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区 2025 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
(
姓
名
准考证号
)时量: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都交给监考老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3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锵然的鼓声戛然而止(jiá) 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他欢喜的眼泪溢出眼眶(kuāng)。
B.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sè) 。腰鼓沉重的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chén)的观 众的心上。
C.大风吹起,路上的沙砾(lì) 就到处飞扬,一棵大树的树皮龟裂(jūn)着,像饱经风霜 的老人脸上的皱纹。
D.马克兴致勃勃参加了非洲狩猎(shǒu)旅行,却一无所获,归途中他一直闷闷不乐,缄默 不语(xiá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这次疫情死亡的人数振撼人心,同学们为了支持疫区重建,勇跃地捐款捐物。
B.面对严竣的作战形势,他带着家誊逃亡,并且暗地里帮忙发展抵抗军。
C.春天来了,江南已是草长鹰飞,遍地美景,大雁又从南方迁徒到北方。
D.夜拉下黑暗的帷幕,当我追溯青春年华时,那些日子已被疾风吹逝得无影无踪。
3.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
富春江昔日为杭州至严州、金华的通航要道,船至桐庐七里泷,因滩多流急,船行需借 风力或人工拉纤而行。__________如今,因富春江水库的修建,这一带水深江阔,碧波粼粼, 两岸群峰壁立。当地在此开发了“七里扬帆 ”的旅游项目。一叶扁舟,点点白帆,穿行在如 诗如画的江面上,还有谁人不陶醉!
①古语说“七里滩头,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 ”,“七里扬帆 ”由此得名。
②旧时舟楫经过都要在钓台下游等候东风。
③倘若无风,得靠人工拉纤,显得路途遥运,仿佛七十里。
④东风一起,千帆竞发,艄公号子响彻云霄,长滩瞬息可过,仿佛仅七里。
A.①④③② B.①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②③①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实施“校园足球计划 ”,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B.“健步行 ”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项活动不但有助于磨炼孩子们的 意志,而且能增强他们的体质。
C.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1
A.柳宗元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勃、 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
B.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分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C.戏剧中,“生 ”是女角色的统称,“旦 ”是指男角色。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收录了从西周到春 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二)按原文默写(共 8 分,每空 1 分)
6.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关雎》)
(2)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子衿》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现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的诗句
是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蒹葭》 中描写主人公逆流而上寻找伊人,道路艰险又漫长的诗句 是 , 。(《蒹葭》)
二、阅读与理解(共47 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 分)
【材料一】
何谓网红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界定的“ 网红 ”具备三个特征:首先,“ 网红 ”必须来源于网络, 而不能仅仅是线下名人的线上化;其次,“网红 ”要能够凭借优质的内容和个人魅力聚集粉丝, 并能够对粉丝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产生影响;最后,“ 网红 ”必须是具备传播渠 道的独立个体,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象征性的符号。报告将“ 网红 ”分为五种类型:电 商网红、视频网红、直播网红、 图文网红和事件网红。
报告还分析,“ 网红 ”与粉丝在年龄和学历程度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这使得“ 网红 ”与 粉丝往往拥有相似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他们之间也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 刺激、品位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 网络红人 ”。 因此,“ 网络红人 ”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 网络推手、传统媒 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摘编自《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网红经济颇为可观。数据显示, 目前中国网红产业年产值已达千亿元规模。 不过,人们追捧网红显然并不只是为了消费,网红与用户之间,存在精神与文化的联结。在网 络社群中,粉丝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受网红影响。例如:在 2023 年“618 ”购物狂 欢节期间,某直播间的图书销售创下了8 种畅销书销售量达 2500 万本的好业绩。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某企业带货直播,为何突然就被这么多的人同时关注到
