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押题预测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河南模拟)学者杨天石曾说:“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成立,中间只有两个多月……辛亥革命的一个特点就是时间短,胜利快。”“短”和“快”侧面反映出( )
A.革命对象的没落、衰退之势
B.民族资产阶级充分动员群众
C.民主共和观念已成普遍共识
D.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根本胜利
2.1894年,孙中山等人在檀香山组织成立了旨在振兴中华的革命组织“兴中会”;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着手在全国建立近代教育系统。这表明( )
A.挽救危局的探索成为时代潮流
B.民主科学思想成为国民的共识
C.国民觉醒推动民族独立的实现
D.西方的冲击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3.(2025 和平区二模)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书》首先在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表明当时( )
A.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清晰
B.三民主义已成普遍共识
C.现代民族主义的开始形成
D.民族平等理念走向成熟
4.(2025 深圳校级一模)辛亥革命的亲历者评价这场革命道:人们要求废除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普遍呼声“就像野火一样,在南到广东、北到直隶的中国大地上蔓延”。由此可推知,当时( )
A.辛亥革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B.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C.辛亥革命的根本任务是灭清
D.民众普遍支持辛亥革命
5.(2025 龙岩二模)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约有500家日报,其中北京有50家,上海15家,汉口6家。之后北京报纸的数目减到20家左右,上海5家,汉口只剩2家。1912年以后的两年之中,全国报纸发行总数由4200万份减到3900万份。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北洋政府专制倾向加强
B.尊孔复古思潮兴盛
C.民主观念传播范围有限
D.共和政体遭遇挫折
6.(2025 萍乡一模)1912年5月,《时报》报道:现今虽政党林立,“然询其政见之攸殊,则非惟旁观者不能言其异点所存,即进当局者而问之,亦嘿然无以自解”。这反映出当时( )
A.党争问题逐渐缓和
B.各党派政治目标实现统一
C.政党政治尚未成熟
D.军阀割据加剧了政党纷争
7.(2025 雨花区校级一模)1912年初,革命党人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南京临时政府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和政府崩溃的危险。同一时期,由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的支持,袁世凯先后获得1010万两的借款。这揭示了当时( )
A.政治格局的发展态势
B.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中国经济命脉的丧失
D.南方各省经济发展缓慢
8.(2025 武清区校级一模)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报刊多次以“行者”指称孙中山,说他像“行者”一样“狡狯性成”“行止无常”。1909年,发行于新加坡的革命派报刊《中兴日报》刊载小说《新西游》,则以“行者”占领天宫暗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必将取得胜利。这一变化说明( )
A.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革命的潮流势不可挡
D.共和政体的实行举步维艰
9.(2025 盐城一模)据《清末民变》统计,清末全国“民变”数量变化如图。此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当时( )
A.民众对共和体制的认同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剧变
C.清王朝灭亡的时代背景
D.同盟会成立的社会基础
10.(2025 平度市模拟)清末以来持续十余年之久的“革命”与“改良”之争因辛亥革命而结束。与晚清由单一党派主导革命不同,1920年代的革命激变为多个党派的共同诉求: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几乎同时并起。这表明( )
A.彻底改造国家成为时代潮流
B.苏俄革命道路产生较大影响
C.社会革新力量日益走向联合
D.国民革命有着坚实群众基础
11.(2025 广东模拟)某乡村知识分子在一则日记中记载:“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由此可见( )
A.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B.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12.(2025 湖北一模)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和平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国家、各国之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B.主动团结利用清朝政府
C.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
D.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
13.(2025 湖南模拟)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主张“凡能发明新理、创制新器者,当予保护;他人仿行,罪而罚之”他认为科学技术“虽公共之财富,实亦人类之福祉”,应当大力发展和推广。孙中山的这些主张( )
A.旨在促进政治的建设 B.体现了民主革命精神
C.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 D.反映了民生主义思想
14.(2025 河北区校级一模)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国家制度层面的政治权力以“公共性”色彩,“坚持公共权力的多元共享,公共事务的多元共治,公共活动的多元共赢”。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保障子国民的民主权力
B.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平等
C.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
D.满足了民众的政治诉求
15.(2025 延庆区一模)漫画《官民之争持》创作于1911年,该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
①清政府的卖国行径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③保路运动历史背景
④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爆发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6.(2025 武汉二模)1906年,武昌文华书院国文教习张纯一创作了《学生军军歌》,号召学生“向前向前,奋勇争先!向前向前,伸我自主权!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这首歌很快在新军和市民中流行起来。这体现出( )
A.维新运动的基础扩大
B..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诉求
C..武昌起义的条件具备
D..宣扬民主科学的历史潮流
17.(2025 湖北一模)如表所示为1912年孙中山等人发出的部分通电。这些通电都( )
1 孙中山称:清室“宣告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永永无已”
