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真题汇编】核心考点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
(23-24七年级下·天津宝坻·期末)阅读《陋室铭》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B.斯是陋室 斯:这
C.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
D.无丝竹之乱耳 竹:竹子
2.下面句子中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D.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B.本文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屋舍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
C.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直接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
D.本文通过对居室情境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3-24七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有人移之盆盎,置之华屋之内,屈其枝,缚其节①,灌之溉之,蓬蓬如偃②盖焉。非不取悦于人,然以视夫③岫岭④之间,干⑤青云,凌碧霄,矫矫⑥郁郁于严霜积雪者,相去如何也? 嘻! 士君子之失身⑦于人,亦犹是尔。
(王晫《松喻》)
【注】①节:树木枝干交接处。②偃(yǎn)盖:车盖或伞盖。③夫(fú):代词, 那些。④岫(xiù)岭:山峰。⑤干:冲。⑥矫矫:威武的样子。⑦失身:失节。
4.请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字词 出处 方法 释义
盎 有人移之盆盎 据形索义:“盎”(àng)是形声字,形旁是“皿” (1)推测“盎”的意思与 关
凌 凌碧霄 语境推测:①冰凌。②侵犯,欺压。③杂乱,交错。④升,登上。 (2)(填序号)
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犹是尔。
6.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7.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23-24七年级下·浙江·期末)标签一:_____________
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①,惧为父师呵夺,私求隐处读之。迨②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懒未暇也。独此十数事,磊块尚存;日与懒战,幸而胜焉,于是吾书始成。
——(节选自吴承恩《禹鼎志序》)
【注释】①野言稗史:野史、传说。②迨:等到。
标签二: _____________
崇祯壬午①,纪景辰闻大兵将至,拟乡居。濒行时,比邻一叟顾门神叹曰:“使今日有一人如尉迟敬德、秦琼②,当不至此。”公闻之,与辩曰:“此神荼、郁垒像,非尉迟敬德、秦琼也。”叟不服,检丘处机《西游记》为证。公谓小说不足据,又入取东方朔《神异经》与争。时已薄暮,检寻既移时,反复讲论又移时,城门已阖,遂不能出。城破,遂全家遇难。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崇祯壬午: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②尉迟敬德、秦琼:唐朝名将。
标签三:
__________
万卷图书一叶舟,相逢小市且邀留。
几回展读空搔首,废我行囊典①敝裘。
——(选自陈鳣《酬苕上②书估③》)
【注释】①典:典当,用实物作抵押借钱。②苕上:指湖州。苕,苕溪。③书估:书商。估(gǔ),通“贾”,商人。
【阅文知义】
8.组员们对材料中的加点词意思不理解,请帮忙解答。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 【课内迁移法】尝射于家圃 1.
比邻一叟顾门神叹曰 【成语借鉴法】左顾右盼 2.
使今日有一人如尉迟敬德、秦琼 【语境推测法】 3.
时已薄暮 【查阅词典法】A.与“厚”相对;B.(土地)贫瘠;C.减轻,减损;D.迫近。 4.
【披文入情】
9.组员们对诗文内容展开了讨论,请你一同参与
小语:我发现,吴承恩幼年读书与吕蒙有相似之处。吕蒙“辞以军中多务”,不愿读书,可见其“懒”;吴承恩“① ”亦足见其“懒”。(用原文语句填空)
小文:我认为吴承恩的“懒”是他自谦的说法。他无暇写书与前辈进行比较,只因他嗜书成癖,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小语:有道理。文中“日与懒战,幸而胜焉,于是吾书始成”这一句我不太明白什么意思,你能帮我翻译一下吗?
