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热点.重难点 第一单元
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
B.《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C.《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
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主革命的深入和民族抗战的勃起,促进了中国话剧运动的迅速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日臻成熟
②剧坛上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等,又涌现出曹禺、夏衍、于伶等著名剧作家
③曹禺1934年发表了震动剧坛的《雷雨》,翌年又创作了《日出》
④这个阶段戏剧创作队伍更加壮大,作品质量普遍,提高
⑤曹禺这两个剧本和不久后完成的《原野》,不仅显示了剧作家向更深的社会题材开掘的努力,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新阶段的到来
⑥通过家庭的悲剧或社会的悲剧,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透视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下层人民的痛苦与悲惨
A.③⑤⑥④②① B.④②①③⑥⑤ C.⑤②①④③⑥ D.④②③①⑤⑥
3.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祭祀。
B.《孟子 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A.如会同,端章甫 B.善刀而藏之
C.越国以鄙远 D.项伯杀人,臣活之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罔民而可为也。
D.非曰能之,愿学焉。
6.下列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简直怒不可遏。但是第二天见到刘邦来谢罪,却洋洋自得,还将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这充分体现了项羽宽容大度、恃勇骄横、拙于应变的性格。
B.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实则深入虎穴,刘邦做到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回到军中立诛曹无伤,则体现他的坚决果断。
C.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他能在两军交战、生死未卜之时出使秦师,勇闯秦营,是一位勇士;同时他还是一位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辨士。
D.“子路率尔对曰”之后“夫子哂之”,“率尔”一词充分体现出子路鲁莽直率、不懂谦让的性格特征。
7.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8.下列各项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不为五斗米折腰 B.春蚕到死丝方尽
C.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D.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念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
B.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广播稿)
C.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沈从文《边城》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
D.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静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 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 ”。
(3)《鸿门宴》中体现大丈夫做事不应拘小节的句子是: ,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_______,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_______。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_______,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_______,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B.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C.虽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D.纵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道德勇气是人类培养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B.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C.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D.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义无反顾 无私无畏 毛遂自荐 蔚然成风
B.疾恶如仇 无私无畏 挺身而出 风靡一时
C.疾恶如仇 浩然正气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
D.义无反顾 浩然正气 毛遂自荐 风靡一时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句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有可贵的“民贵”“民本”内容,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为仁由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显然甲 。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乙 。既然“君轻”,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孔孟之道丙 ,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利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这种泛道德化和道德先验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本体预设,将人性之善的可能性推导为必然性,将使然视为当然;无不令人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即。
(选自《孤独的孟子》)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古风 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①。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②。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③,欣然愿相从。
【注】①华不注峰:古山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北。②赤松: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③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诗人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峻拔秀丽,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想象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出现过。
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2)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选自《史记 管晏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或女儿,后称豪门世家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鲍子,即鲍叔,“子”是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C.海滨,指与海邻接的陆地。齐国为临海国家,齐桓公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D.四维,指礼、义、廉、耻,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牙做买卖,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却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说什么。
B.鲍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表现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交代了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鲍叔牙对管仲建立功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5)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简要概括。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的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
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
(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请根据以上对话的内容,确定立意和主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期末热点.重难点 第一单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
B.《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C.《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
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想象”表述有误,原文中没有运用想象。
D.正确。
故选:C。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主革命的深入和民族抗战的勃起,促进了中国话剧运动的迅速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日臻成熟
②剧坛上除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等,又涌现出曹禺、夏衍、于伶等著名剧作家
③曹禺1934年发表了震动剧坛的《雷雨》,翌年又创作了《日出》
④这个阶段戏剧创作队伍更加壮大,作品质量普遍,提高
⑤曹禺这两个剧本和不久后完成的《原野》,不仅显示了剧作家向更深的社会题材开掘的努力,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新阶段的到来
⑥通过家庭的悲剧或社会的悲剧,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透视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下层人民的痛苦与悲惨
A.③⑤⑥④②① B.④②①③⑥⑤ C.⑤②①④③⑥ D.④②③①⑤⑥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排列句子顺序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解答】语段的内容是中国话剧运用的发展。从段落第一句话可以看出,“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讲的是一个时间段,所以,横线处的第一句应是④,用“这个阶段”紧接上文,排除A项。观察所列出的句子发现,文段是关于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发展的叙述,并以曹禺为例进行进一步解说。④②①应相连,是对剧坛发展状况的描述。排除CD两项。③⑥应相连,是以曹禺为例来进一步阐述。最后一句是⑤,表明曹禺作品的意义。
故选:B。
3.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祭祀。
B.《孟子 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解答】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故选:C。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A.如会同,端章甫 B.善刀而藏之
C.越国以鄙远 D.项伯杀人,臣活之
【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解答】例句是使动用法,使……停步;
A.名词作动词,戴礼帽;
B.形容词作动词,揩拭;
C.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D.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故选:D。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罔民而可为也。
D.非曰能之,愿学焉。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解答】A.“向”通“响”,作响。
B.“涂”通“途”,道路。
C.“罔”通“网”,张开罗网陷害。
D.无通假字。译文: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
故选:D。
6.下列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简直怒不可遏。但是第二天见到刘邦来谢罪,却洋洋自得,还将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这充分体现了项羽宽容大度、恃勇骄横、拙于应变的性格。
B.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实则深入虎穴,刘邦做到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回到军中立诛曹无伤,则体现他的坚决果断。
C.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他能在两军交战、生死未卜之时出使秦师,勇闯秦营,是一位勇士;同时他还是一位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辨士。
D.“子路率尔对曰”之后“夫子哂之”,“率尔”一词充分体现出子路鲁莽直率、不懂谦让的性格特征。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A.“宽容大度、拙于应变”无中生有。
故选:A。
7.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即可确定.
