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热点.重难点】第八单元(含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必修高一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热点.重难点】第八单元(含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必修高一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20 15:1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热点.重难点 第八单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饥馑(jǐn) 草芥(jiè) 嫔妃(bīn) 直栏横槛(jiàn)
B.谬赏(miù) 怨诽(fěi) 迤逦(yǐ) 千乘之国(shèng)
C.喟然(wèi) 懈怠(xiè) 给予(yǔ) 承天景命(jǐng)
D.骊山(lí) 不恤(xùn) 锱铢(zī) 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骠掠 荆棘 满溢 载舟覆舟
B.冠者 苟且 疏峻 鼎铛玉石
C.膏泽 殷忧 会晤 革灭殆尽
D.冥迷 舞雩 颠复 朝歌夜弦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日削月割
③辇来于秦
④可怜焦土
⑤以膏泽斯民
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⑦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⑧君人者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①⑥/②③/④⑤⑧/⑦
C.①⑦/②④⑤/③⑧/⑥ D.①⑥/②③⑤/④⑧/⑦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古代诗歌的虚实处理和运用微妙复杂,变化无穷。__________,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所在。
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5.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钩心斗角”一词出自《阿房宫赋》,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斗角,指屋角相对。
B.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同时赐以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千乘之国”意思是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出自《论语 先进篇》。
D.《左传》和《史记》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史记》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C.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7.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折,一直走到首都咸阳。
B.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想起当初祖父,冒着风霜雨露,斩断荆棘,才有了现在这点立足之地。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缘由见面,不胜内心仰慕之极。
8.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甲】庚子初春,他们紧急出征!往时,他们说:“若有召,召必战!”春暖花开,英雄战“疫”归来!回时,他们说:“若有战,召必回!”【乙】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全力以赴,战斗到底,坚守着一座城,守护了一城民;如今,扛过凛冬,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都化作牵挂与不舍,欣慰与希冀,完成驰援任务的他们在最美春日里归来。
说起援鄂的经历,“毅力”是张凌玲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丙】睡眠障碍,高强度的工作导致身体虚脱,除了要克服生理上的困难外,她还要克服心理的恐惧感。幸得有你,山河无恙;幸得有你,和平安康!春光明媚,只因有你,春风十里,只为送你!此刻春光正好,欢迎“最美逆行者”平安归来!
A.甲 B.乙 C.丙 D.无
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B.董之以严刑
C.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D.赵尝五战于秦
10.下列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C.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拟人)
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反问)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   ”。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提出“十思”,其中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的句子是“   ,   ”。
12.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各题。
莎士比亚的剧作经几百年时光的磨洗,仍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各国的舞台上,它们历久弥新, 甲 了莎翁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不朽生命力。 。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会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起伏跌宕;他的悲剧和喜剧都不是单纯的,而是错综的混合体。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情节生动性、丰富性与思想深度、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他常布置几条线索平行而后交织,于错综复杂中展现广阔多彩的画面,总是 乙 增加悬念,使读者、观众的紧张感不断增强。莎翁的戏剧语言,俏皮、华丽、精萃而丰富,从典雅的书面语言到粗俗的市井俚(lǐ)语,从民谣体到古诗体,无所不有。剧本中不少台词,成了成语典故或人们经常引用的格言。比如,“ 丙 是智慧的灵魂,冗(rǒng)长是肤浅的藻饰”,“心里的瑕疵(cī)是真的污诟”。莎翁创作的三十七部戏剧,塑造了几百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一套符(fù)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面的更叠、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比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温文尔雅,有时明白晓畅,有时妙语连珠,有时又语无伦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一位单枪匹马企图重整乾坤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俚(lǐ)语 精萃
B.冗(rǒng)长
藻饰
C.瑕疵(cī) 污诟
D.符(fù)合 更叠
(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印证 逐步 简洁
B.印证 逐步 简捷
C.见证 逐渐 简捷
D.见证 逐渐 简洁
(3)文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久弥新
B.错综复杂
C.温文尔雅
D.单枪匹马
(4)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莎翁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
B.莎翁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
C.莎翁写戏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
D.莎翁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还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和健康不能完全等同,体育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健康,但是, 。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至关重要。
对高中学生而言, ,可以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单一的体育活动难以满足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更好发育的需求。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
