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卷】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预测冲刺试题--秦朝(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押题卷】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预测冲刺试题--秦朝(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9 17:1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冲刺押题预测 秦朝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湖北模拟)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的睡虎地秦简中,记载有以下法律条文:“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稼。”、“司寇盗百一十钱,先自告,可(何)论?当耐为隶臣,或曰赀二甲。”由此可见(  )
A.以吏为师贯彻于法律解释
B.法律答问为秦律主要形式
C.秦重视判例指导司法实践
D.贼盗推进法律儒家化进程
2.(2025 河源模拟)《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相关简文记载:“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亲弟(悌)兹(慈)爱,居邑里长老率黔首为善,有如此者,牒书(书于简牒,传之后世)”。据此可推知,秦朝(  )
A.孝道伦理融入律令 B.儒家思想得到重视
C.严刑峻法深入人心 D.文化教育迅速发展
3.(2025 河南模拟)下表是秦朝对岭南的治理举措。这主要表明秦朝(  )
地区 举措
番禺 设盐官管理海盐生产
揭阳 各地置驿丞负责公文传递
桂林 实行“编户齐民”,越人首领被任命为里正,协助征收“越布”等特产
象郡 修筑“新道”连接村寨
A.文书行政体制较为完备
B.中央财政依赖于岭南地区
C.国家权力向边地的渗透
D.对岭南地区实行分而治之
4.(2025 驻马店模拟)秦灭巴蜀后,设立巴、蜀和汉中郡,仍“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封子通国为蜀侯,同时以秦人陈壮为相,张若为蜀郡守;又将汉中直接划归秦中央政府管辖;秦占领楚地后,并不剥夺楚人原有爵位,而是改以同级秦爵重新登记。由此可知(  )
A.郡县制源自对六国政治的移植
B.秦国家治理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C.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D.年代久远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5.(2025 南昌二模)据《睡虎地秦墓竹简 法律答问》记载:拆开伪造的文书,官员未能察觉,罚二甲;丢失了记书、符券、官印、衙器的权,已受论处,后来自己找到所丢失的东西,不应免除所论之罪。由此可知,秦朝(  )
A.行政管理机制严密 B.官员违法现象频发
C.强调“以法为教” D.文书传递系统完备
6.(2025 石家庄模拟)据岳麓秦简:“十三年三月辛丑以来,取(娶)妇嫁女必参辨券。不券而讼,乃勿听,如廷律。”若是夫妻双方私自解除原有婚姻关系,“弃妻不书,赀二甲;其弃妻亦当论不当,赀二甲”。这一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C.重建了西周礼乐制度 D.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7.(2025 商丘模拟)秦朝官吏分为两类:一类由无爵者或民爵者担任,由长官任命,职事属于“役”,其身份本质上为“民”;另一类由有官爵者担任,经由君主任命,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吏。这可说明当时(  )
A.社会流动的加快 B.统一国家的巩固
C.中央集权的出现 D.军功爵制的变化
8.(2025 信阳模拟)秦刻石曰:“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材料体现了(  )
A.中央集权体制建立 B.文字度量衡的统一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大一统国家的初创
9.(2025 开封一模)《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10.(2025 武清区校级一模)有人这样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了中国古代政治(  )
A.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的转变
C.从宗法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从军人政治向文人政治转变
11.(2025 长沙一模)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视结成全国交通网络的交通干线的修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发劳力并由朝廷重臣亲自规划指挥。如秦治驰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则由将军蒙恬负责。秦朝这一做法(  )
A.继承了“秦之好兴事”的传统
B.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C.旨在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
D.体现了交通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12.(2025 毕节市模拟)秦朝中央政府并不只是单向地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也赋予各级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管理职能。如放权让各地郡守县令积极地、创造性地去治理地方,还赋予县官自主选聘佐官以下干部的用人权。这一举措(  )
A.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
B.体现中央对基层治理的重视
C.导致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
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13.(2025 武汉模拟)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由此可见,秦朝(  )
A.传承尚武的社会风气
B.注重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
C.确立严苛的法律体系
D.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
14.(2025 湖北二模)云梦秦简《日书》(见图)记录了秦国祭祀、占卜、择吉问神等活动。其中《生子》篇写到:“丁亥生子,攻(工)巧(技艺高),孝。”“庚寅生子,女为贾,男好衣佩而贵。”“壬寅生子,不吉,女子为医。”这些记录反映当时秦国(  )
A.社会身份呈多样性 B.重视手工技艺传承
