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冢累累( ) 狗窦( ) 雉( )
舂谷( ) 白草折( ) 锦衾( )
都护( ) 冷难着( ) 饮归客( )
掣( ) 兜鍪( )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D.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松柏冢累累( )
(2)羹饭一时熟( )
(3)都护铁衣冷难着( )
(4)瀚海阑干百丈冰( )( )
(5)愁云惨淡万里凝( )
(6)风掣红旗冻不翻( )
(7)干戈寥落四周星( )( )
(8)零丁洋里叹零丁( )
(9)留取丹心照汗青( )
(10)意踌躇( )
4.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这首汉乐府民歌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作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南乡子,词牌名。
C.《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小令,作者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文学家。
D.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青鸟”指信使,“瀚海”指大海,“阳”指山南水北。
5. 下列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名句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写主人公孤独、悲凉凄楚、老泪纵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从军征》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五从军征》中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雄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雅读到一句话:“风可以吹起一张纸片,却吹不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服从。”由此,她联想到刚读完的作品《简·爱》,觉得作品中包含着作者关于“反叛或归驯”的思考,你认为呢?请结合作品内容,就这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这首诗中老兵感情有着怎样的变化?
9.“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请分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始”字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1.请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前四句所展现的画面。
1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16.“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弦外之音?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17.“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18.本词刻画的孙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中的“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关头,起兵抗元。
B.颔联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历经艰辛危苦,动荡不安。
C.颈联运用双关,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D.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令人震撼。
21.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3.说说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4.这首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都为怀古之作,比较分析,完成下表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
姚述尧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
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
28.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甲】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乙】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②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 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29、【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 、 、捣衣声等
【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
1、zhǒng dòu zhì chōng zhé qīn dū zhuó yìn chè móu 2.C 3.(1)坟墓 (2)一会儿 (3)穿 (4)指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 (5)暗淡 (6)拉,扯 (7)代指战争 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8)孤苦无依的样子 (9)指史册 (10)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4.D 5.A 6.(1)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生子当如孙仲谋 (7)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1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简·爱自小生活在舅妈家,遭受种种虐待,虽然她年幼无助,但她勇于反抗恶毒的表哥与舅妈。在孤儿学校,面对冷酷校长的各种苛刻管束与严厉惩罚,她也没有屈服。成年后,对罗切斯特的专横她不妥协,对圣·约翰提出的无爱婚姻她不接受。在简·爱身上,从来就不存在因为各种力量的威逼而驯服的可能。她的独立、坚强与勇敢,使她最终能拥有自己的幸福。
8.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9.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从军之久,也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10、 “始”极言主人公(老兵)从军时间之久,传达出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揭示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11、示例:北风扫荡大地,茫茫白草被摧折,边塞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八月就已是漫天飞雪,放眼望去,银装素裹,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一团团一簇簇,无比奇丽壮观。
12、画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做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因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13、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意对即可)
14、B 15.C
16、词人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地引出下文。
17、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18、虽然年少,却统率千军万马,英姿飒爽、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的英雄形象。
19、我选“悠悠”。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又与下文“滚滚”相和;内容上,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20.B
21、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英雄气概。
22、示例: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载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这样的人从古至今都有,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3、这两个词运用拟人手法,“聚”字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赋予了黄河人的情绪,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24、这首曲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关怀及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5、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6.①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 ②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27、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做铺垫和陪衬。
28、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29.月 秋风(风)
30、同:都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异:【甲】还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则还表达出一种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