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押题预测 早期中华文明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泰安一模)表1是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掘的信息记录。据此推断,仙人洞先民( )
表1
(1) 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打制石器为主,出土最多的是用于砍伐树木的砍斫器
(2) 陶器以夹砂粗红陶为主
(3) 堆积层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兽骨,其中包括已被饲养的羊、牛等家畜的骨骼
(4) 出土大量的兽骨和鱼骨,骨器中有镞和鱼镖等工具
(5) 发现栽培稻硅石遗存
A.已经建立起完备的手工业生产体系
B.初步具备了稳定获取食物的生产能力
C.开始出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
D.依靠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得以转变
2.(2025 河南一模)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规模宏大,等级较高,有环壕设施以及大型墓葬,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绿松石饰品、石圭、玉钺等随葬品,其中“玉覆面”为国内新石器时代的首次发现。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 )
A.手工业技术居国内前列
B.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C.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严密
D.处于母系氏族时代
3.(2025 天津二模)下面为距今约4300﹣3900年山西陶寺遗址中部分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可以用于研究( )
大量纹饰多变的彩绘陶器、系列的漆器
带有典型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特征的玉器
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
世界最早的观象台、独立的仓储区和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重要遗迹
随葬品规格、数量差异悬殊的墓葬
粟、稻的炭化种子及猪、狗等家畜的骸骨
A.国家初始形态已经出现
B.南北地区文化交流密切
C.华夏文明起源发展状况
D.阶级阶层分化现象出现
4.(2025 榆林三模)作为良渚文化神崇拜产物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独特的标志。考古发现,这一标志不仅存在于良渚中心区域,也广泛出现在周边环太湖地区的玉器上。这表明良渚文化( )
A.初步形成了国家认同观念
B.具有较强的文化辐射作用
C.发展水平领先于周边地区
D.神权信仰与周边高度一致
5.(2025 吉林三模)在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整个聚落以广场为中心,被有意识地规划成居住区、氏族墓地及窑场三部分;在红山文化遗存,祭坛遗址内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和方形祭坛,建筑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先民( )
A.萌发了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
B.开始有意识地规划城市建设
C.具有浓郁的地理布局意识
D.已产生了明确的社会分工
6.(2025 内乡县校级二模)学者通过测定骨骼标本发现:陶寺文化居民食谱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摄入量占67%,与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摄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摄入了较多的碳﹣4植物。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青铜农具的发展 B.精耕细作农业的进步
C.石制工具的改进 D.阶级分化的日益明显
7.(2025 固始县一模)1959年,三峡地区的大溪遗址发掘出74座墓葬。每个墓中随葬品数量不一,多者达58件,有的则没有随葬品。每个墓中的随葬品组成情况也不一样,有以石器为主的,有以陶器为主的,还有以骨器为主的。据此可知该遗址所处时代( )
A.已经出现阶级差异 B.财产私有广泛存在
C.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D.早期国家形态出现
8.(2025 德阳模拟)商代的“王臣”大致为商王所有,其活动在商王左右。进入西周后,“王臣”的范围由周王室的官员开始向诸侯国延伸,其最终扩大到囊括整个周朝范围内除周王之外的所有人,形成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这种变化得益于( )
A.分封制的推行 B.宗法制的瓦解
C.集权制的确立 D.世官制的盛行
9.(2025 保定一模)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年至5300年。据发掘统计,早期的8座墓中,有两座没有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中,M24只有1件石铁,M26只有1件陶盆,M21则随葬釜、豆、壶等陶器8件和斧、铲、凿等石器9件。由此可知当时( )
A.财富权力争夺激烈 B.存在着商品交换
C.国家形态初具规模 D.贫富分化已出现
10.(2025 湖北模拟)内蒙古呼和浩特地铁1号线的红色“C型”把手,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国宝级文物——碧玉龙。碧玉龙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重1000克,是目前中国出土年代最早,体积最大,制作最精良的龙型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以下关于“碧玉龙”及其代表的文化遗存表述正确的是( )
A.是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
B.属于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
C.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
D.具有相对成熟的冶金技术