说起来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就是在直播间,主播们会用中英双语介绍商品,生动有趣又能 学到知识。远到南太平洋的虾,近到太行山的苹果,有人在卖货的同时居然用中英文双语与你 讲历史聊人文,这无疑刷新了公众对于直播带货的认知。
该企业“断臂求生 ”之所以能蹚出一条新路子,当然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秉承 初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或许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直播带货还能玩出知识直播,让顾客 下单的同时获得知识,这样的“金点子 ”令人眼前一亮,受此利好影响,该企业在线股价盘中 一度暴涨近 40%。
(摘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2
【材料四】如果你厌倦了那些“一二三上链接 ”的忘情嘶吼,那些“别拦着,就是要给家 人们送福利 ”的拙劣表演,那些“ 点了关注再来拍 ”的疯狂催促,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该企业 起步这么晚,还能在“ 白热化 ”的直播间竞争中夺取一席之地。因为始终如一,也因为太不一 样。
始终如一的,是该企业老师的口才和本事。
在花样繁多的直播界,营销套路是永恒的,优质文案却是稀缺的,而这些老师,可以做到 每次卖大米的文案都不一样!是的。他们称自己为网络销售员,而不是听上去更洋气,更混淆 实际工作内容的“主播 ”。单从一个称呼,就能看得出,这群人太不一样。
从以前直播间长期只有几个人,平均单场直播销售额不足 30 万,到如今成为直播界的 “一股清流 ”,该企业又成就了新的励志故事,凝结出新的人生道理:才华和真诚才是不变的 “流量密码 ”,有趣的灵魂不管在哪里都会闪闪发光。
(选自《楚天都市报》,有删改)
7.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分析“ 网红 ”与粉丝往往拥有相同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
B.材料二在说明“网络社群中,粉丝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受网红影响 ”时,运用了 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正因为该企业直播带货兼顾知识带货,所以现在该企业在线股价盘中涨幅近40%。
D.在直播界,优质文案是永恒的,营销套路却是稀缺的,优秀的“ 网络销售员 ”可以做到每次 卖大米的文案都不一样。
8.直播带货在销售界迅速崛起,不少网红通过直播带货,不仅积累了丰厚的财富,还圈了上百 万粉丝,这也让你的好友小博羡慕不已。他觉得与其现在在校读书做学生,还不如立刻进军直 播界当网红主播。结合所给的材料,你将如何劝说小博呢 (5分)
(二)现代文阅读(14 分)
风景
①镇中学门 口有棵老槐树,树上挂着“梧桐镇中学 ”白底红字的牌子,从里面传出孩子们 整齐的读书声。这读书声被秋风吹得一时高一时低,显得这小镇更加宁静、安详和可爱了。
②老人的补鞋摊在老槐树下有些年头了,好像自打有了这所中学就有了。老人矮小、瘦 弱,他的背稍有一点儿驼,蜷曲在小凳上,活像一只硕大的虾米,一双粗壮的大手长得像蟹钳 一样有力,一丛稀疏而干枯的头发像小鸭的绒毛点缀在头顶,颈间褐色的皮肤上横着几条皱 纹,清晰地暴露出条条青筋。老人面前摆放着补鞋用的一应工具,锤呀锥子呀什么的。老人 的手艺是附近出了名的。校园的师生和附近的街坊邻居都常去他那儿修鞋。【A】有人来到跟 前,他也不言语,就搬出小马扎,递上拖鞋,然后戴上老花镜,接过鞋子,找到破损处,似乎不用 研究,便拿起工具修补起来,手势和速度还是挺灵巧和利索的。没生意时,老人就摩挲着老眼, 目不转睛地凝望着学校门口,好像在期待憧憬着什么。
③老人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读书。
④儿子却不愿看到老人,甚至是讨厌。当他从学校里出来时,想躲开又没地方躲,想打招 呼又没勇气,头半低半扬,心且慌且跳。有时老人叫他,他充耳不闻,只当没听见,把脸扭向 一边就匆匆地走开了。儿子觉得老人所从事的职业不光彩,认为补鞋这个职业是很低下卑微
3
的。在学校里听到同学们背后悄悄说话,就耳根发热,脸一下子红了,觉得似乎在影射他,浑身 不自在,好像周身有很多芒刺。回到家里,儿子就不给老人好脸色看,无缘无故地冲老人发脾 气。老人虽没文化,但听出儿子的话里有骨头,就讪笑着问儿子有啥不顺心的事。儿子就恶声 恶气地对老人说,以后你就别在校门 口补鞋了。
⑤老人谦卑地笑了笑,低声下气地说,那儿生意好……都是些老顾客了,再说劳动最光 荣嘛。
⑥儿子再没言语。
⑦老人依旧坐在学校门口的老槐树下,早出晚归,风雨无阻。
⑧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
⑨老人变得爱说爱笑了,一旦谈起他的儿子,他就不管人家愿不愿听,只顾滔滔不绝地说 着,【B】谈到动情处,会放下手中的鞋,挥舞着手臂。尽管他双颊塌陷,额头上印着深深的皱 纹。这时候,细心的人会发现,他的脸上荡漾着一种美梦一样的光辉。
⑩儿子上大学后,老人就收摊不干了。老人思谋着,有了大学文凭的儿子不愁找不到工作, 有了工作就能养活得了他。再说,儿子是大学生了, 自己再上街去补鞋,就真给他丢脸了。
⑩花开花落了四个年头。毕业后,儿子没找到工作。儿子权衡利弊,思虑再三,就勇敢地 挑起父亲的挑子来到老槐树下,开始了补鞋的营生。
⑩老人始终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夜之间,老人的头发竟变白了不少。老人不愿上街, 不愿看到任何人,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到了晚上,老人迟疑半天,哑着声音说,你就不能不 去补鞋 儿子淡淡一笑,说:“不是说劳动最光荣 补鞋咋了 您不是补了一辈子的鞋 ”
⑧老人张了张嘴,叹了 口气,没说出别的什么来。
⑩后来有一天,老人悄然出了门。他远远地瞅着老槐树下的儿子,似乎担心儿子吃不了那 个苦,受不了那个罪。
