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押题预测 两汉时期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邵阳二模)汉承秦制,建立了由御史大夫、监御史、司隶校尉等组成的多维监察网。但汉景帝时“吏或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豪党之徒,役财骄溢,武断乡曲”。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官吏与豪强相互勾结 B.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C.郡国并行削弱了皇权 D.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2.(2025 辽宁一模)董仲舒以尧、舜、禹“三王相受之道”和夏、商、周“三朝传之损益”作比较,提出“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患者”,董仲舒意在( )
A.维持社会现状 B.强调王道教化
C.恢复先秦儒学 D.宣扬君主权威
3.(2025 辽宁二模)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秋,刘秀采取“度田”的措施,“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刘秀“度田”的做法( )
A.确保了东汉政权长期稳定
B.遏制了豪强大族势力发展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了基层政府行政效率
4.(2025 河南模拟)昆明河泊所遗址出土了属于两汉时期的大量简牍和封泥。这些遗物载有:“产巴郡江州”“滇池(县名,文书发送目的地)以亭行”等文字,其中有两枚残片所书文字分别为“季氏旅于”和“能救与对曰不”,属《论语 八佾》中的内容。这反映出汉代( )
A.国家治理体系向边疆延伸
B.大一统推动主流思想传播
C.利用文书来强化行政管理
D.西南边疆与中原交流频繁
5.(2025 盐城一模)表呈现的是西汉初期的两幅君臣饮酒庆功景象。这反映出汉初( )
汉高祖五年 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汉高祖七年 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A.黄老思想影响力减弱 B.地方诸侯势力衰退
C.恢复了西周礼乐制度 D.等级秩序逐渐规范
6.(2025 赤峰二模)西汉的饮食较先秦时期有明显变化,不仅贵族仕官之家能够烹牛宰羊,歌舞宴饮,一般中等人家也可以吃肉喝酒。时人聚众饮酒之风很盛,武帝时朝廷下令禁止“群饮”。西汉饮食的变化( )
A.体现政府控制民众生活
B.是政府抑商政策的表现
C.反映了农业的恢复发展
D.受到墨家节用思想影响
7.(2025 河南模拟)《盐铁论》中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由此可知,西汉时期均输法( )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使国家开始垄断商业贸易
C.抑制了西汉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8.(2025 大连一模)《汉书 酷吏传》载,严延年少时“学法律丞相府,归为郡吏”;《汉书 隽疏于薛平彭传》载,于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中、郡决曹”。这表明汉代( )
A.承袭学吏入仕传统 B.推行察举选官制度
C.遵循外儒内法理念 D.重在打击豪强势力
9.(2025 甘肃模拟)东汉时期,诸多地方宗族组织成员通过服膺儒学,与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由通经而以察举征辟进入官僚队伍,实现了宗族势力的官僚化、士族化。据此推知,东汉宗族势力的发展( )
A.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B.影响了魏晋时期的政治生态
C.规范了地方基层治理
D.促进了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
10.(2025 龙岗区校级一模)东汉光武帝挑选尚书的标准是“明习故事,长于吏职”,而不考虑他们处理重大政事的水平,时人称尚书“察察小慧,类无大能”。光武帝时期七任尚书令在史料中的记载也非常少见。这( )
A.导致三公势力的反弹
B.造成“事归台阁”的局面
C.凸显决策机制的成熟
D.源于君主权力的集中
11.(2025 南宁模拟)西汉前期崇尚黄老之学,对周礼中的七庙制度并不十分重视。然而,汉高祖、汉文帝等都曾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这使得西汉国内庙宇数量庞大,高达一百七十多座。汉初皇帝广建帝庙意在( )
A.强化皇权尊崇地位 B.吸取秦朝速亡教训
C.推行黄老无为思想 D.实现儒学独尊局面
12.(2025 安徽一模)《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景帝废太子荣,周亚夫极力反对,汉景帝“由此疏之”。匈奴唯徐卢等五人降汉,汉景帝“欲侯之以劝后”,周亚夫又反对,未成而“谢病”,终被罢相。这体现了汉代( )
A.专制政治的运行逻辑 B.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C.决策沟通机制的缺陷 D.中枢权力分配的调整
13.(2025 榆林三模)如表所示是学者对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生活的部分统计数据。据表可知,汉代屯戍政策( )
戍卒身份 军事职责 屯田任务 年人均纳粮(石)
边郡戍卒 瞭望烽燧、修缮城障 每人垦田50﹣80亩 20﹣30
内郡戍卒 运输粮草、戍守关隘 辅助垦田30﹣50亩 10﹣15
刑徒戍边者 筑路开渠、充作劳役 不参与分配屯田 无
A.提高了边疆的自治水平
B.推动了中原农耕技术向西域传播
C.体现了兵农合一的特点
D.促进了汉族与边疆各民族的交融
14.(2025 西宁二模)汉初,朝廷多次减免田租,加倍征收商贾的人口税,还免除孝弟(悌)力田之人的租徭,规定生孩子人家免除两年徭役,“女子十五以上三十不嫁,五算(罚600钱)”,及实行免除养马者徭役等措施。这些举措( )
A.可佐证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
B.践行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C.反映出传统价值观影响国家治理
D.缓和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15.(2025 梅州模拟)汉武帝在是否出兵解决闽越攻打东瓯的问题时,先征求太尉田蚡的意见,田蚡认为“不足烦中国往救也”,却遭到侍中严助的驳斥,武帝因而决定出兵救东瓯。在置朔方郡问题上,丞相公孙弘并不赞同,汉武帝让中朝人员朱买臣等诘问公孙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这表明,当时( )
A.国家疆域不断拓展
B.政府实行有为治国方略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中枢机构行政运行不畅
16.(2025 太原模拟)甘肃居延汉简记载,汉代在河西走廊“置屯戍守,移民实边”,戍卒平日耕作、战时成兵,并建有烽燧预警系统。简文中有“田卒”“河渠卒”等称谓及“日迹”(巡视边境)记录。这些记载表明汉代( )
A.兵农合一体制助推边疆治理
