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太空一日》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0 09:5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太空一日




杨利伟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揣摩具体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重点)
3.结合细节,理解航天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重难点)
学习目标
弧( ) 炽热( ) 轮廓( ) 俯瞰( )
模拟( ) 遨游( ) 严谨( ) 稠密( )
烧灼( ) 赫兹( ) 舷窗( ) 轮廓( )
确凿( ) 无虞( ) 五脏六腑( )
千钧重负( ) 耐人寻味( ) 惊心动魄( )
任务一:基础入门·记字词文常
1.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chì
kuò
kàn

áo
jǐn
chóu
zhuó
hè zī
xián
kuò
záo


jūn
nài

也形容感情非常热。
也常比喻重大的责任。
近义词:繁密
反义词:稀疏
任务一:基础入门·记字词文常
2.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比喻沉重的负担。( )
(2)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
(3)一眼就能看清楚。( )
(4)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
(5)指处理事情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
(6)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文中指颠倒。( )
千钧重负
耐人寻味
一目了然
惊心动魄
应付自如
本末倒置
用于形容人的才干,含褒义。
一般用于贬义。
任务一:基础入门·记字词文常
3.了解作者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2003年11月7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获颁“航天功勋奖章”。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我国四大发射基地:
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时间与乘组一览表
编号
发射时间
返回时间
发射地点
乘组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神舟三号
神舟四号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1999.11.20 06:30
1999.11.21 03:41
神舟七号
神舟八号
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
2001.01.10 01:00
2002.03.25 22:15
2002.12.30 00:40
2003.10.15 09:00
2005.10.12 09:00
2008.09.25 21:10
2011.11.01 05:58
2012.06.16 18:37
2016.10.17 07:30
2001.01.16 19:22
2002.04.01 16:54
2003.01.05 19:16
2003.10.16 06:28
2005.10.17 04:32
2008.09.28 17:37
2011.11.17 19:32
神舟十一号
2012.06.29 10:03
2013.06.26 08:07
2013.06.11 17:38
2016.11.18 13:33
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无人飞船
无人飞船
搭载模拟人
搭载模拟人
杨利伟
费俊龙、聂海胜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搭载模拟人
景海鹏、刘旺、刘洋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景海鹏、陈冬
任务一:基础入门·记字词文常
4.了解“神舟五号”飞天全过程
任务二:浏览课文·知探索经历
1.速读课文,根据下列提示扩写小标题,感知文章内容。
(一)启航太空时,出现了 的情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但最终 。
(二)在太空中,我看到了 ,我没有看到 。
(三)我在太空中将“本末倒置”的错觉调整过来后,还听到了
,这声音至今 。
(四)太空归途中,我经历了 ,这过程真是如此惊心动魄。
低频共振持续26秒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不适消失
地球弧线,北京和祖国各个省份,类似棉絮状物体
长城
神秘的敲击声
也没有确认
左右舷窗出现裂纹,抛伞时的瞬间过载、巨响、飞船剧烈摇晃
任务二:浏览课文·知探索经历
2.文章的四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升空
所见
所闻
落地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小标题
内容
写法
细节上的横向描写
时间关系
前后对照,
纵横对照,
升空落地对照,
描写抒情对照,
层次分明,
增强表现力。
任务三:赏析描写·晓探索心理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与意外。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意外情况 相应的心理或举动
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感到紧张,但很重视这个过程。
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
以为要牺牲了,但顽强忍受住。
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到这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18)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的飞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
(2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客观地记述太空所见地球形状,用准确的数字解释原因,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客观地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精研细读
(25)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26)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是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叮嘱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
(27)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不仅自己观察,还叮嘱后来上太空的航天员仔细观察,并询问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是否能看到单体建筑物。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精研细读
(38)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反复听录音辨认,持续一年多的时间,仍然不确认、不签字。
表现了杨利伟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精研细读
(28)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29)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连用几个表示猜测的词语,体现了杨利伟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精研细读
这篇文章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言语中流露出了浓浓的中国情。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课后作业
体会情感
