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同步分层练习
基础巩固
一、填空题
1.定都天京: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北上,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 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2.1853年,为了 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最终,北伐军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取得重大胜利,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 时期。
3.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 。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 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4.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 、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5.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 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 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 和 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二、选择题
6.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是
A.李自成 B.洪秀全 C.谭嗣同 D.孙中山
7.在某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分为序幕、历史背景、金田起义、《资政新篇》、保卫天京等共9个部分,参观此历史博物馆我们可以全面了解(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8.著名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平均分配土地
C.发展资本主 D.兴办新式学校
9.太平天国运动中,列强成立了“洋枪队”,与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这说明( )
A.太平军已经攻陷北京城 B.清军具有顽强的抵抗能力
C.外国侵华势力根深蒂固 D.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起来
10.1844年,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1853年,定都天京之后,他又颁布法令称:“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对这一变化的理解( )
①随着地位的变化,洪秀全难以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蚀
②太平天国政权已不能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不正确②正确 D.①正确②不正
能力提升
三、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地群众“合到金田,恭祝万寿起义……闰八月初一日,入永安州”。
——《洪仁玕自述》
材料二 定都天京后,颁布……,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之后,洪仁玕写成……,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中国历史》八上教材
材料三“丙辰年破东门向荣。是年七月,东王升天,北王亦丧。丁巳,翼王远征。”
——《洪仁玕自述》
材料一中的“万寿起义”指的是什么事件? “入永安州”史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意义何在?
根据材料二,指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先后颁布的两部纲领性文件名称。
(3)材料三所说的“东王升天,北王亦丧”“翼王远征”反映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这次起义。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
材料二: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推荐石达开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却忌惮石达开的声望才能,不肯授予他“军师”的地位,只封他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局势稍见好转后,又对他产生谋害之意。为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被迫率数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庆。天京事变使三王被杀,翼王远走,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材料三: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平民百姓被杀,其惨况无可描述。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爆发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两点即可)
用简要的语言叙述材料二中提到的天京事变。并从材料中归纳出该事变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叙述的是什么历史场景 它标志着什么
(4)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说说这次运动的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号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D
1.南京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安封王之后,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北上,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故答案为南京。
2. 推翻清朝统治; 全盛
【详解】据所学可知,1853 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则取得重大胜利。经过 3 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故第一空应填:推翻清朝统治;第二空应填:全盛。
3. 安庆 华尔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4.向西方学习
【详解】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5. 规模最宏大 农民阶级 清朝的统治 外国资本主义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运动,在历史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清朝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6.B
【详解】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定国号太平天国,故B符合题意;李自成是明末农民领袖,谭嗣同是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排除ACD。故选B。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太平军于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了洋枪队;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进行了天京保卫战。B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鸦片战争,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洋务运动,排除C项;题干不能体现义和团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据题干“著名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战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有利于满足缺地和少地农民的愿望,故对民众最具有吸引力,B项正确;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是戊戌变法的内容,排除A项;发展资本主义是《资政新篇》中提出的主张,对不满清朝统治的农民阶级没有吸引力,排除C项;兴办新式学校,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但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获得土地,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依据题干“列强成立了‘洋枪队’,与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意思是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了。D正确;“这说明”中“这”指的是材料,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择D。
10.D
【详解】根据题中“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意思是天下人都属于兄弟姐妹,反映当时持有人人平等的观念。到1853年“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可以看出洪秀全已经主张尊卑等级观念,反映了随着定都天京后随着地位的变化,洪秀全难以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蚀,开始想要设立自己的特权地位,故①项正确;题中洪秀全从1844年主张人人是兄弟姐妹的平等关系到1853年主张“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即强调等级观念,只能说明洪秀全无法抵制封建思想侵蚀,开始想要建立特权地位,但并不能因为领导人思想的变化说明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改变,太平天国政权依然属于农民阶级政权,虽然主张阶级观念,但依然代表农民利益和要求,故②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1.(1)事件:金田起义。意义: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4)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意思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合到金田,恭祝万寿起义……闰八月初一日,入永安州’”这些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材料一中的“万寿起义”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1年9月攻克永安,12月,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组织。
(2)根据材料二“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份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根据材料二“洪仁玕写成……,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份文件指的是《资政新篇》。
(3)根据材料三“‘丙辰年破东门向荣。是年七月,东王升天,北王亦丧。丁巳,翼王远征’”这些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材料三所说的“东王升天,北王亦丧”指的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韦昌辉杀了东王杨秀清,而后北王韦昌辉被处死。“翼王远征”指的是由于洪秀全的猜忌,石达开负气出走。这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意思对即可。
12.(1)鸦片战争的失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加重,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当时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严重,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
(2)1856年,领导集团的一场血腥内讧,使太平天国运动迅速走向衰落。三王被杀,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天京陷落的场景,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详解】1)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的失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加重,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当时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严重,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
(2)根据材料二“天京事变后……为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被迫率数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庆。天京事变使三王被杀,翼王远走,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结合所学知识,1856年,领导集团的一场血腥内讧,使太平天国运动迅速走向衰落。三王被杀,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根据材料“天京事变使三王被杀,翼王远走,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可归纳出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湘军攻破天京”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叙述的是天京陷落的场景,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4)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