B.边疆屯垦有效推动民族交融
C.郡国并行制度保障国防安全
D.丝绸之路繁荣促进区域开发
17.(2025 德州一模)《史记 三王世家》记载:“(汉武帝)制曰:立皇子闲为齐王……御史大夫汤下(注:下,下达)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当时地方郡县行政机关设有专职人员负责文书的传递,郡属吏有主记室史,主录记书,县丞“署文书,典知仓狱”。这表明汉代文书传递制度( )
A.提高了国家治理的能力
B.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C.削弱了军功地主的势力
D.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18.(2025 河北一模)东汉帝室的姻亲大多是出身士族而且具有“儒者气象”的功臣列侯。这些人不单是资深望重的士族著姓,也是东汉的开国元勋,他们构成了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他们之间联姻的实质是( )
A.扩大统治基础 B.追求政治利益
C.确立正统思想 D.抑制宦官专权
19.(2025 济宁一模)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黄河流域已经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所差异的基本文化区。杨雄(前53﹣公元18)《方言》中的某些关东、关西的方域语汇,到东晋郭璞为《方言》作注时已成为通语。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 )
A.国家一统的社会影响 B.民族交融的客观作用
C.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黄河流域的中心地位
20.(2025 枣庄二模)汉朝初建之时,民间使用荚钱,形制轻小,物价腾贵;文帝时铸四铢钱,同时解除了《盗铸钱令》;汉武帝时下令销毁以往钱币,改铸五铢钱,并设置了专门的铸币机关。这一演变历程( )
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逐渐形成
B.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变迁
C.表明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1.(2025 甘肃一模)《汉书》记载:“元帝即位,帝为太子。……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横穿)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上迟之,问其故,以状对,上大说,乃著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云。”这一现象折射出( )
A.行政效率极大提升
B.当时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C.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国家治理体系渐趋成熟
22.(2025 闽侯县校级一模)黄霸任丞相时,对地方官的考核以是否注重地方道德建设、是否制定条教(地方行政规章)为核心。这引起京兆尹张敞的反对,他认为国家已经制定了完备的法律制度,不必再单独制定地方规章。汉宣帝于是下旨“郡事皆以义法令捡式,毋得擅为条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德治理念受到排斥
B.中央有意强化对地方控制
C.汉代地方治理日趋僵化
D.国家治理方式存在反复性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3.(2025 武汉模拟)【西南边疆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
材料一
下表是“庄踽入滇”的相关记载:
书籍 记载
《史记 西南夷列传》(司马迁)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踽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踊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滇国史》(黄懿陆) 楚国灭越后,越人上层成为楚国贵族集团的一部分,越人庄踽率领的越人军队也成为楚军一部分。此后秦大败楚国,庄踽率军夺回黔中郡,建立滇国并称王。
“庄踽入滇”时期,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考古发现大量铜器和少量铁器,以及中原地区传入的汉式器物。某些大型墓葬还发现鼓、枕、尊、杯、贮贝器、狼牙棒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青铜兵器和生活用具。
——摘编自黄懿陆《滇国史》
材料二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高原滇中地区。考古发掘表明,秦汉时期,这里是古滇国的都邑所在,也是两汉时期益州郡的郡治。
河泊所遗址发现有字简2000余枚,内容包括文告、往来文书、司法文书、户版、名籍、书信和典籍等多种,还有纪年文字。(如下图)
河泊所遗址出土封泥中,含“益州太守章”等官印封泥358枚,以及益州郡下辖的滇池、建伶等属县约20个。继20世纪50年代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滇王之印”后,河泊所遗址再次出土“滇国相印”封泥。简牍中还发现“滇国”“滇相”“滇丞”“滇廷”等文字。
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中有多件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有些简牍属于往来文书和信件,格式及行文风格与其他地区所见相近。
——摘编自杨勇《河泊所出土简牍封泥与汉代西南边疆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庄蹒入滇”的时代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考古成果概括汉代治理西南地区的措施。
24.(2025 晋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官员离任后回归乡里的比比皆是。大批官员回归乡里,或“守约乡闾”,或“赈宗族朋友”,或“教授门生”。如《后汉书 杨厚列传》记载:“(厚)固称病求退。帝许之,赐车马钱帛归家。修黄、老,教授门生,乡人谥曰文父。”《后汉书 孔奋列传》记载:“(奋)上病去官,守约乡闾。”《后汉书 廉范列传》:“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但也不乏扰乱乡里者,如酷吏宁成“归家,乃贳贷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无疑成了地方豪强。灌夫失官后在其家乡“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官员离任归乡的利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后世王朝为消除上述弊端在哪些方面作出了努力。
