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吉林市第七中学2025年中考模化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吉林省吉林市第七中学2025年中考模化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5-19 15:55:28

文档简介

吉林省吉林市第七中学2025年中考模化学试题
1.(2025·吉林模拟)生活中处处都有物质变化。下列发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西瓜榨汁 B.菜刀生锈 C.瓷碗破碎 D.湿衣晾干
2.(2025·吉林模拟)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俯视读数
C.倾倒液体 D.检查气密性
3.(2025·吉林模拟)保存珍贵文物可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4.(2025·吉林模拟)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化学家是(  )
A.张青莲 B.徐寿
C.卢嘉锡 D.侯德榜
5.(2025·吉林模拟)化学符号“2HCl”可以用下列微观图示表示的是
A. B.
C. D.
6.(2025·吉林模拟)玻璃棒是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工具,其作用多样化。下列实验中玻璃棒不是用来搅拌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测定溶液pH
C.蒸发食盐溶液 D.中和反应
7.(2025·吉林模拟)神舟十五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之一。神舟十五号飞船中的部分装置使用了钛合金等金属材料。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铝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B.所有金属都是银白色的固体
C.纯金属的抗腐蚀性能一般比它们组成的合金更好
D.钛和钛合金被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航天飞机等
8.(2025·吉林模拟)某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微型实验。甲乙丙处分别放入下列试剂,实验时滴入甲,浸有丙的棉花不变红的是
甲 乙 丙
A 浓氨水 无 无色酚酞
B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无色酚酞
C 稀盐酸 石灰石 紫色石蕊
D 浓盐酸 锌粒 紫色石蕊
A.A B.B C.C D.D
9.(2025·吉林模拟)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水和双氧水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B 除去氧气中的二氧化碳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C 鉴别空气和氧气 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现象
D 检验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A.A B.B C.C D.D
10.(2025·吉林模拟)为比较不同吸收液除“碳”效果,某化学小组用相同规格的三颈瓶收集了多瓶等浓度CO2样品,分别按下图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过程中,使用等体积吸收液,在相同的时间点进行相同的操作。用水和 NaOH 溶液作吸收液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分析曲线①呈现变化的原因,需要考虑CO2的溶解和CO2与水反应
B.对比曲线①和②,说明CO2与溶液中的NaOH发生了反应
C.根据曲线变化情况判断,t1时注入了吸收液,t2时可能进行了振荡操作
D.用 Ca(OH)2饱和溶液作吸收液时,测得的曲线应在①上方
11.(2025·吉林模拟)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氧原子   。
(2)2个亚铁离子   。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
12.(2025·吉林模拟)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两种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   。
(3)氢元素与氖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13.(2025·吉林模拟)化学在生活、生产中和推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次氯酸钠(NaClO)是一种强氧化剂,可用于家庭日常清洁。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古代画家用墨绘制的画能保持很长时间不变色,是因为单质碳具有   的化学性质。
(3)航天服中有废气处理系统,能使呼吸产生的废气进入装有活性炭的装置进行净化,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14.(2025·吉林模拟)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是化学中常用的研究思路。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装置完成电解水的实验并收集产生的气体(U形管中预先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c、d两支试管容积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U形管的a管应连接电源的正极
B.该实验说明水中含有氢、氧元素
C.试管d中的气体先收集满
D.U形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
(2)用稀盐酸清洗铁夹表面的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并进行保护性的实验。
a.将清洗过的铁夹进行“发蓝”处理,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其主要成分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b.验证反应后溶液中显酸性,可选用的一种试剂是   。
15.(2025·吉林模拟)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能证明金属活动性Cu>Ag的现象是   。
(2)实验二能体现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为   。
16.(2025·吉林模拟)竖炉炼铁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赤铁矿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还原反应室中发生的两个还原氧化铁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Fe2O3+3H22Fe+3H2O和   。
(3)催化室中发生反应之一为CH4+X2CO+2H2。其中,X的化学式为   。
17.(2025·吉林模拟)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C.溶液一定是无色的,且溶剂一定是水
(2)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②t2℃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比)。
(3)用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   。
18.(2025·吉林模拟)根据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图回答问题。
(1)在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图中C装置收集氧气,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序号)。
a.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让气体进入瓶中
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A.b、a、c B.a、b、c C.a、c、b
19.(2025·吉林模拟)同学们完成部分酸、碱化学性质实验后,开启了认识物质之旅。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钠的性质及应用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如图1,将分液漏斗中的水全部加入试管后,立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此时观察到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由此小明得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的结论,你是否同意小明的结论并写出你的理由   。
探究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如图2,同学们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下列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在B、C、D试管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填字母序号),写出能产生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③为了验证C中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了并进行了如图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步骤Ⅱ中所加试剂   (填字母序号)。
A.酚酞溶液 B氯化铁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碳酸钠溶液
探究三:氢氧化钠的应用
(3)实验室中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气体是   (填字母)。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水蒸气
吸收上述所选气体,一般不用氢氧化钙溶液,主要是因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   不同。
20.(2025·吉林模拟)乙醇俗称酒精,广泛用于工业、医疗和日常生活中。
(1)医用酒精消毒时,能闻到特殊气味,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
(2)计算23g乙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西瓜榨汁只是西瓜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B、菜刀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变化生成了新物质---铁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符合题意;