C.阶层流动通道受阻 D.施行重农抑商政策
15.(2025 天心区校级一模)据公元前212年记载,来自东部滨海的一方士卢生与另一方士交谈时,指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大怒,亲自下令调查与这两个方士相关联的文人并处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为秦朝的灭亡埋下种子
B.群众舆论对统治的压力
C.对儒学进行严重的打压
D.统治者治理的昏庸无能
16.(2025 雨花区校级一模)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职责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7.(2025 上饶一模)《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洁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睡虎地秦墓竹简 法律答问》记载:“凡同母异父者通奸,判处弃市刑(在闹市斩首)”。据此可知秦朝(  )
A.重视伦理秩序建设
B.奉行儒法并用治国理念
C.力图创新基层教化
D.确立了严密的法律体系
18.(2025 市中区校级一模)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反映了(  )
A.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
B.秦楚之间文化存在冲突性
C.郡县制推行的历史局限性
D.文化的统合关乎政治统治
19.(2025 安徽模拟)西周时期,庶众与周天子没有直接联系,“帝力于我何有哉”。秦朝以后,帝王经由朝廷命官直接“临民”,“王朝赋役直达庶众”。这种转变可用于说明秦朝(  )
A.行政系统的完善 B.国家治理的先进
C.君主专制的形成 D.农民起义的必然
20.(2025 邯郸模拟)如表所示是对部分秦朝虎符的记载: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杜虎符)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兴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毋)会符,行殴。(新郪虎符)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秦朝的军事实力不断提升
B.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
C.武将擅权的可能性被杜绝
D.君王对国家控制力较强
21.(2025 安阳一模)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如下表所示),颁行全国。这一举措(  )
度 量 衡
1丈=10尺=100寸 1=10斗=100升=1000合 1石=120斤(合今307050克)
合今230厘米 合今2000毫升 1斤=16两=384铢(合今256.25克)
A.减轻了全国民众的赋税负担
B.消除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差异
C.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
D.体现出严密的重农抑商倾向
22.(2025 曲靖一模)始皇二十六年初定统一后的各种制度时,“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施旌节旗皆上黑。”这体现了(  )
A.秦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德治理念
B.秦朝的治国之道不止依靠法家思想
C.政治制度的大一统源于思想的引领
D.政治制度的建设受制于生产力低下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3.(2025 新疆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争的损耗及楚国政权的东迁导致江汉地区人口急剧减少,往日的盛景荡然无存。留下的人口空缺,复由秦国通过移民和派驻官吏、军队予以填补。原先楚国核心地区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剧变,几近于洗牌。这是秦设置南郡之初的一个重要特征。纵观秦昭襄王时期五年规模较大的移民,其中三次都采取了“赦罪人迁之”的办法,还有一次“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居迁之”,性质亦与之颇为相类。唯一的例外,昭襄王二十一年“募徙河东赐爵”,即招募平民迁徙并赐予爵位,也不是单独进行,而是与“赦罪人迁之”同步展开的。秦国有意识地以政府主导的移民,将不守律今者逐出统治中心,著籍后永居迁地,并利用他们充实新占领地区。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提出:“赦,包含有更始自新的意思,它不仅有免罪这一个含义,还是预定了使这些人紧接着参加到新秩序中来的意思。”
——摘编自刘和惠《楚文化的东渐 导言》等
材料二:作为“亡秦必楚”的余波,怀王之约给楚人为核心的刘邦集团以继承秦制的法理依据和契机。当汉政权通过以秦制为蓝本确立国家框架,承用秦的军事立法、吸纳秦人加入汉军,推崇功利主义和法治主义等一系列举措沿袭秦的军国体制并统一天下后,为了不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辙,统治者又主动吸取楚制及楚文化的内容,对秦制与秦政的极端倾向予以修正。
——摘编自张梦晗《败亡与重生:“亡秦必楚”的历史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对南郡移民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对秦制与秦政的极端倾向予以修正”做出的努力,并分析其影响。
高考冲刺押题预测 秦朝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湖北模拟)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的睡虎地秦简中,记载有以下法律条文:“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稼。”、“司寇盗百一十钱,先自告,可(何)论?当耐为隶臣,或曰赀二甲。”由此可见(  )
A.以吏为师贯彻于法律解释
B.法律答问为秦律主要形式
C.秦重视判例指导司法实践
D.贼盗推进法律儒家化进程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法律条文通过具体案例来对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和说明,这密切民众与官吏的联系,便于官吏向民众普及与解释法律,是以吏为师贯彻于法律解释的体现,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律的主要形式有律、令、法律答问、封诊式、廷行事等多种,仅从睡虎地秦简中的几条法律条文不能得出法律答问是秦律主要形式的结论,排除B项;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法律条文通过具体案例来对法律问题进行解答,主要是用于普及法律,不是用于司法实践,排除C项;
