫于生计被迫到工厂成为工人阶级,15世纪中国处在明朝,地主虽然兼并土地,依然雇佣农民,当时农业是中国第一产业,这种差异主要是经营方式差异造成的,C项正确;
据材料不能得出中英两国土地肥瘠不同,排除A项;
15世纪中英两国农民数量差异不是生产水平差异造成的而是农业经营方式造成的,排除B项;
中英两国在15世纪政治体制有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与当时两国农民阶级数量没有必然联系,造成中英两国农民阶级数量差异的原因是中国是农耕经济,英国是农业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圈地运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6.(2023 涪城区校级模拟)在16﹣17世纪的英国,各类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社会上流阶层出巨资聘请高级教员专门为自己(或子女)授课的现象已很常见,他们有很多最终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其他阶层成员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英国(  )
A.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基础教育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C.立宪政体基本确立
D.技术革命具有良好社会环境
【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需要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来解答。
【解答】材料“在16﹣17世纪的英国,各类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社会上流阶层出巨资聘请高级教员专门为自己(或子女)授课的现象已很常见,他们有很多最终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其他阶层成员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体现的是英国教育水平发展较高,为技术革命变革提供良好的条件,D项正确;
材料与启蒙思想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不光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政治体制变革,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2025 福州模拟)“民俗学”一词最初出现在1846年英国的杂志上,随着欧洲各国广泛开展农村文化生活、信仰、年时节气等民俗调查而逐渐普及。这一现象折射出(  )
A.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B.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C.近代科学突飞猛进 D.全球性联系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据材料“‘民俗学’一词最初出现在1846年英国的杂志上,随着欧洲各国广泛开展农村文化生活、信仰、年时节气等民俗调查”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进程加速,传统农村社会受到冲击,人们开始关注农村文化等民俗内容,民俗调查广泛开展,B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民俗调查,和近代科学突飞猛进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全球性联系建立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5 吉林三模)19世纪70年代,日本工业成品的进口是压倒性的,成品占进口货物的91%,同时也是农产品的出口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超过半数以上的进口货物是农产品,而90%左右的出口货物是工业成品。这种变化说明日本(  )
A.在国际贸易中扭转了贸易逆差
B.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正经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
D.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日趋严重化
【分析】本题考查日本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依据材料“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超过半数以上的进口货物是农产品,而90%左右的出口货物是工业成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正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时期,“90%左右的出口货物是工业成品”体现了工业革命的成果,说明日本正经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故C正确;
题干不能体现“扭转了贸易逆差”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排除B;
题干不能体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故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9.(2025 河西区二模)17、18世纪,亚当 斯密等古典自由主义者主张私人财产权的绝对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19世纪后期以来,格林等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财产权是相对的,任何私有财产都具有社会性和社会义务,国家有权干预私人财产。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阶级对抗不断加剧
B.自由主义思想不断发展
C.新生产组织的发展
D.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阶级对抗不断加剧确实是19世纪后期面临的一个社会现象。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加深。但这不是财产权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财产权观念的变化更多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而非单纯的阶级对抗。阶级对抗更多地促使了工人运动等社会现象的发展,而不是直接导致财产权观念的这种转变,所以A选项不符合主要原因;
自由主义思想不断发展本身是一种现象描述,而非原因。新自由主义者对财产权观念的改变是自由主义思想在特定时期发展的一种表现,而不是这种思想发展导致了财产权观念的改变。思想发展是结果而非原因,所以B选项不正确;
19世纪后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垄断组织等新生产组织形式出现。这些新生产组织规模巨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广泛。它们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自由竞争的经济模式受到冲击,经济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为了适应这种新生产组织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国家需要对经济进行更多干预,财产权的相对性观念应运而生,所以C选项正确;
凯恩斯主义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19世纪后期还没有凯恩斯主义理论。所以它不可能是19世纪后期财产权观念变化的原因,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2025 顺德区模拟)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各州掀起限制童工运动。但无论是南方种植园主还是北方资本主义工厂主,都认为限制童工是对自由劳动市场的粗暴干预,工人阶层也认为此举会影响家庭收入。这反映出(  )
A.童工成为美国的主要劳动力
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社会进步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D.工业革命进展缓慢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题干中并没有任何信息表明童工成为美国的主要劳动力,整个题干围绕的是限制重工运动各方的态度,而非童工是否是主要劳动力,A错误;