C、瓷碗破碎只是瓷碗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D、湿衣晾干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试管口向上,与桌面呈45 ,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图中试管内液体超过了试管容积的,故A错误;
B、量筒量取液体体积,读数时,把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是俯视了,故B错误;
C、倾倒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标签向着手心,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缓缓倒入液体,故C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先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1/3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量筒量取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俯视或仰视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3.【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约为: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0.94%,其他杂质气体0.03%,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含量进行分析。
4.【答案】A
【知识点】纯碱的制取;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A、张青莲测定了一些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是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化学家,符合题意;
B、徐寿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不符合题意;
C、卢嘉锡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不符合题意;
D、侯德榜改进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根据各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2HCl”表示2个氯化氢分子,氯化氢分子中两原子个数比为1:1。
A、图中表示的是4个原子,不符合题意;
B、图中表示的是2个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不符合题意;
C、图中可表示2个氯化氢分子,符合题意;
D、图中可表示两种原子共4个,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根据“2HCl”表示2个氯化氢分子,氯化氢分子中两原子个数比为1:1,结合图示中粒子的结构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稀释浓硫酸
【解析】【解答】A、稀释浓硫酸时玻璃棒起搅拌作用,以使热量及时散失,不符合题意;
B、测定溶液的pH时,玻璃棒是用于蘸取溶液,不是用来搅拌,符合题意;
C、蒸发食盐溶液时,玻璃棒起搅拌作用,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不符合题意;
D、中和反应中,玻璃棒起搅拌作用,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所给各溶液中玻璃棒的作用分析。
7.【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之最;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解析】【解答】A、铁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不符合题意;
B、不是所有金属都是银白色的固体,比如铜是红色的,汞是液态,不符合题意;
C、合金的抗腐蚀性能一般比它们组成的纯金属更好,不符合题意;
D、钛和钛合金性能优越,被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航天飞机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铁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分析;
B、根据有些金属带颜色分析;
C、根据合金的性能比纯金属好分析;
D、根据钛和钛合金性能优越分析。
8.【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酸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且呈碱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浸有无色酚酞的棉花,溶于水形成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氧气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符合题意;
C、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符合题意;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浓氨水的挥发性和碱性分析;
B、根据氧气不能使酚酞变色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D、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及酸性分析。
9.【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物质的除杂、净化;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而水中加入二氧化锰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B、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氧气不反应,再经过浓硫酸干燥除去其中水蒸气,可以得到纯净氧气,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将燃着木条伸入空气中正常燃烧,伸入氧气中剧烈燃烧,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变质是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加入酚酞溶液后都会变红色,不能判断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分析;
C、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
D、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分析曲线①呈现变化的原因,需要考虑CO2的溶解和CO2与水反应,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有水,对比曲线①和②,曲线②二氧化碳的浓度比曲线①减小更显著,说明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更好,即说明CO2与溶液中的NaOH发生了反应,故B正确;
C、从图中可知t1之后两条曲线二氧化碳浓度都有明显下降,说明t2时可能进行了振荡操作,因为振荡可使反应物接触更充分,反应进行的更彻底,故C正确;
D、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比强氧化钠弱,测得曲线在②上方,但是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比水好,测得的曲线应在①下方,故用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作吸收液时,测得的曲线应在①和②之间,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既能溶于水也会与水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对比对比曲线①和②,曲线②二氧化碳的浓度比曲线①减小更显著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t1之后两条曲线二氧化碳浓度都有明显下降,振荡可使反应物更充分的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比氢氧化钠溶液弱,比水强进行分析解答。
11.【答案】(1)2O
(2)2Fe2+
(3)CH4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2)离子的表示方法为: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2个亚铁离子表示为:2Fe2+;
(3)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分析】(1)根据多个原子元素符号前加系数分析;
(2)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为: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分析;
(3)根据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分析。
(1)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2)离子的表示方法为: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2个亚铁离子表示为:2Fe2+;
(3)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12.【答案】(1)1.008
(2)氖元素
(3)质子数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简单分类;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
(2)两种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氖元素;
(3)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氢元素与氖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最下面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2)根据氖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分析;
(3)根据不同种元素质子数不同分析。
(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
(2)两种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氖元素;
(3)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氢元素与氖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13.【答案】(1)+1
(2)常温下不活泼