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对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意识,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因此,要注意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第一段用被字句,第二段用把字句,第三段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琴 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④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指善弹琴的人(琴师)。②渌水、楚妃:都是古琴曲。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此代指归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三、四句转折一笔,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2)此诗七、八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司马迁《管仲列传》)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B.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D.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古爵位名,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一等,其他四等由高到低排依次为侯、伯、子、男。
B.权衡,本指秤。权,秤杆;衡,秤锤。“慎权衡”指谨慎的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C.山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中国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有特定的称呼,如“夷”“狄”“蛮”等。
D.薨,指古代诸侯或大官去世。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善于因势利导为政,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政治策略。
B.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夺君位,祸患蔓延,直至齐简公,齐国动乱不断,国无宁日。
C.《管仲论》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分析了管仲作为宰相的不足之处,立论新奇。
D.《管仲论》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实为管仲所致,并批评管仲不知从本源上解决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5)后人多质疑苏洵在《管仲论》中对管仲评价有失公允,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 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苗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滋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志灵《幸福感是否提升,请把评判权交给公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无“礼”的现象: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高铁霸座等。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无“礼”现象,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期末热点.重难点 第八单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饥馑(jǐn) 草芥(jiè) 嫔妃(bīn) 直栏横槛(jiàn)
B.谬赏(miù) 怨诽(fěi) 迤逦(yǐ) 千乘之国(shèng)
C.喟然(wèi) 懈怠(xiè) 给予(yǔ) 承天景命(jǐng)
D.骊山(lí) 不恤(xùn) 锱铢(zī) 日削月割(xuē)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嫔妃”中的“嫔”应读作“pín”。
B.正确。
C.“喟然”中的“喟”应读作“kuì”。
D.“不恤”中的“恤”应读作“xù”。
故选:B。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骠掠 荆棘 满溢 载舟覆舟
B.冠者 苟且 疏峻 鼎铛玉石
C.膏泽 殷忧 会晤 革灭殆尽
D.冥迷 舞雩 颠复 朝歌夜弦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解答】A.“骠掠”中“骠”应改为“剽”。
B.“疏峻”中“峻”应改为“浚”。
C.全部正确。
D.“颠复”中“复”应改为“覆”。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日削月割
③辇来于秦
④可怜焦土
⑤以膏泽斯民
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⑦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⑧君人者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①⑥/②③/④⑤⑧/⑦
C.①⑦/②④⑤/③⑧/⑥ D.①⑥/②③⑤/④⑧/⑦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古文词类活用的辨析,要熟记书中例子及各词类活用特点,举一反三进行辨析。
【解答】①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
②日、月,每天、每月,名词用作状语。
③辇,乘辇车,名词用作状语。
④焦土,成为焦土,名词用作动词。
⑤膏泽,施恩惠,名词用作动词。
⑥媚,献媚,形容词用作动词。
⑦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形容词用作名词。
⑧君,做君主,统治,名词用作动词。
故选:B。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古代诗歌的虚实处理和运用微妙复杂,变化无穷。__________,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所在。
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解答】语段的内容是古代诗歌的虚实处理和运用微妙复杂,变化无穷。联系三个句子中的动词“发现”“把握”“创造”的递进关系可确定A、D两项符合,两项相比,再由“人生与自然”的生活范畴上升到“虚实”的艺术范畴,呈现出递进关系,由此排除D项,确定答案为A项。
故选:A。
5.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钩心斗角”一词出自《阿房宫赋》,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斗角,指屋角相对。
B.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同时赐以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千乘之国”意思是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出自《论语 先进篇》。
D.《左传》和《史记》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史记》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解答】D.《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
故选:D。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C.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解答】A.古义,指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
B.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C.古义,政治主张。今义,方法。
D.古今意思相同,失去人心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
故选:D。
7.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折,一直走到首都咸阳。
B.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想起当初祖父,冒着风霜雨露,斩断荆棘,才有了现在这点立足之地。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缘由见面,不胜内心仰慕之极。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实在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解答】A.“走”是延伸的意思,应为“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折,一直延伸到首都咸阳”。
B.“虽”是即使。应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C.“厥”是他们的意思。应为“想起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风霜雨露,斩断荆棘,才有了现在这点立足之地”。
D.正确。
故选:D。
8.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甲】庚子初春,他们紧急出征!往时,他们说:“若有召,召必战!”春暖花开,英雄战“疫”归来!回时,他们说:“若有战,召必回!”【乙】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全力以赴,战斗到底,坚守着一座城,守护了一城民;如今,扛过凛冬,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都化作牵挂与不舍,欣慰与希冀,完成驰援任务的他们在最美春日里归来。
说起援鄂的经历,“毅力”是张凌玲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丙】睡眠障碍,高强度的工作导致身体虚脱,除了要克服生理上的困难外,她还要克服心理的恐惧感。幸得有你,山河无恙;幸得有你,和平安康!春光明媚,只因有你,春风十里,只为送你!此刻春光正好,欢迎“最美逆行者”平安归来!
