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11 14:4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课
《<诗经>两首》“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设计
【学习目的要求】
1.了解《诗经》及其开创的现实主义诗风。
2.学习《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反复咏唱的艺术手法。
3.读懂诗句含义,理解诗中的叙述手法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养成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诗结构,体会妙处,整体理解课文。
2.结合本诗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本诗的主旨深度或新意。
3.探讨本诗最主要的写作技巧,这些写作技巧对表现内容、表达主旨增强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一、知识储备
1.《诗经》常识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专门的采集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献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至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中叶。《诗经》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一。
在《诗经》中“赋”“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兴”是三种常见的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就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的搜集,相传有两条渠道。一是采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周代设有采诗官——“行人”,专门到各地收集民歌,供朝廷考察民风及政治得失。二是献诗。《国语》中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其中《国风》全部及《小雅》中的一部分,大约是周王朝经诸侯国协助采集来的;《雅》《颂》中的大部分诗,可能是献上来的。
小结:
“诗经”(黄河流域)——现实主义源头——国风
“楚辞”(长江流域)——浪漫主义源头——离骚
“诗经”的六义简介——风、雅、颂,赋、比、兴
2.古代婚礼
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①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 ( http: / / www.21cnjy.com )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②问名:求婚后,托媒人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③纳 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④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 ( http: / / www.21cnjy.com )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 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 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⑤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⑥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周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
3.课文要点
《氓》抒发弃妇的怨忿之情;采用叙事与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的结合和比兴手法。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尤其是《氓》中的第三、四两章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切合人物的身份,形象生动和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其中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这是叙事、抒情和比兴结合的典范例子。
《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景相生,重章叠句,重言叠字。诗中的“杨柳”又成为后代“折柳相赠”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本诗中,像“采薇采薇”、“曰归曰归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重章叠句,“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网络,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这也是诗经中许多诗歌的共同特点。


4.疑难字词
(1)正音
氓之蚩蚩(méng chí) 将子无怒(qiāng) 涉淇(qí) 愆期(qiān) 咎(jiù)
渐车帷裳(jiān)(cháng) 淇水汤汤(shāng) 桑葚(shèn) 徂尔(cú) 筮(shì)
犹可说也(tuō) 夙兴夜寐(sù) 垝垣(guǐ) 险狁(xiǎn yǔn) 靡(mǐ) 咥(xì)
隰(xí) 腓(féi) 骙(kuí) 監(gǔ) 泮(pàn)
(2)释词
将子无怒(愿、请。) 以我贿迁(财物。)载笑载言(助词,一边……一边。)
女也不爽(过错。) 信誓旦旦(诚恳的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不遑启居(遑:暇,闲暇。启:跪,危坐。居:坐。) 忧心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形容忧心如焚。)
王事靡監(休止。)忧心孔疚(孔:甚,很。疚:病,痛苦。)
四牡业业(牡:驾车的雄马。业业:高大雄壮的样子。)戎车既驾(已经。)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日日。戒:警惕戒备。)雨雪霏霏(雨:下。霏霏:大雪纷飞的样子。)
(3)基础集训
①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氓之蚩蚩(chī) 乘彼垝垣(huán) 修我矛戟(jī) 说怿女美(yì)
B.与子同袍(páo) 尔卜尔筮(shì) 淇水汤汤(tāng) 靡有朝矣(zhāo)
C.匪我愆期(qiān) 于嗟女兮(jiē) 渐车帷裳(cháng) 体无咎言(jiù)
D.爱而不见(xiàn) 将子无怒(jiāng) 犹可说也(yuè) 自牧归荑(kuì)
答: C (A.垣yuán戟jǐ B.汤 shāng D.将 qiāng 说 tuō)
②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子无良谋 尔卜尔噬 以望复观 及尔偕老
B.其水汤汤 土也罔极 泣涕涟涟 体无咎言
C.雨雪霏霏 玁狁孔棘 像弭鱼服 不遑启居
D.忧心孔疚 言笑晏晏 至其笑矣 隰则有泮
答:A (A项中,“子无良谋”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写做“子无良媒”,“尔卜尔噬”庆写做“尔卜尔筮”,“以望复观”应写做“以望复关”;B项中,“其水汤汤”应写做“淇水汤汤”,“土也罔极”应写做“士也罔极”;C项中,“像弭鱼服” 应写做“象弭鱼服”;D项中,“至其笑矣”应写做“咥其笑矣”。)
③下列名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女子耽兮,不可说也! 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答:D (A项中,“说”通“脱”,B项中,“匪”通“非”;C项中,“于”通“吁”。)
④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⑶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⑵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⑷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⑴与⑵意思相同,⑶与⑷意思相同。
B.⑴与⑵意思相同,⑶与⑷意思不同。
C.⑴与⑵意思不相同,⑶与⑷意思相同。
D.⑴与⑵意思不相同,⑶与⑷意思同。
答: A (言,助词,无实义;反,违反,指违背誓言)
⑤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风”又叫“国风”,大多数是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宗庙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答:D (“全部都是四言诗”错)

二、问题探究
第一首:《氓》
主问题:本诗借女主人公之口,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细读本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这一爱情悲剧的?
子问题1:全诗围绕爱情悲剧,是怎样生动地叙述这一悲剧的具体过程的?仔细研读全诗,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 起止章节 疑 难 字 词 艺术手法 情感基调
恋爱 1——2节 贸丝 至于(直送到)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复关(代人)载笑载言(又…又…)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赋 热情幸福
婚变 3——5节 沃若(……样子) 其黄而殒 夙兴夜寐 靡室劳矣躬自悼矣(伤心) 比兴赋 怨恨沉痛
决裂 6节 偕老(同,一同)宴 晏晏(欢乐) 旦旦 已(停止)焉哉 (强调语气) 比赋 清醒刚强

