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年中考语文5月模拟押题卷(四川卷)01
(满分150分,时长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24分)
某校正在开展“传播红色故事·传承红军精神”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中国就提倡知行结合,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徐霞客访遍天下名川大山,首先第一个编写出辉煌巨著《徐霞客游记》。为了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巴中市某中学开展到刘伯坚纪念馆的研学活动。
刘伯坚祖籍是四川巴中平昌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自幼聪明好学,才华出众,保宁府尹曾邀他当苍溪县县长,但他婉言谢绝说:“不谋高官厚【lù】,志在求知报国。”1920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赴法勤工俭学,走上革命道路,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jīng】典著作,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3月,在转移红军突围的激战中,刘伯坚不幸被捕。入狱期间,有人用卑鄙下流的手段辱骂他,有人撺掇他投降,但他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毫不动摇。在狱中写下了《移狱》《狱中月夜》《带镣行》等诗歌,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宁死不【qū】、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xiáng】……”这首《带镣行》,用生命践行了“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刘伯坚被俘后,感人肺腑的写了四封家书。刘伯坚烈士的家书,让人叹为观止。信中饱含了一个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舍小义为大义”的革命情怀,展现了他视死如归、一心报国的坚定信念和赤胆忠心。向死而生,是刘伯坚烈士留给我们最悲壮的背影,生命尽头豪迈的革命气节跃然纸上。刘伯坚一生的信念坚定和家国深情,温暖了我们的心房,打湿了我们的眼眶。
【A】他留给我们的是希望和嘱托,鼓励我们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 】中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高官厚【禄】 【金】典 卑鄙下流(bǐ) 撺掇(duo)
B.高官厚【碌】 【经】典 卑鄙下流(bì) 撺掇(duō)
C.宁死不【曲】 安【祥】 跃然纸上(yào) 眼眶(kuāng)
D.宁死不【屈】 安【详】 跃然纸上(yuè) 眼眶(kuàng)
2.文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知行结合 B.正气凛然 C.叹为观止 D.赤胆忠心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徐霞客访遍天下名川大山,首先第一个编写出辉煌巨著《徐霞客游记》。(语义重复,去掉“第一个”或“首先”)
B.刘伯坚祖籍是四川巴中平昌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搭配不当,删去“祖籍”)
C.这首《带镣行》,用生命践行了“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成分残缺,缺主语,“用生命践行”前加“刘伯坚”)
D.刘伯坚被俘后,感人肺腑的写了四封家书。(语序不当,将“感人肺腑的”移到“家书”前面)
4.下列填入【A】处的句子(不考虑句末标点),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更体现出一种为坚持理想信念不惜放弃生命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②刘伯坚生前留下的几封遗书
③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对亲人与革命伙伴的眷恋与不舍 ④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5.探究活动中,同学们探讨了语法知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的“读”“万里”“路”分别是动词、数量词、名词。
B.“周游列国”是动宾短语,“革命情怀”是偏正短语,“救国救民”“爱党爱国”是并列短语。
C.“1935年3月,在转移红军突围的激战中,刘伯坚不幸被捕。”主语是“刘伯坚”,状语是“不幸”,谓语是“被捕”。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了借代、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刘伯坚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分享了文学文化常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常常重复咏唱,有节奏和韵律感。
B.李白有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在《逍遥游》中塑造的神鸟形象。
C.“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写人、叙事、状物、记景。《小石潭记》《核舟记》都以游记的形式来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主张。
D.演讲旨在调动起听众情绪,并引起听众的共鸣,传达出你的思想、观点、感悟,因此不应该使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7.探究活动后,同学们参观了书画展,下列书法作品按书体演变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 ② ③ ④
A.②→③→④→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8.研学过程中,同学们被刘伯坚的英勇事迹所感动,纷纷书写对联,表示崇高的敬意。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上联,请结合材料内容为他补全下联。
上联:舍小家为大家,信念坚定 下联:舍小义为大义,家国情深
二、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9—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材料一:
不用绑定银行卡,“碰一碰”即可支付,离开网络一样好使;资金实时到账,没有手续费;交易可控匿名……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可控匿名既有利于保障公众合理的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安全,又有助于防控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安全。博鳌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表示,中国有巨大的零售市场,数字人民币能够提供更方便有效的支付方式,有利于实现零售系统的升级换代。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货币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助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还可能催生新的经济业态和经济模式。”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表示,中国发展数字货币有很多优势。一方面,相应的基础设施、支付体系相对完备;另一方面,消费者、商家等对电子支付的接受程度更高。梅新育认为,疫情导致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养成新的消费和支付习惯,数字货币将提升跨境结算效率。同时,金融和商业领域创新将加速,个性化解决方案变成可能,最终帮助消费者、家庭、企业提升财务健康状况。
材料二:
2023年以来,我国已有多地发布数字人民币规划方案,推进应用场景创新建设。全球虚拟货币的种类多达几千种,但数字人民币与它们有本质上的区别。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化的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的一种形式,由国家信用担保、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而虚拟货币的本质是虚拟商品,作为一种投机资产,由私人部门运营,不是也不会成为货币。
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数字人民币的落地应用问题,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应构建开放、包容、共赢的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并逐步完善,让数字人民币深入人心。
材料三:
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的高流通性已构成对法币的挑战,并且其交易价格暴涨暴跌,对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舆情产生了强烈冲击。为此,全球各国都在争取推出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形成世界竞争的格局,中国作为走在世界数字化前列的国家,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势在必行。由于我国现在的金融基础设施还不适应央行数字货币运行,为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我国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策略。下一步整个金融体系要适用央行数字货币的流动、支付、使用的需求,甚至经济社会的每一个机体都要适应央行数字货币及其运行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助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崛起。