(3)吸附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次氯酸钠(NaClO)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所以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2)古代画家用墨绘制的画能保持很长时间不变色,是因为单质碳具有常温下不活泼的化学性质;
(3)航天服中有废气处理系统,能使呼吸产生的废气进入装有活性炭的装置进行净化,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析;
(2)根据碳单质常温化学性质稳定分析;
(3)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1)次氯酸钠(NaClO)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所以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2)古代画家用墨绘制的画能保持很长时间不变色,是因为单质碳具有常温下不活泼的化学性质;
(3)航天服中有废气处理系统,能使呼吸产生的废气进入装有活性炭的装置进行净化,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14.【答案】(1)A;C
(2)Fe3O4;紫色石蕊溶液、锌粒或碳酸钠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A、c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则c收集的气体为氢气,U形管的a管应连接电源的负极,该选项不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实验说明水中含有氢、氧元素,该选项正确;
C、c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则c收集的气体为氢气,d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则d收集的气体为氧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试管c中的气体先收集满,该选项不正确;
C、纯水的导电性很弱,U形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该选项正确;
(2)用稀盐酸清洗铁夹表面的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a、将清洗过的铁夹进行“发蓝”处理,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其主要成分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为四氧化三铁,所以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3O4;
b、验证废液显酸性,即验证废液中含有盐酸,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能与锌粒、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可选用的一种试剂是紫色石蕊溶液、锌粒或碳酸钠等(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的现象及水导电性弱分析;
(2)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及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1)A、c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则c收集的气体为氢气,U形管的a管应连接电源的负极,该选项不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实验说明水中含有氢、氧元素,该选项正确;
C、c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则c收集的气体为氢气,d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则d收集的气体为氧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试管c中的气体先收集满,该选项不正确;
C、纯水的导电性很弱,U形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该选项正确;
故选:AC;
(2)用稀盐酸清洗铁夹表面的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a、将清洗过的铁夹进行“发蓝”处理,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其主要成分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为四氧化三铁,所以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3O4;
b、验证废液显酸性,即验证废液中含有盐酸,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能与锌粒、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可选用的一种试剂是紫色石蕊溶液、锌粒或碳酸钠等(合理即可)。
15.【答案】(1)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变为淡蓝色
(2)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1)若铜能把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则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所以若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变为淡蓝色,则证明金属活动性Cu>Ag;
(2)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若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分析】(1)根据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分析。
(1)若铜能把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则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所以若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变为淡蓝色,则证明金属活动性Cu>Ag;
(2)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若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16.【答案】(1)混合物
(2)
(3)CO2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还含有一些杂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2)还原反应室一氧化碳和氢气分别还原氧化铁,高温条件下,氢气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水,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3)根据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0,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4、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
【分析】(1)根据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分析;
(2)根据高温条件下,氢气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水,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1)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还含有一些杂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2)还原反应室一氧化碳和氢气分别还原氧化铁,高温条件下,氢气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水,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3)根据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0,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4、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
17.【答案】(1)B
(2)相等;1:2
(3)玻璃棒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解答】(1)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它是纯净物,不是溶液,故错误;
B、溶液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正确;
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溶剂不一定是水,如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碘酒的溶剂是酒精,故错误;
(2)①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则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0g甲物质,达到饱和状态,则t2℃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0g:100g=1:2;
(3)用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其操作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量筒和胶头滴管用于量取氯化钠溶液和水,烧杯、玻璃棒用于进行混匀操作,故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玻璃棒。
【分析】(1)根据溶液的定义及特点分析;
(2)根据溶解度曲线交点处两物质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溶解度:100分析;
(3)根据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分析。
(1)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它是纯净物,不是溶液,故错误;
B、溶液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正确;
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溶剂不一定是水,如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碘酒的溶剂是酒精,故错误;
故选:B;