11.(2025 河西区二模)《史记》载,周初分封时,“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同时,周王室还分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承殷祀。这一举措的实质目的是( )
A..构建宗法血缘等级秩序
B..实现贵族权力的平衡制约
C..确立周天子政治合法性
D.缓和与地方势力的矛盾
12.(2025 龙岗区校级一模)二里头文化中,玉牙璋盛行。在商代晚期四川地区的三星堆遗址中,兼具中原和四川特色的蜀式牙璋成为其核心礼器,且在广西、香港甚至越南北部均有发现。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的文化辐射 B.早期国家的神秘色彩
C.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 D.古蜀文明的中心地位
13.(2025 龙岗区校级一模)据西周甲骨卜辞所载,文王不仅参加国家宗庙之礼,还亲自主导祭祀成汤、大甲、武丁等商代先王之礼。此举意在( )
A.实现王权与神权的统一
B.践行儒家礼乐制度
C.彰显西周政权的正统性
D.建立社会等级秩序
14.(2025 深圳模拟)周灭商后在战略要地分封子弟、功臣,在分封之外的广大区域则施行服制,由周王赐予封号,将其纳入王朝管理系统,形成服制与分封并行的制度。这一做法( )
A.标志早期国家的形成 B.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
C.蕴含包容统一的观念 D.削弱了天子统治权威
15.(2025 广西二模)考古学家在四川稻城皮洛发现了上百万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揭露出连续堆积的7个文化层。从简单的砍砸器到精致的手斧、手镐、薄刃斧(如图),清晰呈现出“砾石石器组合一阿舍利技术体系(西方传入)一石片石器体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这可用于说明( )
第三期(两面加工的小型工具及小尖状器、小石片石器)
第二期(阿舍利技术体系)
第一期(砾石石器:砍砸器、重型刮削器)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川西地区是文明起源中心区域
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发展
D.中国与域外文明可能存在交流
16.(2025 大连模拟)考古研究表明,吉林和龙市大洞遗址(距今约5万年)的石器加工技术与内蒙古大窑遗址(石核剥片)、萨拉乌苏遗址(细小石器)具有相似特征。三处遗址均未发现农作物遗存,但存在多层用火遗迹。这些发现可共同印证( )
A.采集渔猎是旧石器时代主要经济活动
B.磨制石器技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
C.原始农业的起源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
D.用火能力差异导致社会分工的出现
17.(2025 和平区二模)传说中的人物皋陶历经了尧、舜、禹三个时期,始终担任职掌断狱和司法大权的“大理”和“士师”,相传他断狱公平、执法公正,创造出最早的监狱雏形,被后人称为“狱神”。皋陶的传说( )
A.带有国家初始形态孕育的印记
B.展现了原始民主遗风的影响力
C.体现了官僚世袭制的历史渊源
D.因缺乏考古资料印证而不可信
18.(2025 辽阳一模)西周时期,周王室行分封,但天子王畿、诸侯封域实际存在着大量由君主直辖的“公邑”,只是周王开展直接统治的都、邑更多分布在王畿地区,治理模式更为稳定;同时周王室也存在向诸侯封域内的“公邑”派出官员进行管理的情形。据此可推知,西周时期的“公邑”管理模式( )
A.着眼于强化中央集权 B.对后世县制有所启发
C.维护了周王室的权威 D.是对贵族势力的妥协
19.(2025 安徽一模)如表为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距今约7300年至6600年前)出土部分工具统计表。如表可以说明当时( )
工具类型 工具名称 备注
渔猎工具 网坠、骨镖 部分石器、陶器中提取出薏苡、小麦族里的野生品种、水稻、山药、莲藕等植物的淀粉粒
采集工具 鹿角钩形器
农业生产工具 石斧、石铲、蚌刀
谷物加工工具 圆饼、石棒、杵
A.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初现
B.社会分工专业化趋势的加强
C.安徽农耕技术更为领先
D.当地先民生产方式的多样性
20.(2025 武汉模拟)江苏无锡、苏州、常州地区先后发现数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春秋晚期吴国古城遗址(如表1)。这些吴国古城的建筑布局( )
名称 位置 建筑布局
阖间城遗址 无锡市与常州市之间 最外为近似长方形的大城;大城内分为东、西两小城;大小城均建有环壕;城内有水道。
木渎古城遗址 苏州市灵岩山侧 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小城;水道穿城而过。
淹城遗址 常州市武进区 由子城、内城和外城及三道护城河组成;内外由水道相通,无陆路相接。
A.体现了相生相胜的理论
B.突破了礼制和等级规范
C.凸显了水道的商业功能
D.适应了政治和军事需求
21.(2025 江门一模)有学者指出,周代之“礼制”已不同于“乡俗”,在周政之中政统、亲统和道统已经有所分化,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礼制”孕育出了一种处理分化要素的原则,即立足于三统的相异相分,又力求在其间建立和维持互补互渗的协调关系。由此可知,这一原则是( )
A.天人合一 B.和而不同 C.道法自然 D.天下为公
22.(2025 东城区一模)在西周分封诸侯的仪式上,周王提出“不违王命”、“夹辅周室”等要求,诸侯需在神前宣誓效忠。双方缔结盟誓,强调“背盟不祥……神人弗助”。这反映了西周( )
A.通过礼乐制度塑造文化认同
B.借助神灵以巩固周王的统治
C.权力分配以血缘亲疏为标准
D.国家治理彰显原始民主传统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3.(2025 泉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形成于新石器时代后期至青铜时代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是大兴安岭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一个绵长的地理连接带,揭示了历史上北方民族迁徙流动的一个重要地理文化现象。(如图3所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高考冲刺押题预测 早期中华文明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泰安一模)表1是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掘的信息记录。据此推断,仙人洞先民( )
表1