A.甲 B.乙 C.丙 D.无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标点运用的能力。做此题需要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
【解答】C.“睡眠障碍”和“高强度的工作”之间用顿号,这两者是导致身体虚脱的原因,用顿号表并列关系。
故选:C。
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B.董之以严刑
C.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D.赵尝五战于秦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要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平时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解答】A.被动句,无语言标志的被动句。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
B.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以严刑董之”。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C.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管弦呕哑,于市人之言语多”。译文: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D.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赵尝于秦五战”。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故选:A。
10.下列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C.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拟人)
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反问)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修辞方法。能力等级:B。正确理解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辨识,使用修辞手法主要是在表达中运用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反问错误,应该是设问,自问自答,锦官城外寻找丞相祠堂。
故选:D。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赂秦而力亏 , 破灭之道也 ”。
(2)《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管弦呕哑 , 多于市人之言语 ”。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提出“十思”,其中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的句子是“ 乐盘游 , 则思三驱以为度 ”。
【答案】(1)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2)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3)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重点字:赂)
(2)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重点字:呕)
(3)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重点字:驱)
12.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各题。
莎士比亚的剧作经几百年时光的磨洗,仍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各国的舞台上,它们历久弥新, 甲 了莎翁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不朽生命力。 。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会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起伏跌宕;他的悲剧和喜剧都不是单纯的,而是错综的混合体。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情节生动性、丰富性与思想深度、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他常布置几条线索平行而后交织,于错综复杂中展现广阔多彩的画面,总是 乙 增加悬念,使读者、观众的紧张感不断增强。莎翁的戏剧语言,俏皮、华丽、精萃而丰富,从典雅的书面语言到粗俗的市井俚(lǐ)语,从民谣体到古诗体,无所不有。剧本中不少台词,成了成语典故或人们经常引用的格言。比如,“ 丙 是智慧的灵魂,冗(rǒng)长是肤浅的藻饰”,“心里的瑕疵(cī)是真的污诟”。莎翁创作的三十七部戏剧,塑造了几百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一套符(fù)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面的更叠、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比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温文尔雅,有时明白晓畅,有时妙语连珠,有时又语无伦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一位单枪匹马企图重整乾坤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俚(lǐ)语 精萃
B.冗(rǒng)长
藻饰
C.瑕疵(cī) 污诟
D.符(fù)合 更叠
(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A.印证 逐步 简洁
B.印证 逐步 简捷
C.见证 逐渐 简捷
D.见证 逐渐 简洁
(3)文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历久弥新
B.错综复杂
C.温文尔雅
D.单枪匹马
(4)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莎翁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
B.莎翁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
C.莎翁写戏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
D.莎翁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
【答案】(1)D
(2)A
(3)C
(4)A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平时要多积累,同时要认真规范书写。
(2)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3)此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4)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以选填衔接句的方式出现,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解答】(1)A.应为“精粹”;B.没有错误;C.应为“污垢”;D.应为“fú”、更迭。
(2)“印证”是证明符合事实;“见证”是“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的”,或“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句中是证明所说符合事实,所以用“印证”。“逐步”和“逐渐”是近义词,且它们都是副词。所不同的是:“逐步”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有计划的努力;而“逐渐”一般只用于事物的变化。简单的说“逐步”一般形容质变,就是每一个变化基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有可控性和计划性;而“逐渐”一般是指事物的量变,有变化,但变化的程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句中指一步一步增加悬念,所以用“逐步”。简洁和简捷的区别:简洁:简单、整洁,用来形容语言、文章。简捷:简便、快捷,用来形容动作、过程。与“冗长”相对应的是“简洁”。
(3)C.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使用正确。错综复杂: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使用正确。温文尔雅:谓气质彬彬有礼,行为典雅端正,句中指“语言”,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单枪匹马: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4)A.“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会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起伏跌宕”是对前句的总结,“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对应的是“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而这样做得原因是“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所以从句子的逻辑来看,应选A。
答案:
(1)D
(2)A
(3)C
(4)A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还要通过体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和健康不能完全等同,体育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健康,但是, 。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至关重要。
对高中学生而言, ,可以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单一的体育活动难以满足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更好发育的需求。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选编了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