小文:这有何难。② 。
小语:我认为纪景辰和陈鳣读书亦有相似之处,都显得有点“迂”。
小文:我不这样认为。我们对比一下纪景辰检读、陈瑚展读,来看看我整理的阅读卡片吧。
【比文识人】
10.组员们为三篇古诗文中的主人公制作了三枚标签,请你将这三枚标签放置于相应的文段处,并结合文段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A.最积书盈室读书人 B.最刨根究底读书人 C.最特立独行读书人
11.(23-24七年级下·吉林四平·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
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可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在涅贵不溜,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硁硁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可归纳为一个什么成语?并解释成语的意思。
(2)下面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选项是( )
A.莫名其妙
B.不名一文
C.名不符实
D.不能名其一处也
(3)从古至今有许多伟人有自己的座右铭,请试举一例。
(23-24七年级下·陕西渭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宇,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
(毕昇)活字之法,斯其权舆①。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②,故王桢③《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其贮字之盘,则设以转轮,较为径捷,而亦未详备。至陆深《金台纪闻》所云铅字之法,质柔易损,更为费日损工矣。是端参酌旧制④,而变通以新意。
(节选自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有删改)
【注】①斯其权舆:是从他开始的。②繁重周章:繁琐累赘,大费周折。③王桢:元代农业学家。下文的陆深,是明代藏书家、学者。④参酌旧制:参考了旧的制作方法。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薄如钱唇 ( ) (2)一板已自布字 ( )
(3)用讫再火令药镕 ( ) (4)其贮字之盘 ( )
13.下列句子中的“之”,与“活字之法”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木为之者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何陋之有 D.水陆草木之花
1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药稍锪,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2)质柔易损,更为费日损工矣。
15.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传播、交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甲】【乙】两文展现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由唐代的板印书籍到宋代毕昇的泥活字印刷,再到元代王桢记载的① ,明代陆深记载的铅字之法。我们的祖先从未停止过改良印刷术的脚步,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② 精神。
(23-24七年级下·山西运城·期末)草本之花,经霜必死。其能死而不死,交春复发者,根在故也。常闻有花不待时,先期使开之法,或用沸水浇根,或以硫磺代土,开则开矣,花一败而树随之,根亡故也。然则人之荣枯显晦成败利钝皆不足据但询其根之无恙否耳。根在,则虽处厄运,犹如霜后之花,其复发也,可坐而待也。如其根之或亡,则虽处荣显①之境,犹之奇葩烂目②,总非自开之花,其复发也,恐不能坐而待矣。
予谈草木,辄以人喻。岂好为是哓哓③者哉?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观感一理,备人观者,即备人感。天之生此,岂仅供耳目之玩、情性之适而已哉?
(选自《闲情偶寄》)
【注】①荣显:荣盛显赫。②烂目:绚烂夺目。③哓哓(xiāo xiāo):唠叨,多言的样子。
16.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停顿处。
然 则 人 之 荣 枯 显 晦 成 败 利 钝 皆 不 足 据 但 询 其 根 之 无 恙 否 耳。
17.作者认为,“世间万物,皆为人设”,供人观看的,就能让人感受。本文作者通过观察草木的荣枯生死,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8.(23-24七年级下·四川乐山·期末)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①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②,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③,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下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注】①慭(yìn)慭:惊恐疑惑、小心谨慎。②荡:碰撞。倚:靠近。冲冒:冲击冒犯。③ (hǎn):同“吼”,怒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下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B.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下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C.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下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D.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下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语境意义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查字典,“蔽”有“遮盖、挡住”等义项,“蔽林间窥之”中“蔽”意义应选择“遮盖”。
B.联系成语“骇人听闻”,可推知“驴一鸣,虎大骇”中“骇”的意义为“惊恐、害怕”。
C.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益习其声”与“益狎”中的两个“益”字意义不同。
D.回顾课文“若止印三二本”,可推知“技止此耳!”中“止”的意义应为“只,仅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虎“以为神”“大骇”“甚恐”到最后“喜”“尽其肉”“乃去”,形象生动写出虎与驴斗智斗勇的过程。
B.对驴的描写,作者用“庞然大物”“一鸣”“蹄之”,写出了驴外表看起来吓人,实际并无真本领的特点。