(1) 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打制石器为主,出土最多的是用于砍伐树木的砍斫器
(2) 陶器以夹砂粗红陶为主
(3) 堆积层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兽骨,其中包括已被饲养的羊、牛等家畜的骨骼
(4) 出土大量的兽骨和鱼骨,骨器中有镞和鱼镖等工具
(5) 发现栽培稻硅石遗存
A.已经建立起完备的手工业生产体系
B.初步具备了稳定获取食物的生产能力
C.开始出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
D.依靠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得以转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仔细研读题干中关于仙人洞遗址发掘的各项信息,包括石器、陶器、兽骨、鱼骨、骨器以及栽培稻硅石遗存等方面的内容,明确每个信息点所代表的意义。
【解答】材料中提到“堆积层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兽骨,其中包括已被饲养的羊、牛等家畜的骨骼”,家畜饲养意味着仙人洞先民能够主动对动物进行驯化和养殖,这是稳定获取肉类食物的一种方式。又提到“发现栽培稻硅石遗存”,栽培稻的发现说明仙人洞先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能够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稳定的粮食来源。家畜饲养和农作物栽培都表明仙人洞先民初步具备了稳定获取食物的生产能力,B项符合题意;
从材料信息来看,虽然有石器、陶器制作以及骨器等,但仅这些不能表明已经建立起完备的手工业生产体系,排除A项;
材料中并没有关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的相关信息,如氏族的特征、家族的结构等内容都未提及,排除C项;
材料中“出土大量的兽骨和鱼骨,骨器中有镞和鱼镖等工具”说明渔猎采集在当时仍然是重要的获取食物的方式,虽然有了家畜饲养和农作物栽培,但不能就此说明依靠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得以转变,只能说有了新的补充和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2.(2025 河南一模)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规模宏大,等级较高,有环壕设施以及大型墓葬,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绿松石饰品、石圭、玉钺等随葬品,其中“玉覆面”为国内新石器时代的首次发现。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 )
A.手工业技术居国内前列
B.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C.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严密
D.处于母系氏族时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中的墓葬差异得出结论。
【解答】材料中提到“遗址规模宏大,等级较高,有环壕设施以及大型墓葬,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绿松石饰品、石圭、玉钺等随葬品”,大型墓葬以及丰富且精美的随葬品与普通墓葬及随葬品会形成鲜明对比,这表明当时社会中不同群体在财富占有、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出阶级分化比较明显,B符合题意;
仅从这一个遗址的情况,不能直接得出其手工业技术居国内前列的结论,没有与国内其他同时期遗址手工业技术的广泛对比,排除A;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遗址的规模、墓葬情况和随葬品等,并没有直接体现出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严密,排除C;
母系氏族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异,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3.(2025 天津二模)下面为距今约4300﹣3900年山西陶寺遗址中部分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可以用于研究( )
大量纹饰多变的彩绘陶器、系列的漆器
带有典型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特征的玉器
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
世界最早的观象台、独立的仓储区和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重要遗迹
随葬品规格、数量差异悬殊的墓葬
粟、稻的炭化种子及猪、狗等家畜的骸骨
A.国家初始形态已经出现
B.南北地区文化交流密切
C.华夏文明起源发展状况
D.阶级阶层分化现象出现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陶寺遗址发现城址、宫殿、手工业区、墓葬差异、跨文化玉器及农业遗存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型城址、宫殿、独立仓储与手工业区表明复杂社会分工与早期国家管理形态,符合华夏文明从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的特征;观象台与彩绘陶器、漆器反映天文、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体现华夏文明科技与艺术的发展;粟、稻种植及家畜骸骨显示农耕经济成熟,为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红山、良渚玉器的发现,佐证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互动格局;这些要素综合指向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形成与初步发展,C项最佳;城址、宫殿、等级墓葬确实暗示权力集中与社会分层,符合早期国家特征,但材料中“观象台”“农业遗存”等内容超出国家形态的范畴,A项有一定道理/次佳;墓葬随葬品差异直接体现了社会等级分化,但阶级分化仅是文明起源的一个侧面,无法涵盖城址规划、科技文化等材料内容,D项有一定道理/次佳;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分属东北与东南,与陶寺的“南北”地理定位不严谨,玉器可能通过贸易、战争或迁徙传播,但材料仅提“特征”而非大规模器物,不足以证明“密切交流”,更可能是文明间有限互动,B项错在地理与证据问题不成立;排除B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4.(2025 榆林三模)作为良渚文化神崇拜产物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独特的标志。考古发现,这一标志不仅存在于良渚中心区域,也广泛出现在周边环太湖地区的玉器上。这表明良渚文化( )