⑥出乎老人的预料,儿子坐在他当年坐过的地方,嘴里打着呼哨,很潇洒地悠着腿……
⑩老人就捂着脸,泪水哗哗而下,心里一阵莫名的感慨。
⑩又一个春天款款到来。梧桐镇中学也被一道米黄色的砌花围墙圈起来,院内有鲜花盛 开的花圃,绿草如茵的小足球场,喷珠吐玉般的喷水池,修整得很好看的花木……琅琅的读书 声从各个教室里飞出来,像动人的大合唱,音符满天。
⑩那棵老槐树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溜房子。儿子租用了两间门面房,招聘了五六个 人,成立了一间擦鞋公司,生意非常火爆,俨然成为学校外一道亮丽的风景。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儿子对补鞋前后的态度对比,突出其思想的转变,揭示了劳动最光荣的主旨。
B.小说塑造了一位身份卑微、吃苦耐劳、望子成龙、思想却很保守落后的慈父形象。
C.小说前后采用环境描写,渲染出小镇舒适、和谐的氛围,烘托了老人补鞋的愉快。
D.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0.做批注是阅读的好方法,请任选角度赏析文中A 或 B 其中一个句子。 (3分)
11.本文反复提到“老槐树 ”,有何用意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3分)
12.本文中的“风景 ”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5 分)
4
(三)古诗文阅读(6 分)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①,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② 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晩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②棠梨:杜梨,又名白梨、 白棠。落叶乔木,木质 优良,叶含红色。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联写诗人骑马穿行在菊花初黄的山间小路上,任马儿自由行走,神态悠然游兴浓厚。
B. 颔联视听结合。诗人闻万壑声起,见数峰伫立,于萧瑟、静寂中顿生落寞、凄凉之意。
C. 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的树像故乡之景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D. 本诗以多彩之笔描绘了山野迷人景色,诗中有画,用语含蓄,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14.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简要赏析。(3分)
(四)文言文阅读(11 分)
【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①。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 坐。 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 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③,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溯源而上,屡陟弥④ 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注释】①瘦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锦绣织成的篷帐。④弥:更加。
1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渔人甚异之 惊异 B.便要还家 同“邀 ”,邀请
C.石为泉啮 侵蚀 D.溯源而上 逆流而上
1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4 分)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分)
②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 (2分)
5
17.两篇选文中的桃源都令人向往,但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简要谈谈理由。(4 分)
(五)名著阅读(共 8 分)
小明所在班级围绕《经典常谈》开展了“我来谈经典 ”的读书交流会,请你积极参与其中。
18.下列关于《经典常谈》 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而不讲攻的方面,是因为他们的“非攻 ”主义。
B.在古代,“乐 ”和“礼 ”并称,二者各自独立,具有教化作用。“乐 ”包括歌和舞,它教人 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这样自然就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情。
C.《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兼收小篆、箍文和“古文 ”,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D.宋代出现了“话本 ”。“话本 ”是“说话 ”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其发展而来。 阅读材料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5 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 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 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 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 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 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 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 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 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了。
