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同主题迁移阅读 闯关练
2024-2025学年下期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
生命的美丽
在南极这个不适宜生命存活的地方,却最能感受到生命的美丽。
这份美丽来自顽强。在长城站西边的山麓(lù),有一座湖也叫西湖,美丽如同西子,是长城站的水源。一天早晨,我去西湖边散步,下雪了,长在石头上的地衣平时灰蒙蒙的,这时顶着丛丛雪花,煞是好看。我真想采一丛留作纪念,但马上为这个念头而自责,因为科考队员告诉我:它每生长一毫米,需要一百年。这丛地衣高约四五厘米,算来已有几千年高寿。比起人来是“老祖宗”了,岂敢动它一指!
这份美丽来自和谐。踏上南极的第一天,在西海岸的礁石上,巧遇渴慕已久的企鹅,尽管它是孤身一只,却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欢乐。小企鹅落落大方,穿着黑色的“燕尾服”,恰到好处地“吻”着女队员的手指,一派南极主人的优雅风度。喜爱企鹅,岂止是感情丰富的女性,我的镜头也时时追逐着它的倩影。企鹅在自己的属地上繁衍儿女,颐养天年。作为南极的主人,它们与自己的同伴和谐相处,与初来乍到的人类结交朋友,共享天趣。人与动物,共同诠释着生命的美丽。
1.这篇短文是围绕“ ”这句话写的。
2.分别找出第二、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3.“我”很想采一丛地衣做纪念,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了主意?
森林里的住宅
维·比安基
①夏至一过,白天就会变得越来越短,和我们迎接春天时一样。人们兴奋地说:“快看帐篷顶,夏天的脑袋已经露出来了!”
②转眼就到了孵小鸟的时候了,森林里的小家伙们把自己的房间建得漂亮极了。它们的房屋覆盖了地面、地下、水面、水底,甚至树枝、树干、草丛、半空都是它们的领土了。
③黄鹂鸟把房子建在空中,挂在高高的白桦树枝上,建造房子的材料很简单——亚麻、草茎和毛发。它们被编织成舒适轻巧的小篮子,篮子里放着黄鹂鸟的蛋。任凭风如何用力地摇晃树枝,蛋都安稳地在篮子里,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保护着它。
④百灵和很多其他种类的鸟,选择把房子建在草堆里。篱莺为自己建造的房屋,它看起来简单,实则很精致,用干草和干苔藓做材料建造屋体,最让我们惊讶的是房子不仅上面有房盖,而且侧面还开着门。
⑤籍鼠、木蠹(dù)蛾、小矗虫这些动物喜欢在树上建洞屋,和它们一样的还有啄木鸟、山雀、惊鸟、猫头鹰等许许多多鸟儿。
⑥鼹鼠、田鼠、擢子、灰沙燕、翠鸟和各色各样的虫儿则占领了地底下这片领土。
⑦人们想要评选出最好的住宅。可是,这哪是件容易的事啊!
⑧雕的巢是最大的,由粗树枝编织而成,高高地挂在松树的粗枝上。
⑨黄头戴菊鸟的巢是最小的,它本身的个头儿非常小,甚至比蜻蜓还小,所以它的巢只有小拳头大小。
⑩森林里最巧妙的房屋是田鼠的。它的房子有很多门——前门、后门、紧急门。无论你费多大力气,都别想在洞里捉住它!