9.下列关于虚拟货币的说法与材料不一致的是( C )
A.虚拟货币作为一种投机资产,与由国家信用担保、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的数字人民币有本质上的区别。
B.虚拟货币种类多达几千种,某些数字货币的高流通性已构成对法币的挑战。
C.虚拟货币交易价格暴涨暴跌,对全球金融市场及社会的稳定影响不大。
D.世界各国都在争取推出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势在必行。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可控匿名能保障合理的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安全,防控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安全。
B.中国之所以发展数字货币,是因为走在世界数字化前列,并且有着非常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与支付体系。
C.数字人民币的落地应用,需要构建和逐步完善开放、包容、共赢的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
D.为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我国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策略。
11.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数字人民币在不同层面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对个人而言,数字人民币能提供更方便有效的支付方式,保障公众合理的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安全。②对经济而言,数字人民币有助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催生新的经济业态和经济模式,提升跨境结算效率。③对国家而言,数字人民币有助于维护金融安全,助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崛起。(一点1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4题。(10分)
读书终是读自己
①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都摆放着“名著缩印本”,据说是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它只保留故事框架和主题,大量细节、对话和心理描写被删除。
②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只是因为它的主题,更在于围绕这个主题,它有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比如,傅雷在翻译《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时候,已经把主题“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人们还是热衷于读这部名著。又比如《水浒传》能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不只因为它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更因为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说,品读细节,才能感受名著的魅力。
③这样看来,那些所谓的“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拿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主题,孩子们就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却不再看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过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欢。
④其实,阅读就像一段旅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亲近文字慢慢会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品读细节才能和书中人物的心灵产生共鸣,映照真实的自己。这样,你永远不会孤单,永远倍感踏实。
⑤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读《战国策》,当唐雎拔剑而起的时候,你可以读到英勇无畏的自己;读《老人与海》,当老人紧紧拽住大鱼不放手的时候,你读到永不言弃的自己;读《草房子》,当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寻找鸭子的时候,你和他共同变得坚强……
⑥当你读书时,你会发现焦虑的心平息下来了。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⑦因此,当你再次捧读名著时,别功利。请记住:读书终是在细节中读自己。(摘自《白说》,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品读细节,才能感受名著的魅力”。
B.作者认为,“浓缩版名著”具有欺骗性,会妨碍读者认识真正伟大的原著。
C.第②段“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只是因为它的主题”是本段论点,为之后引出不仅关注主题,更品读细节的两个例子做铺垫。
D.文章中采用第二人称“你”称呼读者,增加亲切感,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3.第⑤段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论证(1分),列举读《战国策》《老人与海》《草房子》能读出自己渴望拥有的美好品质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的观点,进而论证本文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2分)。
下面哪一则名言更适合作为第③段的论据?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4分)
A.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B.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王小波
B(1分)。理由: B名言强调把知识压缩成“药丸子”就没有了乐趣,形象地论证了“读‘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的论点(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5分)
父亲的三万七千个赞
①同事小李的儿子很调皮,刚上小学二年级的他,时常会在课堂上搞点小动作,有时扯了同桌女生的小辫子,有时又故意藏起哪个同学的作业本。老师多次向小李“告状”。换成别的家长,怕是早就按捺不住,要给孩子一顿胖揍了。小李却从不着急,说起儿子的调皮时,他还总是乐呵呵的。
②有一天上课,儿子给后排男生写纸条:“放学后去大树下玩。”纸条没传到男生手里,却被老师抓个正着。小李接儿子放学时,从老师手里拿到了那张纸条。当时他什么也没说,回到家却故意拿着纸条给爱人看:“你瞧,咱儿子写字大有进步了,每一个字都这么工整!”又转身对儿子说:“不如咱们今天来变个魔术吧,你接着往下写,放学后去大树下干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把它变成一个闯关故事……”儿子一听,立马来了兴趣,竟然认真地把小纸条上的内容扩展成了一个小童话。
③我想,有这样一位幽默开明的爸爸,相较于那些动不动就被家长怒吼、责骂的孩子,小李的儿子无疑是幸运的。这种另类的“点赞”,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阳光和雨露。
④我的父亲不爱说话,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当中,他就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而且他长期在外地工作,就算回家也总是忙着干活,我也就习惯了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和母亲交流,仿佛父亲对我而言不过是一个陌生人。
⑤那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在语文课上被老师表扬了,我的作文还被老师当成范文贴到校门口的报栏里。放学后,我飞跑着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母亲正在和面,准备蒸馒头,她高兴地说:“闺女厉害呀,我给你蒸两个糖包吃!”当时,父亲好像正在扫院子,他什么也没说。
⑥第二天是周末,我起床后回想着前一天被老师表扬的情景,内心还是按捺不住小小的得意。于是,在去打猪草的路上,我又悄悄拐到学校门口,想再看看贴在那里的作文。没想到,有一个人比我去得更早,他手里拿着糨糊,正低着头,把报栏里我那篇粘得不太牢的作文认真地一点点粘得更牢。糨糊抹上去,他还用手指小心地去按平,每一个角都没有漏掉,每一处都抹得平整妥帖。这时,有出来挑水的人路过,在报栏前停下脚步,那人就对路过的那位老乡说:“这篇作文是我闺女写的。字写得挺漂亮吧?看她多会用词!这孩子从小就喜欢看故事书,老师总夸她文笔好!”