C.文中“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胆小懦弱,“荡倚冲冒”写出它的狡诈,“因跳踉大嚼,断其喉”表现其果断。
D.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观点,影射那些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统治阶级,讽刺他们无能却逞志的愚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3-24七年级下·贵州遵义·期末)古代诗文阅读
蔡伦造纸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有才学,尽心敦慎①,数犯严颜,匡弼②得失。每至休沐③,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④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⑤者谓之为纸。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敦慎:诚实谨慎。②匡弼(bì):陈述。③休沐:古代官员法定的假日。④秘剑:皇宫专用的剑器。⑤缣(jiān)帛:丝绸。
19.下面选项中不是文中蔡伦人物品格的一项是( )
A.诚实谨慎 B.敢于直谏 C.敢于创新 D.勤俭节约
20.①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②蔡伦造纸的起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2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监作秘剑及诸器械 及鲁肃过浔阳(《孙权劝学》)
B.伦乃造意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C.其用帛者谓之为纸 何陋之有(《陋室铭》)
D.自是莫不从用焉 一板已自布字(《活版》)
(23-24七年级下·山东烟台·期末)【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乙】凡造竹纸,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则登山斫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歇火一日,揭桶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而竹麻益白。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揭起成帙。
(节选自《天工开物》)
2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则字平如砥( ) (2)瞬息可就( )
(3)是名杀青( ) (4)则水干而竹麻益白( )
23.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自以为大有所益
B.持就火炀之 竹料浮帘之顷
C.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注水其中漂浸
D.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
24.翻译句子。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2)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
25.【甲】【乙】两文段分别介绍了活板印刷术和造纸术两种“中国制造”,彰显了 。
(23-24七年级下·重庆大渡口·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③。
(选自《古今事文类聚》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2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
B.无他,但手熟尔(但是)
C.坐客罔不叹服(无、没有)
D.碎其金鱼(砸碎)
2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
28.下列对文段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盛气凌人的两句责问,表明卖油翁的态度着实激怒了陈尧咨。
B.“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不慌不忙地表演了倒油的绝活,“置”“覆”“酌”“沥”,四个动作,一气呵成,让盛气凌人的陈尧咨“笑而遣之”。
C.陈尧咨守荆南回家,向母亲炫耀宴集“每以弓矢为乐”,受到母亲训斥,陈尧咨羞愧难当。
D.《卖油翁》故事虽短,但记述生动,情趣盎然,人物形象鲜明,哲理深入浅出。
29.结合【甲】【乙】文,陈尧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期末真题汇编】核心考点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D 2.C 3.C
【导语】《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存在争议)在谪居和州期间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巧妙地将描写景色、抒发情感和阐述观点融为一体,灵活采用对比、简洁白描、含蓄隐喻及典故引用等多样艺术手法,借陋室之简陋凸显主人的高尚品德。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D.有误,句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竹:指管乐器;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有误,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间接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4. 器皿(容器、盆、碗等) ④ 5.(1)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而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艳。(2)贤士君子(或读书人)失节于他人,也像这(松树)一样啊。 6.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7.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寄予了作者对君子人格的肯定和追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志趣。乙文通过歌颂于逆境中顽强生长的松树来赞美君子的正直品格。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篇古文《爱莲说》和《松喻》,展现了古代文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爱莲说》中,周敦颐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的高洁品格,表达了对清正廉洁、独立不阿的追求;而《松喻》中,王晫则通过松树的挺拔不屈,比喻士人应坚守节操,不为世俗所屈。两篇文章都通过自然物的特性,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体现了文人借物抒怀、以物喻志的深厚文化底蕴。
