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主要词作和情感及其风格。
2、能利用学习《苏轼词两首》时积累的阅读豪放派词的经验,自主鉴赏这两首词。
3、理解、诵读和默写这两首词。
4、能利用学习《苏轼词两首》时积累的阅读豪放派词的经验,自主鉴赏这两首词。
5、《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能体会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感情;能概括上阕所绘意境的特点,能品析下阕所用典故的意图;能鉴赏本词写景与用典时逐层展开与动静结合的技巧。
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能品析词人在一连串典故中寄予的情思;能品味本词苍凉悲壮的意境;能鉴赏词人的用典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一、知识储备
A、人中之龙——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稼轩,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生于山东聊城。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因而被时人誉为军事家和政治家。
B.词中之龙——辛词特点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他的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所著有《稼轩词》或《稼轩长短句》。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作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孝宗二年,作者辛弃疾归还南宋的第十二个春秋。此词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早期作品。赏心亭是当时建康城的游览胜地。然而这里在作者眼中不是一般文人墨客笔下动人心弦的良辰美景,不是一幅幅醉生梦死的歌舞升平画面,却是满目“献愁供恨”,是红巾翠袖难以挥去的英雄之泪。
在情思上,词人借眼前之景和昔日之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抒发了自己抗金爱国的激情和壮志难酬的愤懑。在内容上,上阕写景,即景抒情,描绘出了苍凉、空阔、悲愤的意境;下阕用典,以古人之事抒今人之怀,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无可奈何。在表达技巧上,词人的写景和用典都具有明晰的层次,如镜头移动,一步一景,逐层渲染了内心的复杂情感。作者的胸怀,作者的志气,作者的无奈,作者的执著,这一切一切在词中表露无为。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本词作于宋宁 ( http: / / www.21cnjy.com )宗嘉泰四年(1204年)秋天,那年三月,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当时,韩高谈伐金,不作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北固亭,一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的意思,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词中一方面缅怀古代抵抗外侮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复中原的英雄,表达了对南宋苟且偏安的不满以及力主抗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一方面援引历史教训,对要草率用兵的决策者提出警告,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首词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典,词中五个典故的运用,体现出辛词的“以文为词”的特点。
明代杨升庵认为这首词应列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辛弃疾词的首位,其最大特点是借古人事抒自己情,一句一典,由古及今,由人及己。从古人的建功立业,到今人的急躁冒进,自己不忘国耻却无用武之地,给人一种苍凉悲壮之感,体现了词人高超的用典技巧和满腔的爱国情怀。
C、基础知识
1.典型字
遥岑远目(cén) 玉簪螺髻(zān)(jì) 鲈鱼堪脍(kuài)
揾英雄泪(wèn) 倩何人(qiàn) 舞榭歌台(xiè)
2.重点词
遥岑:远处小而高的山。
断鸿:令人伤感的鸿雁的鸣声。
流年:①指光阴。②迷信的人称一年的运道。
脍:把鱼、肉切细。
揾:擦拭。
3.近义词
风流·风雅
风流:①有功业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③与男女间爱情有关的。风雅:①泛指诗文方面的事。②文雅的举止。
寻常·平常
寻常:平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如“寻常巷陌”。平常:①普通,不特别。②平时。如:“他身体虽然不好,但平常很少请假。”
仓皇·惊慌
仓皇:匆忙而慌张。如“赢得仓皇北顾”。惊慌:害怕慌张。
可堪: 哪堪,(堪: 能)怎么能。回首: 回头看。
4.相关成语
求田问舍:谓专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
金戈铁马:①指战争,兵事。②形容威武雄壮的军旅兵马。③借指武职、军人。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水龙吟》《永遇乐》两首词作者是怎样表现在抗金复国主旋律的同时又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和愤懑情感的?
主问题1:这两首词上下片的要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水龙吟》
《永遇乐》
子问题2:《水龙吟》上片的特点是以景(景物)抒情。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子问题3:《水龙吟》下片的特点是以典(典故)抒情。思考:作者通过哪些典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子问题4:《永遇乐》最大的特点是用典,思考:词中用了哪些典故?用典的意图各是什么?
子问题5:《永遇乐》一词,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大量用典?这些典故之间是怎样层层推进的?
子问题6:这两首词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概括上下片要点基础上,拟出两首词的层次结构。
子问题7:结合这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思考: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子问题8: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豪放派”词有哪些特点?
三、课文小结
《水龙呤》采用六朝骈文做法,纵观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眩目的修辞,但铸造语言多样。“遥目远岑”应看作远目遥岑,“供愁献恨”应放在句未看。“江南游子”是“把吴钩看了……”两句的主语。下片“树犹如此”重在省去的“人何以堪”。全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感人至深。
《永遇乐》用典巧妙、贴切。这些典故含意丰 ( http: / / www.21cnjy.com )富,蕴藉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明确性、针对性及和谐的统一性,融注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作者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用典而不被典所缚,句句怀古,句句不离现实,在历史的波涛中翻卷着时代的风云,使事事更为精辟,抒情益见慷慨。其次,这些典故用得很巧妙,体现了作者的才气与学识,上下几千年,人物五六个,但是作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处理妥贴有序。借用典故以增加词的容量,扩大词的表现力,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辛弃疾对词的重大贡献。
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水龙吟》是早期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风格也同中有异。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四、拓展延伸
在宋代文坛上,苏轼以其豪壮的词凤和辛弃 ( http: / / www.21cnjy.com )疾以其悲壮的词凤,铸成了豪放派的两座顶峰。课外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和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然后从苏辛比较的角度,写成一篇800字左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