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立场,独特表达——<别了,“不列颠尼亚”>再研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则新闻消息,教材编写者将其放在选择性必修第一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单元导语中对于学习要求有相关表述:“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
另一方面,通过初中及高中前阶段的学习,对于新闻这一体裁作品,学生能够理解和筛选重要信息,但是对新闻立场的感知和新闻价值的理解还不太够。
基于上述要求与考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策略:设置情境,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新闻立场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如何合理表达新闻立场。
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设计学习任务,从探寻新闻立场,到领悟立场价值,再到学习立场表达并学以致用,完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级跳,并灵活运用对比阅读、下定义、拓展阅读等方式来丰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报道孙斌勇校友获2024未来科学大奖”的大情境任务下,一步步了解新闻立场,学会运用新闻通讯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积极的舆论风气,完成写作交流的任务。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文本,结合写作背景,挖掘新闻立场,深入体会新闻立场的舆论价值,并掌握立场表达的方式,包括标题、视角、独特写作方式等。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和拓展阅读,领悟记者在立场中承担的责任感;学会立场表达独特而多样的呈现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消息,报道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之前学习过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对文本再次研习,探究消息报道背后有怎样的新闻立场,是今天的学习目标。我们将通过几个学习任务揭开新闻立场的神秘面纱,去学习了掌握新闻立场的内涵、价值与表达。
二、梳理香港问题由来,明确研习任务
1.回顾梳理香港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2.明确课堂研习任务——
8月16日,2024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我校1996届毕业生、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孙斌勇院士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为庆祝建校75周年,学校将举办系列活动。校报也为此开辟“校友杰出事迹巡礼”专栏。请你以校报记者的身份,完成孙斌勇校友获奖一事新闻报道,向专栏投稿。
对校友获未来科学大奖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要求呈现校报记者的新闻立场,运用课文所学知识写好这篇新闻稿。
三、任务一:明新闻立场
【活动1】对比出感知
展示两则关于俄乌冲突的新闻报道,思考:两则新闻效果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同样的新闻事实,却产生了不同的舆论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报道者所持的不同的新闻立场。通过两则新闻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新闻立场的重要性。
【活动2】课文寻立场
比较美联社、英国BBC和教材三则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填写表格。
新闻 刊登媒体 报道角度 新闻立场
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 英国广播公司
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报道 美联社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
【活动3】定义新闻立场
小组合作:结合相关资料,给“新闻立场”下个定义。
相关概念:
(1)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2)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
新闻立场是
【参考】新闻立场是指报道者在报道新闻事实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出示约瑟夫·普利策语——
任何新闻稿都讲究准确,但讲究准确并不代表着新闻没有主观性,恰恰相反,新闻当然是有主观情感的,情感使得新闻有了温度,不过,一个高明的新闻写作者能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字里行间,而不让人察觉。
【明确】新闻真实与新闻立场互不冲突,新闻立场影响作者对新闻意义的阐释或暗示,体现了新闻的舆论导向性。
四、任务二:悟立场价值
【活动】阅读《学习任务单》上关于2024未来科学大奖的报道,思考:新华社、浙江大学和普陀新闻基于不同的新闻立场,报道方式不同,分别体现什么价值?
【追问】作为校报记者,你的报道基于怎样的立场?价值何在?
【参考】记录校友杰出事迹,通过梳理、发掘校友闪光点和可贵品质,特别是学习品质,引导和鼓励广大同学学习校友可贵的精神等。(扩大校园影响,提振学习动力。)
结合教材新闻背景,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价值:展现中华民族扬眉吐气,抒发民族自豪之情,更揭示祖国统一大业不可阻挡的趋势。
新闻立场的价值源于明确而坚定的新闻立场。
新闻立场具有多维度价值,可以展现社会价值,产生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力,也可以是扩大校园影响。
【适时板书】新闻立场、内涵、价值
五、任务三:学立场表达
《别了,“不列颠尼亚”》获评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实这篇文章一直以来被各版本教材中意,统编教材一直将其保留。新华社采写组有过这样一段话:“大浪淘沙,持续这么多年一直保持在教科书中,说明这篇文章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也显示了它作为一篇新闻作品的独特魅力。”
小组合作探讨:其新闻立场的独特表达体现在哪些方面?完成下面表格。
作者新闻立场的体现——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
独特角度 表达效果
新闻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闻视角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
写作手法(语言特点)
小组讨论,代表交流。
【适时板书】表达:写作手法(对比、细节、写景、现实与历史交织)
【小结】“客观报道”“零度写作”作为新闻作品的创作准则,一直为业内人士所严格遵守。而这篇新闻作品却不拘此格,勇于突破“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新闻写作思维定势,大胆采用文学手法,极大增强了新闻文字的可读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用写景、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手法来表达新闻者的立场的同时,也使这篇新闻报道的语言很得体,很典雅,很雍容,有大国风范,而情感在克制中更显力量。
六、任务四:用立场表达
【活动】回到课堂研习任务,立足校报记者身份,如何报道校友获未来科学大奖这一新闻。播放《第一时间》栏目对孙斌勇的采访视频。
小组讨论,确定新闻的标题、视角选择及其他独特表达方式。
【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围绕新闻立场,从辨析新闻立场的内涵、分析立场的价值、探讨立场的呈现方式等方面深入研读了文本,领悟到新闻立场的重要社会舆论价值,同时也深刻体会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现出来的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和不懈追求,以及中国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现代社会的信息洪流之中,在波谲云诡的国际斗争之中,身为报道者,应当有坚定而正确的新闻立场;身为读者,要能分辨新闻立场的善恶真伪,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才能在舆论宣传战线上陪伴祖国走上复兴之路。
【布置作业】
围绕孙斌勇校友获未来科学大奖事件,课后继续搜集素材,继续完善所在小组的写作提纲,要求通过标题、视角和其他写作手法,表达出你要呈现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