长尾山雀的巢是最舒适的。它的屋子又被人们称为“汤勺子”,原因是屋子的外形像喝汤用的长柄勺儿。它的巢分为内外两层,用绒毛、羽毛和兽毛铺成的是里层,用苔藓覆盖而成的是外层。圆圆的巢,像一个小南瓜,房子的入口在巢的最中间,也是圆形的。
4.(考查词语)从文中找到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近义词:惊奇——( ) 舒服——( )
反义词:动荡——( ) 粗糙——( )
5.(词语理解)阅读文章第③—⑥自然段,理一理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介绍动物住宅的,将下图补充完整。(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小提示 注意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看房屋的位置。
6.(信息提取)请结合第⑧— 自然段,根据住宅特点,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住宅所有者 住宅之“最” 具体表现
雕 最大的 材质:① 位置:②
③ 最小的 因为个头小,住宅只有④ 大小
田鼠 ⑤ ⑥
⑦ 最舒适的 别称:⑧ 别称由来:屋子的外形像喝汤用的长柄勺儿
7.文章描写了动物房屋的神奇,请你任选下面图片中的一种鸟巢,可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形状、材质、构造等方面展开描写,60字左右。
畅游海底世界
①少年宫海洋生物探索兴趣小组决定举行一次海底世界的旅行,我高兴极了。
②刚进水中,透过密封的玻璃船舱,我看到周围一片浅蓝。渐渐地,海底光线越来越弱了,周围也变成了深蓝色,最后是一片黑色。
③“星星掉进海底啦!”同伴指着前面闪烁的光点,兴奋地叫嚷起来。“那不是星星,”我禁不住笑着说,“那是会发光的深海鱼。”
④我打开探照灯,周围顿时一片明亮,一个奇异的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美丽的大珊瑚,有的像鹿角,有的像盛开的大菊花,有的像一座俊俏的小山,真是千姿百态;海葵张开触角,正在诱捕食物;海星顶着大房子吃力地爬着;五彩的贝壳悄悄地张开两片硬壳,伸出柔软的肢体,在海底移动……
⑤远处,披着银装的大马哈鱼成群结队从我们潜水艇旁游过; 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鱼儿,在海藻中追逐嬉戏。我望着前方,兴奋地啧啧称赞。
⑥周围一片安静,这些海底“居民”就是这样成年累月毫无声响地在黑暗的海底生活吗?
⑦我取出水中听音器,戴上耳机。顿时,耳边一片嘈杂:叽叽喳喳声,像百鸟投林;嘀嘀咕咕声,像两个好朋友在说悄悄话;尖厉的汪汪声,似乎向伙伴报警……啊,海底世界原来是个热闹喧哗的世界!
8.美丽的大珊瑚,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真是 。这句话把 比作 ,突出了珊瑚的 。
9.文中同伴所说的“星星”指的是什么?
10.在正确说法后面的括号里打“ √ ”。
①课文和短文都说明了海底没有一点儿声音。 ( )
②课文和短文都说明了海底是有声音的。 ( )
美丽的“海底花园”
汪丹
①春天到来时,花园里都会开满五颜六色的鲜花,让人们流连忘返。不过,你可知道大海里也有无数的“花园”?它们终年姹紫嫣红,一点也不比陆地上的花园逊色。
②美丽的“海底花园”就是珊瑚礁。那里有像鹿角一样纵横交错的“枝杈”,有像荷叶一样尽情舒展的“叶片”,还有一片片像菊花一样盛放的“丛林”。它们像彩带,像泡泡,像海绵,像孔雀尾巴;或松软,或坚挺,或长或短。
③这些“花”和“树”与陆地花园里的花、树可不同——它们不是植物,而是一种行动非常缓慢的动物,它们的名字叫珊瑚。珊瑚是由数量众多的珊瑚虫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由于它们行动特别缓慢,看起来就像植物一样不移动,因此很久以来它们都被当成植物。
④从珊瑚礁上放眼望去,简直就像置身于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珊瑚的颜色多种多样,是什么让珊瑚如此绚丽呢?这和珊瑚虫体内与之共生的藻类生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藻类生物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珊瑚的色彩也就因此显得美丽而多变。
⑤珊瑚不但用美丽的身体把海底装饰得美不胜收,而且也是好客的“主人”。珊瑚礁的周围生长着丰富的浮游植物和各种藻类和海草,这是珊瑚为客人们准备的美味食物。不同种类的珊瑚所营造的形态各异的珊瑚礁,则是它们为客人们提供的“客房”。不管是喜欢穴居的海蛄虾,喜欢在礁石上漫步的海葵,还是喜欢在珊瑚枝杈间来回穿梭的各种鱼类,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住所。
⑥据统计,有近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生活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它们在这里和谐相处,其乐融融,就像一个热闹的大家庭。
(选文有删改)
11.(成语辨析)“姹紫嫣红”的意思是 。第①自然段中哪个词语能帮助你理解这个词?请你在文中圈一圈。
12.(内容理解)下面对珊瑚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珊瑚与陆地花园里的花、树一样,是一种行动缓慢的植物。
B.许多海洋生物都可以在好客的珊瑚礁中找到合适的住所。
C.珊瑚与藻类生物共生,藻类生物变化使得珊瑚拥有绚丽的色彩。
D.不同种类的珊瑚营造出了形态各异的珊瑚礁。
13.(句子赏析)请你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那里有像鹿角一样纵横交错的“枝杈”,有像荷叶一样尽情舒展的“叶片”,还有一片片像菊花一样盛放的“丛林”。
②从珊瑚礁上放眼望去,简直就像置身于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
我选择 (填序号)句。
赏析:
14.(原因分析)珊瑚的颜色为什么如此美丽多变?