根据材料可知,秦律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材料中的秦律条文没有体现儒家思想,也不存在秦律儒家化的进程,因为儒家化是汉代之后的趋势,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学生需理解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的演变趋势。
2.(2025 河源模拟)《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相关简文记载:“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亲弟(悌)兹(慈)爱,居邑里长老率黔首为善,有如此者,牒书(书于简牒,传之后世)”。据此可推知,秦朝(  )
A.孝道伦理融入律令 B.儒家思想得到重视
C.严刑峻法深入人心 D.文化教育迅速发展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解题关键信息是“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亲弟(悌)兹(慈)爱,居邑里长老(率)黔首善,有如此者”。
【解答】A.据题干“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亲弟(悌)兹(慈)爱,居邑里长老(率)黔首善,有如此者”信息,可知秦律对基层中的孝、敬、爱、善等作了明确规定,塑造基层社会新风貌,体现了将孝道等伦理融入律令,并体现在了基层教化上,正确;
B.秦朝以法治国,儒家思想得到重视不符合史实,排除;
C.材料信息未涉及秦朝刑法严苛,严刑峻法深入人心说法不符合主旨,排除;
D.材料中涉及到对基层治理上塑造孝、敬、爱、善的新风尚,并非说明文化教育迅速发展,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汉至隋唐的法律与教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3.(2025 河南模拟)下表是秦朝对岭南的治理举措。这主要表明秦朝(  )
地区 举措
番禺 设盐官管理海盐生产
揭阳 各地置驿丞负责公文传递
桂林 实行“编户齐民”,越人首领被任命为里正,协助征收“越布”等特产
象郡 修筑“新道”连接村寨
A.文书行政体制较为完备
B.中央财政依赖于岭南地区
C.国家权力向边地的渗透
D.对岭南地区实行分而治之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统一,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表格。
【解答】A.材料仅部分涉及文书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材料只能看出秦朝加强了对岭南的管理,不能看出中央财政依赖岭南,排除;
C.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秦朝采取不同措施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体现了国家权力向边地渗透,正确;
D.材料不涉及分而治之,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4.(2025 驻马店模拟)秦灭巴蜀后,设立巴、蜀和汉中郡,仍“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封子通国为蜀侯,同时以秦人陈壮为相,张若为蜀郡守;又将汉中直接划归秦中央政府管辖;秦占领楚地后,并不剥夺楚人原有爵位,而是改以同级秦爵重新登记。由此可知(  )
A.郡县制源自对六国政治的移植
B.秦国家治理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C.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D.年代久远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分析】本题考查郡县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郡县制。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秦根据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制定了差异化的治理政策,这体现了其国家治理的灵活性和务实性,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秦郡县制的渊源问题,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
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秦根据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制定了差异化的治理政策,而非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5 南昌二模)据《睡虎地秦墓竹简 法律答问》记载:拆开伪造的文书,官员未能察觉,罚二甲;丢失了记书、符券、官印、衙器的权,已受论处,后来自己找到所丢失的东西,不应免除所论之罪。由此可知,秦朝(  )
A.行政管理机制严密 B.官员违法现象频发
C.强调“以法为教” D.文书传递系统完备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于官员未能察觉伪造文书以及丢失重要物品等情况都有明确且严格的处罚规定,这体现了秦朝在行政管理方面有细致、严密的制度安排,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规范官员行为,保障行政工作的正常运转,故A项正确;
材料只是列举了对某些特定官员失误行为的处罚规定,并不能由此推断出秦朝官员违法现象频发,这种说法缺乏依据,故B项错误;
“以法为教”是指以法律条文作为教育的内容,重点在于教育民众守法等,而材料主要是关于对官员行政失误的处罚,与“以法为教”的含义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对伪造文书未察觉以及丢失物品的处罚,未提及文书传递系统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文书传递系统完备的结论,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5 石家庄模拟)据岳麓秦简:“十三年三月辛丑以来,取(娶)妇嫁女必参辨券。不券而讼,乃勿听,如廷律。”若是夫妻双方私自解除原有婚姻关系,“弃妻不书,赀二甲;其弃妻亦当论不当,赀二甲”。这一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C.重建了西周礼乐制度 D.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解题关键信息是“十三年三月辛丑以来,取(娶)妇嫁女必参辨券。不券而讼,乃勿听,如廷律”“弃妻不书,赀二甲;其弃妻亦当论不当,赀二甲”。
【解答】A.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题干内容主要围绕婚姻关系的规范,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无关,没有涉及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措施,排除;
B.这些规定实际上是对婚姻关系的规范,使婚姻关系有章可循,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而不是激化社会矛盾,排除;