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根据图表,结合解词示例和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分析。
①据形索义。形旁“皿”通常和器皿有关,所以盎应该是一种容器。盎:器皿(容器、盆、碗等)。句意是:有人把它移栽到花盆中。
②语境推测。“凌碧霄”意思是高升到云霄。推测“凌”的意思是“登上”,故选④。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字词意思:独,只;染:污染;濯:洗涤;妖:妖艳。
(2)重点字词意思:失身,指丧失气节;亦:也;尤:像;是:这样。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松树的本性是笔直向上生长,即使只有几尺高,也自然是挺拔的。“松之性直上”这是句子的主语部分,描述了松树的本性,即“直上”生长。“虽数尺”表示即使松树只有几尺高,也依然保持“亭亭”的姿态。“自亭亭也”这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描述了松树“亭亭”的姿态。据以上分析断句为: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结合【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花的纯洁、正直和清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作者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高洁,洁身自好;“濯清涟而不妖”则表明作者不媚俗、不张扬,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寄予了作者对君子人格的肯定和追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志趣。
结合【乙】文“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句中松树“直上”“亭亭”象征士君子应保持正直;“屈其枝,缚其节”则比喻士君子失节于人。乙文通过歌颂于逆境中顽强生长的松树来赞美君子的正直品格。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像我一样的吗?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是很多人了。
【乙】
松树的本性是笔直向上生长,即使只有几尺高,也自然是挺拔的。有人把它移栽到花盆中,放置在华丽的房屋内,弯曲它的枝干,束缚它的枝节,浇灌它,使它长得蓬蓬勃勃如同倒伏的伞盖。这并非不能取悦于人,然而与那生长在山谷山岭之间,直插青云,高升到云霄,在严霜积雪中依然生机勃勃、矫健葱郁的松树相比,相差又怎么样呢?唉!贤士君子委身于人,也如同这松树一样啊。
8. 尝:曾经 顾:看 使:假使 薄:迫近 9. 每欲作一书对之,懒未暇也 每天与懒惰作斗争,幸运的是战胜了它,于是我的书终于完成了。 又入取东方朔《神异经》与争 通过“空搔首”的神态和“典敝裘”的动作描写,表现陈鳣对书爱不释手,为买书不惜典当财物,突出他对书籍的痴迷,并非“迂”。 10.标签一:C.最特立独行读书人
理由:吴承恩幼年时就喜好野史传说,在童子社学时,不顾父师的管束,偷偷寻找隐蔽处阅读,成年后也旁求曲致,一心想创作自己的书。他的读书喜好和创作想法不循常规,体现出特立独行的特点。
标签二:B.最刨根究底读书人
理由:纪景辰在大兵将至、即将出城避难之际,还因与邻居关于门神的争论,执着地去翻找《西游记》《神异经》来求证,反复辩论,即便城门关闭也不放弃,尽显刨根究底的精神。
标签三:A.最积书盈室读书人
理由:陈鳣为买书,不惜典当自己的破棉衣,在小市遇到书籍就停留展读,甚至因买书耽误行程,可见其对书的痴迷,一心积攒书籍,符合积书盈室的特点。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篇古诗文的节选,展现了不同读书人的形象和阅读态度。吴承恩自幼好奇闻,虽因懒怠未及时著书,但最终战胜懒惰,完成了作品,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执着与追求。纪景辰在危难之际仍执着于考证门神身份,虽显迂腐,却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严谨态度。陈鳣则因爱书不惜典当行囊,展现了其对书籍的痴迷与不羁。三篇诗文从不同角度刻画了读书人的独特个性,既有对知识的渴求,也有对真理的坚持,反映了古代文人多样化的阅读精神。
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尝射于家圃”中“尝”是“曾经”的意思,通过课内迁移,“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中“尝”也为“曾经”。代入句子,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曾经喜爱像牛奇章、段柯古这些唐人所写的传记。句意通顺合理,尝:曾经。
(2)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顾”是“看,视”的意思。根据成语借鉴法,“比邻一叟顾门神叹曰”中“顾”解释为“看,视”。代入句中,比邻一叟顾门神叹曰:邻居一位老人看着门神叹息说。句意通顺合理,顾:看。
(3)根据语境推测法,结合“使今日有一人如尉迟敬德、秦琼”语境,是假设如果现在有像尉迟敬德、秦琼这样的人,“使”解释为“假如,假使”。
(4)根据查阅词典法,推测“薄”D.迫近。代入句中,“时已薄暮”意思是时间已经接近傍晚,句意通顺合理,“薄”应选“迫近”义,故选D。
9.①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吴承恩《禹鼎志序》中“每欲作一书对之,懒未暇也”可知,该处应填此句,此句体现吴承恩自谦因懒无暇著书。
②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字词:日,每天;战,作斗争;幸,幸好;成,写成。
③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公谓小说不足据,又入取东方朔《神异经》与争”可知,纪景辰认为丘处机《西游记》作为小说不足以作为依据,于是又进屋拿东方朔的《神异经》来继续与老人争辩。此举动体现出纪景辰在面对不同观点时,执着于追求自己认定的正确答案,哪怕在大兵将至、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不放弃争辩,从侧面反映出他不通世事、迂腐的性格特点。
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酬苕上书估》中,“几回展读空搔首,废我行囊典敝裘”,“空搔首”指(因书价等问题)只能徒然挠头,展现神态,“典敝裘”指(因书价等问题)只能典当衣服,呈现动作,结合诗句意思,可知④体现陈鳣对书痴迷,并非“迂”。
1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标签一,从文本可知,吴承恩幼年在童子社学时,不循规蹈矩地读常规经典,而是“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师呵夺,私求隐处读之”。在当时正统教育环境下,野言稗史属于不被主流认可的读物,他却偏爱并偷偷购买、私下阅读,这种对读物的选择以及阅读方式都与常规大相径庭。成年后“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也显示出他在文学创作和阅读品味上有独特追求,不随波逐流,所以他是C最特立独行的读书人。