A.初步形成了国家认同观念
B.具有较强的文化辐射作用
C.发展水平领先于周边地区
D.神权信仰与周边高度一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题干强调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不仅存在于良渚中心区域,还广泛出现在周边环太湖地区的玉器上。核心是良渚文化元素的传播范围,需围绕“文化传播与影响”分析选项。
【解答】分析题目: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不仅存在于中心区域,还广泛出现在周边环太湖地区的玉器上,直接体现良渚文化对周边的影响,即文化辐射作用,B符合题意;
题干未提及“国家”相关内容,良渚时期也未体现国家认同的形成,排除A;
题干仅描述文化标志的分布,未比较发展水平,无法推出“领先”,排除C;
“高度一致”过于绝对,题干仅表明文化标志传播,不能证明信仰完全一致,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5 吉林三模)在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整个聚落以广场为中心,被有意识地规划成居住区、氏族墓地及窑场三部分;在红山文化遗存,祭坛遗址内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和方形祭坛,建筑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先民( )
A.萌发了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
B.开始有意识地规划城市建设
C.具有浓郁的地理布局意识
D.已产生了明确的社会分工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整个聚落以中心,被有意识地规划成居住区、氏族墓地及窑场三部分......建筑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进行分析解读。
【解答】A.材料中没有体现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故A错误;
B.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始有意识地规划城市建设,故B错误;
C.根据材料“整个聚落以中心,被有意识地规划成居住区、氏族墓地及窑场三部分......建筑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可知,中国古代先民具有浓郁的地理布局意识,故C正确;
D.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工,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2025 内乡县校级二模)学者通过测定骨骼标本发现:陶寺文化居民食谱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摄入量占67%,与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摄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摄入了较多的碳﹣4植物。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青铜农具的发展 B.精耕细作农业的进步
C.石制工具的改进 D.阶级分化的日益明显
【分析】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石器时代的文明。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耒、耜逐渐成为了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原始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陶寺文化时期碳﹣4植物摄入量比仰韶文化早期提高,家畜也摄入较多碳﹣4植物,这得益于石制工具的改进。改进生产工具能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粟、黍等碳﹣4植物的种植和收获,从而使人们的摄入量有所增加,C项正确;
青铜农具在商周时期才出现,排除A项;
精耕细作农业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陶寺文化时期还未达到这种水平,排除B项;
阶级分化主要体现的是社会阶层差异,与居民和家畜对碳﹣4植物摄入量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2025 固始县一模)1959年,三峡地区的大溪遗址发掘出74座墓葬。每个墓中随葬品数量不一,多者达58件,有的则没有随葬品。每个墓中的随葬品组成情况也不一样,有以石器为主的,有以陶器为主的,还有以骨器为主的。据此可知该遗址所处时代( )
A.已经出现阶级差异 B.财产私有广泛存在
C.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D.早期国家形态出现
【分析】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材料可知,大溪遗址中,每个墓中随葬品数量不一,有多有少,有好有次,说明当时已经出现阶级差别,A项正确;
财产私有广泛存在,“广泛”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手工业技术水平,排除C项;
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早期国家形态出现,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5 德阳模拟)商代的“王臣”大致为商王所有,其活动在商王左右。进入西周后,“王臣”的范围由周王室的官员开始向诸侯国延伸,其最终扩大到囊括整个周朝范围内除周王之外的所有人,形成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这种变化得益于( )
A.分封制的推行 B.宗法制的瓦解