15.(信息提取)海洋环境是一个整体,珊瑚与其他海洋生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请你阅读文章,补全下图。(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阅读《吐鲁番盆地》短文,完成练习。
吐鲁番盆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吐鲁番盆地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摄氏度,最高可达47摄氏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摄氏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在盛夏( )的阳光( )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传说有位县长上任时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如果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就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 )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荫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是钻天白杨,一行是桃树,一行是梨树。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裁的。他想让后人既有遮阳蔽日之处,又有解热止渴的桃梨。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那些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荫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的时候,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6.短文括号里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组是( )
A.强烈 照射 别致
B.猛烈 照射 精致
C.强烈 照耀 别致
17.吐鲁番盆地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18.“八百里火焰山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了( )
A.吐鲁番盆地很长。
B.吐鲁番盆地不仅长,而且热浪袭人。
C.吐鲁番盆地的与众不同和奇特、壮观。
19.填空。
吐鲁番人用 的方法,来改造这儿的环境,林荫路上的钻天白杨,可以 ;桃树、梨树的果实,可以 。从中可以看出吐鲁番人 。
20.短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日出
田晓莉
①为了看日出,我起了个大早。
②五点左右的海边,已是热闹非常。密密麻麻的人们聚集在沙滩上,回首望去,仍有人陆续赶来,争先恐后围观海边日出的盛景。白日里澎湃的大海,此刻无比宁静。浪潮退去,细软的沙滩上,星星点点的贝壳、蛤蜊、海螺被遗落在这里,渴望重返大海母亲的怀抱。
③天边已泛鱼肚白,云朵似棉絮般铺展开来。东边海天相接的交界处,稀松的薄云已被染上粉紫色,最下面的云缕更是镶上了一道金边儿。大家屏住呼吸,不再言语,生怕惊扰了海的宁静。
④一抹红光,毫无预兆地在天边浮现,随后逐渐变大、变大、变大,小半个太阳升起来了,可初升的太阳怎么有力气呢?
⑤它憋红了脸,却只往上挪了一毫半寸。大海翻动着浪花,攒足了劲儿托举起太阳圆滚滚的身体往上顶。最终太阳不负众望,挣脱了海平面的禁锢(gù),完整地显露在大家面前。平静的海上,太阳的光芒倒映其上,圈圈殷红的涟漪(lián yī)随波荡漾,煞是好看。
⑥初升的太阳是新鲜的,好奇的。红彤彤的它遥挂在空中,睁大双眼,望着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大地,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望着比芝麻粒还要小、正在欢呼的我们,仍奋力往上爬着。四周薄云轻流转,也默默地为它鼓劲儿、加油。
⑦五点半左右,日月同辉的胜景真真美得无与伦比。在云层中穿行的太阳,终于脱下红色的襁褓(qiǎng bǎo),换上了金光闪闪的战袍。刹那间光芒四射、云蒸霞蔚,周遭的云朵也被晕染成绚丽夺目的玫瑰金色,技艺再高超的丹青高手也难以描绘,而在头顶之上的碧空,半个月亮仍清晰可辨。
21.(词语含义)请你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密密麻麻:
(2)不负众望:
22.(信息提取)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天边泛鱼肚白 薄云染上粉紫色,最下面的云缕镶上了 。
一抹红光浮现 逐渐变大后, 太阳升起来了,憋红了脸,却只往上挪了 ,最终太阳完整地显露。
遥挂在空中 奋力往上爬,四周薄云轻流转。
日月同辉 太阳在云层中 ,脱下襁褓,刹那间 、云蒸霞蔚;云朵被晕染;半个月亮 。
23.(内容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初升的太阳怎么有力气呢”?