C.西周礼乐制度是一套复杂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秦朝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封建王朝,材料中的规定是秦朝基于自身统治需要对婚姻的规范,并非重建西周礼乐制度,排除;
D.在古代,小农经济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婚姻关系的稳定对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至关重要。规范婚姻关系,保障婚姻的稳定性,有利于家庭的稳定,而家庭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所以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法律与教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7.(2025 商丘模拟)秦朝官吏分为两类:一类由无爵者或民爵者担任,由长官任命,职事属于“役”,其身份本质上为“民”;另一类由有官爵者担任,经由君主任命,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吏。这可说明当时(  )
A.社会流动的加快 B.统一国家的巩固
C.中央集权的出现 D.军功爵制的变化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解题关键信息是“另一类由有官爵者担任,经由君主任命,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吏”。
【解答】A.材料强调官员需要经过皇帝任免,强调专制集权的加强,不涉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
B.据题干“另一类由有官爵者担任,经由君主任命,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真正意义上的官吏需要经过皇帝任命,这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正确;
C.中央集权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C项表述与时代背景不相符,排除;
D.军功爵制是选官制度,强调依据军功授予爵位,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8.(2025 信阳模拟)秦刻石曰:“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材料体现了(  )
A.中央集权体制建立 B.文字度量衡的统一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大一统国家的初创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统一,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因此,材料体现了大一统国家的初创,D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大一统国家的初创,未涉及中央集权体制建立,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大一统国家的初创,“文字度量衡的统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大一统国家的初创,未涉及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统一,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2025 开封一模)《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分析】材料中指出“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指的是秦始皇创立的制度对后世的重大影响及意义,结合选项进行择优分析。
【解答】A、郡县制度属于始皇帝创立的政治制度之一,排除;
B、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故“只要走进历史…他都将不请自来”,正确;
C、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度,排除;
D、实行军功爵制度,之后在选官制度上出现了科举制度,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始皇帝评价历史信息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始皇帝开创的国家政治框架的评价。
10.(2025 武清区校级一模)有人这样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了中国古代政治(  )
A.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的转变
C.从宗法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从军人政治向文人政治转变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答】秦朝以前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体现了宗法政治特点,诸侯、卿大夫等有世袭权力。而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打破了血缘世袭,走向官僚政治。从文明发展角度看,这种变革打破了宗法血缘对政治的主导,是一种进步,C项正确;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下,权力相对分散,但说秦朝是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不太准确。因为秦朝之前的分封制下诸侯也有较大权力,但不能简单等同于分权政治,而且这不是从文明发展角度阐述的变革意义,排除A项;
题干强调的是政治变革,而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的转变属于经济领域的变化,与题干所问的政治变革积极意义的角度不符,排除B项;
秦朝政治变革主要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地方行政制度的改变等,题干中未体现从军人政治向文人政治转变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5 长沙一模)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视结成全国交通网络的交通干线的修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发劳力并由朝廷重臣亲自规划指挥。如秦治驰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则由将军蒙恬负责。秦朝这一做法(  )
A.继承了“秦之好兴事”的传统
B.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C.旨在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