⑦那位老乡说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只知道这是记忆当中第一次听到父亲夸我,而且是用这样一种背对着我的方式。我没等到父亲转身就悄悄溜走了。我那天割猪草时格外有力气,心里有一种莫名的甜蜜。
⑧多年后的今天,我看到有位网友讲自己的故事,说她10年前有一次跟父亲说,同学们的QQ资料卡片的赞都很多,她很羡慕,就让父亲也给自己的资料卡点赞。说过之后,她自己就忘记了这件事,后来也有很多年不用QQ了。那天偶然登上去,收到无数条通知,才发现父亲几乎每天还在给她的资料卡点赞,而且有时一次点10个赞。10年的时间累积下来,这位父亲大约给女儿点了三万七千多个赞。而这件事,他从来也没跟女儿提起过。
⑨我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当年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的“点赞”。(选自2024年1月16日《齐鲁晚报》,有改动)
15.文章写了三位父亲,为何却只用网友父亲的“三万七千个赞”作为题目?(3分)
题目中“父亲”“点赞”全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也包括了前两位父亲的行为(2分)。“三万七千个”用具体数字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1分)。
16.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6分)
(1)这种另类的“点赞”,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阳光和雨露。(修辞手法角度)(3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点赞”喻为“阳光和雨露”,带给孩子充分的“营养”,形象说明了父母的肯定与夸赞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他手里拿着糨糊,正低着头,把报栏里我那篇粘得不太牢的作文认真地一点点粘得更牢。糨糊抹上去,他还用手指小心地去按平,每一个角都没有漏掉,每一处都抹得平整妥帖。(描写方法角度)(3分)
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粘贴“我”作文时的小心翼翼,表达了父亲对“我”的作文的珍视。
17.小川认为文章第④段与“点赞”无关,想要删掉。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3分)
不同意删掉(1分)。第④段交代“我”和父亲关系不亲密,父亲对“我”而言比较陌生,与后文父亲背着“我”粘作文、夸奖“我”形成对比,体现父亲无言的爱(2分)。
18.第⑤段写父亲当时正在清扫庭院,他什么也没说,父亲真的如此平静吗?请你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
示例:真好,我的孩子,作文被当成优秀范文了。孩子真是太优秀了,真争气啊!
三、古诗文阅读(26 分)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9.阅读下面语段,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古诗文原句。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目标就是君子,所以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①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此为君子人格;“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其一)〕刘禹锡一改古人悲秋论调,昂扬乐观,卓然不群,此为君子人格;“人生自古谁无死?③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以死明志,为国家舍生取义,此为君子人格;“落红不是无情物,④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将“落红”的深情升华为自觉的奉献精神,此为君子人格;“⑤安得广厦千万间,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推己及人,欲求万千高房为全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此为君子人格。
(二)阅读诗歌,完成20—21题。(每小题3分,共6分)
【甲】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乙】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20.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词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忆,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B.甲词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C.乙词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D.乙词“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温馨的边塞夕照图。
21.这两首词分别是如何体现词人细腻而敏锐的内心情感的?
