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1课《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1课《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1 12:1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1.认真研读这首词,勾出重要字词和喜欢的诗句,并做好批注,以备交流展示。
2.在自学研读基础上,完成教学案,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解疑。
3.时间:两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记住诗中的字词“舸、携、遒、峥嵘 ”,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2. 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选取诗中意象“万山、层林、江、船、鹰、鱼”等运用手法来摹写,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理解毛泽东对祖国未来满怀信心的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学习,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积累一些鉴赏手法。
2.学习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一、【温故问新】
(一)温故
1.请在下面写出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 雪》,并大声朗读一遍。


2.请说出和毛泽东有关的一个小故事或一句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新
1.基础知识
易错读音
百舸(gě) 携(xié) 峥嵘(zhēng róng) 挥斥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 寥廓( lióo kuò)
易错字形 (括号中为正确字)
针贬(砭)时弊 行踪鬼(诡)秘 挥斥方酋(遒) 群英汇(荟)萃
布(部)署已定 愤(奋)发图强 事(世)态人情 和霭(蔼)可亲
成群结对(队) 廖(寥)廓 铮(峥)嵘
区别词义
意气/义气:意气:(1)意志气概,如“意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发”;(2)志趣性格,如“意气相投”。(3)主观情绪,如“意气用事”。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的感情,如“重义气”。
辽阔/寥廓:辽阔:辽远广阔,宽广空旷;寥廓:高远空旷。
2.背景知识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3.文学常识
①诗歌:古典诗歌有古体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诗、古风)、近体诗(今体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倚声”“填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按字多少,词一般又有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一首词或词的一段叫“一阙”。
②标题 词牌: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沁园春 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
4.寻找发现: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欣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是怎样体现“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特点的?
子问题1:这首词上下片各描述了哪两幅画面?快读全词后请试着给每幅画拟个小标题。
【明确】上片: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下片: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子问题2:细读上片“看”字所领起的七句,词人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哪些秋景?
【明确】
描写角度 所见所闻 小结
远眺 万山红遍,层林浸染(静) 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近观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 鹰击长空(动)
俯瞰 鱼翔浅底(动)
总写 万类霜天竞自由
子问题3:这首词语言精彩,试着说出“层林尽染”和“百舸争流”两句诗中的“染、争”字为什么用得好?
【明确】“染”字则活画出山上的枫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仿佛人工染成的壮美景色。“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子问题4:本课对比手法明显,研读全词,请至少写出三例,并简要概括其表达效果。
【明确】如“万山红遍”和“漫江碧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色彩对比;“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指点江山”和“激扬文字”的动作对比;“同学少年”和“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这些对比的恰当运用,不仅使描绘的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在对比中,作者融入了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子问题5:请简要分析《沁园春·长沙》是如何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师生合作完成)
【明确】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作者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三、【聚合提升】
1. 记住下面字音、名句:
百舸gě 携xié 峥嵘zhēng róng 挥斥方遒qiú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记住并区分诗歌鉴赏常用手法:(教师点拨、补充)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
描写方式:直接描写(白描、细节描写)、间接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咏古抒怀, 借古讽今)、叙事抒情、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和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借代对偶、夸张等。
3. 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诗词,注意从时代背景入手,品味体会、归纳出语言、手法、情感上的特点。
《采桑子 重阳》(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浪淘沙 北戴河》(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四、【拓展运用】
1.请在下面横线上准确填写出这首词的相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一对一检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②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
2.用本课学到的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赏析这首诗。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厚厚的绿叶上/那么,你会一目了然/你就会说/哦,多么可爱的红润/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我该怎么说/该怎样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 选自《人民文学》)
A.诗的第一节,表现出诗人愿坦露自己的胸怀,与人们真诚相待的心愿,诗人也相信人们是向往彼此真诚相待的。
B.诗的第二节,诗人写出自己深知由于有邪恶之人存在,坦露胸怀只是个空想,他为此而困惑、退缩和消沉。
C.诗人以草莓、绿叶、鸟为喻,新颖、妥贴,形象鲜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这首诗成功的基础。
D.两节诗的前三句几乎相同,而两节诗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明确】B(“退缩和消沉”不妥)
3. “自古逢秋悲寂寥”,文学作品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景大多是萧条,肃杀的。本词的秋景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请你选取本词中一两个意象,至少用上一种表现手法,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写一段关于秋天的文字,100字左右。在组内交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