①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和动作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大家对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体会情感
②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及对战友和亲人的想念之情。
体会情感
③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心理描写,表达了“我”顺利完成第一次太空飞行任务并成功着陆后的激动心情,平安着陆,回到祖国,喜不自禁。
体会情感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从杨利伟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优秀品质。
①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太空探险存在太多的未知和意外,面对这些,杨利伟毫不退缩,坚持、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从出发到归来,杨利伟遇到了诸多的意外,但他并没有慌乱,而是及时汇报飞船状况,记录所见所闻,这份胆识和沉着让人佩服。
②胆识过人,沉着冷静
问题探究
③关心后辈,乐于传授经验
杨利伟将自己遇到的飞船产生共振现象、神秘的敲击声和返程开伞时飞船的晃荡过程都跟后来的航天员仔细讲过,以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努力寻找长城,客观地说“没有看到长城”;特地俯瞰首都北京,表达对祖国和亲人的爱。
④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及对祖国的热爱
问题探究
3.举例说说本文关联词的使用有什么特点。
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如果……就……还……”假设的意思,再进一层。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过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说过。
“但……因为……”转折的意思,再加上因果。
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
“既不是……也不是……”并列的意思,排除再排除。
特点:善于通过关联词语把一些小的句子连缀起来,使语言表达更加严谨。
课文最后一部分出现了很多时间点,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这些时间有什么作用。
5时35分;5时58分;6时4分;6时14分;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这些时间记录了飞船从太空回到地面的整个过程。既表明了整个过程的有序状态,也增加了紧迫感,渲染了惊心动魄的氛围。
课后作业
1.用文字为航天探索者杨利伟“画像”: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用文字为航天英雄杨利伟“画像”,并与全班分享。
2.拓展阅读:课外阅读《天地九重》了解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又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踏入太空、创造奇迹人生的故事。
太空一日
1.知识链接
万户原名陶成道,是明朝官员、发明家 。他对火器研究颇深,因在战事里巧用火器立功,获封“万户”。当时人们渴望翱翔天际,万户受此驱使,将47支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上去,手持风筝试图飞天,想以火箭推力与风筝升力实现梦想。可惜最终火箭爆炸,他付出生命。他虽未成功,却是探索太空的先驱,被尊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万户吗?
太空一日
2.拓展思辨
万户以无畏勇气开启个人飞天尝试,哪怕粉身碎骨;杨利伟承载国家使命,代表中国实现载人航天重大跨越。在你的眼中,谁更厉害?
太空一日
3.跨时空对话
后生,你竟真的实现了飞天,这是怎样做到的?
万户前辈,托无数先辈和当代科研人员的努力,我们制造出强大火箭和航天器,才有了这次太空之旅。
太空一日
3.跨时空对话
我当年点火升空,虽未成功,可一直盼着有后人能飞天,如今终于看到了。
前辈的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今我们已踏入太空,未来还会走得更远!
飞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要敢于有梦。从西游记到凡尔纳科幻小说,飞船、潜艇今天不都有了吗 有梦想,还要脚踏实地,好好读书,才能梦想成真。
拓展延伸
2004感动中国杨利伟颁奖词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当堂检测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曾俯看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辩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B.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壮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未倒置”的错觉。
C.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D.我在里边感到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裁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历害。
解析:A.看→瞰,辩→辨。B.壮→状,未→末。D.裁→载,历→厉。
C
当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B.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
C.作为首飞的航天员,除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会遇上许多。
D.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的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解析:B.句子没有表示疑问,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故选B。
B
当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得挨寒风的鞭打。(拟人)
B.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后的那种小碎纹一样。(比喻)
C.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比喻)
D.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设问)
解析:B.有误,该项只是两种纹路的比较,不是比喻;故选B。
B
当堂检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身体上之所以能够应付自如,是因为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原因。
B.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一下子透过舷窗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
C.飞船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压力。
D.我在太空还遇到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一个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解析:A.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B.语序不当,应把“一下子”调到“透过舷窗”的后面。
C
当堂检测
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侧重于议论,指出登月是人类探索太空跨出的重要一步,是人类的一次巨大飞跃。
B.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C.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D.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通俗易懂,让人读起来如临其境。
解析:课文侧重于记叙,而不是议论,未就登月的意义做出评价。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