从题干看,南方种植园主、北方工厂主和工人阶级对限制重工运动有不同看法,但这并没有体现出社会矛盾得到缓和,反而因为各方态度不同,说明存在分歧,B错误;
19世纪50年代美国各州掀起限制重工运动,这本来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比如从保障儿童权益等角度限制童工等重工情况)的尝试。然而南方种植园主、北方资本主义工厂主认为这是对自由劳动市场的干预,工人阶级也认为此举会影响家庭收入,遭到各方反对,这表明社会进步的举措在推行过程中遇到阻碍,说明社会进步是一个曲折的过程,C正确;
题干主要讨论的是限制重工运动及各方态度,与工业革命进展速度并无直接关联,不能从题干得出工业革命进展缓慢的结论,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2025 太原二模)19世纪后期,英国掀起了组建工会的热潮,如码头工人罢工后成立的“船坞、码头和河边工人工会”,海员大罢工后成立的“海员和锅炉工人工会”,煤气工人罢工后成立的“煤气和通用工人工会”,还有“妇女工会联盟”等。到1900年,有组织的工人总数已超过200万。这些工会组织的建立(  )
A.反映了工人阶级联合斗争的愿望
B.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C.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
D.受到了巴黎公社运动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答】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题目中的工会活动发生在19世纪后期,时间上不吻合,排除C;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核心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与工会争取工人权益的经济斗争无直接关联,排除B;
巴黎公社(1871年)对国际工人运动有影响,但英国工会运动更偏向合法经济斗争(如争取工资、工时),而非革命夺取政权,因此巴黎公社的影响有限,排除D;
工会的成立本质是工人为共同利益联合斗争,多个行业工会(包括妇女工会)的涌现直接体现了工人阶级联合斗争的愿望,A最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2.(2025 临沂一模)如表呈现了1913﹣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这(  )
国别 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量(%) 殖民地面积(平方公里) 殖民地人口(万人)
英国 14 3350 39350
沙俄 2.6 1740 3320
法国 6 1060 5550
德国 16 290 1230
日本 1 30 1920
美国 38 30 970
A.反映出美、德殖民势力上升
B.体现了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C.造成英、美间矛盾不断激化
D.导致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表格。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德的殖民势力远低于英法和沙俄,排除;
B.据题干“1913—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下降,但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而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却占有殖民地面积较小,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正确;
C.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不仅激化了英美间的矛盾,也激化了其他国家的矛盾,排除;
D.材料没有体现国家间结盟的情况,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3.(2025 南宁模拟)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原是一种稀罕物的肉,与土豆一起变成了工匠餐桌上的主食。从矿井里产出的煤炭并不是全部都送去供给熔炉和蒸汽机:对于一个从野外湿漉漉回到家里的人来说,暖烘烘的炉边和热乎乎的饭菜,其重要性一点儿也不小。上述现象说明(  )
A.农业技术革新推动粮食产量提升
B.产业革命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
C.工人生活水平普遍超越农民阶层
D.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饮食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题干未提及农业技术革新,且土豆普及更可能与工业运输或储存技术相关,排除A;
题目仅描述工人生活改善,未与农民对比,无法得出“普遍超越”,排除C;
城市化可能影响饮食,但题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产业革命(如煤炭应用、生产方式变革),排除D;
煤炭用于工业和家庭,饮食变化与工业化生产相关,符合“产业革命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故选B。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25春 青山湖区校级期中)19世纪末,美国自行车骑手发起了“公路改善运动”。20世纪初,汽车制造商、钢铁、石油产业等成为公路游说团体的主力。到20年代,美国公路里程几乎增加了90%。这反映出(  )
A.工业化改变了美国社会面貌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C.进步力量主导时代发展方向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公路改善运动的参与者由自行车骑手扩大到了汽车制造商钢铁石油等产业者,说明人们改善交通意识的增强和公路里程的迅速增加,反映出工业化改变了美国社会面貌,A项正确;
不同阶级成分的人参与了公路改善运动,人民群众一词无法体现,排除B项;
交通只是时代发展的表现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时代发展的方向,这一时期时代发展的方向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排除C项;
题干强调突出的是人们交通意识的增强对于交通改善的作用,而非科学技术的作用,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5.(2025 广西二模)在英国传统生产模式下,纺车产出与织机需求的比重约为5:1,飞梭发明后这一比重扩大为10:1。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集新式纺纱机的发明。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棉纺织技术跨越式发展
B.国家政策推动生产技术革新
C.生产技术革新的紧迫性
D.传统生产模式面临严重危机
【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飞梭发明后,英国纺车产出与织机需求比重失衡,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悬赏征集新式纺纱机,反映出当时生产技术革新的紧迫性,C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技术革新的需求,但还未涉及到蒸汽机,不属于跨越式发展,排除A项;
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悬赏征集新式纺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推动技术革新的举措,但材料重点是通过前后比重的变化来凸显生产技术革新的紧迫性,而不是强调国家政策对技术革新的推动作用,该项不够全面,排除B项;
传统生产模式面临挑战,但不是严重危机,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2025 河南模拟)19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以小家庭为主,子女成年后与父母分居;美国为混合型家庭模式,大小家庭均有,移民家庭常常几代同堂;德法俄则是农村延续大家庭结构,城市开始小家庭化。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工业化程度影响家庭观
B.历史传统制约社会变革
C.政策干预造成家庭差异