2 有人在《民立报》上发表社论称:“清帝辞退”,“政治修明之期,依于民主立宪之成立,革命既成,共和自现。周道如砥,足以供万国之观瞻”
3 旅英华侨通电说:“今帝位去,旗籍除,一切积弊,不待立法即可推廓”
A.坚守民国政治运行的规则
B.强调建立共和政体的必要性
C.承认辛亥革命运动的局限
D.未认识到社会改造的艰巨性
18.(2025 乌鲁木齐一模)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的党员中,具有辛亥革命运动经历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包括陈独秀、朱德、董必武等辛亥革命的直接亲历者,也包括李大钊、蔡和森、何叔衡等辛亥革命的间接影响者。这表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C.冲破了封建主义藩篱
D.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
19.(2025 华安县模拟)1912年1月,北京部政总办帛黎(法国人)在清代蟠龙邮票上加盖“临时中立”字样,并在福州率先发行。这批邮票购买者不多,贴用与集藏的为数更少。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提出邮票必须加盖“中华民国”字样。在各方压力下,北京邮政总局不得不通知“暂缓发售”。这反映了( )
A.西方列强支持清政府
B.民国初期政治形势的复杂
C.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
D.中国邮票发行权开始丧失
20.(2025 陕西模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但是,在现实需求面前,1912年2月临时政府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同时还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劝募公债。南京临时政府改变政策意在( )
A.应对严重财政困难 B.全面完善税收体制
C.有效聚拢全国税收 D.筹集资金供给军需
21.(2025 沧州一模)如图为1913年马星驰发表的题为《政党之两面观》的漫画,自左往右看,此五个字为“政党之作用”,而从右往左看,则变成了“御用系之党”。该漫画( )
A.体现了民众缺乏对民主的了解
B.反映了政党政治不符合国情
C.讽刺了袁氏复辟帝制倒行逆施
D.揭示了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
22.(2024 西城区二模)梁启超曾论辛亥革命之因缘说:“国人种族观念之郁积、晚清政治之腐恶及威信之失坠、新思潮之输入等等,皆使革命有可能性,所谓因也;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袁世凯之起用,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大,所谓缘也。”梁启超的分析( )
①注意到诱发革命的多重原因
②着力从经济的角度剖析问题
③认识到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④忽视了革命党人的组织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3.(2024 泰安模拟)在中国近代史上,1905年是个重要时刻,不少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性事件均在此年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5年:小年份,大时代一场“局外中立”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中国为战场,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结束了以俄国还是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一纸寥寥数语的诏令: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
一曲“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泣歌:邹容之死
1905年,《革命军》作者邹容因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遭到清政府和租界当局的追查与迫害,死于狱中,年仅20岁。
一次革命派与立宪派的邂逅:孙中山与严复会晤
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拜访严复,就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会谈。严复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为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一声振聋发聩“新音”: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
1905年,担任同盟会评议员的朱执信在《民报》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等人生平及主张。同年,孙中山在欧洲与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在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的社会民主党人”等语。
(1)透过1905年的历史,分析当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是如何影响中国命运的。
(2)通过1905年的历史迹象,指出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路径。
高考冲刺押题预测 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河南模拟)学者杨天石曾说:“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成立,中间只有两个多月……辛亥革命的一个特点就是时间短,胜利快。”“短”和“快”侧面反映出( )
A.革命对象的没落、衰退之势
B.民族资产阶级充分动员群众
C.民主共和观念已成普遍共识
D.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根本胜利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亥革命的一个特点就是时间短,胜利快。”可知,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成立,中间只有两个多月,说明清政府的统治没落、衰退之势,A项正确;
民族资产阶级充分动员群众,与历史史实不符,辛亥革命缺乏对群众的动员,排除B项;
民主共和观念已成普遍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根本胜利,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学生需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1894年,孙中山等人在檀香山组织成立了旨在振兴中华的革命组织“兴中会”;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着手在全国建立近代教育系统。这表明( )
A.挽救危局的探索成为时代潮流
B.民主科学思想成为国民的共识
C.国民觉醒推动民族独立的实现
D.西方的冲击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挽救危局的探索,题干列举了1894﹣1904年间三件大事,即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戊戌变法、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近代教育系统,需思考这些事件背后的共性与联系。
【解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列强侵略加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目的是通过革命的方式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的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的途径实现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机;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近代教育系统,也是在民族危机背景下,为了培养新式人才,以图改变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这些都体现了当时挽救危局的探索成为时代潮流,A正确;