高考冲刺押题预测 两汉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邵阳二模)汉承秦制,建立了由御史大夫、监御史、司隶校尉等组成的多维监察网。但汉景帝时“吏或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豪党之徒,役财骄溢,武断乡曲”。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官吏与豪强相互勾结 B.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C.郡国并行削弱了皇权 D.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吏或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豪党之徒,役财骄溢,武断乡曲”可知地方官吏违法乱纪和豪强为非作歹现象严重,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在地方上形成了强大的割据力量,诸侯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使得皇权受到威胁,难以有效地对地方进行监管和治理,C项正确;
官吏与豪强相互勾结是题目所描述现象的具体表现,而不是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排除A项;
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这一政策并非导致地方吏治腐败、豪强横行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
行政效率低下与这些现象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需掌握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2.(2025 辽宁一模)董仲舒以尧、舜、禹“三王相受之道”和夏、商、周“三朝传之损益”作比较,提出“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患者”,董仲舒意在( )
A.维持社会现状 B.强调王道教化
C.恢复先秦儒学 D.宣扬君主权威
【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解答】据材料“三王相受之道”“继治世者其道同”“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等信息可知,董仲舒要求天子学习儒家的先王之道,可见其注重王道教化,B项正确;
据“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可知,董仲舒并不主张维持社会现状,而是对先代统治吸收借鉴,排除A项;
董仲舒宣传并发展儒学,并非为了恢复先秦儒学,而是“古为今用”,排除C项;
材料强调董仲舒对国君的建议,而不是宣扬君主权威,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3.(2025 辽宁二模)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秋,刘秀采取“度田”的措施,“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刘秀“度田”的做法( )
A.确保了东汉政权长期稳定
B.遏制了豪强大族势力发展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了基层政府行政效率
【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汉的兴衰,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初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可知,刘秀通过“度田”,让州郡检核垦田、户口,还考核地方官员,这能使中央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地方的经济和人口情况,同时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管理,从而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东汉后期面临着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诸多问题,导致政权走向衰落,“度田”措施无法完全杜绝这些问题的出现,不能确保东汉政权长期稳定,排除A项;“度田”措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豪强大族的利益,但由于豪强大族势力根深蒂固,“度田”遇到了很大阻力,并没有完全遏制住豪强大族势力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度田”对地方经济和官员管理方面的作用,没有直接体现出对基层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汉的兴衰,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2025 河南模拟)昆明河泊所遗址出土了属于两汉时期的大量简牍和封泥。这些遗物载有:“产巴郡江州”“滇池(县名,文书发送目的地)以亭行”等文字,其中有两枚残片所书文字分别为“季氏旅于”和“能救与对曰不”,属《论语 八佾》中的内容。这反映出汉代( )
A.国家治理体系向边疆延伸
B.大一统推动主流思想传播
C.利用文书来强化行政管理
D.西南边疆与中原交流频繁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的中央集权,解题关键信息是“昆明河泊所遗址出土了属于两汉时期的大量简牍和封泥”。
【解答】A.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当时巴郡江州、滇池等地有明确的行政区划和文书传递。在边疆设置郡县,通过文书等方式进行管理,这反映出汉代国家的治理体系已延伸到边疆地区,正确;
B.虽然出土的简牍中有《论语 八佾》的内容,说明儒家思想在边疆地区有所传播。但仅从这一点不能直接得出是大一统推动主流思想传播。大一统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统一整合,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行政方面的信息,对于大一统与主流思想传播的直接联系体现不充分,排除;
C.题干中既有通过文书进行管理的信息,又有在边疆设置郡县,这都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选项表述片面,排除;
D.材料仅展示了昆明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封泥信息,没有足够信息表明西南边疆与中原交流的频率,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的中央集权,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5.(2025 盐城一模)表呈现的是西汉初期的两幅君臣饮酒庆功景象。这反映出汉初( )
汉高祖五年 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汉高祖七年 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A.黄老思想影响力减弱 B.地方诸侯势力衰退