D.教育程度影响伦理观念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中后期,英国是当时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工厂制普遍建立,人们的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随之改变,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小家庭模式成为主流。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但由于存在大量移民,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带来了多样化的家庭模式,既有适应工业化的小家庭,也有保留传统的大家庭。而德法俄等国,农村地区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大家庭结构有利于集中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在农村得以延续;在城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小家庭化趋势也开始出现。所以,工业化程度的不同影响了各国的家庭观念和家庭结构,A项正确;
历史传统不能全面解释这一时期各国城市中普遍出现的小家庭化趋势,以及不同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家庭结构变化的差异,排除B项;
材料中未提及各国政府有相关政策干预家庭结构,而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工业化的发展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排除C项;
在19世纪中后期,各国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冲击更为突出,教育程度不能很好地解释不同国家因工业化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家庭结构差异,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2025 佛山模拟)在中世纪,法国君主通过环行全国来宣示王权与主权,借助环法之旅开阔视野、精进学业也是法国手工业学徒培养的惯例。1903年,法国《汽车报》举办了首届环法自行车赛,其后演变为法国的一大盛事,并促进了自行车、旅游与房地产市场的增长。这反映了(  )
A.体育赛事促进经济发展
B.历史传统的现代转化
C.文化传承推动科技进步
D.社会生活的全面转型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关键信息是“在中世纪,法国君主通过环行全国来宣示王权与主权,借助环法之旅开阔视野、精进学业也是法国手工业学徒培养的惯例。1903年,法国《汽车报》举办了首届环法自行车赛,其后演变为法国的一大盛事,并促进了自行车、旅游与房地产市场的增长”。
【解答】A.材料强调法国的社会转型,并不是因为体育赛事,而是因为工业革命,排除;
B.根据材料“1903年,法国《汽车报》举办了首届环法自行车赛,其后演变为法国的一大盛事,并促进了自行车、旅游与房地产市场的增长”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环法自行车赛事成为一大盛世,相关产业都有所发展,体现了历史传统的现代转型,正确;
C.材料涉及文化传承,但是是科技进步影响了文化传承的方式,C项因果倒置,排除;
D.“全面转型”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8.(2025 海南模拟)英国首相诺思在编制1777年财政预算草案时,习惯从亚当 斯密《国富论》有关税收的论述中寻找立案依据。1784年上台的首相皮特说:“(亚当 斯密)渊博的哲学知识将为解决与商业史和政治经济学有关的所有问题提供最好的答案。”这说明,亚当 斯密的经济理论(  )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纵深发展
B.契合了英国经济转型的需求
C.强化了英国国际竞争的优势
D.确立了自由主义的正统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18世纪中后期,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结构面临转型。亚当 斯密的经济理论倡导自由放任、自由贸易,强调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这契合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从传统商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需求,所以英国首相在编制财政预算草案等方面会从其理论中寻找依据,B选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亚当 斯密经济理论在英国经济领域的应用,而非对启蒙运动发展的推动,A 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材料没有直接表明亚当 斯密的经济理论强化了英国国际竞争优势,C选项缺乏材料支撑;
1777 年、1784 年时,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虽有一定影响力,但还未确立其正统地位,D选项不准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学生需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19.(2025 长安区校级二模)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描绘到: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提取材料时间及巴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著作的时间“1750﹣1890年”,再结合巴黎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等信息,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法国城市的发展是否出现困境和摆脱困境,排除A项;
材料是说促进城市化,不是新问题,排除C项;
材料没有关于人口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5 湖南模拟)19世纪初的英国,每逢秋收,手织工们就储备起大量的粮食、奶酪和煤等,足够用到来年春季。19世纪30年代,手织工们家中的摆设逐年变坏,大人小孩衣着越来越差,许多人的生活已成问题。该变化表明(  )
A.产业转型影响了财富分配
B.纺织行业逐步走向衰落
C.资本大量集中于中间阶层
D.垄断组织加剧贫富分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正值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的纺织业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逐渐向工厂化的机器大生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原本以手织工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者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机器化生产的纺织厂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能够大规模生产纺织品。这使得市场份额逐渐向工厂主等新兴资产阶级集中,他们通过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纺织品获取了大量的财富。而手织工们则面临着订单减少、收入降低的困境,从之前能够储备足够的生活物资到后来生活陷入困境,这表明产业转型过程中财富发生了重新分配,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财富,而传统的手织工则走向贫困,A项正确;
19世纪初到30年代,英国的纺织行业是在不断发展的,只不过是生产方式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从材料中手织工生活的变化不能得出纺织行业整体走向衰落的结论,排除B项;
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资本是大量集中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手中,并不是中间阶层,排除C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大量出现,加剧了贫富分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1.(2025 宝鸡模拟)英国年鉴从1497年开始大规模印刷出版。早期年鉴会印有“是时间伊始以来的第几年,自诺亚洪水以来的第几年”和圣徒日等。17世纪中叶开始留出空白页面,供年鉴的主人记录约会等私人事务。18世纪中叶,创世纪以来的时间年表不再常见,年鉴中印刷的内容不是英国君主的日常,就是货币汇率,或是马车的来往时间。这些变化反映出(  )