C.集权制的确立 D.世官制的盛行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周代分封诸侯,诸侯又在自己的封地内层层分封,使得“王臣”的范围不断扩大,直到周王国范围内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这一变化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密切相关,A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而非宗法制,表述也不准确,排除B项;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是在秦朝时期,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而非选官制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学生需掌握西周的分封制的原因、内容、特点。
9.(2025 保定一模)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年至5300年。据发掘统计,早期的8座墓中,有两座没有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中,M24只有1件石铁,M26只有1件陶盆,M21则随葬釜、豆、壶等陶器8件和斧、铲、凿等石器9件。由此可知当时( )
A.财富权力争夺激烈 B.存在着商品交换
C.国家形态初具规模 D.贫富分化已出现
【分析】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题干,崧泽文化早期的8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随葬品丰富,如M21有陶器8件和石器9件,这表明当时不同墓葬的随葬品数量和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故D项正确;
题干中未体现出财富权力争夺激烈的相关信息,排除A;
题干中没有关于商品交换的内容,排除B;
国家形态初具规模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国家出现的标志包括城市、军队、监狱、法律等,题干未涉及这些方面,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学生需掌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10.(2025 湖北模拟)内蒙古呼和浩特地铁1号线的红色“C型”把手,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国宝级文物——碧玉龙。碧玉龙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重1000克,是目前中国出土年代最早,体积最大,制作最精良的龙型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以下关于“碧玉龙”及其代表的文化遗存表述正确的是( )
A.是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
B.属于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
C.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
D.具有相对成熟的冶金技术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碧玉龙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重1000克,是目前中国出土年代最早,体积最大,制作最精良的龙型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并结合红山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
【解答】A.根据材料“碧玉龙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重1000克,是目前中国出土年代最早,体积最大,制作最精良的龙型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碧玉龙”是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故A正确;
B.根据材料“碧玉龙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可知,“碧玉龙”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故B错误;
C.根据材料“是目前中国出土年代最早,体积最大,制作最精良的龙型玉器”可知,“碧玉龙”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故C错误;
D.根据材料“是目前中国出土年代最早,体积最大,制作最精良的龙型玉器”可知,“碧玉龙”具有相对成熟的制玉技术,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2025 河西区二模)《史记》载,周初分封时,“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同时,周王室还分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承殷祀。这一举措的实质目的是( )
A..构建宗法血缘等级秩序
B..实现贵族权力的平衡制约
C..确立周天子政治合法性
D.缓和与地方势力的矛盾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分封先圣王后裔和商朝遗民,体现了周武王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继承,彰显了周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通过分封,周王室表明自己是“天命所归”,继承了先圣王的道统,同时安抚商朝遗民,减少反抗,维系了政治统治,C项正确;
宗法血缘关系强调的是同姓之间的等级秩序,材料涉及的分封制还包括对先代贵族的分封,排除A项;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并非实现贵族权力之间的平衡,凸显的是西周王族的权力分配,排除B项;
缓和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也是为了维护西周的统治,确立周天子统治的合法性,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5 龙岗区校级一模)二里头文化中,玉牙璋盛行。在商代晚期四川地区的三星堆遗址中,兼具中原和四川特色的蜀式牙璋成为其核心礼器,且在广西、香港甚至越南北部均有发现。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的文化辐射 B.早期国家的神秘色彩