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对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意识,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因此,要注意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第一段用被字句,第二段用把字句,第三段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①健康离不开体育运动 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③兴趣不是唯一的驱动力
(2)①体育不能被忽视。②不能把体育活动单一化。③引导体育运动不只靠兴趣。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2)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答题时应首先通读语段,了解大意,准确把握语段的主要信息,再进行合理压缩,且注意字数的限制。
【解答】(1)第一空根据上文语境“体育不代表一定能得到健康”,再结合转折连词“但是”,可以确定答案为“健康离不开体育运动”或者“无体育一定不利于健康”。第二空参考上文“所以,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体育至关重要”,强调“体育的重要性”,再结合“对高中学生而言”以及下文“可以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确定答案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或者“适当的体育运动”,以便作句子的主语。第三空结合上文“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再联系转折连词“但是”确定答案为“兴趣不是唯一的驱动力”或者“不能仅凭兴趣”。
(2)第一段大意是强调体育的重要性,用被动句式表达为“体育不能被忽视(看轻)”。第二段大意是说体育活动要丰富多彩种类齐全,用“把”字句表达为“不能把体育活动单一化”或者“要把体育活动类型丰富起来”或者“要把体育活动丰富起来”。第三段大意是说要注意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用否定句表述为“引导体育运动不只靠兴趣”。
答案:
(1)①健康离不开体育运动 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③兴趣不是唯一的驱动力
(2)①体育不能被忽视。②不能把体育活动单一化。③引导体育运动不只靠兴趣。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琴 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④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指善弹琴的人(琴师)。②渌水、楚妃:都是古琴曲。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此代指归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三、四句转折一笔,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2)此诗七、八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选项内容,再联系相应诗句进行分析、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对比阅读与鉴赏。解答本题,需要理解相应诗句的含义,再从表现手法上进行具体分析。
【解答】(1)D.“诗人离京还乡”错误,由“清淮奉使千余里”可知诗人是奉命出使清淮,不是离京还乡。“暗自潸然泪下”亦属无中生有。
故选:D。
(2)“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音乐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通过听者“无言”的反应侧面烘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答案:
(1)D
(2)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②两者都通过听者“无言”的反应侧面烘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③两者都通过周围环境的宁静去侧面烘托乐声的美妙。
译文:
主人摆酒今晚大家欢聚,琴师拨动琴弦助兴酒宴。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炉火暖融融华烛添光辉。艺人先弹《渌水》后奏《楚妃》。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奉命去远离乡关清淮,敬告大家我要归隐云山。
赏析: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情,有条不紊,收放自然,“圆如贯珠”(《国雅品》卷二)。这首诗最值得赏玩的应该是诗人多方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诚如《诗筏》所言:“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满篇霜月风星,乌飞树响,铜炉华烛,清淮云山,无端点缀,无一字及琴,却无非琴声,移在筝笛琵琶觱篥不得也。”诗人通过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刻画心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琴歌之美。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司马迁《管仲列传》)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B.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D.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古爵位名,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一等,其他四等由高到低排依次为侯、伯、子、男。
B.权衡,本指秤。权,秤杆;衡,秤锤。“慎权衡”指谨慎的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C.山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中国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有特定的称呼,如“夷”“狄”“蛮”等。
D.薨,指古代诸侯或大官去世。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管仲善于因势利导为政,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政治策略。
B.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夺君位,祸患蔓延,直至齐简公,齐国动乱不断,国无宁日。
C.《管仲论》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分析了管仲作为宰相的不足之处,立论新奇。
D.《管仲论》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实为管仲所致,并批评管仲不知从本源上解决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5)后人多质疑苏洵在《管仲论》中对管仲评价有失公允,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要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概括。
【解答】(1)D.“有三子”为“患”的宾语,其前不可断,排除A、B;“可以”这里是一个词,不可断开,排除C.句子翻译为: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
(2)B.权:秤锤;衡:秤杆。
(3)B.“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错,原文为“桓公薨于乱”,桓公死于齐国内乱,而非桓公死后,齐国才发生内乱。
(4)①既:已经;任政于齐:在齐国施政;霸:称霸;一:完全。句子翻译为: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凭借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匡正(控制)了天下,这是管仲的谋划。
②因:趁着;自代:代替自己;齐国未为无仲: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句子翻译为:(如果他)趁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5)苏洵对管仲的评价主要集中的最后几句“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根据题干信息“对管仲评价有失公允”,作答时应该肯定管仲,从文中找出能够管仲值得肯定的一些事例即可,如:“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等。
答案:
(1)D
(2)B
(3)B
(4)①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凭借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匡正(控制)了天下,这是管仲的谋划。
②(如果他)趁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5)①管仲施政能力强,使齐兴盛,不能苛求把所有后事安排好。
②管仲已对桓公用人提出建议,“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曾告诫桓公远小人。
③齐国兴盛或灭亡,有多重因素,并非系与一管仲,“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夸大了个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④荐贤举能的前提是有“贤”,有“能”,齐国当时到底有无符合管仲用人标准可用之才,也有待考究。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凭借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匡正(控制)了天下,这是管仲的谋划。
管仲治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经济的发展,慎重地进行比较。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司马迁《管仲列传》)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趁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苏洵《管仲论》)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 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苗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滋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志灵《幸福感是否提升,请把评判权交给公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B 