(2)①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则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0g甲物质,达到饱和状态,则t2℃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0g:100g=1:2;
(3)用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其操作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量筒和胶头滴管用于量取氯化钠溶液和水,烧杯、玻璃棒用于进行混匀操作,故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玻璃棒。
18.【答案】(1)A
(2)
(3)A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制取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A;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应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ac,故选A。
【分析】(1)根据高锰酸力气活制氧气要选择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3)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操作步骤分析。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制取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A;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应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ac;
故选:A。
19.【答案】不同意,将水加入试管时,排出了试管内部分空气,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导致 U 形管中液面左低右高;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BC;2NaOH + CuSO4 = Cu(OH)2↓+Na2SO4;AB;AC;溶解度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不同意小明的结论,是因为将水加入试管时,排出了试管内部分空气,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也导致U形管中液面左低右高;
(2)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②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B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属于复分解反应;C中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D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B、C;B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 = Cu(OH)2↓+Na2SO4;
③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若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溶液中就不存在氢氧化钠,加入酚酞试液就不会变红,所以步骤Ⅱ中所加试剂可以是酚酞试液,符合题意;
B、氯化铁溶液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若加入氯化铁溶液无明显现象,也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符合题意;
C、硝酸银溶液与盐酸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但不能证明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反应导致的,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也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3)A、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吸收水蒸气,不符合题意;
吸收上述所选气体,一般不用氢氧化钙溶液,主要是因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不同,相同质量的溶液中氢氧化钠能吸收更多的气体。
【分析】(1)根据装置内加入液体会排出部分气体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分析。
20.【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
(2)设23g乙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答:23g乙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8g。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医用酒精消毒时,能闻到特殊气味;
【分析】(1)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2)根据反应的乙醇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1)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医用酒精消毒时,能闻到特殊气味;
(2)解析见答案。
1 / 1吉林省吉林市第七中学2025年中考模化学试题
1.(2025·吉林模拟)生活中处处都有物质变化。下列发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西瓜榨汁 B.菜刀生锈 C.瓷碗破碎 D.湿衣晾干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西瓜榨汁只是西瓜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B、菜刀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变化生成了新物质---铁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符合题意;
C、瓷碗破碎只是瓷碗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D、湿衣晾干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2.(2025·吉林模拟)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俯视读数
C.倾倒液体 D.检查气密性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试管口向上,与桌面呈45 ,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图中试管内液体超过了试管容积的,故A错误;
B、量筒量取液体体积,读数时,把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是俯视了,故B错误;
C、倾倒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标签向着手心,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缓缓倒入液体,故C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先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1/3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量筒量取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俯视或仰视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正确操作步骤和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3.(2025·吉林模拟)保存珍贵文物可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约为: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0.94%,其他杂质气体0.03%,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含量进行分析。
4.(2025·吉林模拟)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化学家是(  )
A.张青莲 B.徐寿
C.卢嘉锡 D.侯德榜
【答案】A
【知识点】纯碱的制取;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A、张青莲测定了一些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是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化学家,符合题意;
B、徐寿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不符合题意;
C、卢嘉锡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不符合题意;
D、侯德榜改进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根据各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分析。
5.(2025·吉林模拟)化学符号“2HCl”可以用下列微观图示表示的是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2HCl”表示2个氯化氢分子,氯化氢分子中两原子个数比为1:1。
A、图中表示的是4个原子,不符合题意;
B、图中表示的是2个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不符合题意;
C、图中可表示2个氯化氢分子,符合题意;
D、图中可表示两种原子共4个,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根据“2HCl”表示2个氯化氢分子,氯化氢分子中两原子个数比为1:1,结合图示中粒子的结构分析。
6.(2025·吉林模拟)玻璃棒是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工具,其作用多样化。下列实验中玻璃棒不是用来搅拌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测定溶液pH
C.蒸发食盐溶液 D.中和反应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稀释浓硫酸
【解析】【解答】A、稀释浓硫酸时玻璃棒起搅拌作用,以使热量及时散失,不符合题意;
B、测定溶液的pH时,玻璃棒是用于蘸取溶液,不是用来搅拌,符合题意;
C、蒸发食盐溶液时,玻璃棒起搅拌作用,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不符合题意;
D、中和反应中,玻璃棒起搅拌作用,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所给各溶液中玻璃棒的作用分析。