民主科学思想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大力宣传的思想主张,时间不符,B错误;
当时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尚未完全觉醒,而且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实现民族独立,C错误;
题干中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戊戌变法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探索,清政府建立近代教育系统是教育方面的举措,均未直接体现西方冲击加速中国经济发展,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挽救危局的探索,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5 和平区二模)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书》首先在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表明当时( )
A.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清晰
B.三民主义已成普遍共识
C.现代民族主义的开始形成
D.民族平等理念走向成熟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需要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依据材料“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可知,南京临时政府的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对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逐渐清晰,A项正确;
材料不是强调三民主义,而且“普遍共识”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
在辛亥革命之前,现代民族主义就已经形成,“开始”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
当时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仍然具有狭隘性,在新三民主义时期,民族理念才走向成熟,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5 深圳校级一模)辛亥革命的亲历者评价这场革命道:人们要求废除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普遍呼声“就像野火一样,在南到广东、北到直隶的中国大地上蔓延”。由此可推知,当时( )
A.辛亥革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B.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C.辛亥革命的根本任务是灭清
D.民众普遍支持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人们要求废除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普遍呼声‘就像野火一样,在南到广东、北到直隶的中国大地上蔓延’”体现了清政府统治不得人心,统治危机空前严重,B正确;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从这个层面上讲,辛亥革命是失败的,排除A;
辛亥革命的根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C;
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2025 龙岩二模)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约有500家日报,其中北京有50家,上海15家,汉口6家。之后北京报纸的数目减到20家左右,上海5家,汉口只剩2家。1912年以后的两年之中,全国报纸发行总数由4200万份减到3900万份。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北洋政府专制倾向加强
B.尊孔复古思潮兴盛
C.民主观念传播范围有限
D.共和政体遭遇挫折
【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912年后,北洋政府逐渐强化专制统治。通过限制言论自由、打压进步报刊等手段,遏制舆论监督和民主思想传播,致使多地报纸数目和全国发行总数下降,A项正确;
尊孔复古思潮主要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逆流,重点在于恢复封建伦理道德等,与报纸数量和发行数减少没有直接因果联系,排除B项;
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得到广泛传播,材料中报纸数量和发行数的变化并非因为民主观念传播范围有限,而是受到外部压制,排除C项;
共和政体遭遇挫折如袁世凯复辟等事件,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层面的变动,和报纸数量及发行数减少不存在直接关联,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5 萍乡一模)1912年5月,《时报》报道:现今虽政党林立,“然询其政见之攸殊,则非惟旁观者不能言其异点所存,即进当局者而问之,亦嘿然无以自解”。这反映出当时( )
A.党争问题逐渐缓和
B.各党派政治目标实现统一
C.政党政治尚未成熟
D.军阀割据加剧了政党纷争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然询其政见之攸殊,则非惟旁观者不能言其异点所存,即进当局者而问之,亦嘿然无以自解”可知,民国初年政党林立,各政党政见差异复杂,难以具体说明和解决,这反映出当时政党政治尚未成熟,C项正确;
材料“其政见之攸殊”反映了各政党政见差异的复杂性,“党争问题逐渐缓和”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各党派政治目标不一,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
1912年5月军阀割据尚未形成,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学生需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历史评价。
7.(2025 雨花区校级一模)1912年初,革命党人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南京临时政府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和政府崩溃的危险。同一时期,由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的支持,袁世凯先后获得1010万两的借款。这揭示了当时( )
A.政治格局的发展态势
B.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中国经济命脉的丧失
D.南方各省经济发展缓慢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需要掌握中华民国后南京临时政府统治的相关知识。
【解答】A.根据材料可知,南方革命军的军费保障远不及北方袁世凯的经济实力,南方革命军难以与袁世凯势力抗衡,这揭示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发展态势,即袁世凯势力逐渐强大,南京临时政府处于劣势,正确;
B.从材料信息来看,当时南北议和尚未达成协议,袁世凯还未担任临时大总统,排除;
C.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当时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排除;