C.丝绸之路的文化影响 D.古蜀文明的中心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文化代表玉牙璋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以及更广泛地区出现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二里头文化在黄河流域,材料描述了其文化代表玉牙璋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以及更广泛地区出现,反映了黄河流域文化的辐射作用,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早期国家的神秘色彩,排除B项;
丝绸之路在汉代才开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传播,并非古蜀文明的中心地位,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2025 龙岗区校级一模)据西周甲骨卜辞所载,文王不仅参加国家宗庙之礼,还亲自主导祭祀成汤、大甲、武丁等商代先王之礼。此举意在( )
A.实现王权与神权的统一
B.践行儒家礼乐制度
C.彰显西周政权的正统性
D.建立社会等级秩序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文王祭祀商代先王,意在表明西周政权是对前代正统的继承,彰显自身政权的正统性,C项正确;商周时期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但这不是文王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儒家礼乐制度在西周时尚未形成,排除B项;建立社会等级秩序主要通过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来实现,材料未体现建立社会等级秩序,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5 深圳模拟)周灭商后在战略要地分封子弟、功臣,在分封之外的广大区域则施行服制,由周王赐予封号,将其纳入王朝管理系统,形成服制与分封并行的制度。这一做法( )
A.标志早期国家的形成 B.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
C.蕴含包容统一的观念 D.削弱了天子统治权威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关键信息是“周灭商后在战略要地分封子弟、功臣,在分封之外的广大区域则施行服制,由周王赐予封号,将其纳入王朝管理系统,形成服制与分封并行的制度”。
【解答】A.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形成,排除;
B.封建制度建立与秦朝,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C.根据“周灭商后在战略要地分封子弟、功臣,在分封之外的广大区域则施行服制,由周王赐予封号,将其纳入王朝管理系统,形成服制与分封并行的制度”可知,周天子将分封之外的地区纳入中央管辖下,蕴含了一定的统一概念,正确;
D.材料强化了天子的权威,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5.(2025 广西二模)考古学家在四川稻城皮洛发现了上百万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揭露出连续堆积的7个文化层。从简单的砍砸器到精致的手斧、手镐、薄刃斧(如图),清晰呈现出“砾石石器组合一阿舍利技术体系(西方传入)一石片石器体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这可用于说明( )
第三期(两面加工的小型工具及小尖状器、小石片石器)
第二期(阿舍利技术体系)
第一期(砾石石器:砍砸器、重型刮削器)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川西地区是文明起源中心区域
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发展
D.中国与域外文明可能存在交流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四川稻城皮洛旧石器时代遗址呈现出“砾石石器组合——阿舍利技术体系(西方传入)——石片石器体系”的文化发展序列,其中阿舍利技术体系来自西方,这说明中国与域外文明可能存在交流,D项正确;
材料仅提及该遗址文化发展序列,未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排除A项;
仅凭材料中考古发掘是不能得出川西地区是文明起源中心区域,排除B项;
重点在于遗址中呈现的文化发展序列以及其中出现的阿舍利技术体系等与域外文明可能存在的联系,并没有直接、明确地提及地理环境对该文明发展的具体影响,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6.(2025 大连模拟)考古研究表明,吉林和龙市大洞遗址(距今约5万年)的石器加工技术与内蒙古大窑遗址(石核剥片)、萨拉乌苏遗址(细小石器)具有相似特征。三处遗址均未发现农作物遗存,但存在多层用火遗迹。这些发现可共同印证( )
A.采集渔猎是旧石器时代主要经济活动
B.磨制石器技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
C.原始农业的起源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
D.用火能力差异导致社会分工的出现
【分析】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农业尚未产生,人类主要依赖采集、渔猎获取食物。三处遗址均未发现农作物遗存,说明无原始农业;多层用火遗迹可能与熟食、取暖、防御等生存需求相关,符合采集渔猎经济的特点。石器加工技术(如石核剥片、细小石器)适用于制作狩猎工具(如砍砸器、刮削器)或处理猎物,进一步支持采集渔猎活动的存在,题干信息可共同印证采集渔猎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经济活动,A符合题意;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题干明确提到的是“石器加工技术”,未涉及磨制技术,且遗址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与磨制石器无关,与题干时代背景和技术特征不符,排除B;
题干未提及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源等)对农业起源的影响,三处遗址未发现农作物遗存,只能说明当时当地无农业,但无法推断“原始农业起源受制于地理环境”这一普遍结论,缺乏直接证据,题干信息未涉及地理环境与农业的关系,排除C;
