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达标检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达标检测(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1 19:16: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三单元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人民日报的一位老编辑动情地说:“35年前我参与编辑的这张报纸,把改革开放的春雷送到了共和国希望的田野上。”这张报纸应是
 (  )
2.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 (  )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三个代表思想
3.右图所示的是1978年12月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其主要内容应是 (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确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4.党的十八大上,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最终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  )
A.邓小平 B.谭震林 C.叶剑英 D.华国锋
5.“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传奇”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 (  )
A.机关 B.企业 C.农村 D.城市
6.《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  )
A.农村实行政社合一 B.农业合作化的完成
C.封建土地制度废除 D.联产承包制的实行
7.党的十八大继续聚焦“三农”问题,力争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经历了两次分地,即“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关于二者的比较正确的是 (  )
①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1979—1982年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变化(见下图)的主要原因是 (  )
A.集体劳动盛行 B.国家政策适当
C.自然灾害减少 D.科学技术发达
9.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使这里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铸造“伟大的支点”的是 (  )
A.设立经济特区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实施“八六三计划”
10.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  )
A.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走向世界。下列属于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扩大开放的窗口的是 (  )
A.深圳、上海浦东 B.珠海、香港
C.汕头、澳门 D.深圳、厦门
二、非选择题
12.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风雨历程,带给我们的是思索,是自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味无穷的话语】
材料一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
材料二 “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作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
【激动人心的数据】
材料三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只有3 624亿元,1986年突破
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2007年达到246 619亿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名列世界第四位。
——《解放军报》
(1)在哪一年党中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例,说明材料一中论断的正确性。
(2)材料二所述“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作特区”中的“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
(3)材料二表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必须具备什么精神?
(4)材料三的这组数据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本题要抓住“35年前”和“改革开放”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2013-1978=35)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A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B发生在1970年;C发生在1972年,与题干不符。故本题选D。
【拓展延伸】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据图可知这次会议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他选项与其无关。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题中材料,可知“社会变革”指的是“对内改革”,它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考查点是“集体农业”消失的原因。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体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自负盈亏。故“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土地改革是把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故本题选D。
【拓展延伸】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和意义
性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不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意义: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题干图反映了1979—1982年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呈上升趋势。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故本题选B。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依据题干的表述,可知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在此基础上,依据题干中借助“伟大的支点”“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20世纪最后20年间”等信息,可判定本题正确答案为A。B是关于对内改革的,C是民族政策,D是发展高新技术的举措,故三者均不符合题意。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由题干中“新中国成立35年来”,可知这一“行动”发生于1984年。再结合题干中“开放整个海岸”,可判定本题选B,1984年我国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向内地扩大的窗口。故符合题意的为A。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史料以及综合归纳的能力。在解答问题时要做到论从史出。第(1)题第一问考查基础知识;第二问,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焕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角度回答。第(2)题属于识记内容,学生能轻松回答。第(3)(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1)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的形式,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过去集体劳动吃大锅饭的弊端,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2)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建,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勇于探索、敢闯新路的精神。
(4)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综合国力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