C.恢复了西周礼乐制度 D.等级秩序逐渐规范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汉高祖五年时,群臣饮酒争功,醉后妄呼,拔剑击柱;而到汉高祖七年,诸侯群臣朝见时,莫不振恐肃敬,侍坐殿上者皆伏抑首,按尊卑次起上寿。这表明从汉初到汉高祖七年,朝廷的等级秩序逐渐规范,故D选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黄老思想的影响力变化,故A选项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朝廷中君臣的礼仪变化,没有涉及地方诸侯势力的衰退,故B选项错误;
汉初只是借鉴了部分礼乐制度来规范秩序,并非完全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学生需掌握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史实。
6.(2025 赤峰二模)西汉的饮食较先秦时期有明显变化,不仅贵族仕官之家能够烹牛宰羊,歌舞宴饮,一般中等人家也可以吃肉喝酒。时人聚众饮酒之风很盛,武帝时朝廷下令禁止“群饮”。西汉饮食的变化( )
A.体现政府控制民众生活
B.是政府抑商政策的表现
C.反映了农业的恢复发展
D.受到墨家节用思想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汉的统治,解答本题需结合西汉武帝执政时期的背景进行分析。
【解答】政府禁止“群饮”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等,并非控制民众生活,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B项;
西汉时期一般中等人家也能吃肉喝酒,聚众饮酒之风很盛,这说明当时粮食产量增加,有足够的粮食用于酿酒和食用肉类,反映了农业的恢复发展,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饮食的丰富,与墨家节用思想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汉的统治,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2025 河南模拟)《盐铁论》中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由此可知,西汉时期均输法( )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使国家开始垄断商业贸易
C.抑制了西汉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国家不费资金,仅就各地应出的贡赋辗转贸易,就获利颇丰,达到“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效果,A项正确;
均输法是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的表现之一,而非垄断商业贸易,且在先秦时期就出现“工商食官”的贸易垄断政策,均输法也并不是“开始”,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不是抑制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
均输法只是在调整贡输方式,减少损耗,增加政府收入,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是否加强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5 大连一模)《汉书 酷吏传》载,严延年少时“学法律丞相府,归为郡吏”;《汉书 隽疏于薛平彭传》载,于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中、郡决曹”。这表明汉代( )
A.承袭学吏入仕传统 B.推行察举选官制度
C.遵循外儒内法理念 D.重在打击豪强势力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解题关键信息是“学法律丞相府,归为郡吏”“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中、郡决曹”。
【解答】A.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的两位官员都是学习法律而为官的,体现了汉朝沿袭秦朝学吏入仕传统,排除;
B.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C.材料只涉及法,不涉及儒学,排除;
D.材料涉及选官,不涉及打击豪强势力,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9.(2025 甘肃模拟)东汉时期,诸多地方宗族组织成员通过服膺儒学,与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由通经而以察举征辟进入官僚队伍,实现了宗族势力的官僚化、士族化。据此推知,东汉宗族势力的发展( )
A.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B.影响了魏晋时期的政治生态
C.规范了地方基层治理
D.促进了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
【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汉的兴衰,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东汉时期地方宗族势力强大的影响进行分析。
【解答】东汉宗族势力的发展使得人才选拔范围逐步固化,排除A项;
根据材料“东汉时期的地方宗族组织成员通过服膺儒学,与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通过察举征辟进入官僚队伍,这使得宗族势力得以官僚化、士族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使得地方宗族势力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增大,为士族的发展壮大起到推进作用,对魏晋时期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B项正确;
地方基层治理表现为基层民众的自治手段与方式,但是材料主要讲述东汉宗族势力的发展,排除C项;
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为东汉宗族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D项因果倒置,而促进了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主要是政府的支持,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汉的兴衰,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2025 龙岗区校级一模)东汉光武帝挑选尚书的标准是“明习故事,长于吏职”,而不考虑他们处理重大政事的水平,时人称尚书“察察小慧,类无大能”。光武帝时期七任尚书令在史料中的记载也非常少见。这( )
A.导致三公势力的反弹
B.造成“事归台阁”的局面
C.凸显决策机制的成熟
D.源于君主权力的集中