题干仅提到“存在多层用火遗迹”,未提及不同遗址或群体之间“用火能力差异”,社会分工(如性别分工、部落分工)的出现与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等复杂因素相关,用火能力差异并非其直接原因,题干也无相关线索,缺乏事实依据和逻辑关联,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学生需掌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17.(2025 和平区二模)传说中的人物皋陶历经了尧、舜、禹三个时期,始终担任职掌断狱和司法大权的“大理”和“士师”,相传他断狱公平、执法公正,创造出最早的监狱雏形,被后人称为“狱神”。皋陶的传说( )
A.带有国家初始形态孕育的印记
B.展现了原始民主遗风的影响力
C.体现了官僚世袭制的历史渊源
D.因缺乏考古资料印证而不可信
【分析】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据材料“始终担任职掌断狱和司法大权的‘大理’和‘士师’”“创造出最早的监狱雏形”可知,皋陶的传说涉及监狱的设置,对民众和社会进行管理,而国家机构的产生、制定规则、设立官僚为国家初始形态的重要表现,A项正确;
“原始民主遗风”主要体现在君主的权利受到限制,国民可以影响一定的政治,材料涉及皋陶的职权大小、个人品性、国家机构的创造,并未体现国民掌握权力、影响政治的信息,排除B项;
“官僚世袭制”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即指的是选官的方式,材料仅涉及权力的大小及国家机构雏形的内容,并未涉及选官方式,排除C项;
关于皋陶的传说,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考古资料能够完全印证其真实性,但也不能简单地以目前的发现来否定所有的皋陶传说,例如,关于皋陶的传说中提到他是舜、禹时期的司法长官,这一角色的存在与当时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治理需求相吻合,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学生需掌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18.(2025 辽阳一模)西周时期,周王室行分封,但天子王畿、诸侯封域实际存在着大量由君主直辖的“公邑”,只是周王开展直接统治的都、邑更多分布在王畿地区,治理模式更为稳定;同时周王室也存在向诸侯封域内的“公邑”派出官员进行管理的情形。据此可推知,西周时期的“公邑”管理模式( )
A.着眼于强化中央集权 B.对后世县制有所启发
C.维护了周王室的权威 D.是对贵族势力的妥协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关键信息是“周王室行分封,但天子王畿、诸侯封域实际存在着大量由君主直辖的‘公邑’,只是周王开展直接统治的都、邑更多分布在王畿地区,治理模式更为稳定”。
【解答】A.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所以西周“公邑”管理模式不是着眼于强化中央集权,排除;
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向诸侯封域内的“公邑”派出官员进行管理,这种由君主直接派遣官员管理特定区域的方式,与后世县制下由中央任命官员管理地方有相似之处。县制的重要特点就是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西周“公邑”管理模式对后世县制在官员任命和管理方式上有所启发,正确;
C.虽然周王室对“公邑”有一定管理,但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管理模式,并没有明确表明这种管理模式对维护周王室权威的效果,而且西周后期,周王室权威逐渐衰落,排除;
D.材料中“公邑”由君主直辖或派官员管理,体现的是君主对部分区域的直接控制,并非对贵族势力的妥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9.(2025 安徽一模)如表为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距今约7300年至6600年前)出土部分工具统计表。如表可以说明当时( )
工具类型 工具名称 备注
渔猎工具 网坠、骨镖 部分石器、陶器中提取出薏苡、小麦族里的野生品种、水稻、山药、莲藕等植物的淀粉粒
采集工具 鹿角钩形器
农业生产工具 石斧、石铲、蚌刀
谷物加工工具 圆饼、石棒、杵
A.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初现
B.社会分工专业化趋势的加强
C.安徽农耕技术更为领先
D.当地先民生产方式的多样性
【分析】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据材料可知,双墩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类型和提取的作物涉及农耕、渔猎、采集等多个领域,这说明当地先民生产方式具有多样性,故选D项;
双墩遗址先民的生产生活,不能体现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故排除A项;
表格信息未体现社会分工专业化的趋势,故排除B项;
材料没有将双墩地区与其他区域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对比,不能体现双墩地区的农耕生产技术居于领先地位,故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学生需掌握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基本史实。
20.(2025 武汉模拟)江苏无锡、苏州、常州地区先后发现数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春秋晚期吴国古城遗址(如表1)。这些吴国古城的建筑布局( )
名称 位置 建筑布局
阖间城遗址 无锡市与常州市之间 最外为近似长方形的大城;大城内分为东、西两小城;大小城均建有环壕;城内有水道。
木渎古城遗址 苏州市灵岩山侧 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小城;水道穿城而过。
淹城遗址 常州市武进区 由子城、内城和外城及三道护城河组成;内外由水道相通,无陆路相接。
A.体现了相生相胜的理论
B.突破了礼制和等级规范
C.凸显了水道的商业功能
D.适应了政治和军事需求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都是封建诸侯国的政治中心,而且“阖闾城遗址”建筑布局由“大、小城”组成,即城内有城,大小城均建有环壕,这反映的是通过城市与“环壕”进行防御;材料“木渎古城遗址”“淹城遗址”中,城内有城,城外均有护城河,这体现的是通过城市与护城河进行防御。由此可知,这些吴国古城的建筑布局适应了政治和军事需求,D项正确;
相生相胜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它主要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强调古城的建筑布局,其中的城内有城,其实就是强调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
