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2025学年八下历史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2025学年八下历史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9 20:3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程标准】
了解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准确说出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青蒿素的主要成就及意义;列举 “双百” 方针下的优秀文化作品及新时代文化发展特点。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归纳与分析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运用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探究科技文化成就的背景与影响,培养历史解释能力;通过时间轴梳理科技文化发展脉络,增强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感受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树立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两弹一星” 的成就与意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屠呦呦与青蒿素的贡献;“双百” 方针下的文化成果。
2.教学难点:理解科技文化发展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关系;认识文化自信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内容:播放中国外交部发布的中国现代科技成就视频。
教师提问:视频中的场景分别反映了我国哪方面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科技与文化领域联想,结合 “震撼”“国际地位” 等关键词思考,激发对科技文化成就的探索兴趣。
过渡语:这些成就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8 课《科技文化成就》,感受新中国的科技文化飞跃。
(二)新课讲授
1. 从 “两弹一星” 到漫步太空
(1)含义与成就
展示内容:展示 “两弹一星” 实物模型图及 1964-1970 年科技成就时间轴。
教师提问:“两弹一星” 具体指什么?我国在哪些年份取得了哪些关键突破?
提示引导:结合模型图明确 “两弹” 演变(原子弹→核弹 + 导弹),通过时间轴梳理 “原子弹→氢弹→导弹试验→人造卫星” 的突破顺序,强化时空记忆。
研发原因与代表人物
展示内容:展示美国核威胁史料及钱学森、邓稼先的人物事迹。
教师提问:新中国为何要发展 “两弹一星”?钱学森、邓稼先在研发中面临哪些困难?
提示引导:从 “材料一中美国核讹诈”“材料二毛泽东讲话” 归纳安全与国际地位需求;从 “苏联撤专家”“手摇计算机” 等细节体会研发条件的艰苦,感悟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精神与意义
展示内容:展示 “两弹一星” 精神内涵及国际评价(如法国对中国核爆的评价)。
教师提问:“两弹一星” 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成就对中国和世界有何影响?
提示引导:从 “热爱祖国、自力更生” 等关键词提炼精神内涵;结合 “打破核垄断”“提高国际地位” 分析国内外影响。
航天事业延续
展示内容:播放神舟五号发射片段,展示神舟十二号对接空间站图片。
教师提问: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我国航天事业有何发展趋势?载人航天精神与 “两弹一星” 精神有何关联?
提示引导:对比 “无人试验→载人飞行→空间站建设” 的发展,指出精神传承(如 “特别能奉献”)。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展示内容:展示杂交水稻与普通水稻对比表格,播放袁隆平访谈片段。
教师提问:杂交水稻在产量、抗性等方面有何优势?袁隆平的 “两个梦” 体现了怎样的情怀?
提示引导:从表格数据对比突出增产优势;结合 “禾下乘凉梦” 体会科学家的民生关怀与国际担当(如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屠呦呦与青蒿素
展示内容:展示疟疾危害数据及屠呦呦获奖证书。
教师提问:青蒿素的发现对全球抗疟有何贡献?屠呦呦获奖为何引发世界关注?
提示引导:从 “全球 2.41 亿病例” 数据感受贡献;结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次颁给中国本土科学家” 分析其里程碑意义。
3. 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与经典作品
展示内容:展示《红岩》《茶馆》等作品封面及 “双百” 方针提出背景
教师提问:“双百” 方针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这些作品反映了怎样的时代主题?
提示引导:从 “艺术百花齐放、学术百家争鸣” 理解方针;结合《红岩》的革命主题、《茶馆》的社会批判,分析文化与时代的关联。
新时代文化自信
展示内容:展示莫言获诺奖报道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图。
教师提问:莫言获奖为何被视为 “文化自信的体现”?新时代文化发展有何特点?
提示引导:从 “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民间故事融合” 分析文化创新性;结合 “弘扬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转化” 概括新时代特点。
(三)课堂小结
展示内容:用思维导图梳理 “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航天、农业、医学)— 文化发展(双百方针、新时代)” 的逻辑结构。
教师提问:回顾本节课,哪些科技文化成就最令你自豪?它们体现了怎样的中国精神?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 “自主创新”“无私奉献”“文化传承” 等角度总结,强化情感共鸣。
总结语:从 “两弹一星” 的护国底气到杂交水稻的民生关怀,从文学诺奖到文化自信,中国科技文化的每一步都彰显着民族智慧与担当。这些成就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基石。
(四)中考链接(真题练习)
1.(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铸就了伟大的( )
A.抗美援朝精神 B.铁人精神
C.红旗渠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2.(2024·云南·中考真题)陈能宽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在1964年10月16日写到:“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这里的“春雷”指的是( )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D.“辽宁舰”航空母舰交接入列
3.(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如果(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材料表明,“两弹一星”的成功( )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B.推动我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C.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D.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4.(2024·河北·中考真题)下面两幅图片所示人物作出的杰出贡献,都有利于我国( )
解决粮食问题 B.提升科技水平
C.更新军事装备 D.改革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DAAB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视频、数据、人物事迹等多元素材,激发了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兴趣。在分析 “两弹一星” 研发背景时,学生能结合史料理解国家安全需求,但对 “科技与综合国力关系” 的抽象理解仍需案例支撑(如对比同时期其他国家科技发展)。在文化部分,可增加学生对当代文化作品的讨论(如《长津湖》等),增强时代衔接。今后需优化史料层次,设计 “科技文化对生活影响” 的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现实关联感与分析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