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答案】(1)D
(2)D
(3)B
(4)采用引证法。本文谈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文中引用了先秦诸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和《大学 礼记》中的很多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论述层次清楚。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5)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敢于担当,奉献社会;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等等。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4)本题考查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联系文本内容整合答案。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解答】(1)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错,材料一原文是“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B.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无中生有。材料一原文说的是:《礼记 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C.“危害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理解有误,原文并没有比较。
(2)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说法错误。材料三说“评判幸福固然很难”,因此说“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并不现实。
(3)ACD三项谈的都是对资源的占有,不是真正的幸福。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4)材料一,本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运用了例证法,先后列举了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名言,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①“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来审视幸福,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精神快乐这一方面;②“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③“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对于幸福真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幸福有着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的关系,最后得到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的结论。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5)材料一在第二段非常明确地提出“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三段提出“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四段提出“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的“幸福”的看法;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可以得出,幸福就是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幸福就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可以得出,幸福就是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据“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可以得出幸福就是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
答案:
(1)D
(2)D
(3)B
(4)采用引证法。本文谈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文中引用了先秦诸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和《大学 礼记》中的很多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论述层次清楚。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5)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敢于担当,奉献社会;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等等。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无“礼”的现象: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高铁霸座等。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无“礼”现象,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试题给出了两则材料。第一则说明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为人处世、行事治国,都须有礼,否则都无法成功;只有依“礼”行事,才有别于禽兽。第二则列举了生活中一些无“礼”的现象,它们都与我国“礼仪之邦”的名称不相符,应该予以纠正。写作时一定要把两则材料联系在一起,既要指出有守“礼”之传统,又要分析无“礼”的现象,倡导人们知礼、行礼,把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写作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对生活中无“礼”的现象进行批判。
参考立意:
①让“礼”表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
②倡行礼仪,从我做起。
③践行文明礼仪,争做文明学生。
【解答】
学礼行礼,立起大国形象
《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自古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备受推崇。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使我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也使“礼”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礼”是“贫贱不移”的个人修养,是“敬而无失”的规矩纪律,是“兼济天下”的社会公德。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需要通过学礼行礼,立起大国形象。
学礼立身。礼是一种个人美德,它既内化为思想品质,又展现在言谈举止中。作为大国公民,我们除了要有健康的体魄,更需要良好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仓廪实”后的“知礼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可见,礼源于传统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然而,优良的礼仪规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流失,景区“到此一游”、公共场所打架斗殴等事件不断挑起公民的“文明神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素质提升也非一日之功。我们需要开展学礼的“持久战”,提升个人文明修养,加强品德建设。
行礼育人。礼在教化育人的过程中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习总书记强调的“让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正需要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合力,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正能量。遗憾的是,现存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功利性,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建设,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漠视、甚至陌生,他们的价值观也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所以在《雷雨》的公益场演出时,青少年的哄堂大笑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家长的护犊心切、教育失当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缺失也阻碍了青少年教养的养成。鉴于此,家长和老师必须以德修身,践行核心价值观,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传递给青少年。
以礼强国。国家强大不仅依靠经济的蓬勃发展,更需要用礼唤醒的文化自信。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为五千年的优秀传统记述着民族精神的追求,夯实了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国人世代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政府也通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执政理念使“天下大同”“是谓小康”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因此,中国的发展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唯有以礼强国,以文化自信铸就民族之魂,才能使“大国形象”的羽翼日渐丰满。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处身历史的三峡,面对发展的关隘,今天的中国,尤其需要在创造出庞大的物质财富同时,锻造更强大的意志品质。学礼行礼,以礼强国,我们肩负着这个使命,也必将凝聚起这份磅礴的精神力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