7.(2025·吉林模拟)神舟十五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之一。神舟十五号飞船中的部分装置使用了钛合金等金属材料。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铝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B.所有金属都是银白色的固体
C.纯金属的抗腐蚀性能一般比它们组成的合金更好
D.钛和钛合金被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航天飞机等
【答案】D
【知识点】有关化学之最;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解析】【解答】A、铁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不符合题意;
B、不是所有金属都是银白色的固体,比如铜是红色的,汞是液态,不符合题意;
C、合金的抗腐蚀性能一般比它们组成的纯金属更好,不符合题意;
D、钛和钛合金性能优越,被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航天飞机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铁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分析;
B、根据有些金属带颜色分析;
C、根据合金的性能比纯金属好分析;
D、根据钛和钛合金性能优越分析。
8.(2025·吉林模拟)某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微型实验。甲乙丙处分别放入下列试剂,实验时滴入甲,浸有丙的棉花不变红的是
甲 乙 丙
A 浓氨水 无 无色酚酞
B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无色酚酞
C 稀盐酸 石灰石 紫色石蕊
D 浓盐酸 锌粒 紫色石蕊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酸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且呈碱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浸有无色酚酞的棉花,溶于水形成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氧气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符合题意;
C、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符合题意;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浓氨水的挥发性和碱性分析;
B、根据氧气不能使酚酞变色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D、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及酸性分析。
9.(2025·吉林模拟)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水和双氧水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B 除去氧气中的二氧化碳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C 鉴别空气和氧气 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现象
D 检验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物质的除杂、净化;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而水中加入二氧化锰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B、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氧气不反应,再经过浓硫酸干燥除去其中水蒸气,可以得到纯净氧气,不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将燃着木条伸入空气中正常燃烧,伸入氧气中剧烈燃烧,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变质是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加入酚酞溶液后都会变红色,不能判断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分析;
C、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
D、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分析。
10.(2025·吉林模拟)为比较不同吸收液除“碳”效果,某化学小组用相同规格的三颈瓶收集了多瓶等浓度CO2样品,分别按下图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过程中,使用等体积吸收液,在相同的时间点进行相同的操作。用水和 NaOH 溶液作吸收液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分析曲线①呈现变化的原因,需要考虑CO2的溶解和CO2与水反应
B.对比曲线①和②,说明CO2与溶液中的NaOH发生了反应
C.根据曲线变化情况判断,t1时注入了吸收液,t2时可能进行了振荡操作
D.用 Ca(OH)2饱和溶液作吸收液时,测得的曲线应在①上方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定性实验(控制变量、空白实验、对比实验)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分析曲线①呈现变化的原因,需要考虑CO2的溶解和CO2与水反应,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有水,对比曲线①和②,曲线②二氧化碳的浓度比曲线①减小更显著,说明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更好,即说明CO2与溶液中的NaOH发生了反应,故B正确;
C、从图中可知t1之后两条曲线二氧化碳浓度都有明显下降,说明t2时可能进行了振荡操作,因为振荡可使反应物接触更充分,反应进行的更彻底,故C正确;
D、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比强氧化钠弱,测得曲线在②上方,但是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比水好,测得的曲线应在①下方,故用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作吸收液时,测得的曲线应在①和②之间,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既能溶于水也会与水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对比对比曲线①和②,曲线②二氧化碳的浓度比曲线①减小更显著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t1之后两条曲线二氧化碳浓度都有明显下降,振荡可使反应物更充分的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比氢氧化钠溶液弱,比水强进行分析解答。
11.(2025·吉林模拟)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氧原子   。
(2)2个亚铁离子   。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
【答案】(1)2O
(2)2Fe2+
(3)CH4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2)离子的表示方法为: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2个亚铁离子表示为:2Fe2+;
(3)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分析】(1)根据多个原子元素符号前加系数分析;
(2)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为: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分析;
(3)根据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分析。
(1)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
(2)离子的表示方法为: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2个亚铁离子表示为:2Fe2+;
(3)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12.(2025·吉林模拟)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两种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   。
(3)氢元素与氖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答案】(1)1.008
(2)氖元素
(3)质子数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简单分类;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
(2)两种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氖元素;
(3)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氢元素与氖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最下面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2)根据氖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分析;
(3)根据不同种元素质子数不同分析。
(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
(2)两种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氖元素;
(3)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氢元素与氖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13.(2025·吉林模拟)化学在生活、生产中和推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次氯酸钠(NaClO)是一种强氧化剂,可用于家庭日常清洁。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古代画家用墨绘制的画能保持很长时间不变色,是因为单质碳具有   的化学性质。
(3)航天服中有废气处理系统,能使呼吸产生的废气进入装有活性炭的装置进行净化,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
【答案】(1)+1
(2)常温下不活泼
(3)吸附