24.新考法·情境化甜甜读完这篇文章后,给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做了批注,请你帮她补全批注内容。
原文 批注
红彤彤的它遥挂在空中,睁大双眼,望着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大地,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望着比芝麻粒还要小、正在欢呼的我们,仍奋力往上爬着。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睁大双眼”“望着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大地”写出了初升的太阳对世界新鲜、 的样子。
参考答案
1.在南极这个不适宜生命存活的地方,却最能感受到生命的美丽 2.这份美丽来自顽强。这份美丽来自和谐。 3.因为科考队员告诉“我”:它每生长一毫米,需要一百年。这丛地衣高约四五厘米,算来已有几千年高寿,比起人来是“老祖宗”了,“我”不能破坏它。
【分析】1.本题考查找中心句。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自然段。后面围绕这句话写了在南极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美丽,长在石头上丛丛雪花,生命力顽强。企鹅,它们与自己的同伴和谐相处,与初来乍到的人类结交朋友,共享天趣。人与动物,共同诠释着生命的美丽。
2.本题考查查找中心句。“中心句”就是“中心思想”,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为:这份美丽来自顽强。围绕这句话写了长在石头上丛丛雪花,它每生长一毫米,需要一百年。这丛地衣高约四五厘米,算来已有几千年高寿。
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为:这份美丽来自和谐。写了作为南极主人的企鹅,它们与自己的同伴和谐相处,与初来乍到的人类结交朋友,共享天趣。人与动物,共同诠释着生命的美丽。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即第二自然段尾)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文章写了“我”看到长在石头上丛丛雪花,真想采一丛留作纪念,但马上为这个念头而自责。由“因为科考队员告诉我:它每生长一毫米,需要一百年。这丛地衣高约四五厘米,算来已有几千年高寿。比起人来是‘老祖宗’了,岂敢动它一指!”可知“我”改变主意的原因。
4. 惊讶 舒适 安稳 精致 5.空中 草堆里 地底下 6. 粗树枝 松树的粗枝上 黄头戴菊鸟 小拳头 最巧妙的 房子有很多门 长尾山雀 汤勺子 7.燕子巢穴由泥土、草叶、树枝等材料编织而成,细腻而又坚固。每一个巢穴都像是一座小屋,有着自己的门窗和墙壁。从外形上看像是一只小船,轻盈而又灵活,好像可以随风飘荡。巢穴的顶部留有一个小口,像是一扇小门,燕子们可以从这里进出巢穴。
【解析】4.本题考查近义词和反义词。
惊奇:(形)感到十分奇怪。结合短文第④自然段中“最让我们惊讶的是房子不仅上面有房盖,而且侧面还开着门”可知,“惊讶”在文中是指篱莺的房屋上有房盖,还开着侧面,让我们感到特别的惊奇,故与“惊奇”意思相近的词是:惊讶;
舒服:能使身体或精神感到轻松愉快。结合第 自然段中“ 长尾山雀的巢是最舒适的”可知,“舒适”在文中形容长尾山雀的巢住着是最轻松愉快而安逸。故与“舒服”意思相近的词是:舒适;
动荡:(形)比喻局势不稳,不平静。结合第③自然段中“任凭风如何用力地摇晃树枝,蛋都安稳地在篮子里,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保护着它”可知,“安稳”在文中指不管风吹多大,黄鹂鸟蛋还是平平稳稳地在篮子里。故与“动荡”意思相反的词是:安稳;
粗糙:(形)质料或工艺不精细,毛糙。结合第④自然段中“篱莺为自己建造的房屋,它看起来简单,实则很精致”可知,“精致”在文中指篱莺的房屋特别的精巧、细致。故与“粗糙”意思相反的词是:精致。
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黄鹂鸟把房子建在空中”,第④自然段中“百灵和很多其他种类的鸟,选择把房子建在草堆里”,第⑤自然段中“籍鼠、木蠹蛾、小矗虫这些动物喜欢在树上建洞屋”,第⑥自然段中“鼹鼠、田鼠、擢子、灰沙燕、翠鸟和各色各样的虫儿则占领了地底下这片领土”可知,作者是按照空中、草堆里、树洞里、地底下的顺序来介绍动物的住宅的。
6.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⑧自然段中“雕的巢是最大的,由粗树枝编织而成,高高地挂在松树的粗枝上”可知,雕的巢的材质是:粗权枝,位置:松树的粗枝上;结合第⑨自然段中“黄头戴菊鸟的巢是最小的,它本身的个头儿非常小,甚至比蜻蜓还小,所以它的巢只有小拳头大小”可知,最小的动物是:黄头戴菊鸟,住宅只有小拳头大小;结合第⑩自然段中“森林里最巧妙的房屋是田鼠的。它的房子有很多门——前门、后门、紧急门”可知,田鼠的住宅:最巧妙的,具体表现是:房子有很多门;结合第 自然段中“长尾山雀的巢是最舒适的。它的屋子又被人们称为‘汤勺子’”可知,住宅最舒适的动物是:长尾山雀,别称:汤勺子。
7.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从下面的图片中任选一种鸟巢,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形状、材质、构造等方面展开描写,答案不唯一,只要语句通顺、介绍合理即可。