材料只是强调城市布局中的“水道”,但未强调其商业功能,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2025 江门一模)有学者指出,周代之“礼制”已不同于“乡俗”,在周政之中政统、亲统和道统已经有所分化,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礼制”孕育出了一种处理分化要素的原则,即立足于三统的相异相分,又力求在其间建立和维持互补互渗的协调关系。由此可知,这一原则是( )
A.天人合一 B.和而不同 C.道法自然 D.天下为公
【分析】本题考查了礼乐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周代之......育出了一种处理分化要素的原则,即立足于三统的相异相分,又力求在其间建立和维持互补互渗的协调关系”可知,西周礼制孕育出一种原则,该原则既承认事物间的差异分化,又将这些差异联系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协调互补的关系,结合所学,“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制既强调等级分化,也重视和谐关系,这正体现了和面不同的理念,B项正确;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不符合题干主旨,A、C两项错误;
“天下为公”强调崇德尚贤,不符合题干主旨,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2025 东城区一模)在西周分封诸侯的仪式上,周王提出“不违王命”、“夹辅周室”等要求,诸侯需在神前宣誓效忠。双方缔结盟誓,强调“背盟不祥……神人弗助”。这反映了西周( )
A.通过礼乐制度塑造文化认同
B.借助神灵以巩固周王的统治
C.权力分配以血缘亲疏为标准
D.国家治理彰显原始民主传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统治,题干描述了西周分封诸侯仪式的关键环节,周王对诸侯提出“不违王命”“夫辅周室”等要求,诸侯需在神前宣誓效忠,且双方缔结盟誓强调违背誓言会遭“神人弗助”,这表明在分封诸侯这一政治活动中,引入了神灵的力量来强化某种关系或约束。
【解答】在西周分封诸侯仪式上,周王对诸侯提出“不违王命”“夫辅周室”等要求,诸侯要在神前宣誓效忠,而且双方缔结盟誓强调“背盟不祥……神人弗助”,这里突出了“神”在分封诸侯这一政治行为中的作用,反映了西周借助神灵以巩固周王的统治,B正确;
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主要通过各种礼仪规范和音乐规格等体现等级秩序,题干中重点强调的是借助神灵宣誓,并非礼乐制度塑造文化认同,排除A;
权力分配以血缘亲疏为标准是宗法制的特点,题干中未提及分封诸侯与血缘亲疏的关系,主要围绕借助神灵进行宣誓效忠展开,排除C;
原始民主传统强调民众参与决策等,题干中是周王分封诸侯,诸侯向周王宣誓效忠,没有体现国家治理中的原始民主传统,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统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历史解释的素养。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3.(2025 泉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形成于新石器时代后期至青铜时代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是大兴安岭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一个绵长的地理连接带,揭示了历史上北方民族迁徙流动的一个重要地理文化现象。(如图3所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从材料可知其位于大兴安岭与青藏高原之间,此地带可能地形相对较为连续,地势起伏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有一定的连通性,适宜人类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和交流活动,可得出生态地理环境一致性及生活环境相对宜居(或地理环境因素);此区域存在多种经济生产方式的过渡和交融。比如从半农耕半游牧向纯游牧等经济模式的过渡区域,不同经济生活方式的人群为了获取自身稀缺的资源等,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交流与迁徙,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形成文化传播带,可得出经济类型(半农半牧)共同性(或经济生活的互补);据材料“是大兴安岭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一个绵长的地理连接带,揭示了历史上北方民族迁徙流动的一个重要地理文化现象”,可得出民族流动迁徙;结合材料所给图片和信息可知,“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形成使得如生产技术(如青铜器制造技术在不同地区的传播)、生活方式(如服饰、居住习惯等的传播)、宗教信仰(原始宗教或早期宗教思想在不同民族间的传播等)在这一区域内得以广泛传播,可得出有利于农耕技术、畜牧技术交流;不同民族通过相互了解和交流,在婚姻、经济合作等方面联系日益紧密,可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并利于奠定“多元一体”文明格局;据地图可知,此地区游牧民族的畜牧业产品可能与农耕民族的农产品、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换,可得出且促进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和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角度认识历史,开拓了认识中国文明起源的新视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为边疆治理提供经验,部分路线演变为“丝绸之路”关键通道。
故答案为:
原因:经济类型(半农半牧)共同性(或经济生活的互补);民族流动迁徙;生态地理环境一致性;生活环境相对宜居(或地理环境因素)。
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促进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开拓了认识中国文明起源的新视野;利于奠定“多元一体”文明格局;为边疆治理提供经验;部分路线演变为“丝绸之路”关键通道;(经济)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农耕技术、畜牧技术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