19.结合语段说说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3分)
20.如何理解“诗的源头是歌谣 ”这句话 (2分)
三、表达与写作(5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青春的旅程就是在翻越一个又一个山头中得到收获和成长。翻越自卑之山,我们收获了 自信;翻越压力之山,我们学会了释然;翻越阻碍之山,我们抵达了成功的彼岸;翻越隔阂之山, 我们获得了理解……曾经挡在你前面的那座山,是什么 你是如何成功翻越那座山的
请你以“翻越那座山 ”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相关经历和成长感悟。
写作要求:①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也不要写成书信体 ;②不少于 600 字,不 要抄袭,不要套作 ;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6
71.C 解析:A. kuàng B. rǒng D.shòu jiān
2.D 解析:A震撼 B 严峻 家眷 C 草长莺飞
3.C
4.A 解析: B语序不当 ,先体质再精神 C搭配不当 以 … … 为出发点 D 成分残缺 记述了 … …的经过
5.B(每题3分)
6.(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7.B(3分)
8.示例:小博,虽然成为“网红”能带来名气和巨大利益,但我觉得你现在放弃学业,进军直播界是很不理智的。(1分)
理由如下:①“网络红人”是网络媒介环境下, 网络红人、 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它的出现综合了多方因素,并非必然;②“网红”要能输出优质的内容和个人魅力,目前来说,在校生这方面的能力会欠缺;③成为“网红主播”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创新的思路, 对于尚处在求学初始阶段的你,目前还不具备强大的实力。 综上, 我建议你还是在校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夯实个人能力。(答到以上两点理由给4分)
9.C(3分)
10.示例:A句运用动作描写。(1分)运用“搬”“递”“戴”“接”“找”“拿”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老人接待顾客和补鞋动作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1分),突出了老人手艺的娴熟和高超。(1分)。B句运用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1分)通过“双颊塌陷”“皱纹”和“荡漾着 光辉”等的描写,(1分)体现出老人因儿子考上大学的喜悦之情。(1分)
11.①老槐树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老人和儿子先后在老槐树下摆摊补鞋;(1分)②老槐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花开花落的老槐树见证了父子两代 人的劳动、择业观念的变化过程;(1分) ③老槐树最后被儿子的擦鞋公 司取代,代表着“劳动不分贵贱”的择业观念 ,再次点明主旨。(1分)
12.①当年老人精湛的手艺远近闻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后来儿子成立的擦鞋公司,是校门口一道新的亮丽的风景。②儿子由当年的不理解父亲到务实地选择补鞋作为自己的职业,理解了父亲所说的“劳动最光荣”,儿子职业观念的转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③“风景”一词包含着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认为“认真劳动”就是最美的风景。(答到两点给4分,答到三点给5分)
13.B(3分)
14.棠梨叶红似胭脂,荞麦花盛开如雪。(1分)①运用比喻的手法,视觉、嗅觉相结合,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阵阵清香扑 鼻而来。②色彩对举,“胭脂”“白雪”同时列举,红的更艳,白的更纯,色彩绚丽,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任意一个角度赏析1分)③表达了诗人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的愉悦之情。/对山水风光的喜爱之情。(1分)
15.A(3分)
16.(1)(桃源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错一处扣一分)
(2)桃树大约有上千棵,在道路两旁像锦绣织成的篷帐,花瓣堆压在地上有一寸多高。(错一处扣一分)
(1)重点词:妻子, 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重点词:可,大约; 藉地,堆压在地上。
17.甲文中的桃源是虚构的(1分),抒发的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 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1分),乙文写的是眼前真实的美景(1分),抒发的是作者对眼前美丽景色的喜爱和陶醉之情。(1分)
18.B(3分)
19.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1分)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1分)③唱和竞胜。(1分)
20.歌谣是人们情感的自然流露,通过歌唱的形式,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种表达方式简单直接,能够迅速传达情感, 引起听众的共鸣。(1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将歌谣的歌词记录下来,形成了最初的诗歌。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人类语言的进步 ,也展现了人类文化和艺术的演变。(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