如:鹌鹑的巢穴外形各异,有的像一个小圆锥形的篮筐,由泥土、草叶、树枝等材料纺织而成;有的像一个小碗,用泥土和草叶粘合而成;还有的像一个小洞穴,挖掘在树干或岩石中。但不论外形如何,鹌鹑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环境条件,精心打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巢穴。
8. 鹿角 盛开的大菊花 俊俏的小山 千姿百态 大珊瑚 鹿角、大菊花 、小山 形态各异 9.指会发光的深海鱼。 10.②√
【解析】8.本题考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根据第④自然段“美丽的大珊瑚,有的像鹿角,有的像盛开的大菊花,有的像一座俊俏的小山,真是千姿百态”可知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珊瑚”比作了“鹿角”“大菊花”“小山”,这几个词展现了大珊瑚不同的形状。突出了珊瑚的千姿百态。
9.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星星”二字出现在第③自然段,根据“我”的回答,“那不是星星”“那是会发光的深海鱼”可知,星星指的是会发光的深海鱼。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课文《海底世界》第③自然段“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和短文第⑦自然段“啊,海底世界原来是个热闹喧哗的世界”可知,课文和短文都说明了海底是有声音的,故选②。
11.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 五颜六色 12.A 13. ①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各种形态的珊瑚分别比作鹿角、荷叶、菊花,以常见的事物作为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珊瑚形态之多样。 14.因为珊瑚虫体内与之共生的藻类生物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所以珊瑚的色彩也就显得美丽而多变。 15.①海蛄虾 ②食物 ③住所
【解析】11.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从第①自然段“春天到来时,花园里都会开满五颜六色的鲜花”可知,指花园里的花颜色多,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好看。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五颜六色”和“姹紫嫣红”意思相近,能帮助理解“姹紫嫣红”。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第③自然段“它们不是植物,而是一种行动非常缓慢的动物,它们的名字叫珊瑚。”可知,珊瑚是一种行动非常缓慢的动物。
故选A。
1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解答本题,只需要从题中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如:我选择②句。从“从珊瑚礁上放眼望去,简直就像置身于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珊瑚礁比作万花筒,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珊瑚礁色彩之丰富、形态之多样。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第④自然段“珊瑚的颜色多种多样,是什么让珊瑚如此绚丽呢?这和珊瑚虫体内与之共生的藻类生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藻类生物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珊瑚的色彩也就因此显得美丽而多变。”可知,写了珊瑚的颜色如此美丽多变的原因。
15.本题考查信息提取。
从第⑤自然段“不同种类的珊瑚所营造的形态各异的珊瑚礁,则是它们为客人们提供的‘客房’。不管是喜欢穴居的海蛄虾,喜欢在礁石上漫步的海葵,还是喜欢在珊瑚枝杈间来回穿梭的各种鱼类,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住所。”可知,写了珊瑚为海蛄虾、海葵、各种鱼类提供住所,①空填“海蛄虾”,③空填“住所”。从“珊瑚礁的周围生长着丰富的浮游植物和各种藻类和海草,这是珊瑚为客人们准备的美味食物。”可知,写了珊瑚为海蛄虾、海葵、各种鱼类提供“浮游植物和各种藻类和海草”这些食物,②空填“食物”。
16.A 17.温度高、酷热。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18.B 19. 植树造林 遮阳蔽日 解热止渴 有智慧、善于思考 20.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揭示了人要勤奋思考,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解析】16.我们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从而选择正确的词语。