标签二,文中纪景辰在面临大兵将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需要赶紧出城避难的紧急情况下,仅仅因为邻居老人对门神的错误认知,就与之展开激烈争辩。先是指出“此神荼、郁垒像,非尉迟敬德、秦琼也”,当老人以《西游记》为证时,他坚持“小说不足据”,又“入取东方朔《神异经》与争”,整个过程“检寻既移时,反复讲论又移时”。他在如此危急时刻,仍执着于对书中知识细节的对错探究,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疑惑,非要刨根问底弄清楚,这种对知识的钻研精神,让他堪称B最刨根究底的读书人。
标签三,诗中“万卷图书一叶舟”直接表明陈鳣拥有数量极多的藏书,仿佛这些书装满了一船。“几回展读空搔首,废我行囊典敝裘”进一步体现他对书的痴迷,多次展读书籍时为书所困,甚至不惜典当自己的行囊和破旧的皮衣来换取书籍。从藏书数量之多以及为获取书籍不惜代价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热衷于积累书籍,有着强烈的藏书意愿和行动,是A最积书盈室的读书人。
【点睛】参考译文:
标签一:我幼年时就喜爱奇异的传闻。在童子社学读书时,常常偷偷购买野史、传说,害怕被父亲和老师呵斥抢夺,私下找隐蔽的地方阅读。等到成年之后,广泛搜求不同情致的故事,几乎装满了心中。曾经喜爱像牛奇章、段柯古这些唐人所写的传记,(它们)善于描摹事物的情状,我常常想要写一本书与它们相对应,只是因懒惰没有闲暇时间。唯有这十几件事,还在心中郁结;每日与懒惰抗争,幸而战胜了它,于是我的书才写成。
标签二:崇祯十五年,纪景辰听说大军将要到来,打算到乡下居住。临行时,邻居一位老人看着门神叹息说:“假如现在有一个像尉迟敬德、秦琼那样的人,应当不会到这种地步。”纪景辰听到后,和他争辩说:“这是神荼、郁垒的像,不是尉迟敬德、秦琼。”老人不相信,就查阅丘处机的《西游记》作为证据。纪景辰说小说不足以作为依据,又进屋拿东方朔的《神异经》来和他争论。这时已经接近傍晚,查找资料花费了一段时间,反复辩论又花费了一段时间,城门已经关闭,于是不能出城。城被攻破后,(纪景辰)全家就遭遇了灾难。
11.(1)不矜不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自夸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不骄傲自满。
(2)C
(3)示例:周恩来总理的座右铭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表达了周总理从小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而努力奋斗,激励着无数后人胸怀家国,奋发图强。又如鲁迅先生的座右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体现了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人民甘愿奉献的伟大精神。
【导语】这篇《座右铭》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言文,传达了修身养性的重要原则。全文强调谦逊、仁爱、谨慎和知足,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文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倡导谦逊,而“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则强调感恩与无私。此外,“无使名过实”提醒人们注重实际而非虚名,体现了道家“守愚”的智慧。整体上,文章语言凝练,寓意深远,既是对个人品格的指引,也是对处世之道的深刻总结。
【详解】(1)本题考查成语的概括。
结合“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的意思“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可知可归纳为“不矜不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自夸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不骄傲自满。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名”是“名气”。
A.说出;
B.值得;
C.名气;
D.说出;
故选C。
(3)本题考查座右铭。此题是开放性题,结合自己的积累和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毛泽东主席的座右铭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寓意着即使是最微小的革命力量,也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掀起翻天覆地的革命浪潮。它表达了毛主席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激励着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示例二:爱迪生的座右铭是“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强调了成功并非仅仅依靠天赋,更需要后天的努力和坚持。爱迪生本人就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他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最终发明了众多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这句话也激励着人们珍惜努力,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点睛】参考译文: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审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柔弱是有生命力的表现,而刚强和死亡接近。庸鄙的人有刚强之志,时间久远,他的祸更重。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12. 铜钱的边缘。 另自,另外。 完毕。 贮存。 13.D 14.(1)松脂、蜡等的混合物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上面,那么(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就会平得像磨刀石一样。
(2)(字印)质地柔软容易损伤,更加耗费时间损害功效了。 15. 木活字印刷 创新、探索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甲】【乙】两段文字,展现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甲】文详细描述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突出了其高效、灵活的特点,体现了宋代印刷术的进步。【乙】文则进一步介绍了元代王桢和明代陆深对印刷术的改良,虽然泥字和铅字各有不足,但反映了古人在印刷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全文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印刷技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新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印刷术在知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钱唇,铜钱的边缘。