甲词,词人描述的都是司空见惯的自然之景,却蕴含词人的情感,“花落去”抒发了词人对春花凋谢的惋惜惆怅;“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似曾相识”的美好事物出现的欣慰之情。乙词,词人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寄情于景。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 22—25 题。(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赵准,藁(gǎo)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①。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②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③,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选自朱国桢《藩国名臣》)
【注释】①埒:等同,齐等。②矱:尺度。③朴:同“扑”,打人的器具。
2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王 令 诸 郡 王 / 皆 受 经 / 为 讲 说 甚 详 恳 / 门 弟 子 常 数 十
2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何陋之有
B.主人日再食 日记数千言
C.始读书 蒙乃始就学
D.书其面曰 得鱼腹中书
2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分)
(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2)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2分)
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25.语段甲提到“同舍生”,语段乙提到“敏少年”,写作手法相同吗?作用是什么?(4分)
写作手法不同。甲文“同舍生皆被绮绣……略无慕艳意”,将同舍生与作者进行对比,突出作者缊袍敝衣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这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明能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与外在的学习环境没有关系。乙文“时有敏少年……竟夜读忘寝”,用“敏少年”“日记数千言”来衬托赵准的刻苦学习不服输的精神。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
【乙文参考译文】赵准,藁城人,高个儿,胡须长而美,性情刚强坚毅、方正严肃,从早到晚没有萎靡神色,不苟言笑。二十多岁,才读书。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少年,每天能背诵几千字,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每天所背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白天背诵的数量不足,就整夜读书以至忘记了睡觉。赵准在顺天府乡试中中举,做了学官。藩王令诸郡王都(跟随赵准)学习经学,赵准给他们讲解很是详尽恳切,门下弟子常有几十人,(赵准)规矩尺度很是严格,诸生走路站立都有规范。(赵准)尤其重视背诵,他以身作则,不知疲倦,诸生侍奉在侧,神情敬畏。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一天,太守听闻赵先生严厉,亲自带着五个孩子来,并且给予赵准一把器具。宽二寸,厚半寸,在它上面写道:“专治五个孩子,不要涉及其他学生。”诸子一旦远远看见赵准,就很敬畏,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遵守规矩。
四、名著阅读(每小题3分,共6分)
青春美如斯,正是读书时。学校开展“春日阳光阅读”活动,邀请你参加,完成以下任务。
26.下列选项中,序号对应的名著信息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 《水浒传》中,林冲火并王伦后,吴用拽过头把交椅来给林冲坐,林冲不肯,众人扶宋江为梁山大寨主。
② 《骆驼祥子》中,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车厂,是因为祥子勤劳,常帮刘四爷干活。有祥子在这儿,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
③ 《西游记》中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取得正果,封为卷帘大将,后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④ 《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从金沙江北上挺进四川,很快就进入了土著人的部落区(彝族区),在刘伯承的指挥下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并迅速通过了他们的控制区域。
⑤ 《海底两万里》中,确定登陆南极点后,船长将一面中央绣着一个金色字母的黑旗展开来,称“南极”是“我的新领地”。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解析】①中应是林冲尊晁盖为王,③中应是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盘绕在华表柱上。故选A。
27.根据名著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对名著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请从下面名著中任选一部,选择你的阅读方法,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谈谈收获。
名著推荐:《海底两万里》 《西游记》 《骆驼祥子》
阅读小贴士:快速阅读、圈点与批注、精读与跳读……
示例一:阅读《海底两万里》时,我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在快速阅读后,我根据名著内容制作了“鹦鹉螺号”潜水艇模型,然后跟随自信坚毅的尼摩船长,感受海底环境的奇妙,体会了科学和幻想带来的魅力。示例二:阅读《西游记》时,我采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法。如对作品中比较难懂的诗词或者环境描写部分,我采用跳读,对“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等精彩情节进行精读,从而体会师徒四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五、写作(60分)
28.微写作(10分)
中考在即,学校开展“我们的青春时代”主题班会,小文同学想把名著作为材料来阐述他所认为的“青春绚烂之光”,以此来激励大家带着昂扬斗志去备战中考。请你帮他写一段话,助力他的即席演讲。要求:不少于150字,可选用一部名著的相关内容,也可以综合运用多部名著进行论述。
名著推荐:《傅雷家书》 《红星照耀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平凡的世界》
2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有些事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有些事让我们感受到友情的可贵,有些事让我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些事让我们感受到探索的乐趣……这里的“温暖”“可贵”“喜悦”“乐趣”正是你人生最真实的感受。
请以《那件事,让我感受到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书写工整规范;
⑤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年中考语文5月模拟押题卷(四川卷)01
(满分150分,时长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24分)
某校正在开展“传播红色故事·传承红军精神”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中国就提倡知行结合,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徐霞客访遍天下名川大山,首先第一个编写出辉煌巨著《徐霞客游记》。为了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巴中市某中学开展到刘伯坚纪念馆的研学活动。