【分析】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光武帝挑选尚书标准是“明习故事,长于吏职”,这意味着他更看重尚书对过往事务的熟悉程度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能力,而非他们处理重大政事的水平,这种标准导致尚书在能力上有所局限,缺乏处理大事的能力,同时尚书令记载少见,也可能意味着他们的职责和权力更多地被君主所掌握和控制,这些现象是因为君主权力集中,尚书权力被削弱,成为执行皇帝命令的工具,D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三公势力反弹,排除A项;
“事归台阁”局面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导致,并非仅因此,排除B项;
尚书能力有限并不能体现出决策机制成熟,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2025 南宁模拟)西汉前期崇尚黄老之学,对周礼中的七庙制度并不十分重视。然而,汉高祖、汉文帝等都曾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这使得西汉国内庙宇数量庞大,高达一百七十多座。汉初皇帝广建帝庙意在( )
A.强化皇权尊崇地位 B.吸取秦朝速亡教训
C.推行黄老无为思想 D.实现儒学独尊局面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皇帝广建帝庙,让百姓对皇室宗庙进行祭祀等活动,意在通过这种方式强化皇权的尊崇地位,使百姓对皇帝产生敬畏和尊崇之情,从而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
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而广建帝庙与吸取秦朝速亡教训并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
黄老无为思想强调的是统治者不过多干预社会和百姓生活,与广建帝庙这一行为所体现的加强皇权的意图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与儒学独尊相关的信息,且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推行儒学独尊,与汉初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5 安徽一模)《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景帝废太子荣,周亚夫极力反对,汉景帝“由此疏之”。匈奴唯徐卢等五人降汉,汉景帝“欲侯之以劝后”,周亚夫又反对,未成而“谢病”,终被罢相。这体现了汉代( )
A.专制政治的运行逻辑 B.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C.决策沟通机制的缺陷 D.中枢权力分配的调整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君主专制的加强,解题关键信息是
【解答】A.据材料可知,汉景帝时期,君与相在国家大事决策上产生冲突时,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这体现了君主专制政治的运行逻辑,正确;
B.材料中周亚夫终被罢相,皇权受到相权制约的说法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C.材料强调的并非沟通机制,排除;
D.材料不涉及中枢权力分配的问题,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君主专制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3.(2025 榆林三模)如表所示是学者对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生活的部分统计数据。据表可知,汉代屯戍政策( )
戍卒身份 军事职责 屯田任务 年人均纳粮(石)
边郡戍卒 瞭望烽燧、修缮城障 每人垦田50﹣80亩 20﹣30
内郡戍卒 运输粮草、戍守关隘 辅助垦田30﹣50亩 10﹣15
刑徒戍边者 筑路开渠、充作劳役 不参与分配屯田 无
A.提高了边疆的自治水平
B.推动了中原农耕技术向西域传播
C.体现了兵农合一的特点
D.促进了汉族与边疆各民族的交融
【分析】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表格数据,屯戍吏卒既承担军事职责,也有屯田任务,体现出“兵农合一”的特点,C项正确;
表格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的身份、职责及屯田任务等情况,没有涉及边疆地区在政治上自治权力、自治程度等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提高了边疆自治水平的结论,排除A项;
表格中没有关于中原农耕技术具体传播情况的描述,如是否有中原先进农具、种植技术等在西域传播的相关内容,不能据此推断出推动了中原农耕技术向西域传播,排除B项;
表格中没有提及汉族与边疆各民族之间在文化、经济、生活等方面交流融合的内容,与促进民族交融这一结论缺乏关联,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5 西宁二模)汉初,朝廷多次减免田租,加倍征收商贾的人口税,还免除孝弟(悌)力田之人的租徭,规定生孩子人家免除两年徭役,“女子十五以上三十不嫁,五算(罚600钱)”,及实行免除养马者徭役等措施。这些举措( )
A.可佐证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
B.践行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C.反映出传统价值观影响国家治理
D.缓和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汉初减免田租、免除孝悌力田之人租徭、鼓励生育以及实行免除养马者徭役等措施,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对传统道德(孝悌)的倡导以及对人口繁衍的重视,这些都反映出传统价值观影响国家治理,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郡国并行制相关内容,无法佐证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故排除A项;
材料中朝廷减免田租、征收商贾人口税、对生育和不嫁女子进行规定等,这些举措并非是“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反而说明政府在积极地对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故排除B项;
材料并未体现这些政策实施的具体影响,故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5 梅州模拟)汉武帝在是否出兵解决闽越攻打东瓯的问题时,先征求太尉田蚡的意见,田蚡认为“不足烦中国往救也”,却遭到侍中严助的驳斥,武帝因而决定出兵救东瓯。在置朔方郡问题上,丞相公孙弘并不赞同,汉武帝让中朝人员朱买臣等诘问公孙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这表明,当时( )
A.国家疆域不断拓展
B.政府实行有为治国方略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中枢机构行政运行不畅
【分析】本题考查了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材料主旨在出兵救东瓯的决策中,汉武帝更倾向于信任中朝,在置朔方郡决策中,丞相受到中朝诘问进行解读。