A.新航路引发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工业革命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C.书籍的普及有赖于印刷术的发明
D.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本题材料可知,早期年鉴注重宗教和创世纪时间标记,17世纪中叶增加私人记录功能,18世纪中叶则聚焦君主日常、经济数据和交通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正值启蒙运动兴起,理性主义和世俗化思想传播,推动社会生活从宗教权威转向现实关注。年鉴内容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与实用主义倾向,这正是思想解放影响的结果,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新航路直接引发的商业经营方式变化,排除A项;
工业革命增强时间观念主要体现在19世纪工厂制度中,与题干时间不完全吻合,排除B项;
印刷术在15世纪末已普及,但题干强调内容变化而非书籍普及,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2025 广西模拟)自19世纪中期以来,德国便大力发展工科大学与职业补习学校,十分重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发展。1898年,德国9所工科大学在校生超过一万人;1900年,仅普鲁士就有工业补习学校1070所。此外,政府还强制规定18岁以下学徒工或正式工必须进补习学校学习。这体现了(  )
A.生产经验与技术革新的结合
B.德国政府对科技发明的激励
C.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D.全球工业生产中心实现转移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关键信息是“19世纪中期以来,德国便大力发展工科大学与职业补习学校,十分重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发展。1898年,德国9所工科大学在校生超过一万人;1900年,仅普鲁士就有工业补习学校1070所。此外,政府还强制规定18岁以下学徒工或正式工必须进补习学校学习”。
【解答】A.生产经验与技术革新的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德国政府对工业生产技术提升的高度重视,而非德国政府对科技发明的激励,排除;
C.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以来,德国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甚至还强制规定18岁以下学徒工或正式工必须进入工业补习学校学习,德国的这些举措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工业生产技术的强烈需求,正确;
D.材料并未体现全球工业中心的转移,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3.(2025 新乡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蜜蜂的寓言
《蜜蜂的寓言》是18世纪思想家伯纳德 曼德维尔的著作。故事描述了一个蜜蜂的国度,其中每只蜜蜂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表现出虚荣、伪善、欺诈等恶德,但这些行为却使得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当蜜蜂们突然变得善良、正直、诚实时,整个蜂巢却因此贬值。伯纳德认为众多“蜜蜂”们“享受挥霍财富与生命的生活”,但私人的恶德带来的是公众的利益,“众多蜜蜂当中的最劣者,对公众的共同福祉贡献良多”。
该著作无疑为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火上浇油,一些社会人士认为“智慧和美德”不应被“无法满足的贪婪”取代,大量进口奢侈品会破坏贸易平衡;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享受适度的奢侈和维系道德是相容的,英国人能够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奢侈品和新的消费品来满足急剧增长的社会多样化需求。
——摘编自[荷兰]伯纳德 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蜜蜂的寓言》创作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的理解。
【分析】(1)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解题关键信息是“18世纪”“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过渡”“人文主义思想发展”。
(2)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解题关键信息是“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消费观念发生变化”“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出现”“社会不同阶层对奢侈消费的不同认识”“奢侈消费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变迁”“为工业革命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解答】(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18世纪英国。背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世纪”,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根据材料中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可知英国在殖民扩张与掠夺中海外市场扩大;根据材料中的“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过渡”,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根据材料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可知理性思维和追求自由、平等、竞争、个人利益等价值观念进一步传播。
(2)本题是认识题。时空:18世纪英国。理解:根据材料中的“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可知这是奢侈消费大讨论的背景之一;根据材料中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出现”,可知这是奢侈消费大讨论的另一背景。根据材料中的“社会不同阶层对奢侈消费的不同认识”,可知这是奢侈消费大讨论的内容。根据材料中的“奢侈消费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变迁”,可知这是奢侈消费大讨论的影响之一;根据材料中的“为工业革命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可知这是奢侈消费大讨论的另一影响;根据材料中的“对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可知这是奢侈消费大讨论的又一影响。
故答案为:
(1)18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扩张与掠夺,海外市场扩大;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过渡,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理性思维和追求自由、平等、竞争、个人利益等价值观念进一步传播。
(2)背景: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消费观念发生变化;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出现。内容:社会不同阶层对奢侈消费的不同认识。影响:奢侈消费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变迁;为工业革命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