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变色龙》教学设计及点评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变色龙》教学设计及点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1 13:4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字意蕴的多维解码
——《变色龙》教学设计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戚成林
【教学目标】
1.抓住叙事要素,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从不同角度提取关键词,深入文本细节,探究简约文字背后的多维意蕴。
3.品味语言,感受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从不同角度提取关键词,深入文本细节,探究简约文字背后的多维意蕴。
【教学方法】
1.关键词分析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捕捉有“生成力”的关键词,并据此切入文本细节,解读深层意蕴。
2.探究点拨法:以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探究、展示、质疑等学习活动为主,辅之以老师的点拨、引导,使课堂呈现螺旋上升的质态。
【教学过程】
挑战一:小试身手,展示预习成果
1.字词“清道夫”:找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或者在音、形方面存在易误点的字词,推荐给同学积累或提醒同学留意。
2.创意“说课文”:在备选方式中,选择一种复述课文的一个片断,每种方式只有一次被使用的机会。
复述类:①以奥楚蔑洛夫的口吻复述;②以小狗的口吻复述;③以赫留金的口吻;④以围观者的口气复述。
朗诵类:①个体朗读;②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挑战二:课文瘦身,梳理故事情节
1.出示“瘦身”任务:①用一段话概述课文内容;②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③用一个词概括课文内容。
2、展示“瘦身”成果: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自由发言,集体优化。
一个词概括内容:变
3.深化“瘦身”成果:“变”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题目中的关键词,围绕一个“变”字,作者把一件普通的街头纠纷演绎成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狗的主人在变,警官的态度也在变,那么,在如此跌宕的变化之中,有什么东西没有变吗?
明确:判案的依据没有变(小狗的主人是谁?),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没有变。
4.追问:你能否根据对文章情节的分析,说一说警官奥楚蔑洛夫给你的第一印象?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暂不作评判和详细剖析)
挑战三:提炼文核,围绕关键词欣赏感悟文本
过渡: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赞扬契诃夫“只需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词就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作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对此,我们刚才已经初步领略过,一个“变”字,就把一件小事演绎成了极具内涵的传世佳作。
1.慧眼识“核”:除了“变”,你还能从文章中提取出其它值得玩味的词语吗?
提示:找在文章反复呈现,且与情节、主题密切相关的词语。
讨论中相机板书以下关键词:大衣、手指、法律、笑
2.质疑丰“核”: 引领文本解读的关键词已经找出,那么怎样来丰富这些词的内涵,彰显它价值呢?围绕关键词,充分质疑,就是一种好方法。
〖示例〗围绕“变”字,我们可以问:谁“变”在?怎么“变”?为什么要“变”? “变”的结果怎样?为什么写“变”?
3.细读析“核”:围绕关键词,寻找相关句段,并联系语境深入分析。
(1)任务招标:各小组选择自己最有探究兴趣的关键词,老师适当协调,明确探究任务。
(2)明确探究程序:找到文章包含相应关键词的句段,尝试有感情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剖析其意思及其在刻画人物、启迪读者思考等方面的作用。
(3)小组合作探究、展示,集体点评、质疑、补充。
附:部分关键词探究过程中,教师的预设问题。
关于“手指”——
(1)随着情节的发展,手指头由“像一面胜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旗帜”变为“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的敲诈工具,再变为“蠢手指头”,最后成了夸赞咬破手指头的小狗“不赖”“伶俐”的物证,从中折射出赫留金、奥楚蔑洛夫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2)作者一再呈现这一根“血淋淋的手指头”意在强调什么?
关于“法律”——
(1)文中“法律”一词两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自赫留金之口。质疑:从这两次陈述中,你觉得赫留金相信法律吗?他面对的是“警官”,为什么第二次提到法律时又提到了“法官”?你觉得“警官”和“法官”谁更适宜断案?
参考:赫留金最初是相信法律的,他提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官”是因为他从奥楚蔑洛夫的反复无常中已经隐约意识到眼前的这个警官可能并不能依法办事,但他仍不愿放弃这样的幻想。
(2)文中第三个“法律”出自赫留金之口。质疑:你觉得身为警官的奥楚蔑洛夫敬畏法律吗?他为什么要提到“彼得堡”“莫斯科”?
明确:法律和军大衣都是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工具,提到彼得堡”“莫斯科”一方面是自我解嘲,另一方面则透露了整个统治集团一样黑暗的事实。
(3)投影呈现背景,引导讨论深化:
1881年,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了亚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这时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
质疑:市民“相信法律”,而身为执法者的警官“藐视法律”,你如何评价?
关于“笑”——
(1)“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你如何理解这里的“笑”?他们这样的表现奇怪吗?请从前文找出依据剖析。
(2)这群人的笑显示了怎样的社会心态和社会病苦?在其它的文学作品中,你读到过类似的笑吗?