【解答】A.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有何厌”。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B.介词结构后置,正确语序“以其于晋无礼”。译文:因为他对晋国国君没有以礼相待
C.介词结构后置,正确语序“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
D.介词结构后置,正确语序“若亡郑而于君有益”。译文: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的话。
故选:A。
8.下列各项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不为五斗米折腰 B.春蚕到死丝方尽
C.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D.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
【解答】A、借代,“五斗米”代“俸禄”;
B、谐音,“丝”与“思”形成谐音,突出思念之意;
C、夸张,从“翻手”“覆手”可以具体看出;
D、拟人,从“不言”“自明”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表示人的具体行为动作。
故选:A。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念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
B.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广播稿)
C.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沈从文《边城》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
D.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静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答案】A
【分析】考查表达得体,要熟记谦辞敬辞,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解答】A.准确表达毕业之际对同学的,留恋之情,正确。
B.“探望”,一般指探望病人,这里应该为“看望”。
C.“璧还”是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只能讲自己璧还物品,不能让别人璧还,。
D.“有幸”,是谦辞,有运气、机会好不能用于主办方对嘉宾的邀请。
故选:A。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 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可使有勇 , 且知方也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 ”。
(3)《鸿门宴》中体现大丈夫做事不应拘小节的句子是: 大行不顾细谨 , 大礼不辞小让 。
【答案】(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和默写能力。这些篇目都是考生在备考时给出的一个大范围的篇目,都是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既要注重记忆和积累,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解答】(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重点字:勇,知)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事)
(3)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重点字:谨,辞)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_______,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_______。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_______,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_______,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虽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B.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
C.虽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D.纵然他知道鉴别善恶的重要性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道德勇气是人类培养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B.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衡量人类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
C.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表现。
D.道德勇气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A.义无反顾 无私无畏 毛遂自荐 蔚然成风
B.疾恶如仇 无私无畏 挺身而出 风靡一时
C.疾恶如仇 浩然正气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
D.义无反顾 浩然正气 毛遂自荐 风靡一时
【答案】(1)B
(2)A
(3)C
【分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常见的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3)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解答】(1)“虽然”常与“但是”连用,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纵然”表假设关系。由“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中“如果”可知,括号中的关联词应选择“纵然”,这就可排除AC。“辨别”是指对不同的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鉴别”是指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好坏,多用于古物的鉴定。用于“善恶的重要性”,应选择“辨别”,这就可排除D。
故选B。
(2)根据横线后面的“‘意德’是……”,“意德”应该出现在句子的后半部分,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修炼道德修养”动宾搭配不当,这就排除B,再者“衡量”后用“是否具有”最为恰当,故答案为A项。
故选A。
(3)疾恶如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义无反顾:为合乎道义的事情而勇往直前,决不回头。结合“善恶分明”“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可知,空一应选“嫉恶如仇”。浩然正气:指正大刚直的气节。无私无畏:没有私心,无所畏惧。“无私无畏”只能充当谓语、定语,不能充当宾语。故空二应选择“浩然正气”。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挺身而出: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结合“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可知,空三应选择“挺身而出”。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流行。结合“挺善抑恶”,可知空四应选择“蔚然成风”。
故选C。
答案:
(1)B
(2)A
(3)C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句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有可贵的“民贵”“民本”内容,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为仁由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显然甲 是期望值过高 。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乙 本末倒置之嫌 。既然“君轻”,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孔孟之道丙 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 ,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利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这种泛道德化和道德先验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本体预设,将人性之善的可能性推导为必然性,将使然视为当然;无不令人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即。
(选自《孤独的孟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解答】甲处根据前文“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故推恩足以保四海’”,可见是指要求个人可行,而要求统治者则不可行,不可行则他的期望是无法达成的,因此可填“是期望值过高”。
乙处根据后文“既然‘君轻’,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可见,孟子虽然提倡“民贵君轻”,在他心中依然是“君贵民轻”,因此该学说可以说是轻重不分,“本末倒置”,因为此处衔接“有……”,必须在“本末倒置”后加上“的嫌疑”才能构成正确的句子。
丙处根据“而对其‘兽性’性却过于低估”可见,前文要指出“其”的身份,即孔子孟子寄寓厚望的统治者,另外要写“兽性”相对的性格,如孟子提倡的“性善”;“过于低估”则对应“过度高估”,因此可填写“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
答案:
甲:是期望值过高(无异于缘木求鱼)
乙:本末倒置之嫌
丙: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古风 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①。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②。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③,欣然愿相从。