刘伯坚祖籍是四川巴中平昌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自幼聪明好学,才华出众,保宁府尹曾邀他当苍溪县县长,但他婉言谢绝说:“不谋高官厚【lù】,志在求知报国。”1920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赴法勤工俭学,走上革命道路,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jīng】典著作,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3月,在转移红军突围的激战中,刘伯坚不幸被捕。入狱期间,有人用卑鄙下流的手段辱骂他,有人撺掇他投降,但他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毫不动摇。在狱中写下了《移狱》《狱中月夜》《带镣行》等诗歌,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宁死不【qū】、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xiáng】……”这首《带镣行》,用生命践行了“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刘伯坚被俘后,感人肺腑的写了四封家书。刘伯坚烈士的家书,让人叹为观止。信中饱含了一个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舍小义为大义”的革命情怀,展现了他视死如归、一心报国的坚定信念和赤胆忠心。向死而生,是刘伯坚烈士留给我们最悲壮的背影,生命尽头豪迈的革命气节跃然纸上。刘伯坚一生的信念坚定和家国深情,温暖了我们的心房,打湿了我们的眼眶。
【A】他留给我们的是希望和嘱托,鼓励我们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 】中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高官厚【禄】 【金】典 卑鄙下流(bǐ) 撺掇(duo)
B.高官厚【碌】 【经】典 卑鄙下流(bì) 撺掇(duō)
C.宁死不【曲】 安【祥】 跃然纸上(yào) 眼眶(kuāng)
D.宁死不【屈】 安【详】 跃然纸上(yuè) 眼眶(kuàng)
2.文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知行结合 B.正气凛然 C.叹为观止 D.赤胆忠心
【解析】A.知行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在句中,指中国提倡的做法,使用正确;B.正气凛然: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句中用于形容共产党员的精神,使用正确;C.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句中用来形容人们对刘伯坚烈士的家书的态度,使用不正确;D.赤胆忠心:形容十分忠诚。句中形容他的做法,使用正确。故选C。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徐霞客访遍天下名川大山,首先第一个编写出辉煌巨著《徐霞客游记》。(语义重复,去掉“第一个”或“首先”)
B.刘伯坚祖籍是四川巴中平昌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搭配不当,删去“祖籍”)
C.这首《带镣行》,用生命践行了“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成分残缺,缺主语,“用生命践行”前加“刘伯坚”)
D.刘伯坚被俘后,感人肺腑的写了四封家书。(语序不当,将“感人肺腑的”移到“家书”前面)
【解析】C.这首《带镣行》,用生命践行了“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这个句子是成分残缺,但不缺主语,缺的是“践行”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添上“的信念”)。
4.下列填入【A】处的句子(不考虑句末标点),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更体现出一种为坚持理想信念不惜放弃生命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②刘伯坚生前留下的几封遗书
③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对亲人与革命伙伴的眷恋与不舍 ④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解析】结合上段中的“刘伯坚一生的信念坚定和家国深情,温暖了我们的心房,打湿了我们的眼眶”可以看出,④句是对这句的评价,也是这段的中心句,应排在首句;接着是②句,点明本段评论的对象;接下来是③句和①句,具体评价,“更”放在后面,表示递进关系,①句放在后面。因此,排列顺序是④②③①。故选B。
5.探究活动中,同学们探讨了语法知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的“读”“万里”“路”分别是动词、数量词、名词。
B.“周游列国”是动宾短语,“革命情怀”是偏正短语,“救国救民”“爱党爱国”是并列短语。
C.“1935年3月,在转移红军突围的激战中,刘伯坚不幸被捕。”主语是“刘伯坚”,状语是“不幸”,谓语是“被捕”。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了借代、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刘伯坚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句中,“烽火”借代战争,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两句句式整齐,词语相对,是一个对偶句;“家书抵万金”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因此全句没有比喻的修辞手法。
6.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分享了文学文化常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常常重复咏唱,有节奏和韵律感。
B.李白有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在《逍遥游》中塑造的神鸟形象。
C.“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写人、叙事、状物、记景。《小石潭记》《核舟记》都以游记的形式来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主张。
D.演讲旨在调动起听众情绪,并引起听众的共鸣,传达出你的思想、观点、感悟,因此不应该使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解析】B.庄子是战国时期人,不是“春秋时期”的;C.《核舟记》是一篇状物的说明文,不是“以游记的形式来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主张”;D.演讲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抒情,“不应该使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不正确。故选A。
7.探究活动后,同学们参观了书画展,下列书法作品按书体演变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 ② ③ ④
A.②→③→④→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
【解析】①是隶书,②是楷书,③是篆书,④是草书。汉字演变顺序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故选D。
8.研学过程中,同学们被刘伯坚的英勇事迹所感动,纷纷书写对联,表示崇高的敬意。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上联,请结合材料内容为他补全下联。
上联:舍小家为大家,信念坚定 下联:舍小义为大义,家国情深
二、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9—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材料一:
不用绑定银行卡,“碰一碰”即可支付,离开网络一样好使;资金实时到账,没有手续费;交易可控匿名……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可控匿名既有利于保障公众合理的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安全,又有助于防控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安全。博鳌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表示,中国有巨大的零售市场,数字人民币能够提供更方便有效的支付方式,有利于实现零售系统的升级换代。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货币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助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还可能催生新的经济业态和经济模式。”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表示,中国发展数字货币有很多优势。一方面,相应的基础设施、支付体系相对完备;另一方面,消费者、商家等对电子支付的接受程度更高。梅新育认为,疫情导致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养成新的消费和支付习惯,数字货币将提升跨境结算效率。同时,金融和商业领域创新将加速,个性化解决方案变成可能,最终帮助消费者、家庭、企业提升财务健康状况。