D.南方革命党人财政困难,无法说明南方各省经济发展缓慢,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武昌起义成功后,中华民国成立,但革命成果最终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但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8.(2025 武清区校级一模)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报刊多次以“行者”指称孙中山,说他像“行者”一样“狡狯性成”“行止无常”。1909年,发行于新加坡的革命派报刊《中兴日报》刊载小说《新西游》,则以“行者”占领天宫暗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必将取得胜利。这一变化说明( )
A.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革命的潮流势不可挡
D.共和政体的实行举步维艰
【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解答本题关键是对材料中对革命态度转变进行分析。
【解答】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破产主要是指“皇族内阁”的出现,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还是要维护专制统治,题干中并没有提及与“皇族内阁”等预备立宪骗局相关的内容,排除A项;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统治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宣传等才逐渐形成的。1909年时,民主共和观念虽有传播,但还未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且题干内容也未体现这一点,排除B项;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报刊对孙中山负面评价,而1909年革命派报刊以“行者”占领天宫暗示孙中山领导革命胜利,这一变化反映出随着时间推移,革命派力量壮大,革命思想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和力量,说明民主革命的潮流势不可挡,C项正确;
1909年时,共和政体还未建立,不存在共和政体实行举步维艰的情况,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2025 盐城一模)据《清末民变》统计,清末全国“民变”数量变化如图。此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当时( )
A.民众对共和体制的认同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剧变
C.清王朝灭亡的时代背景
D.同盟会成立的社会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共和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才逐渐被提及和尝试推行,从图中“民变”数量变化无法直接看出民众对共和体制的认同,故A项错误;
清末社会主要矛盾一直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材料中“民变”数量变化不能直接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剧变,故B项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清末“民变”数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1910﹣1911年达到高峰。这些“民变”包括了各种形式的民众反抗斗争,如抗捐抗税、抢米风潮、罢工罢市等,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日益高涨,这是清王朝灭亡的重要时代背景,故C项正确;
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其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等,材料中“民变”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工人等,不能直接说明是同盟会成立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2025 平度市模拟)清末以来持续十余年之久的“革命”与“改良”之争因辛亥革命而结束。与晚清由单一党派主导革命不同,1920年代的革命激变为多个党派的共同诉求: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几乎同时并起。这表明( )
A.彻底改造国家成为时代潮流
B.苏俄革命道路产生较大影响
C.社会革新力量日益走向联合
D.国民革命有着坚实群众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概括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20年代,多个党派共同诉求革命,意味着他们普遍认为现有的国家体制或社会状况需要根本性的改变,反映出一种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变革的强烈愿望,这种共同的认识和行动,可以视为“彻底改造国家”成为了一种广泛接受的时代潮流,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苏俄革命道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体现的是国内各阶层的对革命的诉求,排除B项;
社会革新力量日益走向联合是材料呈现的现象,而非本质,多个党派在1920年共同诉求革命背后蕴含着对国家的深刻变革的需求,排除C项;
材料未提及国民革命的群众基础,虽然国民革命在当时确实有一定的群众支持,但题干材料并非单纯强调国民革命,材料强调的是1920年中国社会政治力量革命思想兴起背景,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2025 广东模拟)某乡村知识分子在一则日记中记载:“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由此可见( )
A.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B.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及其影响,考查学生根据对题意的准确理解,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再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从材料的描述中壳子,乡村知识分子在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下,没有采用最新的公历,而沿用农历,仍使用清朝末帝宣统的年号,并称辛亥革命为“变乱”,都反映出作者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选择B项。
材料中无法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和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可排除C、D两项。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反映出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可排除A项。
故选:B。
【点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12.(2025 湖北一模)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和平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国家、各国之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B.主动团结利用清朝政府
C.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
D.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的成立,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中华民国的成立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革命的彻底性”与材料主要结论“对现实的必要妥协”不一致,故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不涉及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