【注】①华不注峰:古山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北。②赤松: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③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诗人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峻拔秀丽,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想象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出现过。
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2)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D
(2)①“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诗人想象自己骑白鹿俯瞰日月,想象奇特壮丽。③“含笑凌倒景”,极写飞升之快乐,写出了诗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愿望。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能力。本题要求结合诗句对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加以分析。答题前,首先明确什么“游仙诗”,“游仙诗”具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游仙诗的特点,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D.“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赏析错误,本诗只是写诗人见到了仙人赤松,赤松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跟从乘坐两条青龙的赤松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他们身下成为倒影。从中看不出仙人赤松对现实不满。故选D。
(2)游仙诗是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这类诗歌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道家思想;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明确了什么“游仙诗”及“游仙诗”特点之后,精读整首诗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写法等角度的特点。结合诗歌具体内容,针对前人评价“游仙诗”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内容上看,本诗写自己以前游览游齐国首都济南的时候,曾经攀登上华不注峰,遇到了仙人赤松子,赤松子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和赤松子一起遨游仙境的情景,符合游仙诗的内容界定。是有诗中写仙人借给自己一头白鹿骑,仙人自己乘坐两条青龙,骑白鹿驾青龙,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想象奇特。结合注释②可知“了知是赤松”运用了神仙典故,说自己遇到了一位白发童颜仙人,他就是著名的仙人赤松子,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含笑凌倒景”写自己骑着白鹿欣然含笑与和赤松子一起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含笑”写出诗人游仙镜的快乐,“凌倒景”,凌空而上,超越现实人们生活的大地,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具体解题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答案:
(1)D
(2)①“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诗人想象自己骑白鹿俯瞰日月,想象奇特壮丽。③“含笑凌倒景”,极写飞升之快乐,写出了诗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愿望。
译文:
以前我游齐国首都济南的时候,曾经攀登上华不注峰。只见山岭苍翠,高峻入云,犹如一朵擎天的绿荷花。我还遇见了一位白发童颜仙人,他就是赤松子。赤松子借给我一头白鹿,他自己却乘坐两条青龙。我欣然含笑与他一起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我们的身下成为倒影。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选自《史记 管晏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或女儿,后称豪门世家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鲍子,即鲍叔,“子”是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C.海滨,指与海邻接的陆地。齐国为临海国家,齐桓公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D.四维,指礼、义、廉、耻,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牙做买卖,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却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说什么。
B.鲍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表现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交代了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鲍叔牙对管仲建立功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5)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1)D
(2)C
(3)D
(4)①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统一,是靠管仲的智谋。
②百姓想要的,就顺民意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民意废除它。
(5)①注重民生,以民为本,尊重百姓意愿。②善于因势利导,有全局意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筛选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贵轻重”“慎权衡”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桓公”“管仲”“诸侯”均作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D。句子翻译为:他重视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与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要懂得给予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为政的法宝。”
(2)C.“齐桓公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错误,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
(3)D.“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理解错误。本文重点写的是管仲的贤能,写与鲍叔牙的交往是为了衬托管仲。
(4)①既:已经,……之后;霸:称霸;匡:纠正,匡正。句子翻译为: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归于统一,是靠管仲的智谋。
②俗:百姓;否:否定的,反对的;去:废除。句子翻译为:百姓想要的,就顺民意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民意废除它。
(5)根据文中的“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可知,管仲注重民生,以民为本,尊重百姓意愿;根据文中的“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可知,管仲善于因势利导,有全局意识。
答案:
(1)D
(2)C
(3)D
(4)①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统一,是靠管仲的智谋。
②百姓想要的,就顺民意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民意废除它。
(5)①注重民生,以民为本,尊重百姓意愿。②善于因势利导,有全局意识。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欺骗鲍叔,但鲍叔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说什么。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于是向齐桓公举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统一,是靠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多给自己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因为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处境更艰难,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势有顺利和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君主驱逐,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却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怯,知道我还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此自杀,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却会因为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耻辱。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后,自己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常成为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说:“粮仓充实了,百姓就懂得礼节;衣食充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遵守法度,上下左右才会紧密团结。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要使它顺应百姓的心意。”所以政令简易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的,就顺民意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民意废除它。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与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要懂得给予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为政的法宝。”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的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