【解答】材料并未涉及“出兵救东瓯”的结果,无法得出国家疆域不断拓展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在决策过程中的态度和做法,并不是强调积极有为的治国方略,排除B项;
根据材料可知,在出兵救东瓯的决策中,汉武帝更倾向于信任中朝,在置朔方郡决策中,丞相受到中朝诘问,这些都表明汉武帝时期中朝地位较高,外朝地位下降,说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中外朝政治地位的变化,据此并不能得出“中枢机构行政运行不畅”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6.(2025 太原模拟)甘肃居延汉简记载,汉代在河西走廊“置屯戍守,移民实边”,戍卒平日耕作、战时成兵,并建有烽燧预警系统。简文中有“田卒”“河渠卒”等称谓及“日迹”(巡视边境)记录。这些记载表明汉代( )
A.兵农合一体制助推边疆治理
B.边疆屯垦有效推动民族交融
C.郡国并行制度保障国防安全
D.丝绸之路繁荣促进区域开发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置屯戍守,移民实边”。
【解答】A.根据“置屯戍守,移民实边”等信息可知,汉朝在西北边疆实行屯戍政策,这是一种兵农合一体制,有利于巩固边防,促进边疆的开发,正确;
B.材料强调“屯”“戍”,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
C.材料涉及屯戍制度,不涉及郡国并行制度,排除;
D.材料无关丝绸之路,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7.(2025 德州一模)《史记 三王世家》记载:“(汉武帝)制曰:立皇子闲为齐王……御史大夫汤下(注:下,下达)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当时地方郡县行政机关设有专职人员负责文书的传递,郡属吏有主记室史,主录记书,县丞“署文书,典知仓狱”。这表明汉代文书传递制度( )
A.提高了国家治理的能力
B.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C.削弱了军功地主的势力
D.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分析】本题考查了汉朝的文书传递制度,解答本题需结合文书传递制度的意义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当时地方郡县行政机关设有专职人员负责文书的传递,郡属吏有主记室史,主录记书,县丞‘署文书,典知仓狱’”可知,汉代文书传递制度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文书传递制度,与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文书传递制度,与削弱军功地主的势力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文书传递制度,与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朝的文书传递制度,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8.(2025 河北一模)东汉帝室的姻亲大多是出身士族而且具有“儒者气象”的功臣列侯。这些人不单是资深望重的士族著姓,也是东汉的开国元勋,他们构成了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他们之间联姻的实质是( )
A.扩大统治基础 B.追求政治利益
C.确立正统思想 D.抑制宦官专权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汉衰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些人不单是资深望重的士族著姓,也是东汉的开国元勋,他们构成了统治集团的中坚力”。
【解答】A.与士族联姻并不能反映扩大统治基础,其本身就是社会统治基础,排除;
B.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皇室与士族联姻,获得他们的支持,是为了追求政治利益,正确;
C.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除;
D.材料不涉及宦官,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汉衰亡,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9.(2025 济宁一模)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黄河流域已经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所差异的基本文化区。杨雄(前53﹣公元18)《方言》中的某些关东、关西的方域语汇,到东晋郭璞为《方言》作注时已成为通语。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 )
A.国家一统的社会影响 B.民族交融的客观作用
C.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黄河流域的中心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汉时期,中国的经济区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并且形成了关东、关西两个基本文化区,到东晋是成为通语,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迁移,民族交融加深,推动了文化的交融与传播,B项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正处于分裂状态,排除A项;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经济有所发展,造成文化格局转变,形成江南、江北的文化差异,材料强调的是融合性,排除C项;
材料中缺少比较项,无法判断黄河流域是否处于中心地位,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0.(2025 枣庄二模)汉朝初建之时,民间使用荚钱,形制轻小,物价腾贵;文帝时铸四铢钱,同时解除了《盗铸钱令》;汉武帝时下令销毁以往钱币,改铸五铢钱,并设置了专门的铸币机关。这一演变历程( )
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逐渐形成
B.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变迁
C.表明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解题关键信息是“文帝时铸四铢钱,同时解除了《盗铸钱令》;汉武帝时下令销毁以往钱币,改铸五铢钱,并设置了专门的铸币机关”。
【解答】A.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汉朝货币制度的演变主要是为了规范货币市场、稳定经济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无关,排除;
B.货币制度的演变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社会的情况,但本题更侧重于体现中央政府通过对货币铸造和发行的控制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经济社会变迁的说法过于笼统,没有准确指出核心要点,排除;