D.体现了交通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查秦朝的统一,解题关键信息是“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视结成全国交通网络的交通干线的修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发劳力并由朝廷重臣亲自规划指挥。如秦治驰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则由将军蒙恬负责”。
【解答】A.“秦之好兴事”主要是指宫室工程追求宏大、水利工程不惜民力,与材料不符,排除;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是指秦朝建立,而交通干线的修筑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排除;
C.“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属于题干反映的表象,并未触及秦朝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排除;
D.根据材料中央政府重视结成全国交通网络的交通干线的修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发劳力并由朝廷重臣亲自规划指挥“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确保政令的畅通无阻和军队的迅速调动,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干线的修筑,这一做法体现了交通服务于政治的特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查秦朝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2.(2025 毕节市模拟)秦朝中央政府并不只是单向地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也赋予各级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管理职能。如放权让各地郡守县令积极地、创造性地去治理地方,还赋予县官自主选聘佐官以下干部的用人权。这一举措(  )
A.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
B.体现中央对基层治理的重视
C.导致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
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的基层治理,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放权让各地郡守县令积极地、创造性地去治理地方,还赋予县官自主选聘佐官以下干部的用人权”进行分析解读。
【解答】根据材料“放权让各地郡守县令积极地、创造性地去治理地方,还赋予县官自主选聘佐官以下干部的用人权”可知,秦朝中央政府在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同时,也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而不是中央对基层治理的重视,排除B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没有涉及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的基层治理,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3.(2025 武汉模拟)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由此可见,秦朝(  )
A.传承尚武的社会风气
B.注重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
C.确立严苛的法律体系
D.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
【解答】根据“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可得出这一规定强调大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以此来共同维护社会稳定,D项正确;
材料与尚武无关,排除A项;
教化民众不是用法治,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体系,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4.(2025 湖北二模)云梦秦简《日书》(见图)记录了秦国祭祀、占卜、择吉问神等活动。其中《生子》篇写到:“丁亥生子,攻(工)巧(技艺高),孝。”“庚寅生子,女为贾,男好衣佩而贵。”“壬寅生子,不吉,女子为医。”这些记录反映当时秦国(  )
A.社会身份呈多样性 B.重视手工技艺传承
C.阶层流动通道受阻 D.施行重农抑商政策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统一,解题关键信息是“庚寅生子,女为贾,男好衣佩而贵”“壬寅生子,不吉,女子为医”。
【解答】A.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云梦秦简《日书》中关于不同出生日的孩子未来职业和社会地位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秦国社会身份的多样性。不同出生日的孩子未来可能从事不同的职业,如工匠、商人、医生等,这表明社会身份并非单一,而是呈现多样性,正确;
B.“重视手工技艺传承”虽然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不能涵盖材料完整的内容,排除;
C.材料未涉及官员的选拔方式等方面的论述,不能得出阶层流动通道受阻的结论,排除;
D.材料中没有明确信息表明国家的政策,不能得出施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5.(2025 天心区校级一模)据公元前212年记载,来自东部滨海的一方士卢生与另一方士交谈时,指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大怒,亲自下令调查与这两个方士相关联的文人并处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为秦朝的灭亡埋下种子
B.群众舆论对统治的压力
C.对儒学进行严重的打压
D.统治者治理的昏庸无能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暴政和法制建设,解题关键信息是“始皇大怒,亲自下令调查与这两个方士相关联的文人并处死”。
【解答】A.根据时间背景可知,此时处于秦朝,此事件不难看出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的坑儒为其暴政的一种隐性体现,为秦朝短时间内的灭亡埋下伏笔,正确;
B.材料仅体现了方士们讨论始皇的行为举止,并未体现舆论对统治造成影响,排除;
C.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处死的400多个文人并不完全是标准的儒人,无法推出对儒学的严重打压,排除;