【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次氯酸钠(NaClO)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所以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2)古代画家用墨绘制的画能保持很长时间不变色,是因为单质碳具有常温下不活泼的化学性质;
(3)航天服中有废气处理系统,能使呼吸产生的废气进入装有活性炭的装置进行净化,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析;
(2)根据碳单质常温化学性质稳定分析;
(3)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1)次氯酸钠(NaClO)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所以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2)古代画家用墨绘制的画能保持很长时间不变色,是因为单质碳具有常温下不活泼的化学性质;
(3)航天服中有废气处理系统,能使呼吸产生的废气进入装有活性炭的装置进行净化,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14.(2025·吉林模拟)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是化学中常用的研究思路。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装置完成电解水的实验并收集产生的气体(U形管中预先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c、d两支试管容积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U形管的a管应连接电源的正极
B.该实验说明水中含有氢、氧元素
C.试管d中的气体先收集满
D.U形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
(2)用稀盐酸清洗铁夹表面的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并进行保护性的实验。
a.将清洗过的铁夹进行“发蓝”处理,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其主要成分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b.验证反应后溶液中显酸性,可选用的一种试剂是   。
【答案】(1)A;C
(2)Fe3O4;紫色石蕊溶液、锌粒或碳酸钠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A、c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则c收集的气体为氢气,U形管的a管应连接电源的负极,该选项不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实验说明水中含有氢、氧元素,该选项正确;
C、c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则c收集的气体为氢气,d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则d收集的气体为氧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试管c中的气体先收集满,该选项不正确;
C、纯水的导电性很弱,U形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该选项正确;
(2)用稀盐酸清洗铁夹表面的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a、将清洗过的铁夹进行“发蓝”处理,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其主要成分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为四氧化三铁,所以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3O4;
b、验证废液显酸性,即验证废液中含有盐酸,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能与锌粒、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可选用的一种试剂是紫色石蕊溶液、锌粒或碳酸钠等(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的现象及水导电性弱分析;
(2)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及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1)A、c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则c收集的气体为氢气,U形管的a管应连接电源的负极,该选项不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实验说明水中含有氢、氧元素,该选项正确;
C、c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则c收集的气体为氢气,d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则d收集的气体为氧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试管c中的气体先收集满,该选项不正确;
C、纯水的导电性很弱,U形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该选项正确;
故选:AC;
(2)用稀盐酸清洗铁夹表面的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a、将清洗过的铁夹进行“发蓝”处理,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其主要成分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为四氧化三铁,所以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3O4;
b、验证废液显酸性,即验证废液中含有盐酸,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能与锌粒、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可选用的一种试剂是紫色石蕊溶液、锌粒或碳酸钠等(合理即可)。
15.(2025·吉林模拟)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能证明金属活动性Cu>Ag的现象是   。
(2)实验二能体现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为   。
【答案】(1)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变为淡蓝色
(2)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1)若铜能把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则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所以若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变为淡蓝色,则证明金属活动性Cu>Ag;
(2)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若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分析】(1)根据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分析。
(1)若铜能把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则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所以若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变为淡蓝色,则证明金属活动性Cu>Ag;
(2)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若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16.(2025·吉林模拟)竖炉炼铁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赤铁矿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还原反应室中发生的两个还原氧化铁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Fe2O3+3H22Fe+3H2O和   。
(3)催化室中发生反应之一为CH4+X2CO+2H2。其中,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混合物
(2)
(3)CO2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还含有一些杂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2)还原反应室一氧化碳和氢气分别还原氧化铁,高温条件下,氢气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水,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3)根据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0,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4、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
【分析】(1)根据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分析;
(2)根据高温条件下,氢气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水,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1)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还含有一些杂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2)还原反应室一氧化碳和氢气分别还原氧化铁,高温条件下,氢气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水,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3)根据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0,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4、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
17.(2025·吉林模拟)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C.溶液一定是无色的,且溶剂一定是水
(2)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②t2℃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比)。
(3)用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   。
【答案】(1)B