(2)句意: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自,另自,另外。
(3)句意: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 。讫,完毕。
(4)句意:用来储存字模的盘子。贮,贮存。
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活字之法”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A.代词,代指活字;
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D.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故选D。
14.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药:指上文的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稍:稍微。镕:同“熔”,熔化。以:用。其:代词,指排好字印的铁范。砥:磨刀石。
(2)质:质地。柔:柔软。易:容易。损:损坏。更:更加。费:耗费。日:时间。损:损害。工:功效 。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乙】文中“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故王桢《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可知,这里说的是王桢在《农书》中记载的活字印刷的方法,把毕昇的泥活字改成了木活字,所以应填“木活字印刷”。原句明确提到了“易以木版”,表明是将之前的泥活字印刷改为了木活字印刷的方式。
②从【甲】文中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改进了之前板印书籍的方法,到【乙】文中王桢将泥活字改为木活字,陆深又记载了铅字之法,以及“是端参酌旧制,而变通以新意”,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尝试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对印刷术进行改良,这种行为体现出的是一种创新、探索的精神。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印刷技术,不断去尝试和改变,所以这里应填“创新、探索”。
【点睛】参考译文:
【甲】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瀛王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的方法是:用胶泥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做成一个字印,用火烧烤使它变得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的时候,就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字印,按照韵部排列,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制作字印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印就自然掉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乙】(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的方法,大概是活字印刷术的开端。然而用胶泥制作的字印既不够精致齐整,又容易破碎。松脂之类的东西又繁杂琐碎,所以王桢在《农书》中所记载的活字印刷的方法,改用木活字。用来储存字模的盘子,设置了可以转动的轮盘,比较直接快速,但是也还不够详尽完备。至于陆深在《金台纪闻》中所说的铅活字印刷的方法,(铅的)质地柔软容易损坏,更是耗费时间损害功效了。这正是在参考斟酌过去制作活字的方法的基础上,再用新的想法进行了改进和变通。
16.然则人之荣枯显晦/成败利钝/皆不足据/但询其根之无恙否耳。 17.示例一:只要根基尚在,就有战胜厄运的希望。
示例二:不要被一时的荣耀显赫所迷惑,因急于求成而伤了根本。
【导语】这篇短文以草木的荣枯为喻,探讨了人生成败的根本。作者通过草木的根与花的生死关系,强调了根基的重要性,指出无论外在的荣枯显晦如何,关键在于内在的根基是否稳固。文章语言简练,比喻贴切,既展现了草木的自然规律,又深刻揭示了人生的哲理。作者通过观察自然,领悟到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供人观赏,更在于启发人的思考与感悟。文章既有哲理性,又富有诗意,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这样看来,人的兴衰荣辱、成功失败、顺利困顿,都不足以作为依据,只需看他的根基是否稳固。“荣枯显晦”“成败利钝”结构对称,分别从不同角度概括人的境遇;“皆不足据”是对前面的总结,“但……耳”引出关键观点;
故断句:然则人之荣枯显晦/成败利钝/皆不足据/但询其根之无恙否耳。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草本之花,经霜必死。其能死而不死,交春复发者,根在故也”以及“根在,则虽处厄运,犹如霜后之花,其复发也,可坐而待也”可知,文中以草本花卉为例,说明那些经历霜打看似死亡却又在春天复发的花是因为根还存在。由此可知,作者由花及人,类比得出人也是如此,只要根基稳固,即便处于厄运之中,也像霜后的花一样,有重新振作、战胜厄运的希望。
结合“常闻有花不待时,先期使开之法,或用沸水浇根,或以硫磺代土,开则开矣,花一败而树随之,根亡故也”以及“如其根之或亡,则虽处荣显之境,犹之奇葩烂目,总非自开之花,其复发也,恐不能坐而待矣”可知,文中提到用不当方法让花提前开放,虽然花暂时开了但最终导致根死花败。由此可知,作者借花的这种情况类比人,告诫人们不能为了一时的荣盛显赫(如让花提前开放所呈现的绚烂)而采用不当手段(像沸水浇根、硫磺代土),这样会伤害根本,即便处于荣耀的境地,也难以持久,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急于求成。
【点睛】参考译文:
草本花卉,一旦遭受霜打必然死亡。那些看似死了却又没死,到了春天重新发芽生长的,是因为根还在的缘故。常常听说有让花不按季节,提前开放的方法,有的用沸水浇灌花根,有的用硫磺代替泥土,花是开了,可是花一凋谢,树也跟着枯萎了,这是因为根已经死了。这样看来,人的兴衰荣辱、成功失败、顺利困顿,都不足以作为依据,只需看他的根基是否稳固。根基在,那么即使处于厄运之中,就如同霜后的花,它重新开放,是可以翘首以待的。如果根基已经消亡,那么即使处于荣盛显赫的境地,就像绚烂夺目的奇葩,总归不是自然开放的花,它再次开放,恐怕就不能坐着等待了。
我谈论草木,总是用人事来作比喻。难道是喜欢这样唠叨多言吗?世间万物,都是为人类而设置的。观赏和感悟道理是一致的,供人观赏的,也就可供人感悟。上天生出这些东西,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耳目之娱、心情之适意罢了吗?
18.(1)B
(2)A
(3)C
(4)①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②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哎呀!