材料中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说明其革命的不彻底性,不敢公开反帝,不敢依靠人民群众,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故C项错误;
据本题材料“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国家、各国之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之所以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就是为了换取列强的支持,这是对现实的必要妥协,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中华民国的成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5 湖南模拟)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主张“凡能发明新理、创制新器者,当予保护;他人仿行,罪而罚之”他认为科学技术“虽公共之财富,实亦人类之福祉”,应当大力发展和推广。孙中山的这些主张( )
A.旨在促进政治的建设 B.体现了民主革命精神
C.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 D.反映了民生主义思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题干中孙中山的言论主要是关于对科学技术发明的保护和推广,没有直接涉及促进政治的意图,A错误;
“民主革命理念”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题干重点在于对科学技术发明的态度,而非民主革命相关内容,B错误;
孙中山提出对发明新理、制造奇器者给予保护,他人仿行要惩罚,并且认为科学技术是公共财富,应当大力发展和推广,这有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C正确;
民生主义主要是关于土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思想,与对科技发明的保护和推广关系不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14.(2025 河北区校级一模)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国家制度层面的政治权力以“公共性”色彩,“坚持公共权力的多元共享,公共事务的多元共治,公共活动的多元共赢”。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保障子国民的民主权力
B.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平等
C.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
D.满足了民众的政治诉求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
【解答】中国封建政治是没有“公共权力参与的皇权专制,“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王:公共性”说明中国政治生态得到了改变,C项正确;
赋予政治权力“公共性”,不等于保障了国民的民主权力,排除A项;
政治权力的“公共性”,不等于社会阶层的平等,排除B项;
赋予国家制度以政治权力的“公共性”,虽顺应了民众的政治诉求,但不等于“满足了”其政治诉求,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辛亥革命对国家制度层面影响为背景材料,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15.(2025 延庆区一模)漫画《官民之争持》创作于1911年,该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
①清政府的卖国行径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③保路运动历史背景
④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爆发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解题关键信息是“官民之争持”。
【解答】①根据材料图片中“官民之争持”可知,暗示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冲突,画中清政府与洋人一起与人民抢夺,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对外国列强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正确;
②错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与漫画的时间不符,排除;
③“矿、权”二字出现在漫画中这涉及了中国矿权、路权等国家主权,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四川等地爆发了保路运动,民众强烈反对清政府将铁路筑路权出卖给外国公司,正确;
④错在广州黄花岗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与清政府的斗争,不是民众与政府之间争夺利权的冲突,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6.(2025 武汉二模)1906年,武昌文华书院国文教习张纯一创作了《学生军军歌》,号召学生“向前向前,奋勇争先!向前向前,伸我自主权!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这首歌很快在新军和市民中流行起来。这体现出( )
A.维新运动的基础扩大
B..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诉求
C..武昌起义的条件具备
D..宣扬民主科学的历史潮流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解题关键信息是“向前向前,奋勇争先!向前向前,伸我自主权!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
【解答】A.维新变法此时已经失败,排除;
B.根据“向前向前,奋勇争先!向前向前,伸我自主权!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可知,材料体现了反侵略求独立的时代诉求,正确;
C.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材料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能够成为有利条件,但是“具备”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民主与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7.(2025 湖北一模)如表所示为1912年孙中山等人发出的部分通电。这些通电都( )
1 孙中山称:清室“宣告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永永无已”
2 有人在《民立报》上发表社论称:“清帝辞退”,“政治修明之期,依于民主立宪之成立,革命既成,共和自现。周道如砥,足以供万国之观瞻”
3 旅英华侨通电说:“今帝位去,旗籍除,一切积弊,不待立法即可推廓”
A.坚守民国政治运行的规则
B.强调建立共和政体的必要性
C.承认辛亥革命运动的局限
D.未认识到社会改造的艰巨性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解题关键信息是“享自由之福”“革命既成,共和自现”“一切积弊,不待立法即可推廓”。
【解答】A.南京临时政府即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运行原则,材料表达了对新政权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美好期待,“坚守民国政治运行的原则”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据材料“清室宣告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可知,此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已经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强调建立共和政体的必要性”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据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等人的通电表达了对辛亥革命和共和政体的溢美之词,承认辛亥革命运动的局限与1912年的资产阶级的立场不符,排除;