材料二:
2023年以来,我国已有多地发布数字人民币规划方案,推进应用场景创新建设。全球虚拟货币的种类多达几千种,但数字人民币与它们有本质上的区别。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化的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的一种形式,由国家信用担保、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而虚拟货币的本质是虚拟商品,作为一种投机资产,由私人部门运营,不是也不会成为货币。
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数字人民币的落地应用问题,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应构建开放、包容、共赢的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并逐步完善,让数字人民币深入人心。
材料三:
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的高流通性已构成对法币的挑战,并且其交易价格暴涨暴跌,对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舆情产生了强烈冲击。为此,全球各国都在争取推出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形成世界竞争的格局,中国作为走在世界数字化前列的国家,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势在必行。由于我国现在的金融基础设施还不适应央行数字货币运行,为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我国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策略。下一步整个金融体系要适用央行数字货币的流动、支付、使用的需求,甚至经济社会的每一个机体都要适应央行数字货币及其运行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助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崛起。
9.下列关于虚拟货币的说法与材料不一致的是( C )
A.虚拟货币作为一种投机资产,与由国家信用担保、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的数字人民币有本质上的区别。
B.虚拟货币种类多达几千种,某些数字货币的高流通性已构成对法币的挑战。
C.虚拟货币交易价格暴涨暴跌,对全球金融市场及社会的稳定影响不大。
D.世界各国都在争取推出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势在必行。
【解析】C.根据材料三原文“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的高流通性已构成对法币的挑战,并且其交易价格暴涨暴跌,对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舆情产生了强烈冲击”,可知本项说法错误。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可控匿名能保障合理的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安全,防控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安全。
B.中国之所以发展数字货币,是因为走在世界数字化前列,并且有着非常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与支付体系。
C.数字人民币的落地应用,需要构建和逐步完善开放、包容、共赢的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
D.为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我国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策略。
【解析】B.结合材料一第三段“中国发展数字货币有很多优势。一方面,相应的基础设施、支付体系相对完备”可知,选项“有着非常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与支付体系”中的“非常完备”与原文表述不符。
11.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数字人民币在不同层面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对个人而言,数字人民币能提供更方便有效的支付方式,保障公众合理的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安全。②对经济而言,数字人民币有助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催生新的经济业态和经济模式,提升跨境结算效率。③对国家而言,数字人民币有助于维护金融安全,助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崛起。(一点1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4题。(10分)
读书终是读自己
①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都摆放着“名著缩印本”,据说是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它只保留故事框架和主题,大量细节、对话和心理描写被删除。
②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只是因为它的主题,更在于围绕这个主题,它有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比如,傅雷在翻译《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时候,已经把主题“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人们还是热衷于读这部名著。又比如《水浒传》能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不只因为它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更因为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说,品读细节,才能感受名著的魅力。
③这样看来,那些所谓的“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拿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主题,孩子们就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却不再看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过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欢。
④其实,阅读就像一段旅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亲近文字慢慢会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品读细节才能和书中人物的心灵产生共鸣,映照真实的自己。这样,你永远不会孤单,永远倍感踏实。
⑤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读《战国策》,当唐雎拔剑而起的时候,你可以读到英勇无畏的自己;读《老人与海》,当老人紧紧拽住大鱼不放手的时候,你读到永不言弃的自己;读《草房子》,当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寻找鸭子的时候,你和他共同变得坚强……
⑥当你读书时,你会发现焦虑的心平息下来了。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⑦因此,当你再次捧读名著时,别功利。请记住:读书终是在细节中读自己。(摘自《白说》,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品读细节,才能感受名著的魅力”。
B.作者认为,“浓缩版名著”具有欺骗性,会妨碍读者认识真正伟大的原著。
C.第②段“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只是因为它的主题”是本段论点,为之后引出不仅关注主题,更品读细节的两个例子做铺垫。
D.文章中采用第二人称“你”称呼读者,增加亲切感,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解析】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书终是在细节中读自己”。