【导语】《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一篇寓言散文,通过虎与驴的互动,揭示了“外强中干”的道理。文章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刻画了驴的虚有其表和虎的谨慎狡猾。虎从最初的敬畏到最终的果断出击,反映了对事物本质的逐步认识。柳宗元借此讽刺了那些外表强大、实则无能的统治阶级,批判了他们的愚妄与无能。全文寓意深刻,结构紧凑,语言精炼,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富有哲理性,体现了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独特风格。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但)如果不拿出它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最终不敢猎取(它)。
“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结构对称,分别从外形和声音说驴看似有德行、有能耐,应断开;“然向不出其技”表转折,说驴没展示本领;“虎虽猛”说虎的特点,“疑畏”是其心理,“卒不敢取”是结果,各自表意完整。
因此断句: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下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蔽林间窥之”意为:(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躲藏;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近出前后”“终不敢搏”,这是老虎在不了解驴的真实本领时,小心谨慎地试探驴,并非是胆小懦弱;“荡倚冲冒”是老虎进一步试探驴,体现了它的狡猾;“因跳踉大 ,断其喉”表现出老虎在确定驴没有多少本事之后的果断出击。因此“近出前后”“终不敢搏”体现的不是老虎的胆小懦弱,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①以为:认为;且:将要;噬:咬;甚:很,非常;恐:害怕;然:然而,可是;往来:来来往往,这里指来来回回地;视:观察;异:特别的;能:本领。
②因:于是,就;跳踉:跳跃;大 :大声吼叫;断:咬断;尽:吃光;乃:才;去:离开。
【点睛】参考译文:
黔地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下。
老虎看到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的前前后后走动,但始终不敢搏击它。(老虎)逐渐靠近驴,态度更加亲近而不庄重,碰撞、靠近、冲击、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但)如果不拿出它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最终不敢猎取(它)。现在像这样的情况,可悲啊!
19.D 20.①和帝元兴元年,他把造出来的纸献给和帝,和帝赞赏蔡伦的才能。②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21.B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自《后汉书》,主要讲述了蔡伦的生平事迹及其在造纸术上的重大贡献。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刻画了蔡伦诚实谨慎、敢于直谏、勇于创新的品格,并详细描述了他在造纸技术上的突破。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材料制造纸张,解决了古代书写材料昂贵且不便的问题,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文章不仅展现了蔡伦的才智与贡献,也反映了古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文中提到蔡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可以看出他诚实谨慎,敢于向皇帝陈述得失,也就是敢于直谏。他用新的材料造出纸,体现了敢于创新。但文中并未提及蔡伦勤俭节约这一品格。
故选D。
20.①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
奏上:献给。善:赞赏。
②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蔡伦造纸的起因是“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意思是自古以来写字的文书大多用竹简编成,那些用丝绸写字的被称为纸。丝绸昂贵而竹简沉重,都不便于人们使用。这解释了蔡伦为什么要创造新的造纸方法。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以及/动词,等到;
B.副词,于是;
C.代词,代指 “用帛做的东西”/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
D.介词,自从/副词,另外;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蔡伦,字敬仲,是桂阳人。蔡伦有才能学问,尽心尽力,诚实谨慎,多次冒犯皇帝的威严,直言规劝皇帝的得失。每到休假的日子,他就闭门谢客,到田野中晒太阳。后来他被加官为尚方令。永元九年,监督制作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没有不精密坚固的,成为后世制作的典范。自古以来写字的文书大多用竹简编成,那些用丝绸写字的被称为纸。丝绸昂贵而竹简沉重,都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来造纸。元兴元年,(蔡伦)把造出来的纸进献给皇帝,皇帝称赞他的才能,从此没有不采用这种纸的,所以天下人都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22. 磨刀石 完成 命名(叫做) 更 23.C 24.(1)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
(2)这样以后把帘网翻转,让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 25.华夏先民的智慧(或“中华文明之光”)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甲】【乙】两段文字,分别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活板印刷术和造纸术。【甲】文以毕昇的活板印刷为例,展现了其高效、灵活的特点,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新精神。【乙】文则描述了竹纸的制作过程,细致入微地呈现了古代造纸工艺的复杂与精妙。两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度成就,也彰显了中华文明在工艺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文章语言简洁明了,内容详实,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2)句意为: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就:完成;