C.虽然汉武帝设置专门铸币机关,加强了中央对铸币权的控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增强,但题干中还提到了汉初民间使用荚钱及文帝解除《盗铸钱令》等内容,不能单纯用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增强来概括整个演变历程,排除;
D.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民间使用轻小的荚钱导致物价腾贵,随着经济发展,文帝铸四铢钱并解除《盗铸钱令》,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发展需求。到汉武帝时,改铸五铢钱并设置专门铸币机关,规范货币铸造,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稳定经济秩序,促进商品交换。货币的演变从侧面反映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1.(2025 甘肃一模)《汉书》记载:“元帝即位,帝为太子。……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横穿)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上迟之,问其故,以状对,上大说,乃著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云。”这一现象折射出( )
A.行政效率极大提升
B.当时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C.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国家治理体系渐趋成熟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题干“太子不敢横穿驰道,需绕行至直城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驰道为皇帝专用,太子绕行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如等级森严、专制主义),C项正确;
题干未体现行政效率提升(如决策或执行速度),排除A项;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与太子绕行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
国家治理体系成熟需结合制度设计(如三公九卿)或治理效果(如社会稳定),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025 闽侯县校级一模)黄霸任丞相时,对地方官的考核以是否注重地方道德建设、是否制定条教(地方行政规章)为核心。这引起京兆尹张敞的反对,他认为国家已经制定了完备的法律制度,不必再单独制定地方规章。汉宣帝于是下旨“郡事皆以义法令捡式,毋得擅为条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德治理念受到排斥
B.中央有意强化对地方控制
C.汉代地方治理日趋僵化
D.国家治理方式存在反复性
【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依据材料“霸任丞相时,对地方官的考核以是否注重地方道德建设、是否制定条教(地方行政规章)为核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霸任丞相时,对地方官的考核以是否注重地方道德建设、是否制定条教(地方行政规章)为核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黄霸主张地方官考核以地方道德建设和制定条教为核心,而张敞认为国家已有完备法律制度,不必再单独制定地方规章。汉宣帝最终下旨“郡事皆以义法令捡式,毋得擅为条教”,这意味着将地方事务的治理规范统一到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上来。国家法律制度是由中央制定的,这样做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避免地方自行制定规章导致的管理混乱和地方权力过大,所以体现了中央有意强化对地方控制,故B正确;
黄霸任丞相时注重地方道德建设,这本身就是儒家德治理念的体现,虽然张敞反对单独制定地方规章,但不能就此说明儒家德治理念受到排斥。汉宣帝的旨意“郡事皆以义法令捡式,毋得擅为条教”,只是强调以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为主,并非完全摒弃道德建设,实际上汉代治国是儒法结合的,故排除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于地方治理方式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讨论,黄霸和张敞有不同的主张,汉宣帝也做出了相应的决策,这说明地方治理并非日趋僵化,而是在不断调整和规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故排除C;
材料中主要是关于地方治理中以何种方式为主的讨论,只是一次决策的确定,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3.(2025 武汉模拟)【西南边疆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
材料一
下表是“庄踽入滇”的相关记载:
书籍 记载
《史记 西南夷列传》(司马迁)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踽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踊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滇国史》(黄懿陆) 楚国灭越后,越人上层成为楚国贵族集团的一部分,越人庄踽率领的越人军队也成为楚军一部分。此后秦大败楚国,庄踽率军夺回黔中郡,建立滇国并称王。
“庄踽入滇”时期,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考古发现大量铜器和少量铁器,以及中原地区传入的汉式器物。某些大型墓葬还发现鼓、枕、尊、杯、贮贝器、狼牙棒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青铜兵器和生活用具。
——摘编自黄懿陆《滇国史》
材料二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高原滇中地区。考古发掘表明,秦汉时期,这里是古滇国的都邑所在,也是两汉时期益州郡的郡治。
河泊所遗址发现有字简2000余枚,内容包括文告、往来文书、司法文书、户版、名籍、书信和典籍等多种,还有纪年文字。(如下图)
河泊所遗址出土封泥中,含“益州太守章”等官印封泥358枚,以及益州郡下辖的滇池、建伶等属县约20个。继20世纪50年代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滇王之印”后,河泊所遗址再次出土“滇国相印”封泥。简牍中还发现“滇国”“滇相”“滇丞”“滇廷”等文字。
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中有多件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有些简牍属于往来文书和信件,格式及行文风格与其他地区所见相近。