提示:鲁迅的作品中也有这样的“笑”。
4、小结聚“核”:整合关键词探究收获
参考句式: 请用“一个 的警官”“一群 的看客”“一个 的社会”“一篇 的警世寓言”的句式总结自己的对文本的理解。
挑战四:玩味结尾,畅述心结
1.比较分析原文及课文的结尾:你是否赞同这样的修改?
〖原文〗“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对他威胁说,然后把身上的大衣裹一裹紧,继续在市集的广场上巡视。
〖课文〗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对他威胁说,然后把身上的大衣裹一裹紧,穿过市集的广场,径自走了。
自由讨论基础上,老师给出参考意见:
不赞同,我认为原文“继续在市集的广场上巡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个结尾更能表现奥楚蔑洛夫的无耻,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玩弄法律、欺压民众的事情他不可能只做过这一件,改文把他想得太善良了,降低了文章的讽刺力度。
2.提出疑问,引导思考
(1)提问:阅读这篇文章,在因近乎荒诞的情节和含蓄辛辣的讽刺艺术而哈哈一笑之后,我们还应该想到些什么?
(2)学生思考、表达。教师相机引发:
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是小狗无缘无故咬了赫留金的手指头,是赫留金用烟头烫小狗自作自受,还是赫留金真的自己碰破了手指借机敲诈?
法律的困惑是什么:真相尚未大白,何以鲁莽判断?严肃、规范的执法程序应该如何?这样的假案、错案现在还存在吗?何以避免
警官的命运猜想:假如他不变色会怎样?他就竟是可恨、可鄙还是可怜?在黑暗的年代需要不需要、有没有坚守信念的人?
表达阅读感悟:从这篇小说中,你获得了哪些启迪?
〖课堂结语〗
契诃夫自己曾预言自己的作品会在死后被遗忘,但五十年后又会崛起。诚如斯,《变色龙》问世已经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给我们的启迪依然那样深刻。
构思别有意趣 点拨别有高致
——《变色龙》点评
四川省广汉中学 王小槐
读罢戚老师《变色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教学设计,不禁使人产生一种拍案叫好的冲动。这份设计最突出的两大亮点是构思的别有意趣,点拨的别有高致。据此谈谈我的看法。
一.构思的别有意趣。按 ( http: / / www.21cnjy.com )照小说教学的常规,《变色龙》的教学一般从“情节的安排、环境的设置、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性格的刻画”等要素入手,围绕奥楚蔑洛夫的“变”而展开。这样教学虽无可厚非,但是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然而戚老师的构思却别有意趣”,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大挑战”,表现出教师的特有个性。其妙处如下。
一是教学过程的意趣盎然。教者将小说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和情节的多维解读、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的深度把握,通过“四大挑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形动、情动、神动”,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挑战中,不知不觉地把握到小说的要点。这样既避免了小说阅读教学的程式化,又能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小说的鉴赏。
二是学习激情的充分激发。初中生乐于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自己,易于敞开心扉,竞争意识强烈。“挑战”正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意识。在这种竞争的氛围中,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是认知层级的充分彰显。如挑战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文瘦身”的概括课文内容。教者要求“用一段话”到“用一句话”最后到“用一个词”三个层次进行概括,由此可见教者设计“瘦身”的匠心所在,三个层次难度的逐层递增,既凸显了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层级,又清晰地彰显了教学流程的序列性。
二.点拨的别有高致。“点拨”从理论上讲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是教法与学法的综合体系;从实践上讲,是一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戚老师设计的点拨别有高致,体现在“点拨”的时机捕捉与火候的拿捏,做到了“点得恰当,拨得巧妙”,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如“慧眼识‘核’”阶段。要求学生除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从文中提取出其它值得玩味的词语。哪些词值得玩味?怎样提取?这的确是文本的关键疑难之处,大部分学生一般处于可意会尚未能言传之际,而戚老师通过“找文章反复呈现,且与情节、主题密切相关的词语”寥寥数语的点拨,可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效。这样的点拨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可圈可点。一是使我们明确了“文本的疑难点、关键要害之点”是我们应该点拨之处。二是使我们明确了在“学生在将得未能得、将言未能言之际”是我们的点拨之时。三是使我们明确了“三言两语、切中肯綮、四两拨千斤”是我们的点拨遵循之规。
本课设计,虽然不落窠臼,但是在合作探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学习方式处理上还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合作学习应该是文本的重点要点之处,难度不大,学生凭自主学习不能解决时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予以解决。探究学习应该是文本的疑难之处,难度很大,仅凭学生之间互动不能解决经过老师导引点拨,通过师生之间互动予以解决。而本设计的“细读析‘核’阶段”:围绕关键词,寻找相关句段,并联系语境深入分析,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里究竟该用合作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如果联系语境深入析“核”,我认为应该以“探究性学习”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