D.据表格信息“享自由之福”“革命既成,共和自现”“一切积弊,不待立法即可推廓”可知,孙中山等人的通电表达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家统一实现的思想,未看到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依然存在,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因此这些通电都未认识到社会改造的艰巨性,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8.(2025 乌鲁木齐一模)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的党员中,具有辛亥革命运动经历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包括陈独秀、朱德、董必武等辛亥革命的直接亲历者,也包括李大钊、蔡和森、何叔衡等辛亥革命的间接影响者。这表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C.冲破了封建主义藩篱
D.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辛亥革命确实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即中华民国,这是辛亥革命在政治制度构建方面的重要成果。但题干强调的是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党员的联系,重点并非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A错误;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受到辛亥革命思想解放浪潮的影响,进一步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正是在辛亥革命思想解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的救国道路,接受马克思主义,进而投身到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中。所以辛亥革命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这一作用,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在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与题干中众多具有辛亥革命经历的人成为早期党员相呼应,B正确;
“冲破了封建主义等笔”表述不明确且不准确,“等笔”不知何意。即使理解为冲破封建主义束缚,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对早期党员的影响,而不是单纯强调冲破封建主义束缚与早期党员之间的关联,C错误;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的,壮大中国共产党力量主要是通过党的组织建设、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工人运动等方式。题干说的是辛亥革命经历与早期党员的关系,并非直接表明辛亥革命壮大了中国共产党力量,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19.(2025 华安县模拟)1912年1月,北京部政总办帛黎(法国人)在清代蟠龙邮票上加盖“临时中立”字样,并在福州率先发行。这批邮票购买者不多,贴用与集藏的为数更少。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提出邮票必须加盖“中华民国”字样。在各方压力下,北京邮政总局不得不通知“暂缓发售”。这反映了( )
A.西方列强支持清政府
B.民国初期政治形势的复杂
C.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
D.中国邮票发行权开始丧失
【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西方列强并不支持清政府,此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1912年1月,北京部政总办帛黎(法国人)在清代蟠龙邮票上加盖‘临时中立’字样,并在福州率先发行。这批邮票购买者不多,贴用与集藏的为数更少。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提出邮票必须加盖“中华民国”字样。在各方压力下,北京邮政总局不得不通知‘暂缓发售’。”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初期,邮票上的加盖字样频繁变化,这反映出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政治形势复杂,故B项正确;
C.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的内容,故C项错误;
D.材料未体现中国邮政发行权开始丧失,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辛亥革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2025 陕西模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但是,在现实需求面前,1912年2月临时政府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同时还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劝募公债。南京临时政府改变政策意在( )
A.应对严重财政困难 B.全面完善税收体制
C.有效聚拢全国税收 D.筹集资金供给军需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南京临时政府在成立后,最初取消了一些旧税以回应社会的不满和建立民国新政权的合法性。然而,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发现财源紧缺,因此在1912年2月又恢复了部分旧税,并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发行公债,这种改变政策主要是为了缓解财政上的压力,A项正确;据材料“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在宣布免除不合理的旧税后,为缓解财政压力,又恢复了不合理的旧税,这些不合理的旧税不属于税收体制的完善,排除B项;公债不属于国家税收,通过公债募集资金不属于聚拢税收,排除C项;恢复不合理的旧税和向海外华侨、国内民众劝募公债,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来应对财政困难,与供给军需没有直接关系,且据材料不能得知这些资金的用途,不能体现改变政策是为了供给军需,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2025 沧州一模)如图为1913年马星驰发表的题为《政党之两面观》的漫画,自左往右看,此五个字为“政党之作用”,而从右往左看,则变成了“御用系之党”。该漫画( )
A.体现了民众缺乏对民主的了解
B.反映了政党政治不符合国情
C.讽刺了袁氏复辟帝制倒行逆施
D.揭示了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结合图片信息“政党之作用”“御用系之党”及辛亥革命的历程进行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政党之作用”“御用系之党”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年的政党制度,是进步人士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也是官僚政客们维护统治的工具,该漫画揭示了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没有体现广大民众对民主了解的信息,排除A项;
仅通过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无法说明政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
据所学,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能力。