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
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
(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
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
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
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从论证上看,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归纳其论证特点。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点提出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主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是否新颖。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既然是探究题目,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
【解答】(1)A.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原因不是因为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根据原文内容“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的弱化,是因为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同时根据“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可知,诗歌是需要介入现实生活的,不能以“沉淀和发酵”为借口。
B.“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错,从原文“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可知,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
D.“有不同意见”不准确;“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错。根据材料二原文可知,材料二的“现实关怀”指“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材料三的“现实主义精神”指“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的创作的精神和态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故选C。
(2)C.“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现实主义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故选C。
(3)本题中,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
A.答案符合论述中心。
B.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与论述中心无关。
C.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与论述中心无关。
D.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与论述中心无关。
故选A。
(4)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才能提出“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的问题,接着对其进行论证分析;接着提出“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对其进行论证分析,第一个问题是解答“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解答“怎么办”,这样就使文章的论述集中,层次清晰。
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是道理论证;“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是引用论证,“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是因果论证。
(5)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明确自己看法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答能改变,则需要思考,诗歌回归现实对诗坛的作用,材料一提到“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这说明诗歌回归现实,可以贴近时代和生活,打动读者,材料二写道“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说明现实生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深刻意义。“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影响力。
答不能改变,则需要思考,“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究竟要如何,“诗歌回归现实”还有什么不足。材料一提到“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说明诗歌回归现实之后,还需要诗人在现实中找到自己,正确处理自己和现实的关系,诗歌和现实的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说明走出困境还需要诗人正确的理解现实,把握现实。材料三提到“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说明诗歌仅仅回归现实是不够的,还要保留它的独立性。所以说仅仅是诗歌回归现实是不够的。
答案:
(1)C
(2)C
(3)A
(4)①用两个问题,提出论题,分别统摄两个文段,使论述集中;②先论述“为什么”,再论述“怎么办”,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③综合运用了因果论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5)观点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有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赢得读者。
观点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人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请根据以上对话的内容,确定立意和主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的材料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对话,要先了解这段对话的内容。(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这段话是在讨论“不能和不为”,学生可以从中提炼话题。
做任何事情,都有“不为”与“不能”的现象发生,二者所反映的属性不一样。“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的现象发生。故考生应该重点写杜绝“不为”,竭尽全力去“为”一类的观点。
参考立意:
(1)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
(2)应该有所为;
(3)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4)避免不能和不为。
【解答】
为与能
人常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李宁的广告词说:“一切皆有可能。”联想公司也曾说:“只要你们想得到,我们就能做得到。”这些经典的语录告诉我们同一条理论:为,则无所不能!
曾经只属于黑人的短跑金牌的历史,在雅典奥运会上,揭开了新的一页。那一刻,中国疯狂了,亚洲震惊了,整个地球震动了!是刘翔,是他那一份执著的心驱使他近似疯狂的为,他成功了,也向世人证明了:只要肯为,一切梦想皆能飞翔!
为,是一种思想,一种行动,一种尝试,更是一种精神。只有为,才能有所作为。不要总认为自己不行,相信自己,强大自己,就能有所为,凡事非不能,是不为也。
正如孟子在劝谏齐宣王时曰:“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只不过是向长者弯弯腰,鞠鞠躬罢了,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却不做,不是不能,而是不想。齐宣王之所以王之不王,是因为他主观上不行王道,那么注定不能称霸天下。
也许有人会说:“我尽力而为了,却无所作为。”是的,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但又扪心自问,你竭尽全力了吗?你长久坚持了吗?一只受伤的兔子逃离了凶猛的猎狗的追捕,兄弟们问它:”那只猎狗很凶,你又受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是的,尽力而为还不够,要竭尽全力。
为,并非一朝一夕,而要长年累月。世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我们不可能像鹰一样可以直飞高空,但我们却可以象蜗牛那样,一步一步,坚持不懈,也同样可以登至金字塔顶峰。所以我们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著,付出超乎常人的汗水,这样,铁杵也能磨成针,不可能无所作为,那么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也许有人还会说,愚公移山,而最终结果又如何呢?是的,他的确付出了一切可以付出的,牺牲了一切可以牺牲的,但巍巍大山怎可能凭一把铁铲就被移平呢?这不符合现实。就如孟子所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所以,我们为一定要切合实际的为,不盲目的为,有目标有方向的为,这才不至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让汗水付诸东流。
为,为他人所不能为;为,竭尽全力而为之;为,坚持不懈而为之;为,找准目标,执著的为。只要有此境界,世上还会有我们所不能为的吗?
不可能的。
坚定信心:只要为,则无所不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