——摘编自杨勇《河泊所出土简牍封泥与汉代西南边疆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庄蹒入滇”的时代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考古成果概括汉代治理西南地区的措施。
【分析】(1)本题考查“庄蹒入滇”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2)本题考查汉代治理西南地区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本题是背景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史记 西南夷列传》提到“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结合战国时期历史可知,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根据材料一《滇国史》提到“楚国灭越后,越人庄蹻率领的越人军队成为楚军一部分”可知,楚国为对抗秦国,向西南地区扩展;根据材料一提到庄蹻因“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而滞留滇地,结合滇地考古发现“少量铁器”可知,西南地区相对闭塞。影响:根据材料一提到庄蹻“变服,从其俗”,考古发现“中原地区传入的汉式器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密切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根据材料一记载庄蹻“以兵威定属楚”,结合越人融入楚军、滇地青铜文化中“地方特色与中原器物并存”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一提到滇地“肥饶数千里”,考古发现“铜器、铁器”和“大型墓葬”并结合所学可知,一定程度上改变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面貌。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二提到河泊所遗址发现“有字简2000余枚,内容包括文告、往来文书、司法文书等”,且“格式及行文风格与其他地区相近”,说明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根据材料二提到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益州太守章”封泥和“滇池、建伶等属县约20个”以及石寨山遗址出土的“滇王之印”,表明汉代在西南地区实行郡县制,册封当地首领;根据材料二提到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可知汉代在西南地区实行规范的户籍编制与管理。
故答案为:
(1)时代背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楚国为对抗秦国,向西南地区扩展;西南地区相对闭塞。影响:密切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一定程度上改变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面貌。
(2)措施:河泊所遗址发现大量两汉文书,说明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益州太守章”和石寨山遗址出土的“滇王之印”,表明汉代在西南地区实行郡县制,册封当地首领;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中有多件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可知汉代在西南地区实行规范的户籍编制与管理。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4.(2025 晋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官员离任后回归乡里的比比皆是。大批官员回归乡里,或“守约乡闾”,或“赈宗族朋友”,或“教授门生”。如《后汉书 杨厚列传》记载:“(厚)固称病求退。帝许之,赐车马钱帛归家。修黄、老,教授门生,乡人谥曰文父。”《后汉书 孔奋列传》记载:“(奋)上病去官,守约乡闾。”《后汉书 廉范列传》:“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但也不乏扰乱乡里者,如酷吏宁成“归家,乃贳贷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无疑成了地方豪强。灌夫失官后在其家乡“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官员离任归乡的利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后世王朝为消除上述弊端在哪些方面作出了努力。
【分析】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一问利与弊,根据材料“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如酷吏宁成,无疑成了地方豪强。灌夫失官后在其家乡”等信息归纳概括;第二问努力“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等信息并集合所学对地方加强管控的措施进行分析。
【解答】(1)利:由材料“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可得出,推动了乡村的开发和经济发展;由材料“守约乡闾,赈宗族朋友,教授门生,赐车马钱帛归家。修黄、老,教授门生,乡人谥曰文父”可得出,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睦邻里关系推动了乡村治理;由材料“乃贳贷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及所学可得出,带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弊:由材料“如酷吏宁成,无疑成了地方豪强。灌夫失官后在其家乡”可得出与地方官吏勾结;加剧了土地兼并;损害社会公平公正;由材料“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可得出,横行乡里,激化社会矛盾;聚居宗族,形成豪强,危及政权稳定。
(2)努力:由材料“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可得出,完善致仕制度;调整土地分配制度;由材料“无疑成了地方豪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及所学可得出,加强基层治理;完善法律制度。
故答案为:
(1)利:推动了乡村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睦邻里关系推动了乡村治理;带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弊:与地方官吏勾结;加剧了土地兼并;损害社会公平公正;横行乡里,激化社会矛盾;聚居宗族,形成豪强,危及政权稳定。
(2)努力:完善致仕制度;调整土地分配制度;加强基层治理;完善法律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