D.材料没有体现秦始皇的昏庸无能,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暴政和法制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6.(2025 雨花区校级一模)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职责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三公九卿制的本质。
【解答】A.“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A项错误;
B.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材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政体的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B项错误;
C.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正确;
D.根据材料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5 上饶一模)《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洁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睡虎地秦墓竹简 法律答问》记载:“凡同母异父者通奸,判处弃市刑(在闹市斩首)”。据此可知秦朝(  )
A.重视伦理秩序建设
B.奉行儒法并用治国理念
C.力图创新基层教化
D.确立了严密的法律体系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法律与教化,解题关键信息是“巴寡妇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洁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凡同母异父者通奸,判处弃市刑(在闹市斩首)”。
【解答】A.材料中秦始皇因巴寡妇清守节进行表彰,体现了其对伦理的维护,秦简中对于违背伦理道德关系的处以重罚,也体现了对伦理关系的维护,正确;
B.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到基层教化的创新,排除;
D.材料涉及到一个法律规定,未体现法律体系是否严密,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法律与教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8.(2025 市中区校级一模)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反映了(  )
A.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
B.秦楚之间文化存在冲突性
C.郡县制推行的历史局限性
D.文化的统合关乎政治统治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统一,解题关键信息是“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
【解答】A.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
B.材料强调文化差异导致了反秦斗争激烈,强调文化冲突对政治的影响,排除;
C.材料区域都推行郡县制,不能看出其局限性,排除;
D.根据“畏有司而顺”“好游侠”“易发怒”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秦人和楚人性格存在差异,存在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导致了政治冲突,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9.(2025 安徽模拟)西周时期,庶众与周天子没有直接联系,“帝力于我何有哉”。秦朝以后,帝王经由朝廷命官直接“临民”,“王朝赋役直达庶众”。这种转变可用于说明秦朝(  )
A.行政系统的完善 B.国家治理的先进
C.君主专制的形成 D.农民起义的必然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帝王经由朝廷命官直接‘临民’,‘王朝赋役直达庶众’”。
【解答】A.材料强调天子与庶民的联系,不涉及行政体系,排除;
B.材料只能反映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国家治理更加先进,正确;
C.材料强调的是对臣民的控制,强调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排除;
D.“必然性”说法言过其实,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0.(2025 邯郸模拟)如表所示是对部分秦朝虎符的记载: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杜虎符)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兴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毋)会符,行殴。(新郪虎符)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秦朝的军事实力不断提升
B.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
C.武将擅权的可能性被杜绝
D.君王对国家控制力较强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秦朝的统治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军事实力的提升与军队战斗力、武器更新迭代、军事管理等密切相关,而材料强调的仅是军队的调动权限,无法体现“军事实力不断提升”,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表现在郡县制的推行,故B项错误;
“武将擅权的可能性被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由材料可知,君王与将领各掌握一半虎符,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王)符,乃敢行之,可见君王对军队调动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君主掌握了较高的军事权力,对国家控制力较强,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秦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2025 安阳一模)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如下表所示),颁行全国。这一举措(  )
度 量 衡
1丈=10尺=100寸 1=10斗=100升=1000合 1石=120斤(合今307050克)
合今230厘米 合今2000毫升 1斤=16两=384铢(合今256.25克)
A.减轻了全国民众的赋税负担
B.消除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差异
C.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
D.体现出严密的重农抑商倾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所学统一度量衡的内容及影响进行分析。