13.第⑤段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论证(1分),列举读《战国策》《老人与海》《草房子》能读出自己渴望拥有的美好品质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的观点,进而论证本文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2分)。
下面哪一则名言更适合作为第③段的论据?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4分)
A.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B.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王小波
B(1分)。理由: B名言强调把知识压缩成“药丸子”就没有了乐趣,形象地论证了“读‘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的论点(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5分)
父亲的三万七千个赞
①同事小李的儿子很调皮,刚上小学二年级的他,时常会在课堂上搞点小动作,有时扯了同桌女生的小辫子,有时又故意藏起哪个同学的作业本。老师多次向小李“告状”。换成别的家长,怕是早就按捺不住,要给孩子一顿胖揍了。小李却从不着急,说起儿子的调皮时,他还总是乐呵呵的。
②有一天上课,儿子给后排男生写纸条:“放学后去大树下玩。”纸条没传到男生手里,却被老师抓个正着。小李接儿子放学时,从老师手里拿到了那张纸条。当时他什么也没说,回到家却故意拿着纸条给爱人看:“你瞧,咱儿子写字大有进步了,每一个字都这么工整!”又转身对儿子说:“不如咱们今天来变个魔术吧,你接着往下写,放学后去大树下干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把它变成一个闯关故事……”儿子一听,立马来了兴趣,竟然认真地把小纸条上的内容扩展成了一个小童话。
③我想,有这样一位幽默开明的爸爸,相较于那些动不动就被家长怒吼、责骂的孩子,小李的儿子无疑是幸运的。这种另类的“点赞”,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阳光和雨露。
④我的父亲不爱说话,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当中,他就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而且他长期在外地工作,就算回家也总是忙着干活,我也就习惯了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和母亲交流,仿佛父亲对我而言不过是一个陌生人。
⑤那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在语文课上被老师表扬了,我的作文还被老师当成范文贴到校门口的报栏里。放学后,我飞跑着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母亲正在和面,准备蒸馒头,她高兴地说:“闺女厉害呀,我给你蒸两个糖包吃!”当时,父亲好像正在扫院子,他什么也没说。
⑥第二天是周末,我起床后回想着前一天被老师表扬的情景,内心还是按捺不住小小的得意。于是,在去打猪草的路上,我又悄悄拐到学校门口,想再看看贴在那里的作文。没想到,有一个人比我去得更早,他手里拿着糨糊,正低着头,把报栏里我那篇粘得不太牢的作文认真地一点点粘得更牢。糨糊抹上去,他还用手指小心地去按平,每一个角都没有漏掉,每一处都抹得平整妥帖。这时,有出来挑水的人路过,在报栏前停下脚步,那人就对路过的那位老乡说:“这篇作文是我闺女写的。字写得挺漂亮吧?看她多会用词!这孩子从小就喜欢看故事书,老师总夸她文笔好!”
⑦那位老乡说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只知道这是记忆当中第一次听到父亲夸我,而且是用这样一种背对着我的方式。我没等到父亲转身就悄悄溜走了。我那天割猪草时格外有力气,心里有一种莫名的甜蜜。
⑧多年后的今天,我看到有位网友讲自己的故事,说她10年前有一次跟父亲说,同学们的QQ资料卡片的赞都很多,她很羡慕,就让父亲也给自己的资料卡点赞。说过之后,她自己就忘记了这件事,后来也有很多年不用QQ了。那天偶然登上去,收到无数条通知,才发现父亲几乎每天还在给她的资料卡点赞,而且有时一次点10个赞。10年的时间累积下来,这位父亲大约给女儿点了三万七千多个赞。而这件事,他从来也没跟女儿提起过。
⑨我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当年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的“点赞”。(选自2024年1月16日《齐鲁晚报》,有改动)
15.文章写了三位父亲,为何却只用网友父亲的“三万七千个赞”作为题目?(3分)
题目中“父亲”“点赞”全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也包括了前两位父亲的行为(2分)。“三万七千个”用具体数字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1分)。
16.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6分)
(1)这种另类的“点赞”,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阳光和雨露。(修辞手法角度)(3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点赞”喻为“阳光和雨露”,带给孩子充分的“营养”,形象说明了父母的肯定与夸赞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他手里拿着糨糊,正低着头,把报栏里我那篇粘得不太牢的作文认真地一点点粘得更牢。糨糊抹上去,他还用手指小心地去按平,每一个角都没有漏掉,每一处都抹得平整妥帖。(描写方法角度)(3分)
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粘贴“我”作文时的小心翼翼,表达了父亲对“我”的作文的珍视。
17.小川认为文章第④段与“点赞”无关,想要删掉。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3分)
不同意删掉(1分)。第④段交代“我”和父亲关系不亲密,父亲对“我”而言比较陌生,与后文父亲背着“我”粘作文、夸奖“我”形成对比,体现父亲无言的爱(2分)。
18.第⑤段写父亲当时正在清扫庭院,他什么也没说,父亲真的如此平静吗?请你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
示例:真好,我的孩子,作文被当成优秀范文了。孩子真是太优秀了,真争气啊!
三、古诗文阅读(26 分)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9.阅读下面语段,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古诗文原句。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目标就是君子,所以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①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此为君子人格;“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其一)〕刘禹锡一改古人悲秋论调,昂扬乐观,卓然不群,此为君子人格;“人生自古谁无死?③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以死明志,为国家舍生取义,此为君子人格;“落红不是无情物,④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将“落红”的深情升华为自觉的奉献精神,此为君子人格;“⑤安得广厦千万间,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推己及人,欲求万千高房为全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此为君子人格。
(二)阅读诗歌,完成20—21题。(每小题3分,共6分)
【甲】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乙】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20.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词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忆,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B.甲词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C.乙词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D.乙词“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温馨的边塞夕照图。
【解析】D.“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勾勒了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
21.这两首词分别是如何体现词人细腻而敏锐的内心情感的?