22.(2024 西城区二模)梁启超曾论辛亥革命之因缘说:“国人种族观念之郁积、晚清政治之腐恶及威信之失坠、新思潮之输入等等,皆使革命有可能性,所谓因也;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袁世凯之起用,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大,所谓缘也。”梁启超的分析( )
①注意到诱发革命的多重原因
②着力从经济的角度剖析问题
③认识到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④忽视了革命党人的组织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国人种族观念之郁积、晚清政治之腐恶及威信之失坠、新思潮之输入等等,皆使革命有可能性,所谓因也;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袁世凯之起用,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大,所谓缘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分析中,注意到了诱发革命的多重原因,包括国人种族观念的郁积、晚清政治的腐恶及威信的失坠、新思潮的输入等,这些都是导致革命爆发的重要因素。同时,他也提到了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袁世凯之起用等具体事件,这些事件使得革命的可能性得以爆发或扩大,①符合题意;
梁启超的分析并没有着力从经济的角度剖析问题,他是从政治、文化和思潮等方面进行探讨,②不符合题意;
梁启超的分析中并没有明确提及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他主要是分析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可能性,而非革命的成败得失,③不符合题意;
梁启超的分析更多地是集中在宏观的社会背景和思潮上,而忽视了革命党人的组织因素,④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辛亥革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3.(2024 泰安模拟)在中国近代史上,1905年是个重要时刻,不少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性事件均在此年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5年:小年份,大时代一场“局外中立”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中国为战场,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结束了以俄国还是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一纸寥寥数语的诏令: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
一曲“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泣歌:邹容之死
1905年,《革命军》作者邹容因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遭到清政府和租界当局的追查与迫害,死于狱中,年仅20岁。
一次革命派与立宪派的邂逅:孙中山与严复会晤
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拜访严复,就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会谈。严复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为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一声振聋发聩“新音”: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
1905年,担任同盟会评议员的朱执信在《民报》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等人生平及主张。同年,孙中山在欧洲与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在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的社会民主党人”等语。
(1)透过1905年的历史,分析当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是如何影响中国命运的。
(2)通过1905年的历史迹象,指出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路径。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第一问要结合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5年(中国)。清政府角度:据材料“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中国为战场,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得出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邹容之死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更加倾向革命;据材料“1905年,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得出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试图挽救统治危机,却促使新式知识分子数量激增,成为立宪和革命的骨干力量。立宪派角度:据材料“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结束了以俄国还是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得出日俄战争中实行立宪政体的日本战胜了厉行专制的俄国,促使立宪思想盛行;结合所学可知,立宪派极力推动清政府实行立宪,但清政府坚持专制的本质不变,立宪最终无法实现。革命派角度:据材料“1905年,《革命军》作者邹容因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得出邹容等人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思潮影响巨大;据材料“1905年,担任同盟会评议员的朱执信在《民报》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等人生平及主张”得出孙中山积极进行革命实践,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5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角度分析得出打倒帝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政体,实行政治革命;改造旧社会,扩大群众基础,实行社会革命;据材料“为今为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得出接受新思想,启蒙民众,进行思想革命。
故答案为:
(1)清政府: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邹容之死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更加倾向革命;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试图挽救统治危机,却促使新式知识分子数量激增,成为立宪和革命的骨干力量。
立宪派:日俄战争中实行立宪政体的日本战胜了厉行专制的俄国,促使立宪思想盛行;立宪派极力推动清政府实行立宪,但清政府坚持专制的本质不变,立宪最终无法实现。
革命派:邹容等人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思潮影响巨大;孙中山积极进行革命实践,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路径:打倒帝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政体,实行政治革命;改造旧社会,扩大群众基础,实行社会革命;接受新思想,启蒙民众,进行思想革命。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