【解答】A.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颁行全国,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统一度量衡,便于管理和经济交流,并不是直接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排除A项;
B.统一度量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济交流中的障碍,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各诸侯国原本存在的经济差异,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C.统一度量衡可以使全国在计量标准上达成一致,方便商品的交换和贸易,促进经济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C项正确;
D.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经济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对经济的管理,而非体现严密的重农抑商倾向,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025 曲靖一模)始皇二十六年初定统一后的各种制度时,“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施旌节旗皆上黑。”这体现了(  )
A.秦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德治理念
B.秦朝的治国之道不止依靠法家思想
C.政治制度的大一统源于思想的引领
D.政治制度的建设受制于生产力低下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秦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关键信息是“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施旌节旗皆上黑”。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五行之说,不涉及德治,排除;
B.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秦朝利用五行之说论证政权的合理性,说明其治国之道不仅是法家,正确;
C.材料无关“大一统”,排除;
D.材料无关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3.(2025 新疆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争的损耗及楚国政权的东迁导致江汉地区人口急剧减少,往日的盛景荡然无存。留下的人口空缺,复由秦国通过移民和派驻官吏、军队予以填补。原先楚国核心地区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剧变,几近于洗牌。这是秦设置南郡之初的一个重要特征。纵观秦昭襄王时期五年规模较大的移民,其中三次都采取了“赦罪人迁之”的办法,还有一次“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居迁之”,性质亦与之颇为相类。唯一的例外,昭襄王二十一年“募徙河东赐爵”,即招募平民迁徙并赐予爵位,也不是单独进行,而是与“赦罪人迁之”同步展开的。秦国有意识地以政府主导的移民,将不守律今者逐出统治中心,著籍后永居迁地,并利用他们充实新占领地区。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提出:“赦,包含有更始自新的意思,它不仅有免罪这一个含义,还是预定了使这些人紧接着参加到新秩序中来的意思。”
——摘编自刘和惠《楚文化的东渐 导言》等
材料二:作为“亡秦必楚”的余波,怀王之约给楚人为核心的刘邦集团以继承秦制的法理依据和契机。当汉政权通过以秦制为蓝本确立国家框架,承用秦的军事立法、吸纳秦人加入汉军,推崇功利主义和法治主义等一系列举措沿袭秦的军国体制并统一天下后,为了不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辙,统治者又主动吸取楚制及楚文化的内容,对秦制与秦政的极端倾向予以修正。
——摘编自张梦晗《败亡与重生:“亡秦必楚”的历史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对南郡移民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对秦制与秦政的极端倾向予以修正”做出的努力,并分析其影响。
【分析】(1)本题要求指出秦国对南郡移民的主要特征,并分析目的,需要从材料中提炼出移民的组织主体、方式特点等归纳特征;从人口状况、统治需求等方面分析目的。
(2)本题要找出汉初“对秦制与秦政的极端倾向予以修正”做出的努力,并分析影响,需要思考汉初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与秦不同的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在当时及后续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解答】(1)特征:根据材料一“纵观秦昭襄王时期五年规模较大的移民,其中三次都采取了‘赦罪人迁之’的办法,还有一次‘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居迁之’,性质亦与之颇为相类。”可知,“赦罪人迁之”是当时移徙人口的主要方式(或采取了赦免罪犯并招募新移民的双重策略)。目的:根据材料一“秦国有意识地以政府主导的移民,将不守律今者逐出统治中心,著籍后永居迁地,并利用他们充实新占领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消除秦国统治中心可能的隐患;利用秦故民强化对南郡等地的统治;根据材料一“赦,包含有更始自新的意思,它不仅有免罪这一个含义,还是预定了使这些人紧接着参加到新秩序中来的意思”可知,推进南郡新秩序的建立。
(2)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对秦制与秦政的极端倾向予以修正”的努力主要有,实行郡国并行制,允许诸侯王从俗而治;融合六国文化,并推行黄老思想;复员军队,优宠有军功及从军征者等。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修正的努力维持了新兴帝国的稳定;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政;郡国并行制也为后来王国问题埋下隐患。
故答案为:
(1)主要特征:“赦罪人迁之”是当时移徙人口的主要方式(或采取了赦免罪犯并招募新移民的双重策略)。目的:消除秦国统治中心可能的隐患;利用秦故民强化对南郡等地的统治;推进南郡新秩序的建立。(答出2点即可)
(2)做出的努力:实行郡国并行制,允许诸侯王从俗而治;融合六国文化,并推行黄老思想;复员军队,优宠有军功及从军征者等。(答出2点即可)
影响:维持了新兴帝国的稳定;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政;也为后来王国问题埋下隐患。(答出2点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国和汉朝加强中央集权,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