甲词,词人描述的都是司空见惯的自然之景,却蕴含词人的情感,“花落去”抒发了词人对春花凋谢的惋惜惆怅;“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似曾相识”的美好事物出现的欣慰之情。乙词,词人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寄情于景。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 22—25 题。(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赵准,藁(gǎo)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①。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②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③,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选自朱国桢《藩国名臣》)
【注释】①埒:等同,齐等。②矱:尺度。③朴:同“扑”,打人的器具。
2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王 令 诸 郡 王 / 皆 受 经 / 为 讲 说 甚 详 恳 / 门 弟 子 常 数 十
2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何陋之有
B.主人日再食 日记数千言
C.始读书 蒙乃始就学
D.书其面曰 得鱼腹中书
【解析】A.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B.副词,每天;C.副词,才/副词,开始;D.动词,写/名词,帛书。
2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分)
(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2)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2分)
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25.语段甲提到“同舍生”,语段乙提到“敏少年”,写作手法相同吗?作用是什么?(4分)
写作手法不同。甲文“同舍生皆被绮绣……略无慕艳意”,将同舍生与作者进行对比,突出作者缊袍敝衣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这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明能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与外在的学习环境没有关系。乙文“时有敏少年……竟夜读忘寝”,用“敏少年”“日记数千言”来衬托赵准的刻苦学习不服输的精神。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
【乙文参考译文】赵准,藁城人,高个儿,胡须长而美,性情刚强坚毅、方正严肃,从早到晚没有萎靡神色,不苟言笑。二十多岁,才读书。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少年,每天能背诵几千字,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每天所背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白天背诵的数量不足,就整夜读书以至忘记了睡觉。赵准在顺天府乡试中中举,做了学官。藩王令诸郡王都(跟随赵准)学习经学,赵准给他们讲解很是详尽恳切,门下弟子常有几十人,(赵准)规矩尺度很是严格,诸生走路站立都有规范。(赵准)尤其重视背诵,他以身作则,不知疲倦,诸生侍奉在侧,神情敬畏。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一天,太守听闻赵先生严厉,亲自带着五个孩子来,并且给予赵准一把器具。宽二寸,厚半寸,在它上面写道:“专治五个孩子,不要涉及其他学生。”诸子一旦远远看见赵准,就很敬畏,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遵守规矩。
四、名著阅读(每小题3分,共6分)
青春美如斯,正是读书时。学校开展“春日阳光阅读”活动,邀请你参加,完成以下任务。
26.下列选项中,序号对应的名著信息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 《水浒传》中,林冲火并王伦后,吴用拽过头把交椅来给林冲坐,林冲不肯,众人扶宋江为梁山大寨主。
② 《骆驼祥子》中,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车厂,是因为祥子勤劳,常帮刘四爷干活。有祥子在这儿,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
③ 《西游记》中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取得正果,封为卷帘大将,后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④ 《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从金沙江北上挺进四川,很快就进入了土著人的部落区(彝族区),在刘伯承的指挥下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并迅速通过了他们的控制区域。
⑤ 《海底两万里》中,确定登陆南极点后,船长将一面中央绣着一个金色字母的黑旗展开来,称“南极”是“我的新领地”。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解析】①中应是林冲尊晁盖为王,③中应是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盘绕在华表柱上。故选A。
27.根据名著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对名著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请从下面名著中任选一部,选择你的阅读方法,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谈谈收获。
名著推荐:《海底两万里》 《西游记》 《骆驼祥子》
阅读小贴士:快速阅读、圈点与批注、精读与跳读……
示例一:阅读《海底两万里》时,我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在快速阅读后,我根据名著内容制作了“鹦鹉螺号”潜水艇模型,然后跟随自信坚毅的尼摩船长,感受海底环境的奇妙,体会了科学和幻想带来的魅力。示例二:阅读《西游记》时,我采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法。如对作品中比较难懂的诗词或者环境描写部分,我采用跳读,对“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等精彩情节进行精读,从而体会师徒四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五、写作(60分)
28.微写作(10分)
中考在即,学校开展“我们的青春时代”主题班会,小文同学想把名著作为材料来阐述他所认为的“青春绚烂之光”,以此来激励大家带着昂扬斗志去备战中考。请你帮他写一段话,助力他的即席演讲。要求:不少于150字,可选用一部名著的相关内容,也可以综合运用多部名著进行论述。
名著推荐:《傅雷家书》 《红星照耀中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平凡的世界》
2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有些事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有些事让我们感受到友情的可贵,有些事让我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些事让我们感受到探索的乐趣……这里的“温暖”“可贵”“喜悦”“乐趣”正是你人生最真实的感受。
请以《那件事,让我感受到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书写工整规范;
⑤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