强烈:力量很大。
照射:光线射在物体上。
别致:与众不同。
17.根据文章句子:“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以及”县长上任时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和”如果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就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我们可知,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吐鲁番盆地温度高、酷热的特点。
18.此题考查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了吐鲁番盆地不仅长,而且热浪袭人。
19.根据文章的句子“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他想让后人既有遮阳蔽日之处,又有解热止渴的桃梨。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以及“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可知答案。
20.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起总结文章的作用,从句子: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我们可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揭示了人要勤奋思考,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21. 又多又密,这里指沙滩上的人多而密的景象。 不辜负众人的期望,这里是指太阳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从海平面升起来了。 22. 一道金边儿 小半个 一毫半寸 穿行 光芒四射 清晰可辨 23.作者从初生的太阳憋红了脸,却只往上挪了一毫半寸;初升的太阳需要大海翻动浪花,攒足劲儿托举起它的身体往上顶来描写“初生的太阳怎么有力气”。 24. 拟人 好奇
【解析】2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结合第②自然段句子“密密麻麻的人们聚集在沙滩上,回首望去,仍有人陆续赶来,争先恐后围观海边日出的盛景。”可知,文中指沙滩上的人多而密的景象。密密麻麻:又多又密的样子。
(2)结合第⑤自然段句子“最终太阳不负众望,挣脱了海平面的禁锢(gù),完整地显露在大家面前。”可知,文中指太阳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从海平面升起来了。不负众望: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2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课文从太阳初升前“天边泛鱼肚白”;初升后“一抹红光浮现”;遥挂在空中时;最后日月同辉时的景象这几个方面把太阳升起的过程写清楚的。
结合第③自然段“稀松的薄云已被染上粉紫色,最下面的云缕更是镶上了一道金边儿。”补充第一空:一道金边儿。
结合第④自然段“随后逐渐变大、变大、变大,小半个太阳升起来了”补充第二空:小半个。
结合第⑤自然段“它憋红了脸,却只往上挪了一毫半寸。”补充第三空:一毫半寸。
结合第⑦自然段“ 在云层中穿行的太阳,终于脱下红色的襁褓(qiǎng bǎo),换上了金光闪闪的战袍。刹那间光芒四射、云蒸霞蔚,周遭的云朵也被晕染成绚丽夺目的玫瑰金色,技艺再高超的丹青高手也难以描绘,而在头顶之上的碧空,半个月亮仍清晰可辨。”补充第四、五、六空:穿行、光芒四射、清晰可辨。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④自然段“可初升的太阳怎么有力气呢?”第⑤自然段“它憋红了脸,却只往上挪了一毫半寸。大海翻动着浪花,攒足了劲儿托举起太阳圆滚滚的身体往上顶。”可知,作者从“初升的太阳憋红了脸,却只往上挪了一毫半寸;需要大海翻动着浪花,攒足了劲儿托举起太阳圆滚滚的身体往上顶。”来描写初升的太阳有力气的。
2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划线句子“红彤彤的它遥挂在空中,睁大双眼,望着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大地,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望着比芝麻粒还要小、正在欢呼的我们,仍奋力往上爬着。”中“睁大双眼”“望着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大地”是将太阳拟人化,赋予了太阳以人的表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睁大双眼”“望着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大地”是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而做出的样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