(2)相等;1:2
(3)玻璃棒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解答】(1)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它是纯净物,不是溶液,故错误;
B、溶液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正确;
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溶剂不一定是水,如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碘酒的溶剂是酒精,故错误;
(2)①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则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0g甲物质,达到饱和状态,则t2℃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0g:100g=1:2;
(3)用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其操作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量筒和胶头滴管用于量取氯化钠溶液和水,烧杯、玻璃棒用于进行混匀操作,故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玻璃棒。
【分析】(1)根据溶液的定义及特点分析;
(2)根据溶解度曲线交点处两物质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溶解度:100分析;
(3)根据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分析。
(1)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它是纯净物,不是溶液,故错误;
B、溶液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正确;
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溶剂不一定是水,如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碘酒的溶剂是酒精,故错误;
故选:B;
(2)①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则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0g甲物质,达到饱和状态,则t2℃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0g:100g=1:2;
(3)用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其操作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量筒和胶头滴管用于量取氯化钠溶液和水,烧杯、玻璃棒用于进行混匀操作,故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玻璃棒。
18.(2025·吉林模拟)根据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图回答问题。
(1)在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图中C装置收集氧气,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序号)。
a.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让气体进入瓶中
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A.b、a、c B.a、b、c C.a、c、b
【答案】(1)A
(2)
(3)A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制取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A;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应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ac,故选A。
【分析】(1)根据高锰酸力气活制氧气要选择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3)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操作步骤分析。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制取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A;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应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ac;
故选:A。
19.(2025·吉林模拟)同学们完成部分酸、碱化学性质实验后,开启了认识物质之旅。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钠的性质及应用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如图1,将分液漏斗中的水全部加入试管后,立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此时观察到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由此小明得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的结论,你是否同意小明的结论并写出你的理由   。
探究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如图2,同学们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下列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在B、C、D试管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填字母序号),写出能产生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③为了验证C中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了并进行了如图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步骤Ⅱ中所加试剂   (填字母序号)。
A.酚酞溶液 B氯化铁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碳酸钠溶液
探究三:氢氧化钠的应用
(3)实验室中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气体是   (填字母)。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水蒸气
吸收上述所选气体,一般不用氢氧化钙溶液,主要是因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   不同。
【答案】不同意,将水加入试管时,排出了试管内部分空气,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导致 U 形管中液面左低右高;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BC;2NaOH + CuSO4 = Cu(OH)2↓+Na2SO4;AB;AC;溶解度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不同意小明的结论,是因为将水加入试管时,排出了试管内部分空气,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也导致U形管中液面左低右高;
(2)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②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B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属于复分解反应;C中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D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B、C;B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 = Cu(OH)2↓+Na2SO4;
③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若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溶液中就不存在氢氧化钠,加入酚酞试液就不会变红,所以步骤Ⅱ中所加试剂可以是酚酞试液,符合题意;
B、氯化铁溶液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若加入氯化铁溶液无明显现象,也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符合题意;
C、硝酸银溶液与盐酸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但不能证明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反应导致的,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也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3)A、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吸收水蒸气,不符合题意;
吸收上述所选气体,一般不用氢氧化钙溶液,主要是因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不同,相同质量的溶液中氢氧化钠能吸收更多的气体。
【分析】(1)根据装置内加入液体会排出部分气体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分析。
20.(2025·吉林模拟)乙醇俗称酒精,广泛用于工业、医疗和日常生活中。
(1)医用酒精消毒时,能闻到特殊气味,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
(2)计算23g乙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
(2)设23g乙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答:23g乙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8g。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医用酒精消毒时,能闻到特殊气味;
【分析】(1)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2)根据反应的乙醇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1)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医用酒精消毒时,能闻到特殊气味;
(2)解析见答案。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