(3)句意为:这就叫做“杀青”。名:命名(叫做);
(4)句意为:水干了,竹料就更白。益:更。
2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动词,做,这里是“发明”的意思/动词,认为;
B.代词,指字印/助词,的;
C.都是代词,它;
D.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故选C。
2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奇字,生僻字;旋,立刻。
(2)重点字词:然后,这样以后;覆,翻转;于,到,在。
2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可知,毕昇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结“其法:用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每一字皆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甲】文从活板印刷字印的制作方法、印刷的过程和贮存等方面介绍了活板的优越性,围绕“字印活”“排版活”“印刷活”和“贮存活”等方面体现活板印刷极大提高了制版和印刷的效率,可见活字印刷术是体现了我国劳动人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体现;
根据【乙】文“截断五七尺长……注水其中漂浸……加功槌洗”,“入桶下煮……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竹麻倾入抄纸槽内”,“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两手持抄纸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然后覆帘……数满则上以板压……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可知,【乙】文从砍竹、漂浸、槌洗、煮竹、受舂、入药、抄纸帘、板压、焙干等步骤介绍了造纸的详细过程,并从原料的就地取材、制作过程的精细和工序的复杂、薄厚的随意取舍等角度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两篇文章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
【乙】凡是制造竹纸,以将要生出枝叶的嫩竹为上等原料。时节到了芒种,就上山砍伐嫩竹。把嫩竹截成五到七尺长,就地在本山上开一个水塘,把截下的嫩竹泡在水塘里漂浸。浸泡一百天以后,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洗涤,去掉粗壳与青皮,这就叫“杀青”。然后用上好的石灰化成汁水,把竹料浸在石灰水里再煮,煮八天八夜的时间。火停熄一天后,揭开锅盖取出煮烂的竹料,放入清水漂塘里漂洗。漂洗干净后,再用柴灰浆水浆过,再放进锅里,锅上加盖,用火煮,在锅上铺一寸多厚的稻草灰。等锅里的水滚沸时,就把煮烂的竹料取出,放进另一个有铺着稻草灰的桶中,桶中水滚沸时,再用原先煮竹子的灰汁淋下去。这样过了十多天,竹料自然烂透了。取出烂透的竹料,用舂米的方法把它舂得像泥一样细腻,再倒进纸槽里。纸槽中的水要浸没竹料三寸左右。把纸药水汁倒进纸槽里,水干了,竹料就更白。然后双手拿着纸帘放进水里,荡起竹料使它进入纸帘内。竹料沉积在帘面上的时候,水就从四面流下槽内。接着把帘子翻过来,把落在板上的湿纸一张张叠好,叠积上千张。叠满后,用木板在上面加压,把水气挤尽流干。然后,用轻细的铜镊子一张张揭起来焙干,揭起后就成了纸帙。
26.B 27.(1)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2) 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的父亲的心意吗? 28.C 29.陈尧咨是一个射技纯熟、傲慢无礼(恃才傲物、骄傲、自矜)、贪图享乐的、忽视德行教化的人。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甲】【乙】两段选文,生动地刻画了陈尧咨这一人物形象。【甲】文中,陈尧咨自恃善射,因卖油翁的淡然态度而愤怒,后因卖油翁的技艺展示而释然,表现出其自负与易怒的性格,但也体现了他对技艺的尊重。【乙】文中,陈尧咨向母亲炫耀射箭技艺,却遭到母亲训斥,揭示了其追求个人技艺而忽视仁政的局限性。两段文字通过对话与动作描写,展现了陈尧咨的性格特点,既有技艺精湛的一面,也有自负与短视的一面,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教育意义。
26.本题查文言词语。
B.句意: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但:只是。
故选B。
2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解答本题考生应对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烂熟于心、对重点词语解释要准确到位。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关键词:(1)其,代词,指陈尧咨;发矢,射箭;但,只是;颔,点头。
(2)汝,你;而,表转折,却;伎:同“技”,技艺;岂,难道;邪,同“耶”句末语气词。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C.有误。乙文陈尧咨守荆南回家,向母亲炫耀宴集“每以弓矢为乐”,仅提到母亲“杖之,碎其金鱼”,未直接描写陈尧咨的反应,选项中“羞愧难当”是主观推测,原文无依据;
故选C。
29.本题考查文言文人物形象分析。
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可以通过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甲】文第①段“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和【乙】文“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等语句,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技纯熟,并引以为傲;根据【乙】文“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可以看出,陈尧咨贪图享乐;结合【甲】文第②段“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可知,面对卖油翁的淡然态度“忿然”,显示其傲慢。根据【乙】文任官期间沉迷射箭取乐,被母亲训斥“不务行仁化”,可见他重个人技艺,轻为政责任。虽技艺精湛,却缺乏儒家推崇的仁德之心。
据此可得答案。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尧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