子问题2:通过这个爱情悲剧的叙述,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
答:男(氓):表面上是蚩蚩(嗤 ( http: / / www.21cnjy.com )嗤)的虚假的热情骗取少女的情感,以虚假的誓言获取少女的信任,一旦目的达到,便露出卑劣凶暴的本性。实际上诗歌表面老实,实为无信义,忘恩负义的、自私的坏人。
女主人公:善良、热情,能干,不畏贫苦,坚强刚烈的妇女形象。
子问题3:全诗通过对事件的叙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归纳主题思想的公式:(通过…………描述,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愿望。)
答:本诗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子问题4:透过《氓》一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当时哪些社会生活的场景?
答:①商业活动: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占卜盛行:尔卜尔筮,体无咎言。③婚姻状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无良媒)。④女子地位:男尊女卑、⑤年龄发型:总角(儿童),垂髫(少年),束发(少年青年),弱冠(20岁)……
第二首:《采薇》
主问题:本诗是一首描写征人思乡的诗,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题材的?
子问题1: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征人思家之情的?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莫…
A.艺术手法 …………,……柔…。………… 心…忧… 重章叠句
…………,……刚…。…………,岁…阳… 托物起兴
答::前三节开头仅仅换了“作、柔、刚”三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艺术手法上讲,属于重章叠句、托物起兴,以薇由嫩变老,从春到秋表示时间的久长,突出士兵久戍思家盼归心情的迫切。
B.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如诗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子问题2:本诗描写了哪些边境生活?除了思乡之情外,还表现了将士的什么情感?
答:将帅车马服侍之盛和将士守 ( http: / / www.21cnjy.com )卫边关;①自豪感(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将士步调整齐),②高昂斗志,必胜信念,爱国热情,③思家忧伤之情(景情交融)
子问题3:作者用了哪些句子来直接表现征人思归不得的哀伤的?
答: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子问题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被前人称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
答:景情交融,两幅画面(对比):画面鲜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对比鲜明,情景一体,悦情悦意。A离家——春天:杨柳依依——春光明媚之时,与家人的难舍难分以依依杨柳表现(以乐景写哀情益增其哀);B回家——冬天:雨雪霏霏——寒冬降临之时,只有风雪相伴的凄寒——伤悲之情(以哀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三、课文小结
1.《<诗经>两首》主旨的比较
《氓》的主旨: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采薇》的主旨:通过一位饱尝服役思归这苦的戍边将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感,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诗经>两首》技巧的比较
《氓》①“赋”的手法。“赋”是诗经中最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本诗自始至终采用了“赋”的手法,从相识、相恋、结婚,到婚后的痛苦直至被弃,都一一如实地细细道来,真实地再现了一位妇女的悲剧,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对比手法和比兴手法的使用。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氓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对爱情的专一和氓的忘恩负义也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一个忠于爱情、清醒、刚烈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诗歌的第3、4两章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想象,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③叠字的运用。诗中大量的叠字,既给人以音律美,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采薇》①具体生动的细节展现生活图景。战车、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马、鱼服等写劳累奔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②情景交融、重章叠句手法的使用。“薇亦作止”“薇亦柔止” “薇亦刚止” 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而越来越重。诗歌最后一章前四句历代传诵,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重章叠句。把主人公的焦虑、思家的痛苦心情渲泻到了极点。
四、拓展延伸
课文节选的《诗经》两首,有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爱情、婚姻的《氓》,有描写戍卒生活的《采薇》。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精华,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 ( http: / / www.21cnjy.com )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无衣》、《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无衣》与《采薇》,把《关睢》、《蒹葭》与《氓》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附1: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附2:学生研究资料
“抱布贸丝”之“布”的辨析
广汉中学高一.四班 曾弋楠
这周语文老师提出了关于《诗经》中“抱布贸 ( http: / / www.21cnjy.com )丝”一句中“布”的解释为何,对与书本上“布”的解释存在争议,于是乎,我上网查了查资料,发现了不同的意义。
“布”有两种意义,一种认为以物换物,用布来换丝绸。另一种认为古文中的“布”在当时作为“货币”使用。
在余冠英的《诗经选》中,“抱布贸丝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以物易物”,译为“抱着布匹来换丝绸”。程俊英《诗经译注》中同样译为“抱着布匹来换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布”是“布匹”,但还是存在着另一种说法。
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对于《诗经·卫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氓》“抱布贸丝”注为:“布,币。贸,买也。贸丝,盖初夏时也。”朱熹没有说用布换丝,而是说用“币”买丝,说“布”就是“币”。褚斌杰《诗经全注》注为:“布,币。上古以布为货币。《周礼·地宫》郑众注:‘布,叁印书,广二寸,长二尺以为币,贸易物云。’故布,以布为质料,有书印,按一定尺寸制作的货币。贸:贸易,购买。”
再仔细观察“布”与“币”这两个字,确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相似之处,很有可能是古人在使用活字印刷时将其“调了包”。并且在《诗经》里,与衣服、鞋、帽有关的诗篇中,还没有发现“布”字。就连《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中也未将“织素”说成“织布”。大大增强了其可读性。
“布”的解释还存在这许多不明之处,但我相信活跃在文坛的那些学者们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